浅谈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创新时代意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02247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创新时代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浅谈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创新时代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浅谈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创新时代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浅谈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创新时代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浅谈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创新时代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创新时代意义.docx

《浅谈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创新时代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创新时代意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创新时代意义.docx

浅谈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创新时代意义

[会议论文]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以梅州和兴国客家山歌为对象

[b]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以梅州和兴国客家山歌为对象[/b]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刘晓春

提要

  在传统时期,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是口耳相传,即兴歌咏,民间说唱艺人也以山歌的曲调进行说唱。

表面看来,山歌似乎是脱口而出,出口成章,“自古山歌从口出”,这只是山歌演唱的理想形态。

对于杰出的山歌手来说,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切磋、磨砺,演唱的技艺才日臻精进。

客家山歌的传承基本上按照三种模式,一是山间田野的即兴唱和,二是民间艺人的山歌传承,三是民间宗教人士的山歌传承。

在现当代,客家山歌已经从私人情感的表达渠道转换为公共领域的娱乐休闲乃至社会动员的工具、地方形象的代表。

[本帖由刘晓春于2007-3-221:

34最后编辑]

窗体顶端

白云区:

唱响山歌传承客家文化

2008年07月21日14:

10  来源:

白云区信息中心

 

  “经济腾飞志不移,万里江山有生机,雄心开创千秋业,和谐社会合民意……”十七大闭幕之后,我区太和镇的客家人自发创编了数十首客家山歌,抒发心中的喜悦之情,也借此向更多群众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

  人说杜甫诗是诗史,但每个时期,太和的客家山歌都非常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然而在现代社会,如何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使传统客家山歌推陈出新,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从而将客家山歌继续唱下去呢?

为此记者走进太和镇,听老一辈的客家山歌人讲述客家山歌的喜和忧。

唱响山歌传承客家文化

关于太和客家山歌

  太和镇在镇村合并前80%为客家人,合并后客家人数占60%左右。

全镇纯客家人的有5个村庄,分别为:

穗丰、兴丰、谢家庄、米龙、田心。

在太和地区,特别是山区,是客家人聚集的地区。

他们常在山间砍柴、烧炭、割草和田间劳动时,都会触景生情脱口而出地唱山歌,其中以情歌为多,也有唱身世、家境、社会等内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对唱山歌时,一方引唱,一方应对,快捷有趣。

  讲述:

  (讲述人:

谢汉清,太和镇和龙村村民,73岁;李作南,太和镇田心村村民,69岁)

  山歌跟着时代走

  改革开放前,客家山歌就已经在我们太和镇一直流传着,至今从没有间断过,但歌词就跟随时代的脚步走,不同时代唱不同的内容。

建国后,土改斗霸大会前,群众就以山歌形式痛骂和揭露地主恶霸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在抗美援朝期间,我们就以山歌揭露美帝国主义的野心。

改革开放前,客家人生活困苦,我们就唱生活中的苦闷,宣泄心中的不快。

现在的客家山歌就主要是歌颂改革开放生活好和党的富民政策及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等内容了。

在“十七大”召开期间,我们就以客家山歌的形式,把以前的歌词改编成歌颂“十七大”的内容,唱响“十七大”主旋律。

  现在山歌协会已经成了我们这些老人家平时没事消遣的“家”,大家都很满意协会组织的活动,都说办得好,因为这也是我们的“出气筒”嘛,在家里受了儿子媳妇的气,很多人就到广场唱山歌发泄、倾诉。

而且,我们客家人唱山歌有一个习俗,歌唱得好并得到听众认可的,听歌者就会投钱给他们,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客家山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如果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哪有我们现在安定富足的生活,我们也哪有空闲聚集在一起对山歌、谈天说地的,可能像我们这么老的人还要去田里干活,为两顿饭担忧呢,当初,政府也顾不上我们的客家文化,更不要说重视了。

我们最初开始举办活动时,协会成员都没有凳子坐,全部是用报纸、草帽垫着坐在地上听。

后来镇政府出资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音像设备,提供了一百多张椅子,现在大家听得开心、唱得尽兴。

  现在唱客家山歌的多数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山歌已经逐步出现老龄化,再加上能唱山歌的人中有的已经病死,客家山歌极有可能消亡,这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情。

或许现在很多客家人还没有真正认同自己是“太和人”,可一两代以后,他们的子孙必然寻求与这片土地进行灵魂的交流,想知道这片土地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寻找本土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现在不开始有意识加大力度保护客家山歌,到时候就找不到了,这是非常遗憾的。

  思考:

  太和客家山歌出路三问

  在太和地区,特别是山区,客家人常在山间砍柴、烧炭、割草和田间劳动时,都会触景生情脱口而出地唱山歌,其中以情歌为多,也有唱身世、家境、社会等内容,如今已不断丰富和走向成熟。

可发展到今天,它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而太和客家山歌的出路究竟在哪?

为什么港台的流行曲可以流行,而客家山歌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人们喜欢的音乐精品呢?

  一问:

能否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据悉,之前太和客家人多居住在太和镇的山区,劳作时常抒发情感,放声而歌,形成了客家山歌的传统。

山歌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从最初的情歌和对自身境遇的感叹,慢慢融入对历史事件的感怀。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人走出深山来到都市和城镇,太和镇大源村12队的王荣娣,就曾自行组织当地妇女有60多人参加山歌及伴舞的演唱队,成为第一个群众表演组织。

但那种未经雕琢的原味客家山歌音韵已不能满足人们特别是都市年轻一代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今更是日渐式微,就像很多戏剧一样,它也面临着如何吸引年轻人群体的问题。

  二问:

年轻人能否接班客家山歌?

  太和镇文化站站长蓝新明告诉记者,人员老化是面临的危机,这关系着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我们现正尝试着让年轻一辈将客家山歌传承下去。

据悉,太和一小校长徐观娇就一直很重视学生关于客家风俗的教育,考虑到学校地处农村客家人群聚居区,于是充分挖掘客家文化进行乡土教育,教学生唱山歌、刺绣、讲故事、煮客家名菜等,对全校学生进行客家文化的熏陶。

  2006年,该校成立客家山歌兴趣班,大力推广客家山歌,不是客家人也可以唱客家山歌了。

2007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太和一小客家山歌合唱队代表我区文化馆参加“六省优秀客家山歌曲艺(全国)邀请赛”,演唱的《采了牡丹采芙蓉》荣获大赛金奖。

  三问:

推陈出新能否再现辉煌?

  曾有人提议,现在的客家山歌需要创新,需创作一些青少年喜欢听的新山歌,让客家山歌的元素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起来。

也有人说,若把客家山歌提炼出时尚和流行的元素,再做成专辑发行,这个计划“看上去很美”,但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达成,毕竟各方面的资源都十分缺乏。

  虽然太和镇的山歌大师们及一批默默无闻的客家音乐人不断地探索、尝试着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但是谁也不知道推陈出新是否真的能再现当年的辉煌呢?

或许一切只能交由时间来验证。

  山歌传人 山歌协会

  王荣娣,女,64岁,太和镇大源村人,自幼喜欢唱山歌和参加文娱活动,至年老退休时还经常参加演出活动,是太和客家山歌协会的会长和骨干,她经常组织本村村民和到太和广场唱山歌,带动一些山歌爱好者加入到唱客家山歌的行列。

  王荣娣不仅山歌唱得出色,还加入了广州客属乐天歌舞团,随团到过泰国、印尼、台湾、福建龙岩、河南郑州等地表演,还受到当地著名艺术家的接见。

弘扬客家文化和承传客家山歌上,起到了以歌传友谊的桥梁作用。

  太和镇的客家山歌协会于1996年创立,到2004年才正式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管理系统完善的正规化协会:

每个会员都配有一个会员卡;每个会员的名字都输入电脑作记录;每个会员每年交5元会费;每月逢1、3、6、9号(又称歌期)聚集在太和文化广场进行演唱、对歌等等,使协会成为一个正规化的组织,其会员达400人左右,协会会长则一直由文化站的站长担任,各村设有分会,由小组长管理。

每月逢1、3、6、9号,山歌协会组织会员进行唱山歌形成的“山歌墟”,成为了太和文化广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不老的客家山歌

  山歌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抒发,从这些客家山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太和不同时期的历史氛围,很多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录不下来,但一句山歌就可以让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

  记者在太和镇采访的时候,虽然并没有听到那些据说可以信手拈来,随口成“歌”的客家山歌,但是听谢汉清、李作南等老一辈的客家山歌人娓娓道来他们与山歌难解难分的情结,记者被深深打动了:

客家山歌里流淌着客家人的血液,唱出了客家人的历史变迁,因此客家人世代传唱,生生不息。

如今虽然时代在变,客家人的生活也在变,但客家人对山歌的热爱不会变,岁月流逝,年华老去,不老的是客家山歌!

窗体底端

淺談客家文化中客家山歌之創新時代意義

國立新竹師院音樂系副教授楊熾明

壹、前言

文化作為主體與客體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可以劃分為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兩極,並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文化統一體。

這個統一體便是廣義文化正如中華文化史所指出的:

「廣義文化包攝眾多領域,諸如認知的(語言、哲學、科學思想、教育),規範的(道德、信仰、法律),藝術的(文學、美術、音樂、戲劇、建築的美學部分),器用的(生產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以及製造這些工具和器具的技術),社會的(制度、機構、風俗習慣)等等方面。

」客家山歌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如果從文化型態學的角度來看,可以將文化當作一個包括內核與若干外緣的不定形的整體,從外而內可分為物態文化層、制度文化層、行為文化層、心態文化層(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等層次。

而客家山歌則屬於行為文化層。

它是一種以禮俗、民俗、風俗形態出現的見之于動作的行為模式。

因此,客家山歌作為文化的一個門類,既是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又同行為文化整體緊相關聯。

同樣,客家山歌一方面是客家行為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另一方面客家山歌又離不開客家文化的整體。

客家人的一生中,民俗活動和客家山歌是他們生活的親蜜伴侶。

客家人如此喜愛唱山歌,也是和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分不開的。

儘管如此,人民在活動過程中,還是喜歡隨口編唱山歌,一來可以解除艱辛的工作和寂寞,二來在深山中工作,還可以壯壯膽,三來可以借助唱山歌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內心世界。

直至今天,仍有許多上了年紀的鄉村農民,仍然喜愛唱山歌。

可是,近年來由於社會的變遷,科技的發達,會聽、會寫、會唱、會表演的民間藝人逐漸老邁凋零,年青一輩的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客家山歌已很少人問津,筆者曾在桃園縣中壢市新明土地公廟前做田野調查,發現欣賞觀眾只剩下寥寥無幾的老人在聆聽而已,其中有一個人走過來問我:

「你來做什麼的?

」我回答說:

「我是來做採訪記錄、聆聽客家山歌及欣賞美妙的採茶戲演出。

」他不解的回了一句:

「唉啊!

現在山歌及演戲只有神明和學者兩種人看而已。

」聽起來真不勝唏噓,我們的客家山歌該何去何從,值得大家面對及深思探討的問題。

貳、當前台灣客家山歌所面臨的困境

筆者在一九九九年擔任新竹縣文化中心客曲薪傳評審時,曾經問與本人一起擔任評審的唱片公司製作人葉佳修先生,我問他說:

「為什麼不製作一張客家CD呢?

好好栽培一個客家的名歌星,以帶動客家歌曲演唱的風氣」,他很誠懇的回答說:

「坦白講要培養一個歌星宣傳費、訓練費、製作費等就要新台幣一仟萬,何況目前臺灣的客家族群所佔的巿場並不大,以經濟來考量,公司必會賠本」,可想而知,客家山歌要在臺灣佔一席之地,是何等的艱難。

客家山歌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有以下幾點:

一、客家山歌逐漸遠離民俗活動的功能

不同的民俗活動由於文化內涵、活動範圍、規模、季節、氣氛的區別,他們所擁有的民俗活動形式也不相同。

除了迎燈、舞獅之外,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慣,以及在客家人的傳統元宵活動中,花燈、車燈、龍燈是許多地方經常出現的民俗活動,再加上熱烈歡騰的鑼鼓聲,為節慶帶來了熱鬧的氣氛。

此外在客家地區婦女們都有吟唱「搖籃曲」、「催眠曲」的習慣,他們藉此寄托自己對下一代子女深摯的愛和無限的希望。

青年男女上山砍柴、採茶時,在山間野外比山歌來歌唱美好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愛憎,並以此作為互訴衷腸、傾吐愛情的媒介這些活動以目前社會型態而言,逐漸為人們所遺忘了殊為可惜。

二、民間藝人的逐漸凋零

「客家山歌」佔有民間文學的重要地位,已各階層人士所共認。

有客家住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的流傳;有客家人到過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的遺跡;甚至有民歌的地方就有人哼客家山歌,是故客家山歌才會流傳得如此普遍,深入、悠久。

筆者在擔任臺灣區客家歌謠歌唱比賽時發現有幾位阿公阿婆如:

呂琳星、葉石金、光頭伯、張呂完妹、黃阿雲、魏紹枝、鍾羅存妹。

他們所唱的山歌非常具有山歌的韻味,而且令人激賞。

只可惜來欣賞他們演出的台下觀眾千篇一律都是老年人居多,年輕人是不會來觀看的,形成嚴重的斷層現象,再加上學校教育偏向注重西洋音樂的介紹,使他們對自己本土的客家山歌,未有所接觸,無形中產生一種陌生的感覺,漸漸產生疏離感。

而老邁的民間藝人逐漸凋零,有韻味的客家山歌漸漸的乏人問津,取而代之的為固定演唱形式的客家民謠班而已。

三、經濟層面的考量

臺灣在過去的農業社會時代,演唱客家山歌純粹是一種娛樂,消除精神的苦悶,或者籍著山歌敘述生活習俗或婚姻等有趣的故事情節,此時他們並未想到演唱客家山歌是會有什麼收入的。

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一般的演藝人員,如閩南歌星或國語歌星,收入想當的豐厚,相對的客家歌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收入微薄,演唱的機會也不多。

如筆者所認識的劉秀暐、劉平芳、交工樂團、山狗大樂團、糯米團樂團等,他們雖然出了幾張CD但是銷售狀況並不理想,有的只好轉行,從事其他行業,目前收入較為可觀的應是屬於客家民謠班的老師,但是他們在提倡客家山歌,給人感覺普遍有餘,精緻不足。

因此如何讓年輕的歌手有一個很好的出路,給予他們生活上的支持,值得政府及熱心人士大力協助,使客家山歌能夠延續,並立足在國際舞台。

四、客家傳播公司製作品質不夠嚴謹

筆者認識幾家客家傳播公司如桃園縣龍閣、吉聲兩家傳播公司,新竹縣的漢興傳播公司,苗栗縣的嵐雅傳播公司,負責人依序為李寶珍、劉家丁、邱從容、徐雲芳,據他們說現在經營客家傳播公司非常的困難,主要沒有公司財力支援,給他們廣告宣傳的經費,所以他們為了生存,只好邀請民間歌謠班的學員,只要想上電視台不管品質的好壞,會唱還是不會唱,只要交三萬元給公司,他們就給演唱人員錄影上電視台。

難怪有些人唱得荒腔走板、五音不全,也在客家電台露面,真是不堪入目,如此惡性循環之下,難怪很多人跟我反應,建議傳播公司,應該製作一些較精緻的、有水準的民俗性的客家山歌,在電視台播出,以引起共鳴。

筆者只能微笑以對,到底本人是無能為力,干涉傳播公司製作過程,也許他們也要生存吧!

五、未能樹立客家山歌發聲的正確觀念

台灣客家山歌班林立,不少學唱者或教師總認為山歌演唱,只能用淺、白聲音唱,唱起來才有風格,以為這就是山歌唱法。

這是一個認識上的錯誤,難怪很多山歌班成員,山歌沒學會喉嚨卻唱壞了殊為可惜,筆者認為客家山歌,除了瞭解其傳統演唱方式之外,聲音的訓練是不可或缺的,並透過西方演唱技巧,如呼吸、咬字、身體動作、詮釋、表情、舞台展現等,如此才能發揮客家山歌的藝術特色,呈現在國際舞台上。

參、客家山歌的創新

一、從原生型層次、次生型層次提昇至再昇型層次

依據楊民康著「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一書中,提及民歌是人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奮鬥歷程中創造精神文化產品根據人們對不同民歌文化類型產生作用力大小的區別,以及民歌自身與自然狀態分離並匯入傳統文化因素程度的不同,特定的民歌文化類型中必然含有不同比例的原生性與次生性文化因素,再創造出再生型層次。

客家山歌具有原生型層次即演唱方式上音樂的旋律、音色、節奏、音高等要素均具有自然單純、較少修飾的型態特徵,歌詞的表現男女愛情或其他日常生活內容,多在田間、山野演唱,他們具有形式的單純性,內容的現實性,演唱的即興性和表達的直暢性等特徵,如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均屬於原生型層次。

而有一些客家山歌具有藝術手法更為細膩精緻,表達方式更為曲折婉轉的特徵。

在表現內容上,更著重刻畫人們對家庭、家族關係和經濟生產關係中的矛頓沖突的感受和認識,如客家小調蘇萬松調、娘親渡子就是由客家平板所演變而來的,蘇萬松調又稱為勸世文,其內容主要為勸解一般的年輕人,在做人處世方面要恭謹言順,以期將來在社會上做個有用之人,此首歌曲是由蘇萬松先生原著及主唱,早期由其本人自拉自唱,是一首難得聽到的創作佳品;另一首娘親渡子是敘述天下的母親在懷孕至生育前後,撫養子女含辛茹苦的過程,它更是一首「說」與「唱」之間的另一種表達客家民謠的方式,此首歌曲極具教育意義,更是值得時下年輕人學習,這些可以說是次生型層次,目前台灣一些作曲家均會將原來的客家山歌用藝術性的手法或西方性的音樂技巧加以改編,但在處理音樂的內容結構上,依然具有近似口語化的原生性旋律、節奏等特徵,如曾興魁教授將原來的客家民歌老腔採茶、桃花開、老山歌、撐渡調改編成合唱曲,這些可以稱為再生型層次。

筆者於1996年在國家音樂廳辦理「思古怡情話客家音樂會」,以器樂合奏及聲樂演唱方式重新創作,有令人耳目一新感覺,也是符現代時期的理念,為大眾所接受的。

二、藝術性的彰顯:

一首客家民謠老山歌,有它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可以隨著客語聲韻不同,唱出無數的曲調,因此,要唱好客家山歌,除了必須瞭解客家人的生活習俗之外,最重要的要會說客家話,否則是無法引起共鳴的。

此外,我們在聆聽客家山歌時,除了聽音樂本身的組織、結構、音響的特色之外,也應學會或注意到聆聽客家系民歌文學的內容。

當今客家民謠班林立,在質方面未見起色,主要很多指導老師,仍認為用白音、喉音,毫無技術性指導演唱,就認為是傳統客家山歌特色,否則就是聲樂曲調不容於它們,難怪推行幾年下來,仍無法登入大雅之堂,為人所詬病。

三、卡拉OK音樂和傳統音樂共存

流行歌曲,廣受青少年的喜愛影響之大,絕非僅限某一地區或某一國家,這是全球性現象,卡拉OK音樂的流行固然有它一定的背景和社會環境也是順著這個時代產生的新的樂種。

自從有了客家卡拉OK音樂以後,不僅帶動了年輕人喜歡客家歌曲連老年人也加入演唱行列,藉著客家卡拉OK音樂盛行,將傳統客家山歌介紹給年輕人瞭解學習,才能將傳統客家山歌加以保存維持。

也許有些保守人士,會認為將傳統客家山歌用西樂展現,在音色、樂曲的旋律上會「變質」,失去其原味。

筆者認為傳統客家山歌,固然要保存,以做為學者專家研究素材之外,隨著時代變遷,年輕人追求的時尚,也是值得要考慮,也許一百年後,目前所盛行的卡拉OK客家山歌將會成為再下個世紀,人們認為是值得研究、學習、探討的另類傳統客家山歌。

四、融合現代科技,將客家山歌綜合為多媒體藝術

現代科技文明的蓬勃發展,電腦音樂普遍為大眾所使用,作曲家擁有更寬廣的創作空間,音響效果、音色變化,無限拓展,當今堪稱最熱門的「多媒體」(Multimedia),也將與音樂創作及展演之間有著更加緊密聯繫。

因此,如何將現今的客家山歌與文學、藝術相互結合,並且透過多媒體的綜合表現必定可使客家山歌以不同風格來呈現在二十一世紀的時代。

五、續承傳統吸取二十一世紀西方音樂技巧,創作多元化客家山歌

如前所述二十世紀西方音樂的發展,各種樂派均具有其特色,演變至今日仍為眾人所喜愛,相對的,傳統客家山歌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形容很多之意。

其並非一朝一代所形成,乃是千年以來,歷代的藝人,作曲家、演奏家、樂器改良者等,每人站在個人崗位上一點一滴創作、修飾,長年歲月所累積下來的,而且已經為老百姓所接受。

但隨著時代演進,每每都有新的創作充分表達每個人民的心聲和時代的精神。

因此,筆者認為不妨以傳統音樂結構、手法,應用西方和聲、對位、十二音列,全音階等技巧,並發揮個人的思維和靈感,創作交響樂,國樂合奏、獨奏、獨唱、合唱、室內樂等樂曲,只要把當代傳統新曲處理的好演好,還是可以為中外,年青一輩愛好音樂的人士所接受。

六、精緻的客家山歌傳播流通

當前客家山歌發展現況,如前所述,不外乎傳習,資料保存、研究、辦理山歌比賽等,都是一些例行性的作法,並未考慮如何將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和現實處境,透過客家山歌內容來反映,只是一味保存、研究、比賽,沒有創新、發展,不能抓住當代觀眾,它最多成為藝術館的藝術品而已。

而且缺乏觀眾的鼓勵,它的藝術必然衰退。

即使將老藝人的藝術都學下來了,最後仍要歸於滅亡。

要改變此種方式,就必須使聽眾與表演者,創作者之間互動必須密切,也就是說,客家精緻音樂,必須透過創作者豐富感情寫出美妙的樂章,透過各種傳答方式,如網際網路等給表演者,使表演者有機會呈現精緻音樂給觀眾,三者相互溝通才能產生互動關係,或者讓觀眾有演唱(奏)機會,無形中產生興趣,前提是這些歌曲或器樂曲必須經過改良的,但仍應維持客家人的精神內涵和曲意韻味。

七、擴大專業的表達

傳統的客家系民歌演唱型態只適於獨唱、齊唱、對唱方式,所錄製音樂帶、錄影帶品質、內容方面,極為低俗下流,舞台設計亦非常粗糙簡陋,服飾則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男的有的穿西裝、打領帶,有的穿長衫馬掛,有的穿農夫裝戴斗笠,女的有的穿西服配高跟鞋,有的穿兩邊開縫的旗袍鳳仙裝,有的穿農婦的上衫,下裙繫著腰帶的採茶服等等。

讓人看了眼花撩亂。

器樂伴奏大部份演出場所,只有剩一架揚琴,兩支胡琴,一個打擊樂器非常簡單伴奏旋律、節奏亦非常單調,因此,這些就必須透過專業人才培訓,多吸取別人精華,淘汰不入流的觀念,擴大學校、媒體、社區的人才專業訓練,教育下一代體會精緻客家系民歌的藝術內涵並透過各種現代庭園背景、建築、舞蹈、電影戲劇串連客家山歌,必能獲得關眾更加深刻的感動。

肆、結論

在種類紛繁、風格多樣的東方音樂中,對西方近現代專業音樂創作最早產生深遠影響的首先是印度尼西亞傳統音樂。

法國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在1889年為紀念法國大革命100週年而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第一次聽到了爪哇甘美朗音樂,他一下子就被他豐富的音色所吸引,隨後創造了無數的管弦樂曲(大海),造成一種朦瓏、寧靜的效果,希望有朝一日,台灣的客家山歌也能像印尼爪哇甘美朗音樂一樣,為音樂家所重視發陽光大。

身為現代社會客家的一分子,有必要站出來,提供前瞻性的見解,以提供年輕人學習方向,一味強調傳統、研究,到最後老藝人還是被淪為利用的調查工具而已。

並未達到傳承目的,客家山歌在歷經各朝代時,都有經過變革,各地客家山歌也不盡相同,因此,一直強調「傳統」觀念未思突破,確是一個危機。

筆者常認為目前客家流行音樂,一百年後,說不定是下個世紀的傳統音樂,並非現在我們所稱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八音了,為了秉承對客家山歌藝術價值的追求,而西方音樂卻不斷隨時代演進,創作出無數的音樂風格令人稱羨,深深感到我們客家山歌也應急起直追,更應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嘗試各種表現方式,多吸取世界各國精華,並把握住客家精髓,相信廿一世紀在國內國外大型演唱(奏)廳,均可以聆聽到一流的客家山歌,願拭目以待。

參考書目:

一、楊熾明著,台灣鄉土音樂(客家系民歌)的認知與探討,名藝欣賞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一九九○年三月

二、梁榮茂著,客家文化的危機與轉機:

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原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三、八十三年度全國文藝季-新竹縣客家山歌節 台灣區客家歌謠歌唱比賽暨社區假日民俗育樂活動比賽手冊

四、楊民康著,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吉林教育出版社,一九一一年五月

五、王耀華著,客家藝能文化,福建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

六、俞人豪陳自明著,東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

七、台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客家民俗文化,一九九七年一月

八、溫萍著,客家山歌探勝,海天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

九、饒任坤盧斯飛主編,客家歷史文化縱橫談,廣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十、粵東客家山歌,廣東省梅縣地區群眾藝術館,廣東省梅縣地區民間文藝研究會聯合編輯出版,一九八一年五月

十一、黃綠清主編,客家研究輯刊,嘉應大學客家研究所,一九九四年

十二、李柏林編著,梅州史跡縱覽,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http:

//www.Hakka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