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马基考试重点.docx
《秋马基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马基考试重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马基考试重点
2014年马基考试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其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
: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
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
: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⑶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及理论意义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
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
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三种历史形态:
(实物、结构、系统)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现代唯物主义
即
辩证唯物主义
和
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
和主观唯心主义
3、
物质的定义的意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文明的感
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意义:
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清了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物质运动的稳
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
4
、
意识的本质、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
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
、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实质、核心
⑴内因、外因
⑵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⑶质量互变规
律
⑸辩证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补充: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
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
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
内因、外因:
内因:
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
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
共性的个性。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
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
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否定观: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的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
四
,
辩
证
否
定
的
实
质
是
“
扬
弃
”
,
即
新
事
物
对
旧
事
物
即
批
判
又
继
承
,
即
克
服
其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6
、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相互关系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相互关系
:
感性认识是人们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
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
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
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两者相互关系:
①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②其次,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满足实践的要求。
③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多选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
唯理论
和
经验论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
教条主义
和
经验
主义
的错误。
【】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其次,真
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7
、
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
必然性:
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
不移的趋势。
'
偶然性:
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
可以这样出现,
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的表现: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a.
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b.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
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
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1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2
、两者是相互蕴涵的,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
3
、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8
、
实践的特点,基本形式
实践的特点:
具有
物质性
、
自觉能动性
和
社会历史性
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
:
包括物质
生产劳动实践
、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和
科学实验
等。
9
、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定义及关系)
社会形态:
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定义及关系
⑵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生产力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
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覆辙决定生产关系
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覆辙时,其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
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定义及关系: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
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
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在社会中的统治地
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至多考察了人们获得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
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打造史。
①根本否认社会历史
客观规律;②根本否认人们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0
、马克思的两划分、两个归结思想的基本内涵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
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
面论述。
11
、
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规律的作用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
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
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
价值,就是无用之物。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它们在
时间上和空间上市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
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责任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
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
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的调节是资料饿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2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点
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具有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
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
物质条件。
劳动力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
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
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恻然能为他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
是货币化为资本的前提。
工资的本质:
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3
、
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定义、作用
依据:
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定义:
不变资本:
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
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作用:
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为揭示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14
、
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及表现
剩余价值的形成: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
发展的初期,延长工作日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
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利润的形成: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即利润
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平均利润的形成:
为了尽可能的得到高的利润率和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
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
在利润率平均化
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
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及表现:
实质
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根源:
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
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
盾
。
表现:
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
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要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
小之间的矛盾。
15
、资本的循环、周转
⑴
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购买
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
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
生产
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
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
售卖
阶段,即商品资
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6
、
垄断的形成及竞争的关系
垄断的形成
:
⑴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产生的;
⑵垄断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实现的;
⑶垄断的实质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
竞争,反而指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原因是:
⑴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⑵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⑶社会产生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17
、
垄断资本主义的两个阶段:
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和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18
、
金融资本
金融寡头在经济、政治上的统治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第一、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第二、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
第三,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并通过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
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以左右国家的内政外交及社会生活。
19
、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内容、表现形式
经济全球化
:
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
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
赖的一体化过程。
内容: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其内容主要包括:
⑴生产的全球化
⑵贸易全球化
⑶资本全球化
表现形式:
⑴生产的全球化
⑵贸易的全球化
⑶金融的全球化
⑷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0
、
人类解放共产主义特征:
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⑶每个人只有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
选
】发展
:
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选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主要表现: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论述题:
(
任考两题
)
1
、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
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
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
罚。
其次: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
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最后: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2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的一方的发展以另
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⑵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⑶想
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
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
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进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
生,恻然使旧的实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猪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
的思维会有所不同。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作用及实质
基本形式:
⑴
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
⑵
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⑶
国家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⑷
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作用: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调节阶级过程和经济活动,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
本的狭隘界限;
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是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工业、商业等各行业的
现代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
程。
实质:
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得
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段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
生产的过程中,代表资产阶段总利益并凌驾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