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重要考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50097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重要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政治重要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政治重要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政治重要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政治重要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重要考点.docx

《政治重要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重要考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重要考点.docx

政治重要考点

考研近现代史中重要考点:

因为都知道的原因,历史上涉及日本的重要知识点应好好复习。

“马关条约”“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等。

考研政治经济学之重点:

2012经济形势极为严峻,驱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内需“极易结合我国经济走势考10分的材料分析题。

务请关注。

BTW:

”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也是一个大考点。

考研哲学之重点:

哲学看似繁杂,但把主线抓住,就能得到大部分的分数,所谓主线就是4+3+1.”4“是指4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现象与本质“。

”3“是指3大规律”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肯定与否定规律“。

”1“是指“实践“。

其中”实践“是每年考试必考之内容

考研邓论之”三个代表“考点:

不平凡的2012年注定它仍然是应该注意的重要考点

考研之"法律基础":

"职业道德“这部分知识点本非考试重点,但2012年”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生命最后76秒拯救24名乘客的先进事迹很可能会在考研试题中涉及,请关注。

一句话评论:

只有当敬业成了习惯,深入骨髓,才有可能在生命的最后瞬间爆发出超出想象的能量。

考研哲学: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客观事物的反映

地理环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环境相似的国家,其社会制度可以不同;环境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可以相同。

从历史上看,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人类社会在几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就可发生巨大变化

“一艘小纸船,悠悠漂过来,吸饱水分,渐渐沉没,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都有有效期限。

过程论的意义是:

(1)应该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

(2)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考察事物,任何事物都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增添新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人类活动包括两个方面:

认识世界(主观反映客观)和改造世界(主观见之于客观)。

实践证明,凡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能取得成功。

反之,主观不符合客观,人们在实践中就会失败,说明了哲学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的根本问题。

考研哲学:

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一部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只有少数唯心主义哲学家,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是康德)

考研哲学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即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思维”或“存在”本身的问题。

14.历史事件

1、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建国方案: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2、解放战争时期关于土地问题的两个重要文献:

·《五四指示》: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土地改革总路线: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阐明了土地改革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政协《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前的临时宪法。

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5、“一边倒”外交方针: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6、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种过渡性组织形式:

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15.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1950年召开。

毛泽东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中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同时强调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

  

(2)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最重要的会议。

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

 

16.历史事件

1、《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内容:

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反右派斗争:

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5、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1月1日发表,建议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状态。

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7、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

  

17.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和意义

  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1)内容:

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一切工作和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强调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强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至少需要100年。

  

(2)意义:

小平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8.改革开放30年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1)(找到了一条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举起了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3)(坚持了一条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4)(得出了一句结论)实践证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

启示:

(1)(底子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少,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居安思危,长期艰苦奋斗。

(2)(新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考验和诸多新的问题。

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这些问题,在中共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是可以在前进中解决的,也只有在前进中才能解决。

 

 

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

此命题是错误的。

劳动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

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抽象劳动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质的原子,因此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

答案:

此命题是正确的。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下,社会的价值量是既定的,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是改变了社会财富的分布状态,某个资本家的所得,即是他人的所失,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发财。

因此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另一方面,剩余价值必须以流通为条件。

因为如果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能通过一定的生产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量。

剩余价值的生产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垄断利润的源泉是垄断价格。

答案:

此命题是错误的。

垄断利润的源泉,归根到底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垄断利润从表面上看,来自垄断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但垄断价格只是垄断资本获取垄断利润的具体途径和形式。

垄断利润的来源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主要包括,垄断企业内部的剩余价值、通过垄断企业外部低价采购生产资料,而占有的价值,以及通过对外输出资本和商品,在国家贸易中进行不等价交换,获取他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和财富。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案:

此命题是错误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原因在于:

    

(1)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又是为别人的劳动,因而具有社会的性质。

私人劳动转实现转变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交换,只有当商品售出后,私人劳动才能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被让渡出去,实现商品的价值。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其他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者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否定了价值规律。

答案:

此命题是错误的。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同时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

从长期来看,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恰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为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正是通过价格与价值的不一致,对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发生正面和负面效应,而强制地贯彻它的作用。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对未来供求关系的平衡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不能自动引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不能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针对上述缺陷,国家必须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宏观调控实质上是政府调节,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只有采取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才能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才能承担市场机制无法完成的诸如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社会公共产品等职能。

因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是现代经济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两者缺一不可。

(1)国家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2)国家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3)国家调控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

 

预付不变资本增加引起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变化,属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答案:

此命题是错误的。

资本有机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从而分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但是,预付不变资本增加,从而引起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变化的,可以有多种原因。

例如,因不变资本物质要素价格上涨而不是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预付不变资本的增加,则只影响资本的价值构成而不影响资本有机构成,所以,不能笼统地把任何价值构成的变化都看作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其性质。

答案:

此命题是不全面的。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制度。

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个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往往是既存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也存在一些从属的、起补充作用的其它生产关系形式。

但一个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是由该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例如,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正因为公有制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才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存在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此命题前半句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只有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才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不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不能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存在反作用,而得出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论。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价格与价值既可以在量的方面背离,也可以在质的方面背离。

答案:

此命题是正确的。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

但供求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偏离价值,价格变动会影响供求格局。

另一方面,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也产生反作用,价格上涨,会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则会引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即价格变动会引起供给和需求向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价格和价值应该一致。

但在现实中,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和价值经常背离,这种背离既有量上的背离变化,如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

同时也有质上的背离,即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如土地和股票。

土地和股票是地租和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因而,可以作为特殊商品进行买卖。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没有社会性质的区别。

答案:

此命题观点是不全面的。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作用资本集中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说,股份制没有社会性质的属性划分,是一种赢利的组织单位,但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占有和归属的角度看,股份制是有社会性质属性划分的,判断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在中国,如果是国家和集体控股,则该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政治经济学必须掌握的计算题

 (2010-09-1620:

53:

30)

转载▼

标签:

 

杂谈

1假定某一资本的剩余价值率为100%,该资本4年周转一次,试问该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答案:

M¹=m¹×n

         =100%×1/4

         =0.25×100%=25%

2某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获得剩余价值200万元,其利润率是多少?

答案:

P¹==m/cv=200/(200800)==20%

 

3 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为:

第一部类:

4000c1000v1000m=6000

第二部类:

1600c800v800m=3200

两大部类的积累率均为25%。

试计算,为实现扩大再生产,如果第I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为9:

1,那么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答案:

扩大后的第一部类的生产模式为:

4000c225Δc1000v25Δv750m/x=6000

根据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公式I(vΔvm/x)=II(cΔc)

 则第II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为1600c175Δc800v25Δv600m/x=3200       

第II部类追加资本的资本有机构成c:

v应是7:

1

 

 

政治经济学部分之考试热点--通货膨胀

 (2010-09-0607:

45:

18)

转载▼

标签:

 

杂谈

通货膨胀:

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部分需求,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财富作保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

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危及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

引起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结构失调等因素。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工资成本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增长超过了经济效益的增长等原因,导致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推动商品的销售价格持续显著上升。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因为货币供应量过多而导致的需求超过供给现象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升。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的表现状态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结构失调是指因经济结构发展失衡而造成的不良经济运行结果。

例如,农业歉收或减产会导致农产品和相关价格的上涨,并带动其他工业产品上涨。

此外,现代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因为技术的门槛高或准入条件苛刻等原因,不能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向先进部门转移,但这些部门却在工资、价格方面向先进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或平均物价水平的上涨,如果有的商品价格提高,有的商品价格下降,但价格总水平或平均水平没有变化,这种情况不是通货膨胀,如果价格总水平或平均物价的一次性上涨,也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平均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剧烈地上升,才称为通货膨胀。

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热点之通货膨胀

 (2010-09-0607:

42:

08)

转载▼

标签:

 

杂谈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生产力

法律、政治制度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上层建筑

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的物质基础

 

通货膨胀:

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部分需求,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财富作保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

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危及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

引起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结构失调等因素。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由于工资成本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增长超过了经济效益的增长等原因,导致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推动商品的销售价格持续显著上升。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因为货币供应量过多而导致的需求超过供给现象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升。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的表现状态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

结构失调是指因经济结构发展失衡而造成的不良经济运行结果。

例如,农业歉收或减产会导致农产品和相关价格的上涨,并带动其他工业产品上涨。

此外,现代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因为技术的门槛高或准入条件苛刻等原因,不能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向先进部门转移,但这些部门却在工资、价格方面向先进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或平均物价水平的上涨,如果有的商品价格提高,有的商品价格下降,但价格总水平或平均水平没有变化,这种情况不是通货膨胀,如果价格总水平或平均物价的一次性上涨,也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平均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剧烈地上升,才称为通货膨胀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2010-09-0106:

15:

33)

转载▼

标签:

 

杂谈

   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不是只重整体不重个体,也不是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人。

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个人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

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是每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和条件。

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目的是要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个人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同发展。

从实质上看,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和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1)二者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同。

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扬弃了他的狭隘的人本主义原则,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认为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活动的具体的人、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脱离具体时代和各种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西方当代人本主义强调的也是所谓“感性的”、“个别的”主体。

(2)二者对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的认识不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人本主义则是针对神学提出的,认为理性、意志和爱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实现途径仅仅是意识形态批判或者精神体验式的反叛;对于种种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病”,人本主义只有所谓人道主义的同情,却无法实施对社会的有力改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从本质上看,它与我们主

张的以人为本有根本区别。

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围绕君主与臣民这一对关系展开的,所谓的“亲民”,实质是统治阶级的用民之道、御民之术。

民本思想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君主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私产”,而不是一个对等的政治主体。

民本思想中强调的“民”,只能是臣民和子民,在实践中不可能有人民的影子。

热门考点----如何扩大内需

 (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