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38.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826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3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考研政治3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考研政治3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考研政治3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考研政治3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38.docx

《考研政治3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38.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38.docx

考研政治38

考研政治-38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

50,分数:

100.00)

1.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解析]题干所述是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所讲的批判的和革命的含义就是从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生成与灭亡的统一、现实的暂时性和发展的永恒性的统一上来理解和对待一切事物,促进新旧事物新陈代谢,推动世界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A、B、D三项符合题意。

C项否认量变,是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相对立的形而上学观,是错误的选项。

本题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认识A项。

黑格尔提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的命题。

恩格斯曾经剖析了黑格尔这一命题的保守性和反动性,并对它进行了革命的改造,从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的命题,得出了“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一革命结论。

所以,A项是正确的。

2.辩证法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

这句话

∙A.否认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B.肯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承认事物在它自己的时间和条件下存在的历史正当性

∙D.肯定保守主义是正确的

(分数:

2.00)

 A.

 B. √

 C. √

 D.

解析:

[解析]题干引用的是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的话。

恩格斯在阐述辩证法时指出,辩证法既有革命性的一面,也有保守性的一面。

革命性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都处于产生和消亡之中。

所谓辩证法的保守方面,是指它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即认为每一事物在它的时间和条件下都有存在的理由。

每一事物的矛盾双方在转化之前,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同一性)。

在事物的肯定阶段,只发生数量的变化,所以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

但辩证法的革命性是绝对的,保守性是相对的。

因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推移,事物总是要变化的。

辩证法保守方面的相对性,并不意味着它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什么消极、有害的因素,它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辩证法具有保守方面与保守主义的含义根本不同,保守主义是把辩证法所承认的保守方面加以绝对化。

因此B、C是正确的选项。

3.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解析]A、B、D正确。

题目四个选项有三个讲到变化、转化、新陈代谢,如A项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项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包含了任何事物都向其反面转化(矛盾转化)的思想;D项所述“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表达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过渡的思想。

只有C项董仲舒所述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A.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分数:

2.00)

 A. √

 B.

 C. √

 D. √

解析:

[解析]A、C、D正确。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都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正确的。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上是同一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

因此,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

B项错误。

5.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D.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分数:

2.00)

 A.

 B. √

 C. √

 D. √

解析:

[解析]这道试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三大规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实质作用。

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所以,B、C、D三项都是正确的。

A项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地位与作用,是错误选项。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解析]A、B、D三项所述,是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表现,是正确项。

矛盾双方能融合,但不能调和。

调和论否认对立双方的斗争,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因为矛盾对立双方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达到对立面的融合,故C项不合题意。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使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D.能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分数:

2.00)

 A. √

 B.

 C. √

 D.

解析:

[解析]A、C正确。

B是讲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应排除。

D项内容本身是错误的,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不可能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也不符合题意,是错误的。

8.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往往通过谈判等形式,以达成“双赢”或“多赢”的协议而告终,它对当事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解析]题干考查的是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达成“双赢”或“多赢”的协议,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应当明确它是考查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把握了这个要点,对照选项,不难作出正确选择。

通过谈判等形式达成“双赢”或“多赢”的协议表明“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达成协议对双方均有益,表明“矛盾双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谈判本身包含着对立,最终达成“统一”,表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据此分析,正确答案为A、B、D。

选项C是解决矛盾的一种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双赢”或“多赢”,故不选。

9.“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分数:

2.00)

 A. √

 B. √

 C. √

 D.

解析:

[解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里的“和”是指对立统一,或差异性的统一;这里的“同”是指绝对同一,或排斥差异性的直接同一。

引文是强调对立统一而反对绝对等同;认为差异性的统一能产生新事物(“和实生物”),而排斥差异性的直接同一导致事物不发展(“同则不继”)。

显然,“和”的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同”的做法则属于形而上学。

本题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涉及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据此选择,A、B、C三项符合题干要求。

D项所述既不是题干材料中所包含的思想,也不符合辩证法。

1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

∙A.“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B.“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C.“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

∙D.不同事物不存在对立和竞争

(分数:

2.00)

 A. √

 B. √

 C. √

 D.

解析:

[解析]和而不同是强调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不否认不同事物存在对立和竞争,A、B、C正确。

11.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和合”,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

∙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C.听其言,观其行

∙D.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解析]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都是重视“和合”,即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是正确选项。

听其言,观其行,是讲言行关系,不是讲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的,所以,C错误。

D“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即“执两用中”,讲求中庸之道,就是把“执两”与“用中”对立统一起来,也是正确选项。

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分数:

2.00)

 A.

 B. √

 C. √

 D. √

解析: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一般),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个别)。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一般)寓于个性(个别)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B、C、D是正确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A项与题意不符。

13.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分数:

2.00)

 A. √

 B.

 C. √

 D. √

解析: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着共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A、C、D正确,B项与D项相反,颠倒了共性与个性的寓于关系,是错误的。

14.列宁讲:

“一切民族郁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

”从哲学上讲,这里涉及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以下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是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C.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D.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分数:

2.00)

 A. √

 B. √

 C. √

 D. √

解析: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的区别是:

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它们的联系是: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仨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A、B、C、D四个选项的内容,是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提出的,正确表达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都是正确选项。

15.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B.矛盾是具体的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分数:

2.00)

 A. √

 B.

 C. √

 D.

解析:

[解析]A、C正确,B是讲矛盾的特殊性,D是讲矛盾的不平衡性,这两项都不符合题意。

16.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A.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不同事物的矛盾是特殊的

∙D.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分数:

2.00)

 A. √

 B.

 C. √

 D.

解析:

[解析]A、C正确,B、D是讲矛盾的普遍性,不符合题意。

1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马”与“白马”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只看到了两者的区别,而割裂了两者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含义不同。

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是归纳同类事物的共同点和个别事物不同点的关系,而整体和部分是综合与分析一个事物在结构上的关系,“白马非马”的命题,不是割裂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项错误。

18.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

∙A.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区别

∙B.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区别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D.矛盾的斗争性与矛盾的同一性的区别

(分数:

2.00)

 A. √

 B.

 C. √

 D.

解析:

[解析]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A、C正确。

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是讲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不涉及矛盾的斗争性与矛盾的同一性的区别,因此,B、D都不属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内容,不选。

19.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分数:

2.00)

 A. √

 B.

 C.

 D. √

解析:

[解析]唯物辩证法关于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是:

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又转化为量变,在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A、D两项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是正确项。

B项说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C项说明事物发生前总有某些征兆,B、C两项都不合题意。

20.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它们的关系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C.量变中渗透质变

∙D.质变中渗透量变

(分数:

2.00)

 A. √

 B. √

 C. √

 D. √

解析:

[解析]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或基本形态,它们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是:

一方面,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还是互相渗透的。

一方面,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质变中渗透量变,即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变中的量变已不是单纯的量变,它每一步都是新质因素的产生。

A、B、C、D都正确。

21.以下关于质、量、度,表述正确的有

∙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D.考察量是认识质的前提,区分质是认识量的深化

(分数:

2.00)

 A. √

 B. √

 C. √

 D.

解析:

[解析]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

所以,A、B、C正确,C与D相矛盾,C正确,D必定错误。

22.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这说明

∙A.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

∙B.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量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D.区分质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解析]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项错误,其他三项均正确。

23.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否定是

∙A.事物的向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甭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分数:

2.00)

 A.

 B. √

 C.

 D. √

解析:

[解析]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肯定和否定割裂开来,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它的信条: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B、D两项正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所在。

A、C两项是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基本观点。

这道题要特别注意的是,要选的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张,而不是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基本观点。

2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

∙A.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B.联系和发展的统一

∙C.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D.对旧事物只克服不保留

(分数:

2.00)

 A. √

 B. √

 C. √

 D.

解析:

[解析]“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就是克服旧事物中的陈旧的消极的东西,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就是吸取和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是发展中的连续性。

所以,“扬弃”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通过“扬弃”(辩证否定),实现了旧事物向新事物的发展,“扬弃”成为事物发展的环节;同时,通过“扬弃”把新事物与旧事物联系起来,又成为事物联系的环节,是联系和发展的统一。

A、B、C正确,D错误。

25.在辩证法看来,否定

∙A.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实质是“扬弃”

(分数:

2.00)

 A. √

 B. √

 C. √

 D. √

解析:

[解析]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A、B、C、D全对。

26.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

∙A.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B.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D.原因与结果是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

(分数:

2.00)

 A. √

 B. √

 C. √

 D.

解析:

[解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第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A、B、C三项正确。

并不是所有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都是因果联系,D项错误。

27.恩格斯说的“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这句话,揭示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

∙A.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B.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C.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分数:

2.00)

 A. √

 B. √

 C. √

 D. √

解析:

[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A、B、C、D四个选项都正确。

28.“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个命题割裂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对偶然性、必然性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B.偶然性是由事物外部因素和非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的趋势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

∙D.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

(分数:

2.00)

 A. √

 B. √

 C.

 D. √

解析:

[解析]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C项错误。

29.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

∙A.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B.必然性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C.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

∙D.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分数:

2.00)

 A. √

 B. √

 C. √

 D.

解析:

[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

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