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01478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docx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docx

德育课本初集第三册

【禮    篇】

一、《伯禽趨跪》  周魯伯禽 觀於喬梓 入門而趨 登堂而跪 

周朝初年時候,周公有個兒子名叫伯禽,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見周公三次,就被他的父親痛打了三次。

伯禽就去問商子,這是為了什麽緣故?

商子道:

「南山的陽面有一種樹,叫做喬木;北山的陰面有一種樹,叫做梓木,你何不去看一看呢。

」伯禽聽了商子的話就去看了。

只見喬木生得很高,樹是仰着的;梓木長得很低,可是俯着的。

他回來告訴商子。

商子就對伯禽說道:

「喬木仰起,就是做父親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兒子的道理。

」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見周公。

一進門就很快的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

周公稱許他受了君子的教訓。

周公制作禮儀,是開始了禮教的源頭。

他曾經在吃一頓飯時間內,把口中的食物吐出了三次;在一次梳洗中,三次提起浸濕了的頭髮,為的是要用禮節來接待天下賢士。

他的兒子伯禽不懂禮節,所以見面三次便打了他三次。

商子用喬樹和梓樹來說明父子關係的的道理,讓伯禽做到了合乎禮節,他實在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啊。

 

二、《宋桓罪己》 宋桓未立 深明大體 遇水恤民 言懼名禮 

周朝時候,宋國遭受了重大的水災,魯國的莊公就差了人去慰問。

宋國莊公的公子名叫御說,受了他父親的吩咐,對魯國的使者說:

「因為了我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災禍,又使得貴國的君侯憂慮,這是我們覺得很抱歉的,就此拜受了貴國君侯的賜問了。

」魯國的大夫臧文仲知道了這一番話,就說道:

「宋國將要興起了。

從前夏朝禹王、商朝湯王,每每將罪過歸責於自己身上,所以他們的興盛起來是很快的。

亡國的君主,像夏朝的桀、殷朝的紂,事事將罪過推諉給別人,所以他們的亡國也是很容易的。

而且諸侯列國裏面,有了凶災的事情就自己稱“孤”,這是最合乎禮的。

言語旣然誠惶誠恐,稱呼又很合禮,這樣說來,宋國的興起是遲早的事了。

有罪過自己承擔,就會和氣安祥,人心歡喜;將罪過推給別人,就會使暴戾紛揚,百姓憤怨不已。

公子御說將天災看成是自己招來的罪過,臧文仲稱他是適宜做一個國君的。

後來御說真的做了一個賢明的國君,可以看到的是,為人國君的應該要實行禮節愛護百姓了。

 

三、《鉏麑觸槐》 鉏麑刺盾 奉命而來 不賊恭敬 竟自觸槐  

周朝時候,晉國有一個人名叫鉏麑,生平有勇謀又是很懂得禮節。

晉國的靈公卻是一個無道的昏君。

他的臣子趙盾(後來的諡號就叫趙宣子的)勸諫了好幾次,晉靈公很討厭他,就派了鉏麑去刺殺他。

可是鉏麑去行刺的時候很早,趙宣子的寢室門卻是已經開了,趙盾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預備上朝去。

只是由於時候還早,趙宣子就坐着閉目養神。

鉏麑見了這樣情形,就退了出來。

歎着一口氣說:

「一個人平居時候,不忘恭敬勤奮,這就是人民的主人翁了。

去行刺百姓的主人翁,這就是不忠;不執行君上的命令,這就是不信。

不忠不信,我無論怎麼做都是不對的,不如一死了之。

」於是頭撞槐樹而死。

鉏麑只是一個武士而已,他和趙盾之間並沒有恩怨,不似得靈輒那樣曾在桑陰受過趙盾的恩惠,況且他是奉了國君的命令行事。

可是當看到趙盾這樣不忘恭敬的態度,於是不忍心殺害一個百姓可以依靠的人,寧願自己撞槐樹身亡,他這樣重視禮節,還有甚麼好像這樣的呢?

而趙盾之能夠平安就在於恪守臣子之禮,平常人又怎能不遵守禮節呢?

四.《孔子盡禮》至聖孔子老聃是師事君盡禮溫恭威儀

周朝時候,魯國有個大聖人,就是人人最尊敬的孔子了。

孔子在幼年遊戲的時候,常陳設了禮器,裝了行禮的儀容來模彷,可見他生性是喜歡講禮的。

到了周朝,他就在老子那兒問禮。

後來在魯國裏做司寇官,代理着相國的職務。

他服事君王,很盡禮節。

走進周公的廟裏,每一種事情,都要向人家詢問。

有一次,跟了魯國的君主行祭禮,可是祭祀的祭肉,沒有分給孔子。

孔子因為他們無禮,沒等到脫下禮帽來,就離開了魯國,走到別地方去。

路過宋國地方,和一班弟子們在樹底下習練禮節。

孔子在平常沒有事的時候,他的容貌很舒暢,神色很愉快。

外面雖然溫和,可是仍舊帶着嚴肅;外面雖然威嚴,可是不流於剛猛;外面雖然恭謹,可是心裏仍是很安泰的。

他遇着放得不正當的座位,就不肯坐下;割得不方正的肉,他就不肯喫。

可見得聖人對於小小的事情,也是不肯苟且的。

孔子是夏商周三代中的偉人,所做的不單止是禮節的行為,因而禮教就以孔子為代表人物。

周公制作禮儀,孔子確定禮制,故此禮教得以發揚光大。

以一個天生具有聖才的人,尚且向老聃學禮,當他入到太廟時,遇到不明的地方,必會問個明白。

子貢想收藏用來告廟的生羊,孔子還說自己不愛羊而愛禮法,故此他能成為千秋萬世的模範了。

五、《石奮恭謹》 石奮父子 敬謹持躬 忠孝慈悌 萬石家風 

漢朝大中大夫石奮,他雖然沒有什麽學問,可是做人很恭敬謹慎。

他有四個兒子,個個都因為謹慎,所以都做了受俸祿二千石的官。

因為了這個緣故,所以人家把石奮稱做萬石君。

萬石君年紀大了便告老回家養生,但是偶然經過皇帝的宮門,必定跳下車子快快的走過。

看見了皇帝所用的馬,一定低下頭表示敬禮。

他的子孫有做了官來見他的,萬石君必定穿了朝服纔見他們,也不再去叫他們的名字。

子孫偶然有了過失,萬石君便坐着,對着桌子不肯喫飯,等到兒子們大家互相責備,脫去了上身的衣服謝罪,改過了,纔答應他們。

許止靜說石奮父子們用恭敬謹慎來修身處世,所以對國君就忠誠,對父親就盡孝,教育子女就慈愛,管治百姓就能感化他們。

周文王用小心仔細的態度治國,所以使周朝興盛;諸葛亮一生謹慎處事所以能管治好蜀國。

到了晉代因為競比舉止無檢束,大家裸體相對,兒子叫父親的名字,大家漠視禮法,所以才招到五胡入侵中原的禍亂了。

─────────-------------------------------------------------------------

六、《仇覽自整》  仇覽宴居 以禮自整 不責妻孥 免冠內省 

漢朝時候有一個叫仇覽,又名香的人,做了蒲縣地方的亭長。

每每勸百姓們農業完了之後,就叫子弟們去讀書。

子弟們裏面,或者有些輕佻遊蕩的,就叫他們耕田或是種桑,很嚴厲地設下了科罰的條例。

平日閒在家裏安居的時候,必定用禮儀整飭自己。

自己妻兒偶然有了過失,仇覽每每脫去了自已的冠帽,自己責備着自己的教化不好。

他的妻兒們覺悟了,在庭前謝着罪,等候到仇覽戴起冠帽,纔敢走上堂來。

仇覽有三個兒子,都有才學,內中有個叫仇元的,是最有名望。

石奮的子孫有過錯,石奮不責罰子孫,只是對著案桌不吃飯來感化他們。

仇覽的妻兒有過錯,仇覽就除去頭頂上的帽子自責來教化妻兒。

陳元的母親說陳元不孝順,仇覽因此覺得是自己教不好陳元,便親到陳元家中,為他講述人倫孝道的事,陳元最終成了孝子。

仇覽用禮法來教化別人,實在足以成為後世人的模範。

 

七、《盧植楷模》盧植侍師左右美姬未嘗一盼數載如斯

漢朝末年有一個人叫盧植,表字子幹,他的為人剛毅,很有氣節,拜馬融做老師。

馬融的左右,平日多排列着美貌的姬妾,盧植跟從先生讀書有好幾年,未有越禮看她們一眼的。

馬融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很敬重盧植。

那時候有一個大奸臣名叫董卓的,聚合了朝中的大臣,商量廢立皇帝的事情。

許多人都畏懼董卓的威權,只有唯唯的答應,獨有盧植說着反對的論調。

曹操曾經稱讚他說道:

「盧植在四海之內皆有聲名,他的學問可以做儒家的宗師,是讀書人的模範,是國家的幹材。

」蜀漢昭烈帝貧賤的時候,曾經在盧植的門下學習。

禮法是男女之間的最大防範,人的心志,最容易受女色誘惑,因此聖人孔子曾經用「沒有見過愛惜德行如同貪戀女色的人」那樣的說話來勉勵人。

馬融坐在高堂之上,放下深紅色的羅帳,前面教授學生門徒,後面排列歌舞伎,也是用來試探各個學生的心志而已。

盧植從師讀書幾年,未嘗試過看一眼,這就是守禮的一種表現,可以作為教化世人了。

───────────────────────────────────────八、《孫晷溫恭》孫晷獨處 未嘗傾斜 窮老告索 欣敬有加

晉朝時候,有個姓孫名晷的人,他的為人恭謹孝順,清靜儉約。

就是獨自一個人住在幽闇的地方,他的容貌舉止和雙目觀望的時候,也沒有傾斜一些兒的。

雖然他的家裏是封侯的,家財很富厚,可是他穿的是布衣,喫的是蔬菜,並且親自在郊野裏耕種田地,仍舊不荒廢讀書吟詩的功課,自得其樂。

他有幾個老年窮苦的親戚故交,常常到他家裏來借錢,人家多討厭他們,怠慢他們,但是孫晷是格外的歡迎,格外的敬重他們。

天冷的時候,就同他們一處睡着;喫飯的時候,就同他們一桌喫着,朝廷裏的人和郊野裏的人,都稱讚他的。

一個人能夠在獨自生活時,儀容舉止和觀望態度等,常保持不偏倚,到了他與人交往應酬時,必定會合乎禮節了。

一個人能夠在別人有困難乞求幫助時,伸出援手,沒有討厭輕慢的神色,那麼他這種尊敬老人憐憫貧苦的禮數,做足了。

何況對父親孝順,對兄長恭敬,喜歡別人和善,驚恐聽到別人的惡行,若不是深懂禮節的人是不會這樣的。

 

九、【榮緒拜經】 宋臧榮緒 篤愛五經 孔子生日 膜拜典型

南北朝時候,南方宋朝的臧榮緒,從小就沒有了父親。

他親自在園地裏種了菜蔬,拿來做祭祀祖宗和供養母親的用度。

後來他的母親死了,他在初一和十五這兩天,每每很恭敬的拜祭,有了甜美珍貴的食物,也一定要獻供的。

臧榮緒隱居在京口地方,教授一班學生,當時的讀書人,因為他雖然不做官,卻是很有學問,所以稱他叫做披褐先生。

他的為人表明大道,篤愛那《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這五部經。

因為孔夫子是在庚子那一天出生的,所以他到了這一天,把這五套經書陳列在書桌上,穿了禮服,戴了禮帽來拜祭。

他又因為喝酒是要擾亂人的德性,所以常常說着警誡的話,他平生品行的純正和篤實,大槪都是這個樣子的。

孔子刪正《詩》《書》,制定《禮》《樂》,贊作《周易》,整理《春秋》,成為後世禮教的宗師。

這五經的存在,即是禮教的存在。

臧榮緒因尊敬孔子而深愛五經,在孔子出生的庚子日那天,陳列出五經,而且穿上整齊的衣冠來拜祭,誰敢說五經可以廢除呢?

───────────────────────────────────────

十、【原平恭耕】 郭子原平 事死如生 恐人裸袒 束帶躬耕 

南北朝時候,長江以南的宋朝,有一個守禮的孝子叫做郭原平的,生來就有一種好品性。

他家裏非常窮苦,郭原平替人家做工,把得來的工錢置辦物品,奉養父母。

後來他的父母親死了,郭原平就把父母親安葬好。

墳墓前有幾十畝田地,郭原平見那些耕田的人赤身露體,未免褻瀆了他父母的墳墓。

於是把家裏的産業都賣出了,用很高的價錢,把那些田地買了回來,自己束好了衣帶,流着眼淚,親自去耕種開墾。

每每出去賣物,只討回一半的價值。

城裏的人都曉得他是郭原平,要給他加倍的賣物價錢。

彼此大家相讓着,終須要使得物價畧為便宜一些,郭原平纔肯收下錢款。

許止靜說:

「《詩經》裏說:

『見到故鄉的樹木就會聯想到是先人手植,因而要滿懷敬意地去愛護。

』更何況是父母的墳墓呢。

整束衣帶親自耕種,這種禮的表現是出自真性情,不是做作裝出來的。

賣貨只求得回半價,而別人卻要加倍給他,這種風氣是多麼的淳樸、厚重啊。

在好的品德影響下,沒有不服從統治的人,也是必然的道理了。

 

十一、【索敞嚴肅】 索敞講學 肅而有禮 己立立人 多士濟濟 

南北朝時候,北魏朝裏有一個叫索敞的人,在朝裏做了中書博士的官。

這時候的魏朝,一味的講究武力功勞,貴家的子弟們,都不留意去考究學問。

索敞教導人是很勤謹的,循循善誘,旣嚴肅又很有禮節,因此貴家的子弟跟他遊學的,都很懼怕他,前前後後有很多人能夠成名立功,成為顯達的人。

官職做到尚書太守的,竟有幾十人,都是曾經在索敞那兒學習過的。

索敞又因為《禮記》裏的喪服一部份,向來沒有專篇,都是散見在各篇的裏面,他就一槪選出來,再分了類,做成了一篇《喪服要記》。

許止靜說社會風氣日漸敗壞,讀書人的氣燄放肆,做老師的寧願採取嚴格的方法,不選擇寬鬆的方式。

老師不嚴謹,則道理不受尊重,學生們對自我學習應有的標準尺度,就昏昧不知了,又怎能希望他們克制自己的慾念恢復禮法,盡忠盡孝呢。

所以要管治國家一定先要端正讀書人的風氣,想要端正讀書人的風氣,一定要從尊師重道開始。

───────────────────────────────────────

十二、【薛聰矜莊】 薛聰方正 闇室矜莊 友于諸弟 杖罰何妨

南北朝時候,北魏朝有一個叫薛聰的人,他的品行很方正,辦出來的事務,都是很合理、很有見識。

雖然住在暗房子裏面,也整天保持端正莊嚴的神態,別人家看見了他,沒有一個不懼怕的。

他父親死後,他在墳旁邊築了一閒茅篷來住,他悲酸的哭聲,就是路過的人聽了,也要替他傷心。

他對於兄弟們很友愛和睦,可是家教很嚴,諸位弟弟雖然已經娶了親,做了官,但是有了過失的時候,總免不了用杖責罰的。

後來薛聰做了徐州地方的刺史官,他的行政很簡易,不繁重。

他死在徐州任上,下屬和人民,把他的坐榻保存起來,表示留存薛聰遺下來的仁愛,朝廷裏又封贈他叫簡懿侯。

許止靜說:

「薛聰替魏高祖做事,魏高祖每每說:

『我見到薛聰,不能不害怕的,不用說其他人了。

』魏高祖很想提升薛聰的官職,他每次都不接受。

魏高祖對他說:

『你自然的爵位(仁義忠信)是天生崇高的,不是公卿大夫所能積聚的。

』所以人一定要在身處暗室時也能自我激勵,之後才能推及到家庭和國家。

 

十三、【彥光易俗】 彥光立學 招致大儒 焦通禮闕 令其觀圖 

隋朝時候有個梁彥光的,在相州地方做刺史官。

相州地方人民的性情,向來是很陰險不正,巴結奉承別人的,所以變化多端。

梁彥光就招羅了品行端正的讀書人,在每一處鄉村裏設立一所學校,不是聖賢人的書,是不講授的。

因為這個緣故,人人都很刻苦勉勵,相州地方的風俗,也大大的改變了。

有一個叫焦通的人,侍奉雙親,沒有盡禮節,給他的堂弟告發了。

梁彥光就叫焦通去看孔夫子廟裏韓伯俞因為母親打他不痛,悲傷母親的力衰,對着母親大哭的圖像。

焦通就悲痛慚愧的了不得,好像沒有容身之地的樣子,於是梁彥光就教訓他一番,叫他回去。

終於焦通改過了,成了一個品行良善的人。

梁彥光做岐州刺史的時候,很有仁政。

遷往相州做刺史時,盡力宣揚禮法教育,終於使得當地的風俗大大變好。

焦通缺失禮法,彥光命令他到孔廟內看看韓伯愈被母親杖責也不覺身痛,從而感哀母親年老力衰沒有氣力打自己了,因此對母親悲哭流淚的圖像。

焦通自己也感到羞愧沒有面目見人,終於改好了自己不對的地方,可見好的行政是及不上好教育那樣得到民心的。

───────────────────────────────────────

十四、【德言對經】德言開經 輒先祓濯 束帶振襟 危坐苦學

唐朝時候,有一個叫蕭德言的,表字文行,他學懂了一部《左氏春秋》。

在太宗皇帝的時候,先做了專掌國史的官,後來又陞做了弘文館學士。

蕭德言到了晚年的時候,更加刻苦硏究學問了。

每逢要打開經書閱讀之時,一定先要洗了手、洗了臉,並且束好了衣帶,端端正正的坐着。

他的妻子勸他道:

「老年人為什麽還要自己這樣的尋苦喫呢。

」蕭德言回答他的妻子說:

「對着先聖人的言語。

那裏再敢怕辛苦呢。

」皇帝下了詔書叫他去教授晉王讀經書,又封了他做武陽縣的侯爵,蕭德言死的時候,年紀已經九十七歲了。

歸有光說:

「廣東有個陳元誠,生平未曾讀過書,有一天自己忽然感觸起來,取出四部《子》類的書,整日對著它來膜拜,忽然就能夠識字。

那些儒家經典作品,本是用來修德養心性的,一句說話可以成為天下人遵從的法則;一個行為可以是千秋百世的模範。

所以經書的存在,也是古代聖賢美好言行的存在,世人能夠對它不恭敬嗎?

 

 

十五、【鎮周贈帛】 鎮周宴客 贈帛淚流 官民禮隔 不得交遊

唐朝時候,有一個叫張鎮周的人,他本來是舒州地方的人,後來打從壽春地方遷調回到舒州地方去做都督。

他到了自己家裏,買辦了許多的酒呀、菜呀,遍請了親戚朋友來,大家很高興地喫了十天的酒席。

等到酒席喫完了以後,又把金銀綢緞分送給他們,流着眼淚和他們告別,並且對他們說道:

「今天自己還能夠同諸位老朋友很高興地喝酒,明天便是以舒州的都督身份治理百姓了。

官吏和人民,在禮節上是有阻隔的,那末大家就不可以再來往了。

」從此以後,他治理一切的事情,一些兒沒有放縱的地方,所以舒州境內,是很嚴肅平靖的。

用舒州人當舒州的都督,確實不是容易的。

做官的依法處理,則傷害了鄉情,若徇私處事又違反法紀。

違反法紀,不合禮節,傷害鄉情,也是於禮不合。

所以鎮周先在故居宴請親朋十日,再又分贈錢財,在分別時又用禮說明自己的立場,的確是鄉情深厚,道理說清楚,禮數也做足了。

───────────────────────────────────────

十六、【韓臯敬笏】韓臯敬慎 三世大臣 祖父遺笏 不授僕人 

唐朝時候的韓臯,表字仲聞,他就是著名宰相韓休的孫子,他的父親韓滉也是宰相。

韓臯的面貌,很像他的父親,所以韓臯打從父親死了以後,就不再去照鏡子了。

他的資質很厚重,頗有大臣的器度,後來畢竟當官做到户部尚書。

他們的家裏三代都做了這樣的大官,傳下來有一塊朝見皇帝時候執着的朝笏。

韓臯因為這塊朝皇的朝笏,是經過他的祖父和他的父親所執過的,所以沒有試過輕易地交由僕人去拿取。

他每逢朝裏回家的時候,必定親自把這塊朝笏,放在卧室裏的床上,第二天出去朝皇的時候,再親自拿取的。

韓休的官職做到黃門侍郎同平章事,韓滉官階做到將相,全都是對君主盡了禮法。

一家三代當上大官,都是出於尊敬,而韓臯的尊敬更惠及到朝笏,未嘗試過將祖父留下的,遺物,輕易地假手於僕人,這是他的守禮,也就是他的忠誠、孝順了。

唉,他真不愧是韓休的孫子了。

 

十七、【公綽小齋】唐柳公綽兄弟孔懷教子禮法不離小齋

唐朝時候,有一叫柳公綽的人,他在不用朝見皇帝的日子裏,天色剛亮起來的時候,就到自已讀書的小齋裏,等候他的兒子們柳仲郢等,束好了衣帶,來到行早晨省問的禮節。

柳公綽和他的弟弟柳公權,以及一班從堂兄弟們,都一同會聚了吃飯,打從早晨一直到晚上,總不離開這小齋的。

天晚了,家人們點了蠟燭送進來,柳公綽就把子弟們叫進小齋來,自已讀完了經史以後,就對他們演講居家和做官的大道理。

這樣完了以後,纔回到寢室裏去,等候兒子們再來問了晚安,行了昏定的禮節。

這般地實行了有二十多年,一些兒也沒有改變。

柳公綽做京兆尹的時候,曾經處決了一個無禮貌的神策軍小將,唐穆宗憤怒的責問他,但柳公綽堅持執行禮法不屈服。

唐穆宗後來對左右大臣們說:

「你們須要留意這個人,我也畏懼了他。

」柳公綽的妻子韓夫人,曾用熊膽做藥丸(味甚苦)訓導兒子們,要他們在夜裏口含藥丸,來勸導他們勤學,所以他們的兒子仲郢、孫璞、珪、璧、玼,都在朝中做了官。

世人認為孝、悌的禮法,是士大夫所尊崇的。

───────────────────────────────────────

十八、【崔棁命僕】崔棁端莊 言不多說 役使僕僮 亦用禮節 

五代時候,後梁朝有一個叫崔棁的人中了進士,官職做到太子賓客,他的天性非常孝順。

接見後輩的時候,沒有一次是不去教誨他們的。

每逢許多人聚在一起,或是公共聚會的時候,他一定很端正的坐着,很少講話。

他常常說,多講話不但引起人家的歡喜和厭惡,並且可能冒犯人家祖上的名諱,所以還不如少講話。

他就算差遣佣人,也用禮節去差使他們的,在大熱大冷的時候,總是很小心,不使他們受到暑熱,或者感染風寒。

有一次、他夢見有人引領他走了三十里路就停下來,後來有一個人說,他是修善的,之後就引領他多走了三十八里路,因此他曉得自己的壽命是六十八歲。

於是到了六十七歲的時候,就告老辭官,第二年果然死了。

很多人總以為下人僕役對自己應該要有禮貌,自己對待僕役就不用講禮節,他們不知道禮是五種倫常中的一種。

所謂“常”的意思,就是一會兒也不能夠沒有的,無論對任何人,身處甚麼地方,都須要合乎禮法,用得恰當而已。

看看崔棁對待僕役的態度,就知道甚麼是禮節了。

 

十九、【楊時立雪】宋有楊時 師事程頤 雪深一尺 侍立不移

宋朝時候,有一個姓楊名時的人,表字中立,他很用心研讀書經書和史書,中了進士之後,朝廷要派他去做官。

楊時不肯任職,他到了潁昌那個地方,拜了大程夫子顥做老師,師生們都很歡心。

等到他回去的時候,程顥雙眼送着他說道:

「從此我們的大道,傳到南方去了。

」程顥去世了以後,楊時又到洛陽去,在二程夫子頤那兒學習。

那時候楊時的年紀已經有四十歲了,可是侍奉老師愈加的恭敬。

有一天,程頤偶然閉了雙眼坐着,楊時和一個同學游酢,在程頤旁邊侍立着不去。

等到程頤醒了,門外面的積雪已經有一尺多厚了。

兩位程夫子是當代著名有學問的人,楊時放棄官職跟從老師學習,懂得正確的選擇了,後來在瀏陽、餘杭、蕭山三縣做官,都有很好的政績。

但他最受人敬佩的是守立在老師身旁,積雪深達一尺也沒有離開,大概這是兩位程夫子教了楊時很多禮節知識吧。

───────────────────────────────────────

二十、【朱熹閒居】晦翁莊重 敬慎威儀 自少至老 須臾未離

宋朝有個著名的大儒家朱夫子,單名是一個熹字,表字就叫仲晦,自已取了一個別號叫做晦翁。

他的為人很端莊穩重,在朝廷裏又能夠很正直的說話。

他在平日家居的時候,每每天色還沒有亮,他就起來了。

穿好了衣裳相連的制服,戴了襆頭,穿上方頭鞋子,走到家廟裏和先聖神位前去跪拜,行了禮以後,退回到書房裏。

他書房內的几案必定擺得很正確,一切書籍器用,必定很整整齊齊的。

有時候倦了休息,就閉了眼睛端端正正的坐着,休息完了起來,就用整齊的腳步慢慢走動。

他注重的威儀和容貌舉止的法則,從少年時代一直到老,沒有片刻鬆懈的。

朱熹年幼時聰明敏悟,他在四歲時,父親朱松曾指著天空向他說:

「這是上天。

」朱熹便問:

「天的上層有甚麼?

」他的父親大為驚訝,親自給他教授《孝經》。

朱熹勤於思考,學習長進,八歲便能讀懂《孝經》,在書上題字自勉:

“苦不如此,便不成人。

”曾經和一群兒童在沙地上遊戲,他獨自在旁端正地坐著,用手指在沙上畫著,一看之下,原來是畫了一個「八卦」。

他年幼時已經顯示出與眾不同之處,再觀察他平日的行為舉止,不論何時何地都合於禮法的。

 

二十一、【希憲禮賢】元廉希憲 卓見超羣 不厚尊貴 獨禮斯文。

元朝時候,有一個廉希憲的人很敬禮賢士,並且很謙虛優待讀書人。

有個大官叫劉整的去見他,廉希憲不叫他坐,而有幾個前宋朝的秀才,衣服穿得很破很醜,袖子裏帶了所做的詩句去見他,廉希憲就邀他們入座,大家談得很歡喜。

這班人去了以後,人家就問廉希憲,這是為了什麽緣故。

廉希憲說:

「凡是做國家大臣的人,或說或不說,和他的一進一退,都關係着天下民生的輕重,劉整雖然貴顯,可是他曾經有了冒犯皇上的行為。

秀才們都是些斯文的人,我若不去格外的厚待他們,那末讀書的風氣,都要從此衰下去了。

尊重富貴,輕視貧賤,這是世人常見的情況,他們不知道這樣做已經失去禮數了。

但不是說要尊重貧賤而輕視富貴,也要看看這人是不是一個有賢德的人。

也不是說尊重賢德的人而輕視不賢德的人,大概不賢德的人須要經過教化才能成為賢者,故此讚賞那些好的而同情那些能力不夠的人。

如果是用不賢德的手法而得到富貴的,那就鄙視他好了。

───────────────────────────────────────

二十二、【公諒檢飭】宇文公諒 拒女夜奔 闇室端坐 手記思存

元朝時代。

有一個人雙姓宇文,名字叫做公諒的,當他年紀二十歲的時候,在一家富户人家坐館教書。

有一天半夜裏的時候,有一個婦人來敲他書房裏的門,宇文公諒就大聲地把她叱退了。

到了第二天,宇文公諒就推托了別的事情,辭了教職回去,始終沒把這個緣故講出來。

他平常閒居的時候,雖然獨自一個人住在暗室裏,也一定正了衣服帽子,端端正正地坐着。

他曾經親自在他所記事的書面上寫着道:

「白天裏所做的事務,到了晚上就記下來,倘若有不可以記出來的,那就是不敢做的事,天地和鬼神,請聽了這些話,並且時時刻刻的監督着吧。

許止靜說:

「依照《輟耕錄》記載,公諒曾參加浙江省院試,試卷上有「宇文同知」四字,不知是誰人寫的。

考官認為文章不符合規格,便不取錄它。

主考官龍鱗州經過浙江時,極力主張取錄這份試卷,最後都能收入榜文之內,不久考上進士,出任同知一職。

雖然說功名富貴是前生注定的,但也是平日積下的守禮善德才能夠享受到的。

 

二十三、【道壽進杖】道壽盡禮以事其親受杖謝教文質彬彬

元朝時候有一姓蕭名叫道壽的人,他的母親年紀已經八十歲了,他服侍母親和奉養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