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烦恼品第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02187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断烦恼品第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断烦恼品第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断烦恼品第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断烦恼品第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断烦恼品第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断烦恼品第六.docx

《断烦恼品第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烦恼品第六.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断烦恼品第六.docx

断烦恼品第六

斷煩惱品第六

《中觀四百論》分為前後兩科,我們現在在學的是第一科:

“明方便名言之真實性修習之瑜伽的次第”

這其中又分為四科,

第一科是“斷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的瑜伽”,這就是前四品;

第二科是“證所取清淨分之方便的瑜伽”,這是第五品。

這兩科我們已經學完了。

接下來將要學的是第三科:

“斷所斷雜染分之方便的瑜伽”。

乙三、於所斷斷雜染之方便的瑜伽分二:

1、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

2、斷有漏業集方便之瑜伽。

救拔眾生的菩薩知道一切衰損的來源是輪回,因此需要為斷除輪回而精進。

要永遠斷除輪回,則需要斷除輪回的因,也就是煩惱和業。

所以菩薩會將要調伏的眾生安置於斷煩惱和業之上。

本論中有關“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的引導,就是第六品“斷煩惱品”;

而關於“斷有漏業集方便之瑜伽”的引導,就是第七品“離貪著欲財品”。

丙一、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分三:

1、略明障治體性;

2、廣明差別;

3、結攝其義。

丁一、略明障治體性

障,就是煩惱集;

治,就是對治煩惱集的方便。

聖天菩薩首先用一個偈頌,來簡略地闡明煩惱及其對治方便的體性。

由樂增長貪,由苦增長嗔,

若樂非苦行,苦何為苦行。

頌文直解

對於斷煩惱的方便,有些外道認為只能依靠苦行。

但這並非是實際情況。

原因是,外道希望通過身體的苦行獲得樂,但這反過來又會增長貪欲,

而苦行時所受的苦,又將增長嗔恚。

因此,外道所修的苦行和所受的樂,都同樣是增長煩惱的因。

如果有人住於樂中,就認為不是在修苦行的話,那為什麼住於苦中,就是在修苦行呢?

所以真正的苦行,並不取決於是在受苦或是受樂,而是能在斷除煩惱的方便上精進用功。

釋義

聖天菩薩在這個偈頌中,通過否定苦行外道的見解,確立了正確的修行見解。

苦行外道認為煩惱是從苦樂中產生的,而樂會增長貪心煩惱,所以修行者就不能有安樂,必須要修苦行。

【外道見】

聖天菩薩指出,按這種見解去修持,是自相矛盾的,並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

【智者破邪——否定】

修行人應該認清的是,

煩惱是非理作意產生的,苦樂僅是煩惱的助緣,所以要斷除煩惱,應從斷除非理作意上去用功。

【立正見】

【否定苦行外道的見解,確立了正確的修行見解】

----------------------------------------

《瑜伽師地論》中說,

煩惱的產生,有六種原因:

“一由所依故,【隨眠煩惱,尚未現形,過去形成的一種等流習氣】二由所緣故,【心外六塵都可以成為煩惱的所緣,分為悅意境和不悅意境,和等舍境三種同樣的境會產生不同的煩惱——能不同】三由親近故【惡道友】,四由邪教故,【惡知識】五由數習故,六由作意故。

由此六因,起諸煩惱。

起主要作用的因,是第一因——所依的煩惱種子、第二因——所緣和第六因——非理的作意。

起最主要作用的,是第六個非理的作意。

【煩惱的根源】

佛法裏的這個教導,找到了煩惱產生的根源,

而主張苦行的外道,只注重苦樂,也就是只注重煩惱六因中的第二個——所緣。

現前的境界只是產生煩惱的次要因,

如果一個人心裏具有非理的作意,那麼,這個人在經歷苦或樂時,就會因為這些苦樂而產生煩惱。

所以像裸形外道那樣裸露身體,故意讓身體經受風吹日曬,整天蓬頭垢面,就有可能會產生嗔心煩惱。

而如果一個人心裏具有正知正念,這個人就會通過如理地作意,而對治掉因苦樂而產生的煩惱。

比如佛就開許比丘可以住成排的房子,而且房子有很大的窗戶,牆壁還可以油漆上顏色。

可以睡柔軟的墊子,枕頭裏可以有棉花。

還可以受用優酪乳、牛奶、酥油等的美味。

【煩惱的根源】

【煩惱的根源,通過對比,說明非理作意會產生煩惱,而如理作意則能對治掉煩惱】

------------------------------------------

所以聖天菩薩在偈頌裏說:

快樂不一定能增上貪心煩惱,而受苦卻有可能增上嗔心煩惱。

外道以煩惱逼迫的方式吃苦,是在增上煩惱和痛苦,是沒有意義的,不是真正的苦行。

【非正行】

所以修行的關鍵在於如理作意,而不在於是否受樂,或是吃苦,【修行的關鍵】

對於苦樂不應該偏執一邊,而要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相應的對治。

比如世尊在《毗奈耶經》中,

對於貪欲重的人,就開示他們行持十二頭陀行,比如住阿蘭若、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等等;

對於嗔心重的人,世尊會開許他們受用一些比較好的飲食、臥具,穿比較好的法衣。

所以折磨身體並不是苦行,不管是十二頭陀行,還是受用能帶來安樂的資具,【煩惱的正對治】

只要能如理作意,保持正知正念,特別精進地對治自己的煩惱,那才是真正的苦行。

【修行的關鍵和正修行】

接下來的廣明差別中,聖天菩薩就是牢牢抓住非理作意這個煩惱的主因,引導大家正確有效地對治心相續中的煩惱。

丁二、廣明差別分三:

1、示所斷惑相;

2、明障治對應之差別;

3、分說斷三毒之法。

“廣明差別”,就是廣泛地闡明,使明瞭貪嗔癡煩惱及其對治的方便。

聖天菩薩先是引導大家認識到煩惱的體相,

然後具體把煩惱和相應的對治方便對應起來,

最後來分說斷除三毒的方便。

戊一、示所斷惑相【煩惱的體相】

在斷除貪等煩惱前,需要先了知煩惱的體相,這和在消滅敵人之前,要先認識敵人是同一個道理。

貪業能攝集,嗔業起鬥爭,

癡業能增長,如風於大種。

難詞釋義

業:

這裏的業是作用的意思。

頌文直解

貪的作用是攝集,也就是能攝集樂的受用,

嗔的作用是導致不和與鬥爭,

癡的作用是能增長貪與嗔,就像風大能使火大增盛,使地大堅固,使水大寒冷一樣。

釋義

貪的作用,就是攝集,也就是不斷地想要獲取,而不會嫌多。

因為世間人有很強的我執,有鮮明的你、我、他的區別,

所以總希望自己能控制的範圍越來越大,

我所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多,

所以貪心就很容易產生。

世間成語中也有“貪得無厭”,說明瞭貪具有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的特性。

【貪的體相】

嗔的作用,就是產生不和,進而導致鬥爭。

因為你、我、他界限分明的人,對自己的地盤非常執著,當他覺得別人有可能侵犯到自己的權益時,出於保護自己地盤的動機,世間人會特別警覺,然後對別人生起敵意,產生出不和,甚至鬥爭,這就是嗔心的作用。

【嗔的體相】

而癡心能增長眾生心裏的貪心和嗔心。

因為愚癡,世間人就覺得可以去貪,應該生嗔,從而增上了形形色色的貪嗔煩惱。

【癡的體相】

【三種根本煩惱的體相】

-----------------------------------------

貪的對治良藥,就是放下貪著,捨棄眷屬及財物等,

俗話說“知足者常樂”,放下追求,斷除貪心的那一刻,就是獲得真正安樂的開始。

嗔的對治良藥,是修慈心,及適當受用一些喜歡的飲食、衣服、住宅等。

癡的對治良藥,是善加觀察緣起。

【煩惱的正对治】

------------------------------------------

關於貪嗔癡的作用,月稱菩薩在《中觀四百論廣釋》中舉了這樣一個譬喻來說明。

海裏的鬼怪有一天變成了人形,和前去海裏捕魚的兩位漁夫商量說:

你們一個來生火,另一個來掌勺,我來抓魚,這樣我們就都可以順利地享用美餐了。

於是他們三人都高高興興地分頭做了起來。

鬼怪的任務是去抓魚,同樣貪的作用是去抓取東西;

其中一個漁夫的任務是用煎、炸、煮等的方式燒魚,同樣嗔的作用是產生衝突,並且在衝突時用惡劣的語言使對方受到煎熬;

另一人的任務是去生火,同樣癡的作用是給貪、嗔餵食。

【貪嗔癡的作用】

那麼為什麼貪嗔癡煩惱毫無疑問是所斷呢?

不會故貪苦,無助故嗔苦,

無知故愚癡,由彼不達彼。

難詞釋義

達:

通晓、明白

不會:

指不會遇,得不到的意思。

由彼不達彼:

第一個彼是指貪嗔癡煩惱,第二個彼是指貪嗔癡煩惱造成的痛苦。

頌文直解

同樣,貪心因為得不到滿足而生苦,

嗔心因為力量缺乏、無助而生苦,

以及眾生因為不知取捨之相而愚癡。

【取捨與愚癡?

又因為愚癡,不知道為什麼會生貪苦和嗔苦,這便是最大的痛苦,

因為愚癡便不可能生起斷除貪嗔的念頭。

釋義

生起煩惱的後果,就是遭受痛苦,所以對眾生來說,煩惱對自己是有害的,應該予以斷除。

【總說】

----------------------------------

貪心使人總是不滿足於當下的一切,而幻想著獲得更多的受用。

但是眾生的業力,決定了這種幻想不可能實現,所以有貪心的人就覺得很痛苦。

即使有些目標實現了,但沒過多久,他看到了別人擁有更多、更好的東西,這樣他的貪心又生起來了,又會給他帶來新的痛苦。

嗔心生起來之後,就與他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抗,這時就希望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氣勢上,或者在身體力量上,都希望自己能佔據優勢,壓倒對方。

但又因為眾生的業力原因,決定了眾生缺乏力量,不可能事事都能順自己的意。

所以生起嗔心後,就會感受孤立無援的痛苦。

比貪嗔痛苦更嚴重的是,眾生因為被貪嗔蒙蔽,而加深了愚癡,

愚癡不知道自己的痛苦正是自己的貪嗔之心造成的。

人們越愚癡,就越不認為煩惱是過失,還認為生起貪心和嗔心是很正當的事。

每天生起的貪心,有一千次以上。

【貪心之多】

尤其是嗔心習氣重的人,總是把他人當作怨敵,稍有不順自己意的時候,就開始去毫無理智地攻擊他人。

【嗔心之重】

這樣的人根本沒有想到自己這樣做的種種後果,沒有想到生起貪心和嗔心,就像是拿刀在砍自己一樣,最大的受害者正是自己。

【貪嗔之害】

所以真正明白因果道理的人,都會知道貪嗔煩惱是自己真正的怨敵,而且是攜帶著武器的兇狠的怨敵,因此一位好的修行者,是不會容忍自己生起煩惱的。

【明理者畏之】

【別說】

--------------------------------------

《中觀四百論廣釋》中講了這樣一個公案。

一個窮人對王后生起了貪心,但是因為王宮裏防衛森嚴,他根本無法接近王后。

他的貪心得不到滿足,因此特別痛苦。

由此他還對國王生起了嗔恨,但是自己的力量微薄,根本無法與國王抗爭,所以鬱悶於心。

他心中的貪嗔,又增上了他的愚癡,沖昏了他的頭腦,使他無法恢復理智,於是這樣的痛苦就持續不斷地折磨著他。

【由貪而嗔,故而愚癡】

【總結】

那麼貪嗔癡煩惱應該同時斷除還是分頭斷除呢?

這要看這三種煩惱是同時還是分別生起的。

因此聖天菩薩繼續引導說:

如現見痰病、膽病不俱起,

如是現見嗔,與貪不俱起。

頌文直解

如同現見到水大種的痰病和火大種的膽病不可能同時生起一樣,

如是也可以現見到嗔心與貪心也不可能在心中同時生起。

釋義

相違的事物是不可能同時並存的。

貪的作用是攝集,嗔的作用是排斥,這兩個相違的心所,也不可能在心中同時生起。

但是癡心與貪嗔二者卻是相應的,能助長貪嗔,所以能與貪嗔同時生起。

這樣就明白了所斷的貪嗔癡煩惱之相。

接下來,聖天菩薩就教導大家與貪嗔癡煩惱對應的對治方法。

戊二、明障治對應之差別

役貪如奴僕,不愛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愛敬治彼故。

難詞釋義

貪:

是貪者,這裏指具貪心的弟子。

嗔:

是嗔者,這裏指具嗔心的弟子。

不愛:

即不敬。

頌文直解

一位了知貪嗔煩惱特徵的阿阇黎,他在調伏弟子時,會

把具有貪心的弟子像奴僕一樣役使,因為不敬、嚴厲是對治貪心的良藥。

對於嗔心重的弟子,他會當作主人一樣去承事,因為愛敬是對治嗔心的良藥。

對於愚癡者,則愛敬與不愛敬都要用到。

釋義

傳授佛法的阿阇黎,尤其是大乘的阿阇黎,對弟子特別慈悲,上一品中也說:

“師長欲利他,應承事弟子,因彼不知利,故名為弟子。

如鬼執雖嗔,醫者不生惱,能仁觀煩惱,非惑系眾生。

”在阿阇黎的眼中,弟子就是被煩惱魔困住了的可憐病人。

就像醫生針對不同的病,會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一樣,阿阇黎對於不同煩惱的弟子,也會採取相應不同的調伏方便。

【總說阿阇黎會根據弟子煩惱的不同而採取相應的調伏方便】

-------------------------------------------

弟子如果貪心重,阿阇黎就會嚴格管束,並且不斷地差使弟子,使他的身口意忙於做聽聞、披讀、諷誦等的十法行,這樣弟子忙於學法,貪欲就沒有機會生起,並且在學法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煩惱的過患,和對治煩惱的方法。

【對貪心重的弟子的調伏方便】

嗔心重的弟子,稍微不順心就要發脾氣,造下深重的惡業。

對於他們,阿阇黎反而會客客氣氣,和言悅語,並且會經常給他們好的飲食和衣服,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這在別人看起來,阿阇黎對待弟子的態度,就好像是一位奴僕在對待主人的態度一樣。

那麼弟子會受到師父言傳身教的影響,逐漸學到了師父心相續中的調柔,從而自覺地對治掉自己的嗔心。

【對嗔恨心重的弟子的調伏方便】

對於愚癡心重的人,則要根據情況,看他的愚癡是與貪相應的,還是與嗔相應的,然後分別用相應的愛敬與不愛敬的方式進行調伏。

【愚癡弟子的調伏方便】

【別說與貪嗔癡煩惱相對應的對治方法】

----------------------------------------------

這樣弟子在阿阇黎的呵護下,就會平穩、順利地進步,沒多長時間,煩惱就會減輕,成為合格的弟子。

【總結,阿阇黎的呵護之利】

 

另外,也要知道一天中煩惱生起的時間次第,從而進行相應的對治。

 

初時愚癡生,中間起嗔恚,

末後生貪欲,每日三時起。

難詞釋義

初時:

指早上。

中間:

指日間。

末後:

指晚上。

頌文直解

在早上,受前一晚上昏睡的影響,第二天起床時神志昏沉,睡眼惺忪,因此愚癡生起的比較多;

到了中午和下午,因為工作勞累,以及饑餓,就會多生起嗔恚;

到了晚上,吃了晚飯後,已經從疲勞中恢復,因此貪欲就會生起。

一天之中,根據身體的虛弱狀況,不同煩惱也會依次地生起。

這樣了知之後,對煩惱就應進行相應的對治。

釋義

在十二緣起支中可以知道,凡夫心上的煩惱,是緣於身上的苦樂感受而生起。

從樂受生愛,從苦受生嗔。

【由十二緣起,推知,愛緣樂,嗔緣苦】

那麼在一天之中,身體一般也會經過早上的無記,到中午、下午的疲憊,到晚上的舒服的變化。

【身體的日中三變】

因此人的心裏,也依次會表現出愚癡、嗔恚、貪欲這三個煩惱。

【心裏的煩惱會隨身體的三變而三現】

【身、心與煩惱的關係】

---------------------------------------------

知道了一天中煩惱生起的這個規律,就像提前得到了敵人要進攻的情報,修行人就要提前防範,

早上就多觀察當下的身心現象,這樣就不會發呆,

中午就多觀嗔恚的過患,這樣就不會生起嗔恚,

到了晚上,就多觀察貪欲的過患,這樣就不會生起貪欲。

一個修行人,在一天之中,就要針對這樣不同的情況,分別對煩惱進行對治,讓心不放逸,一直保持在正知正念之中。

【煩惱的一日對治法】

 

第二讲—(p87--96)

現在接著講貪嗔癡煩惱生起的相狀。

貪非親似親,汝於彼無畏,

人於無益親,豈非特應離。

頌文直解

貪欲不是自己的親友,但是因為偽裝得和親友一樣,所以你對貪欲不會產生畏懼。

人們對於無有利益而有害的虛假親友,難道不是應特別遠離的嗎?

釋義

這個偈頌指出了貪欲具有欺騙性。

貪欲與有漏樂受相應,這讓人們以為貪欲對自己有利,能給自己帶來快樂,【能騙之因】

所以就讓貪欲輕鬆地混進了心相續,就像一個怨敵假扮成親友,輕鬆地混入到了親友中間一樣。

之後貪欲不斷地膨脹,並驅使身、口為所欲為,造下了很多惡業,對清淨修法的命根帶來了很大損害。

等人們醒悟過來,知道真相的時候,往往事情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贪烦恼生起的相状—贪欲的特点是具有欺骗性】

這個偈頌也間接指出了嗔恚與愚癡的特點。

嗔恚與苦受相應,人們會明顯感受到嗔恚帶來的難受、痛苦,

所以人們自然會把心中的嗔恚當作怨敵一樣。

【嗔恨烦恼生起的相状是与苦受相应】

而愚癡是與不苦不樂的舍受相應,

所以愚癡就像一個陌生人,既沒有像嗔恚那樣讓人警覺,也不會像貪欲那樣使人蒙蔽。

【愚痴烦恼的相状是相应于舍受】

【三根本烦恼生起的相状】

------------------------------------------------------

一個修行人,對於貪嗔癡三毒,要時刻保持警惕,堅決予以斷除。

其中尤其對於貪欲,更需要加倍地警惕,

在它蠢蠢欲動的時候,就要提起正知正念,馬上進行對治,在它萌芽狀態就斷除乾淨。

【对治的方法、时间——提起正知正念,警惕三毒,灭于萌芽】

 

在了知煩惱的相後,接下來還需要進一步了知對治煩惱的方便。

 

貪有從因生,亦有從緣起,

從緣所起貪,易糾治非餘。

頌文直解

貪欲有從前世反復串習過的同類因中生起的,

也有從此世才偶爾接觸到的境緣中產生的。

從緣所生起的貪欲,容易以對治法進行糾治,

而除此之外從因所生起的貪欲,並不容易斷除,

所以應當一心專注特別精進地進行對治。

釋義

貪欲從輕重程度可以分為兩種,【总说】

一種是前世串習成熟後,今世形成了強大等流習氣的,【因】

比如男女之間的貪愛等等。

佛經裏說,鴿子的貪欲很重,因為鴿子是貪欲重的眾生投胎的緣故。

因此如果對男女的貪愛不去對治,下輩子就很有可能去做鴿子等的惡道眾生了。

【前世因】

另一種只是從今世的境緣中生起的,【緣】

比如因為交往了惡友而沾染的不良嗜好,以及對電腦、手機等新潮的高科技產品等的喜好,

這一類的貪欲習氣比較弱,相對容易斷除,【今世缘】

就像三根木棒搭成的三腳架子,只要其中一根倒下,其他兩根也就立不住了。

【不穩固性】

【贪欲的二种成因——前世因和今生缘】

------------------------------------------------------

從這個偈頌中可以知道,

那些根深蒂固的貪欲,如果產生了,必定是來勢洶洶,

所以對它們尤其要保持高度警惕,特別精勤去對治,不讓它們有生起的機會。

真正能摧毀自己的怨敵,就是自己內心的貪欲。

【毀己之根】

一個不能控制貪欲的人,一定會帶給自己今生、來世無窮無盡的苦難。

【贪欲的过患】

這樣正確的認識之後,就要很精進、極力地控制貪欲。

所以修法的智者對待五欲六塵等的態度是控制而根本不是放任,就像防賊一樣看住它。

【外境】

自覺地管束自己的五根或身口意三門,這是至關重要的。

【内心】

對於修行者來講,像這樣提起正知正念,斷除貪欲煩惱,是修行的重中之重。

【修行之要—断贪,方便—严管五根,谨防三门】

 

嗔恚極堅固,定惡作大罪,

知如是差別,當盡煩惱際。

【歸攝本科】

頌文直解

嗔恚極為堅固【1、堅固】,而且必定是不善的惡法,會使人作五無間罪等重大的罪業【2、惡、造罪】。

能隨時隨地了知①煩惱的各種體相,以及②斷除煩惱的方便等的差別,就能徹底斷盡煩惱。

釋義

人生起了嗔恚,就很不容易釋懷。

某人傷害自己的一句話,幾十年後仍可能記憶猶新。

家庭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怨仇,也都很難化解,非常堅固。

【嗔恚的坚固性】

而且嗔恚絕對是不善的大罪業,會燒毀自他的心相續,害人又害己,甚至會造下極其深重的五無間罪等重罪。

【嗔恚的危害性】

“知如是差別,當盡煩惱際”是針對整個“明障治對應之差別”的偈頌而作的總結。

意思是說,這以上闡述了煩惱的不同體相以及斷除煩惱的方便,

對於這些差別相,應該辨別清楚,並時時牢記,

這樣就能成功對治煩惱,直至將煩惱徹底斷盡。

【总结】

 

接下來聖天菩薩將具體說明斷除三毒的方便。

戊三、分說斷三毒之法分三:

1、於共同境斷癡之方便;

2、於可意境斷貪之方便;

3、於不可意境斷嗔之方便。

己一、於共同境斷癡之方便分二:

1、明所斷癡心遍住;

2、明能斷緣起真性。

庚一、明所斷癡心遍住

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

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

頌文直解

就如身根無差別周遍於全身一樣,愚癡也無差別地周遍於一切境。

眼等根僅依於身根生起,同樣,一切煩惱也依於愚癡而生起。

是故一切煩惱,由斷除愚癡,而將會隨斷。

釋義

這個偈頌是通過一個譬喻,來說明煩惱的根源就是無明愚癡。

【根—無明】

身根與眼等其餘的根,是周遍的關係,愚癡與一切煩惱也正是這樣的關係。

【喻】

世間眾生以愚癡,將緣起自性空耽著為實有,這種耽著,遍於一切的煩惱。

【愚癡周遍】

也就是,以愚癡遍計出了自性,並對於自性增益出了悅意及不悅意後,形成了煩惱。

【煩惱的成因】

所以,愚癡是煩惱的根本,【根—愚癡】

如果修習了緣起生,見到了自性為空,那麼一切煩惱就失去了存在之基,必然也隨之全部斷除。

【達本則斷愚癡】

就像一棵毒樹的樹根被砍斷後,帶著毒汁的枝葉也就隨之而枯萎、消亡。

總的來說,一切所斷的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根本是愚癡,

分別而言,實執補特迦羅(人我執)的這部分愚癡,是煩惱障的根本;

實執法(法我執)的這部分愚癡,是所知障的根本,

這是各大經論的密意所在。

【二无我】﹝出楞伽经﹞无,即空也。

人法之中,本无有我,但凡夫不了,于无我中计我极盛。

所谓我身、我名、我衣物、我田宅、我行、我住坐卧,语言不离于我,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

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

声闻之人,修四真谛,即了人法本空,我亦无有,故名二无我。

(四真谛者,即苦集灭道也。

[一、人无我],谓由揽五阴实法而成假名之人,凡夫不了,复于假名之中,妄执为我。

若了五阴之法本空,假名之人,岂得定有。

假名既不定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

故金光明经云:

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是名人无我。

(揽者,撮持也。

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五阴之身实有,故名实法;名字本来虚假,故名假名。

[二、法无我],谓由揽父母之遗体,四大假合而成五阴之身。

若一一分别推求,皆悉空无所有。

凡夫不了,妄执此身为我,余身非我。

若了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

故金光明经云:

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是名法无我。

(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遍计】(术语)凡夫之妄情,遍计度诸法也。

唯识论八曰:

“周遍计度,故名遍计。

【人我执】二执之一,即执著人体中有一个我的见解。

【法我执】二种我执之一。

无始以来反复串习俱生无明,故于一切现分色等内外诸法执为自相实有。

【俱生无明】与生俱来之无明,如我执、法执二执,所知障、烦恼障二障等皆属之。

众生心中自然存在之我痴无明。

 

庚二、明能斷緣起真性

 

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

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

難詞釋義

彼語:

緣起理,即緣起理性,也就是緣起真性。

此:

本論的後八品。

一切力:

全部的精勤之力

頌文直解

如果以聞思修的智慧,真實見到了外、內的緣起,愚癡就將不再生起,

故此《四百論》後八品的一切頌文,將全都致力於演說緣起真性。

釋義

一切事物,都是因為各種因緣聚合後,才生起的。

所以事物的自性本來就是沒有的,是純粹的空無。

而愚癡則將這本來就空的緣起生分別為實有,從而增益出了事物的諦實自性。

比如芽是依靠種子等的集聚而生起的,【外緣起--器界的因果】

十二緣起支中的行支是依靠無明支而生起的,【內緣起--心相續的運作而成】

因為它們是緣起生的原因,所以就像影子以及幻化出來的幻相一樣,都是本無自性的。

因為本來就沒有自性,所以其實是空。

如果能真實見到這樣的緣起生,那麼愚癡就被斷除,

這就像月亮在十五圓滿的時候,夜的黑暗就消失。

同樣,見緣起的智慧生起的時候,愚癡就消失了。

而因為愚癡消失的緣故,這樣附著在愚癡上的貪嗔等煩惱也將隨之而消失。

所以應該根據這些殊勝教法的引導,認真觀察相應事物的緣起,體認其自性的本空,斷除愚癡,生起智慧。

【外缘起,外因缘】外器世界,和合聚集众多因缘,故须观待因缘而生。

如由种子出生苗芽,一切干、茎、穗、果、前前依次生起后后。

【緣起生】一切世間萬法都要依靠因緣而產生

【增益】即捏造、虚构、以无为有。

【因位识】累积善不善业时,业力习气所染污的意识。

【果位识】业力牵引生善恶趣初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