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言律诗赏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501285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七言律诗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精品七言律诗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精品七言律诗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精品七言律诗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精品七言律诗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七言律诗赏析.docx

《精品七言律诗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七言律诗赏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七言律诗赏析.docx

精品七言律诗赏析

精品七言律诗赏析

 

 

————————————————————————————————作者:

———————————————————————————————— 日期:

 

精品七言律诗赏析

1、登黄鹤楼——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崔颢(公元704?

-754),汴州(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

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市蛇山(又名黄鹄山)。

传说三国时费袆登仙驾鹤于此,因此得名。

1985年在今址重建。

  ②历历:

清楚可数。

 

 ③萋萋:

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④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⑤空:

清空。

 ⑥乡关:

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2、登金陵凤凰台——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文解释】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

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

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

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

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

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ﻫ 

【词语解释】

ﻫ    凤凰台:

故址在南京凤台山。

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ﻫ    吴宫:

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ﻫ    衣冠:

指王公贵族。

ﻫ    三山:

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二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诗文赏析】ﻫ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即刻诗性大发。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

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鹤楼》这首诗。

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

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

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

其颈联气势磅礴、构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3、锦瑟——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

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

译文

  锦瑟有五十条弦的说法,本没什么来由,(意指本来就是二十五弦。

 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此句为转折句。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

(本句是对“华年”的阐释。

  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本句亦是对“华年”的阐释。

)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

(喻指诗人的悲哀,即使是一个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泪。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

(暗指诗人对当时社会局势的不满。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

(亦指自己对青春年华的追思之情。

 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亦指自己在年轻时对生活的态度也是那样不知珍惜。

 《锦瑟》是李商隐极负盛名的一首诗,也是最难索解的一首诗。

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

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取篇首二字为题,实际上等于是一首无题诗。

关于这首诗的意蕴,我们不妨认为是诗人由听奏瑟而引发的对年华的思忆和对身世的感伤。

4、行路难——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这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 应该是写在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李白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的时候。

译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

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

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

诗人大声疾呼:

“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

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

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

悫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5、蜀相—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选自《杜工部集》

 蜀相:

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

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

现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的别名。

  森森:

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

自然。

 

  空:

白白的。

  三顾:

指刘备三顾茅庐。

顾:

拜访,探望。

 频繁:

原文“频烦”,多次。

两朝开济:

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

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枝叶白白的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成功而病亡军中,常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处?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又名:

自咏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

1、一封朝奏九重天:

九重天指在朝中提出谏书。

古时臣子向皇帝上书,事先封好。

此指韩愈上的《论佛骨表》。

2、九重天:

指皇帝的宫殿。

3、弊事:

对国家有害的事,指迎佛骨一事。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派宦官和和尚从凤翔法门寺,将释迦摩尼的指骨一节迎到长安宫廷供奉,三天后又送往长安各寺庙,于是京城掀起一股宗教迷信之风。

韩愈上表请求制止。

4、秦岭:

即终南山。

译文:

早朝时一封谏迎佛骨的奏疏,激起天子的暴怒,傍晚降下圣旨将我贬谪到遥远的潮州。

想为国家革除有害的弊政竟遭此横祸,木已成舟怎敢爱惜自己的残生。

终南山白云漠漠遮断家乡的去路,韶关大雪纷飞马都不肯向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自有一番情意,前途未测准备在这瘴疠之地收拾我的尸骨吧。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7、 游山西村—南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①腊酒:

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足鸡豚(tún):

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

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

吹箫打鼓。

 ⑥古风存:

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

如果这样。

闲乘月:

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

随时。

叩(kòu)门:

敲门。

 ⑨春社:

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经临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简朴的古风仍然存在。

  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农家朋友柴门。

8、咏怀古迹(其三)---唐: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

1荆门:

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

王昭君.名嫱(qiáng)

3去:

离开.

4紫台:

紫宫,宫廷.

5朔漠:

北方的沙漠.

6省:

审问

7春风面:

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河南河北:

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ﻫ   剑外:

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

今河北北部 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ﻫ   却看:

回过头来看。

    妻子:

妻子孩子。

 ﻫ   漫卷:

随便卷起。

    白日:

白天。

一作白首。

    纵酒:

纵情喝酒。

    放歌:

尽情歌唱。

ﻫ   青春:

在此是指春日青翠明媚的春光,指春天。

   作伴:

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巴峡:

当在嘉陵江上游。

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

ﻫ    巫峡:

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ﻫ   襄阳:

在今湖北省。

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

ﻫ   洛阳:

今属河南。

[译诗、诗意] ﻫ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ﻫ

[赏析]

ﻫ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

“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ﻫ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

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ﻫ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ﻫ“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ﻫ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

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

“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10、登高—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1.猿啸哀:

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ﻫ2.渚:

水中的小洲。

飞回:

回旋。

ﻫ3.落木:

落叶。

萧萧:

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ﻫ4."万里"两句: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ﻫ5.繁霜鬓:

白发日多。

6.潦倒:

衰颓、失意。

这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云"新停浊酒杯"。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诗人在夔州,逢重阳节,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景激起了身世飘零的感慨。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但其实情景是融于一体的。

 首句如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

次句却平缓而出,让人感到一种宁静的凄凉、空旷的惆怅、孤独的忧伤。

这一片空阔冷寂的天地,逼出了三四句的万象纷繁和百感交集。

"无边"的丰富纷繁,"不尽"的悠远深长,"落木萧萧"之衰飒无情,"滚滚长江"之汹涌无穷,这一"下"一"来",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写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憾和领悟。

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使人类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往往激起人生命的激情,向人类示范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正因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

如此一来,以下四句也就都有了同样的审美精神:

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艰难困苦,穷愁潦倒,玉汝于成。

诗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凉悲伤是重重叠叠,无以复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挠的进取也是可歌可泣的。

沉郁顿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伤的,但也是丰富、深沉、有力度的。

  此诗四联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

这种写法历来受到评家注意。

 《诗薮》云: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杜诗镜铨》: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

11、西塞山怀古—唐: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ﻫ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词语注释

⑴西塞山:

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jùn,同“浚”]:

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

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

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

帝王之气。

黯然:

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

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

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

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

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

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

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

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ﻫ  中唐时期,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大诗派之外,刘禹锡以他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独标一格,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诗豪”与“国手”的称誉(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刘禹锡为“诗豪”,《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复称刘禹锡为“国手”)。

在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中,最为人称道和推崇的是他的咏史怀古诗。

“这些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确实如此,我们在阅读其咏史怀古诗的时候,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比如《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即以其老成的笔触,深沉的怀古诗情,精湛的艺术张力,赢得了人们的称颂。

 ﻫ 诗人的创作情形是这样的: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七八月,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和州任,沿江东下,在经过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动人心魄的《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历史的画卷,诗人用诗歌这一高度概括、精炼的语言来诉说和评价历史,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地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

诗歌在深沉的怀古诗情之中,寄寓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深切忧虑,体现了诗人圆熟的艺术张力,不愧是一首杰出的诗章。

 ﻫ“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所说的史实是:

距刘禹锡写《西塞山怀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安徽滁县)西至益州(四川成都)的广阔战线上,以贾充为大都督,组织了数路大军,向吴主孙皓发起了全面的进攻。

处于战线最西端的龙骧将军王濬,受诏先于益州造战船,“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①。

王濬于公元二八○年正月从成都出发,沿长江向孙皓的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上接受孙皓的投降。

这次战争历时五个月,兵将之众多,战区之广阔,战役之复杂,实为罕见。

但在广阔的背景和纷繁的历史素材中,作者仅选择了“王濬楼船”和吴主孙皓的投降地金陵城两个镜头。

 

金陵“王气”之说由来已久。

秦始皇曾经说过“东南有天子气②”后来的北朝诗人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