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2151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docx

《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docx

古代汉语文选讲义郭锡良

文选

孙膑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一、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陕西韩成)人。

约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写《史记》,约十一年后完成。

开始写《史记》六年后,因替李陵说话而被处以宫刑。

二、《史记》简介

1、《史记》之名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司马迁之书初无定名,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省称“太史公”。

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2、《史记》性质

《史记》:

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例,位居“二十四史”之首。

纪传体——正史——“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本纪十二、世家三十、列传七十、表十篇、书八篇,共一百三十篇。

[清]赵翼《读二十四史札记》:

本记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

本纪:

全书的总纲,以时间为序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

表:

用表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

书:

分门别类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

世家:

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

列传:

记述了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有单传、合传、类传,其中多为合传。

3、编撰主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成书原因

继承其父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

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谈语)

继承《春秋》精神

肩负史家职责

5、地位影响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史学史、文学史、古代思想文化史

善于以白描手法,通过人物言行刻画其性格,语言简洁生动。

接近口语,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6、《史记》的注本

《史记》三家注:

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

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

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三、《孙膑》简介

孙膑的传记附于孙武的传记之后

孙膑,孙武后代,齐国人,生阿、鄄之间

遭受膑刑赛马取胜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

四、字词分析

孙武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

”後

《说文》:

“迟也。

《论语》:

“子路从而後。

《说文》:

“继体君也。

像人之形。

施令以告四方。

膑(bìn)《太史公自序》: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使使使,派遣使者

贤《说文》:

“多才也。

从贝,臤声,”

汤可敬注:

“从贝,譬况其才如贝之可宝。

有才能——胜过、超过

《出师表》:

亲贤臣,远小人。

《师说》:

师不必贤于弟子。

《触龙说赵太后》:

媪之爱燕后也贤于长安君。

疾妒忌。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嫉”。

刑说文》:

“刑,刭也。

段玉裁注:

“刑者,刭颈也,横绝之也。

【辨】刑罚

本义不同。

“刑”是刑罚或施刑罚,“罚”是小罪。

后“罚”引伸出惩罚义,才与“刑”成为同义词,

但仍有轻重之别:

“罚”轻“刑”重。

足《说文》: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

口象股胫之形。

段玉裁依据《玉篇》认为“在下”应为“在体下。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足,膝下至趾之总名。

胡三省:

“孙膑盖以刖足故呼为膑。

杨倞:

“膑脚,谓刖其膝骨也。

隐使动用法,“使……隐”,“使……不显露”的意思。

见出现

【辨】见、视

“视”是看的动作,“见”是看的结果。

以……的身份

善《说文》:

“善,吉也。

吉祥、美好——友好、对······好

《孟子·离娄下》: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商君书·弱民》:

民,善之则亲。

客待之

把他当作客人对待。

“客”是名词作状语。

射射箭——追求、追逐——赌博

《左传·隐公十一年》:

子都自下射之。

《盐铁论·除狭》:

富者以财贾官,勇者以死射功。

张湛“凡戏争能取中皆曰射”

辈等级——辈分

弟亦写作“第”,“但”的通假字,只管。

二字双声邻韵(第:

定母脂部;但:

定母元部)

杨树达《词诠》:

“第、但一声之转。

臣古人对人讲话时常谦称自己为臣,并非只对君才能称臣。

信然之相信孙膑的话,认为孙膑的话对。

这句中“信”、“然”共一个宾话“之”。

千金金是古代的货币单位,秦以一镒为一金,战国时期的金可能与之接近。

千金是很大的数目。

质盟约、契约

《左传》:

先主与吴王有质。

与对付、对抗

再胜胜两次

进推荐

急《说文》:

“褊也。

性情急躁着急、焦急行动急迫迅疾紧迫义

《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

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左传·桓公六年》:

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

《战国策·赵策》:

王翦急击,大破赵,杀赵军。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官事急,心忧新,故臞也。

将jiàng以……为将

辞《说文》:

“解说也。

应对、解说的辞令借口推辞委婉色彩的“却”

《礼记·表记》:

无辞不相接也。

《孟子·万章下》:

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天命不可以辞拒。

《史记·孙子传》: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

《史记·高祖本纪》:

及其见疑,乃怒辞老,愿赐骸骨,归卒伍。

《礼记·曲礼上》:

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左传·昭公四年》:

夏,诸侯如楚,鲁、卫、曹、邾不会。

曹、邾辞以难,公辞以时祭。

卫侯辞以疾。

谢《说文》:

“谢,辞去也。

古代既有“辞去”义,又有“感谢”义

《礼记·曲礼》: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

《鸿门宴》: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以……为

A.表示主观的看法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

子畏於匡,颜渊後。

子曰:

“吾以女为死矣。

”(《论语·先进》)

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论语·述而》)

季子然问:

“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子曰: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

B.表示客观的行为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郑伯克段于鄢)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

子曰:

“能以礼让为国乎?

(《论语·里仁》)

辎车释名·释车》:

“辎车,载辎重,卧息其中之车也。

纠《说文》:

“纠,绳三合也。

救《说文》:

“救,止也。

阻止、禁止——救助——治疗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濯以救热,何患之有?

《报任安书》:

虏救死扶伤不给。

撠段注:

古者戟之制,其锋谓之援,援体斜横出。

故人下其肘,翘其腕与手似之,亦谓之戟。

亢《说文》:

“亢,人颈也。

······象颈脉形。

亢(gāng):

颈喉

吭(háng)引吭高歌

亢(kàng)高亢

罢通“疲”

走趋向,奔向

街路要道

衝《玉篇》:

“交通也。

子南知之,執戈逐之,及衝,擊之以戈。

(《左传·昭公元年》)

獘同“弊”,疲惫

趣通“趋”,趋向

利指会战的先机之利

蹶本义是跌倒。

引申为受挫、损失等含义。

这里是

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今本《孙子·军争》述军争之法曰:

“是故卷甲而趋,

日夜不除,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面争利,

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

二至。

”述蹶上将于五十里而争利,与此不同。

竈《说文》:

“竈,炊灶也。

从穴,鼀(cù)省声。

陜同“狭(狹)”

陝:

地名,在今河南省陕县。

古虢国领土。

《说文》:

盗窃怀物也。

从亦,有所持。

豎本义是童仆。

《列子·说符》:

杨子之邻人亡羊,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比较】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辞谢曰:

“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谏逐客书

一、作者简介

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曾就学于荀况,韩非也曾就学于荀子。

秦王政十三年,韩非出使秦国,遭李斯陷害,下狱自杀而死。

秦二世继位后,李斯遭赵高陷害,被腰斩于咸阳。

政治家:

帮助秦王政统一全国。

秦统一后任丞相,向秦王提出“车同轨,书同文”的改革建议,同时建议秦始皇焚书。

认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不禁止则会“党与成乎下”。

书法家:

精通大篆,小篆的创始人之一。

曾作《仓颉篇》,为小篆的推行做出了贡献。

相传《泰山瑯琊台刻石》、《峄山碑》、《芝罘》、《碣石》等刻石均为李斯笔迹。

其中泰山之石最可信,明时尚存二十九字,今仅存十字。

评价:

长:

①规范文字。

②一手好文。

短:

①陷害同学。

②焚烧诗书。

③苛刻天下。

④扰乱朝纲。

二、文体知识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的一个奏章,属于议论文。

题目是后人所加。

谏:

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

 

书:

上书,古代臣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奏章属于议论文。

三、背景简介

秦王政初年,韩国派郑国游说秦王修贯通洛水、泾水的水渠。

试图以此削弱秦的人力、物力、财力。

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说此渠:

“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代之功也。

此渠后世称“郑国渠”,灌溉农田四万多倾,使关中成为沃野良田。

大臣上书: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秦王于是下逐客令。

李斯当时在秦任客卿,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给秦王嬴政写了这封信,力陈逐客之弊。

秦王看信后收回逐客令。

四、结构分析

绪论:

提出论点——“逐客,窃以为过矣。

事实论证昔

先君之得穆公—五子之策—遂霸西戎

孝公—商鞅之法—至今治强皆以客之功

惠王—张仪之计—功施到今—国富兵强

昭王—范雎之力—秦成帝业

今异国之色乐珠玉—取物

陛下之失非秦者去,为客者逐—逐客重物轻人

—此非所以

跨海内,制

诸侯之术也

本论理论常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五帝三王,天下无敌

逐客实质——藉寇兵赍盗粮之举

五、艺术特色

★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

★结构上,既曲折多变有严谨有序。

★多用排比对偶句,造成文章雄浑奔放的气势。

汇评:

李斯上秦皇帝书,文中之诗也。

——谢榛

李斯《谏逐客书》,借人扬已,以小喻大,另是一种巧思。

——归有光

六、字词分析

吏《说文》:

“吏,治人者也。

从一,从史,史亦声。

产《说文》:

“產,生也。

从生,彦省声。

《孟子》:

“陈良,楚产也。

强彊

畺(边界)——彊(弓硬)——疆(边界)

强:

米虫。

来使动用法,使……来。

别本或作“求”。

殷多,众多。

拔攻取。

散瓦解。

从从——從

纵——縱

功农事、农活——活计——做活、做事——功劳

《诗经·七月》:

“上入执宫功。

以客之功:

使用客卿做事(治国)

施《说文》:

“施,旗貌。

施展开、铺设开

施行、实施

延续

铺陈、铺设

《荀子·劝学》: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蚕食蚕,名词作状语。

向使假使,倘若。

内后写作“纳”,容纳、接纳。

建《说文》:

“建,立朝律也。

说通“悦”,喜悦,喜爱。

玩好供玩赏的工艺品。

所以表工具,“用来作为……”。

陈《尔雅·释宫》:

堂途谓之陈。

郭璞注:

堂下至门径也。

彼何人斯,胡逝我陈。

(诗经)

说使……获得愉悦。

宛宛转,缠绕。

或以“宛”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

南阳市)地出产的珍珠所作装饰的发簪。

傅通“附”,附着,镶嵌。

阿细缯,一种轻细的丝织物。

或以“阿”为地名,

指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县)。

快耳悦耳。

就《说文》:

“就,就高也。

从京,从尤。

尤,异于

凡也。

”本义是靠近高地。

就高不就低

就业

粟《说文》:

“粟,嘉谷实也。

穀:

《说文》:

“百谷之总名。

择区别另一说,通“释”,舍弃,抛弃。

却卻

《说文》:

“却,节欲也。

节欲——退却——拒绝

欲《说文》:

“欲,贪欲也。

从欠,谷声。

”段玉裁注:

“从欠者,取慕液之意。

从谷者,取虚受之意。

福《说文》:

“福,佑也。

黔《说文》:

“黔,黎也。

从黑,今声。

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

周谓之黎民。

《梦溪笔谈》:

“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其吻。

明使……彰明。

所以表示原因

业使动用法,“使……完成事业”。

寇本义:

强盗

赍齎《说文》:

“齎,持遗也。

从贝,齊声。

盗《说文》:

“盗,私利物也。

”王筠句读:

“私有所利于他人之物也。

偷从人,俞声。

本义是马虎、怠惰。

贼从戈,则声。

本义是杀戮。

苟且偷生

《韩非子·内储说》:

“二人相憎,而欲相贼。

糧《说文》:

“糧,穀也。

”桂馥义证:

“糧乃行者之干食。

雠同“仇”,仇敌。

《诗经》选读

一、《诗经》简介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周代诗歌305篇。

2、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大部分作品是民间歌谣,小部分为贵族所作;雅分大雅和小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全部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大部分是君王祭祀时的宗庙乐歌。

3、《诗经》中的作品不是一个时代所作,而是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期,前后共约五百多年之间的作品,其中《国风》中的民间歌谣产生年代较晚,是《诗经》的精华。

4、《诗经》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一些外交场合都要赋诗言志,所以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汉代到清代,《诗经》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诗经》的语言、典故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诗经》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保存了先秦韵文语言的真实面貌。

研究上古音韵和词汇,《诗经》是极为宝贵的材料。

6、《诗经》的注家及注本

《诗经》经秦火后,至汉复传,传诗者共齐、鲁、韩、毛四家,即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鲁之毛亨。

四家解诗,多有不同。

自东汉郑玄因毛传作笺后,其他三家诗先后亡佚了,以其“多采杂说与仪礼、论语,孟子、春秋内外传论诗往往不合”,毛传独存,解义独精。

现在的《诗经》就是毛亨所传。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五经正义·毛诗正义》

朱熹《诗集传》、陈奂《诗毛氏传疏》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高亨《诗经今注》

余冠英的《诗经选》、周振甫《诗经译注》

二、《邶风·静女》

(一)形式特点

1、以四言为主2、每章押韵3、重章叠句

(二)思想内容

第一章俟于城隅不见人(场景)

第二章彤管有炜思情人(心理)

第三章爱屋及乌美归荑(心理)

(三)篇旨

★《毛诗序》:

“《静女》,刺时也。

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郑笺:

“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

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

★《诗三家义集疏》:

“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

★《诗本义》:

“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

★《诗集传》:

“此淫奔期会之诗。

(四)串讲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静:

闲静文雅。

毛传:

“贞静也。

”朱熹云:

“闲雅之美。

其:

音节助词。

姝:

美丽。

《说文》:

“好也。

城隅:

这里指城上的角楼。

《周礼》:

“天子城高七雉,城隅之制九制。

城隅即城曲。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

通“薆”,隐藏。

《方言》:

“掩蘙,薆也。

踟蹰:

徘徊、犹豫。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娈:

美好、俊俏。

贻:

赠送。

彤管:

漆成红色的管乐器,如笛、箫之类。

《说文》“管如篪,六孔”,另有二说,一说为红色管状初生茅草,一说为染成红色的竹管制成的笔。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有:

形容词词头,无义。

炜:

鲜亮貌。

《说文》:

“盛明貌。

说怿:

“说”,“悦”的古字。

怿,喜悦。

女:

汝,你,第二人称代词,双关用法。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牧:

牧场。

归:

通“馈”,赠给。

荑:

初生的茅草。

一说白茅,二说菁茅,三说香草。

洵:

副词,表情态,非常、确实、实在。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

通“非”

女:

汝,代茅草

首章四句,一、二、四句的“姝”、“隅”、“蹰”押“侯”韵。

首句入韵,

押偶句韵。

二章四句,一、二句的“娈、“管”押“元”韵,三句的“炜”押“微”韵,

四句的“美”押“脂”韵,“微”、“脂”合韵,句句押韵。

三章四句,一、三句的“荑”、“美”押“脂”韵,二句的“异”押“职”韵,

四句的“贻”押“之”韵,“职”、“之”合韵,四句中一、三句交叉押韵,

简称交韵。

押韵分析

三、《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选自《豳风》,共八十八句,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

它象一幅长卷,生动细致地描绘出春秋时农奴一年四季劳动生活

的画面。

(一)关于《豳风》

▲豳是国名,在今陕西旬邑县西。

▲《豳风》七篇,多为周初作品,因为是用周人早期所居豳地的语言所写成的民歌。

(二)《七月》的产生时代及作者问题

◆《毛诗序》以为周公“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之作。

◆《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

◆《诗经世本古义》以为公刘时所作。

◆《诗经原始》:

“非躬亲陇庙,久于其道者,不能言之亲切有味也如是。

周公生长世胄,位居冢宰,岂暇为此?

且公刘世远,亦难代言,此必古有其诗,自公始陈王前,俾知稼穑艰难,并

王业所自始,而后人遂以为公作也。

(三)《七月》篇旨

小序:

“七月,陈王业也。

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

毛传:

“周公遭变故,管蔡流言避居东都。

孔疏:

“作七月诗者,陈先公之风化,是王家之公元业也。

毛以为周公遭管蔡流言之变,举兵而东伐的,忧此王业之将坏,故陈后稷及居豳地说公其风化之所由缘,致此王业之艰难之事,先公遭难,乃能勤行风化,已今遭难,亦歌勤修德教,所以陈此先公之事将以比序为志。

(四)串讲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七月:

夏历七月。

(关于历法,历来争议很大)

流:

向下移动。

火:

非九大行星之火星,而是一颗恒星,即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的古称为“火“,又称为大火。

流火:

到七月黄昏时,大火星的位置开始偏西向下移动,古人称之为“流火”。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一之日:

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

觱發:

双声联绵词,寒风撼物的声音。

栗烈:

双声联绵词,形容寒冷的样子,也可以写作“凛冽”、“凓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衣:

指上衣。

褐:

粗麻或兽毛做成的短衣,是穷苦人穿的衣服。

卒:

动词,终了。

卒岁:

过完一年。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于耜:

于,动词词头。

耜,古代农具,这里用作动词,“于耜”即修理耜,收拾农具。

举趾:

趾,脚。

这里“举趾”指下地耕种。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同:

动词,偕同。

妇子:

妇女和孩子。

饁:

送饭。

《说文》:

“饷田也。

畝:

本指垄亩,即田里种庄稼的地方,这里“南畝”泛指农田。

畯:

a.传统解释为农官。

b.田神“田畯至喜”指田神来享受农耕开始时的祭品。

c.谷神。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春:

指的是月份,教材认为是周历五月,即夏历三月,有的学者依据《夏小正》“二月有鸣仓庚”、“二月采蘩”等语认为“春”指夏历二月。

载:

开始。

阳:

温暖。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遵:

沿着……走。

微行:

小路。

行:

本义指十字路口,引申指道路。

爰:

动词词头。

求:

寻找。

柔桑:

嫩桑葉。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迟迟:

缓慢的样子。

春日迟迟:

后来用“迟日”称代春日,如杜甫绝句二首《迟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蘩:

白蒿,与养蚕有关。

祁祈:

众多的样子。

殆:

只怕。

及:

介词,与。

公子:

《诗经通论》云:

“公子,乃女公子也。

此采桑之女,在豳风之宫,将随为公子嫁为滕,故治蚕以备衣裳之用,而于采桑时忽然悲伤,以其将及公子同归也。

”《周南·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春秋·庄公元年》:

“王姬归于齐。

”《谷粱传·隐公二年》:

“妇人谓嫁曰归,反曰来归。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萑:

即荻,“枫叶荻花秋瑟瑟”,是芦苇中的一种,这里“萑苇”用作动词,指收割芦苇。

毛传:

“预蓄萑苇,可以为曲也。

【蚕月條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蚕月:

开始养蚕的月份,指夏历三月。

條:

动词,斩截枝条。

郑笺:

“采桑,枝落采其叶也。

正义:

“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

一说——挑取、选取。

《玉篇》引《诗经》作“挑桑”。

一说——生长茂盛的样子。

《毛郑诗考证》:

“条,读如厥木惟条之条。

《群经平议》:

“条为木盛貌。

……条桑,言桑叶茂盛也。

戕:

方孔的斧子。

《说文》:

“斨,方銎斧也。

斧戕:

泛指斧子。

远扬:

扬,名词,指向上扬起的枝条。

毛传:

“扬,条扬也。

《诗集传》:

“远扬,远枝扬起者也。

猗:

通“掎”,牵引、拉住。

毛传:

“角而束之曰猗。

《毛诗传疏》:

“猗,当作掎。

”《说文》:

“掎,偏引也。

一说——猗,茂盛,使茂盛。

《诗集传》:

“取其叶而存其条,猗猗然尔。

《毛郑诗考证》:

“猗,读如‘有实其猗’之猗,猗然长茂也。

一说——通“倚”,依着,就着。

女:

柔嫩的。

毛传:

女柔,荑桑也。

《诗集传》:

“女桑,小桑也。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鵙:

即伯劳鸟。

载:

同“春日载阳”,始也。

绩:

本义是绩麻,把劈开的麻缕搓成线,绩成的麻用于织布。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载:

教材认为是副词,又。

一说——此“载”乃动词词头,“载”字后的玄、黄均用作动词,指染成黑红色,染成黄色。

孔:

副词,很。

阳:

鲜明。

孔颖达:

“我朱之色甚明好矣,以此朱为公子之裳矣。

绩麻为布,民自衣之,黄之色,施之祭服,朱则为公子裳。

裳:

下衣。

上古汉语中“衣”指上衣,“裳”指下衣。

【四月秀葽,八月鸣蜩。

秀:

禾、草等植物吐穗开花。

毛传:

“不荣而实曰秀。

葽:

又名师姑草。

鸣蜩:

蝉鸣。

句法同上文“有鸣仓庚”、“鸣鵙”。

【八月其穫,十月损蘀。

其穫:

指收割庄稼,“其”为动词词头。

穫与獲的区别:

二者是同源字,《同源字典》:

“在渔猎时代,获得禽兽叫‘獲’;在农业时代,获得谷物叫‘穫’。

”《说文》:

“獲,猎所获也。

”“穫,刈谷也。

”古代文献中这两个字分工大致是明确的,不过有时收割庄稼可写作“獲”。

今都简化为“获”。

陨:

落下。

《卫风•氓》: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萚:

毛传:

“萚,槁也。

”郑笺:

“槁,谓木叶也。

木叶槁,待风乃落。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于貉:

猎取貉。

毛传:

“于貉,谓取狐狸皮也。

”郑笺:

“于貉,往搏貉以自为裘也。

正义:

“于谓往也。

于貉言于不言取,狐狸言取不言往,皆是往捕之而取其皮。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见《古汉语语法论集》,

语文出版社1998)。

把“于耜”(第一章)、“于貉”一类用法的“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