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chen平法知识应用讲座.docx
《Qlchen平法知识应用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lchen平法知识应用讲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Qlchen平法知识应用讲座
Qlchen平法知识应用讲座(2009-04-2122:
15:
09)
标签:
陈青来 g101 钢筋 杂谈
分类:
G101专题
Qlchen平法知识应用讲座(成都2008/10/10上午)
..有关本体构件和关联构件的问题:
柱是节点主体,梁是节点关联。
对于板梁节点,梁是节点主体,板是节点关联。
我们搞清楚谁是主体节点,谁是节点关联之后,很快搞清楚钢筋怎么走了(=排布)。
节点主体构件它的钢筋怎么在节点分布,非常简单。
两个方向钢筋必须要贯通节点。
只要是节点主体构件,在节点这个范围,钢筋不存在锚固问题,只存在贯通问题;或者只存在连接问题,不存在锚固问题。
两个方向钢筋,纵横两个方向钢筋必须全部通过节点。
只要判断出谁是主体节点构件,它的纵向和横向必须通过节点,不能在节点断开,也不能在节点内锚固。
节点不应该往自身上锚固,应该给对方提供一个锚固基础。
判断谁是节点主体非常重要。
这个节点主体与它相联的是节点关联,基础与柱,柱是节点关联。
框架梁柱,对梁来说,梁是节点关联。
那么主次梁对次梁来说,次梁是节点关联。
梁板结构,板是节点关联。
通常情况下,只是纵向钢筋锚入或者贯穿节点,横向钢筋不进入节点。
所以大家马上明白,为什么到了框架梁柱节点,框架柱的钢筋必须全部要穿过去,而且那个位置不是连接区,贯穿节点全部都要加密,为了满足它实现这个主体节点功能。
关联构件纵筋进去箍筋不进去,为什么呢,它是节点关联。
为什么基础梁在101-6中,基础梁在纵筋范围内,纵筋全部要贯通过去。
101-6我们只是规定了一个顶部贯通纵筋连接区域,和顶部纵筋贯通区域,没有锚固区域。
因为它是节点主体,节点主体纵筋必须贯穿节点,箍筋必须贯通过去。
主体节点构件,任何情况纵筋和横向钢筋必须贯通节点。
关联节点通常情况下,纵筋进,箍筋不进。
搞清楚这个概念之后。
还有三种情况。
一、宽主体节点(最牢固的节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椅子是人的支座,椅子较大的时候,坐得才比较稳,椅子比屁股小就不稳当了。
宽主体节点是最好的锚固节点。
通常重要的建筑都是这种宽主体节点。
二、宽关联节点,宽扁梁结构,关联构件比主体构件宽了,怎么办,把不能通到主体构件里面的钢筋,加以约束。
三、等宽度节点,例如异形框架梁、梁柱一般宽。
等宽度节点,主要解决钢筋冲突问题。
等宽度也有其规则。
只要有条件,关联构件钢筋一定要走到主体构件的钢筋的内侧,一定要走到主体钢筋的内侧,宽主体节点比较容易实现。
宽关联节点有些钢筋就走不进去了,就算采用别的措施,宽关联节点肯定是要打折扣的。
刚才说,基础梁和框架柱,谁是节点主体谁是节点关联。
基础梁支撑着柱,但是有个问题柱一层层到节点根部。
那个柱节点已经很大,比梁节点宽。
一、两米宽的柱不稀罕,但是基础梁一般没那么宽。
怎么办?
这时的锚固是不可靠的。
所以要在基础梁的侧面加侧腋,加侧腋之后,我们就实现了宽主体。
通过加侧腋的方式,实现了宽主体,实现了可靠锚固。
有人说,我不包行吗?
我箍筋箍到底,把基础梁给它串起来。
框架梁跟柱的关联,和基础梁跟柱的关联正好反过来。
基础梁是节点主体,柱是节点关联。
因要尽可能做到宽主体,所以基础梁加侧腋。
所谓“八字角”实际上是加侧腋。
还有特殊情况,我们讲节点首先要找出谁是节点主体,谁是节点关联。
这里还有一个互为主体节点的情况,例如井字梁交叉点,两方面梁谁也不是谁的支座,或者互为支座。
还有一种是互为关联节点,比如两个悬挑梁,谁了不挑谁,在前面碰头。
钢筋混凝土有什么难的,就是没有什么难的。
所谓专家的职责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大家更容易掌握,专家不仅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要把简单的问题更简单化。
根据上午会议安排,这一节讲座先到此。
下午针对构造原理,和101-5全面进行讲解。
广联达郑则直(2008/10/10上午)
简单回顾一下刚才陈教授讲过的一些知识,记住了几点。
一个是构造原理,一个是主体构件和关联构件的关系。
如果这个是一个暗柱,红色这个是暗柱,咱们再画一个剪力墙,黑色就是剪力墙,再画一根钢筋,这个钢筋,大家看一下以前经常有人问道,钢筋顺到这个位置弯折,但有说这个暗柱尺寸非常大,这个暗柱尺寸有一米长,暗柱不能算一个独立构件,无非是红色部位配筋大一些。
基础上有柱子,柱子上有楼层框架梁。
支座主体和被支座的构件的关系,基础箍筋,陈教授讲这个箍筋,到柱子这一位置,要通过去。
柱子箍筋到基础这个位置要基础顶,框架梁的箍筋只能到柱边。
柱子是框架梁支座,柱子作为主体,楼层框架梁箍筋很显然只能到它的边缘。
钢筋到哪个地方该断哪个地方该通,根据这个原理就能弄清楚。
今天要交流的问题——(和新平法有关)主要是06G常见节点疑惑。
以及如何在软件中处理。
06G的构造它是如何去构件的,我只是引一下平法里面的基本的东西,如何在软件里面去处理。
听过陈教授讲课的朋友,应该听过两个词“重复性设计内容”“创造性设计内容”,用一个通俗说法,来了解一下。
设计人员给出一个详细节点的情况下,又有平法图集,应以设计为准。
设计是创造性内容,解决重复性内容和创造性内容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核心。
图纸和平法不一样,也能应用软件进行调,也能准确计算出来。
平法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软件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这两个问题,平法我们带来图纸变少,计算精度变高。
准确性的速度围绕重复性设计来聊一聊,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问题。
投影幕上两个词“地下室框架梁”、“地框梁”。
06G对普通框架梁作了一个描述,图纸里面,有DL,06G里面对地框梁有明确规定,平面里面规定室外地坪以下的梁,平时大部分算都是以框架梁,06G明确叫做地框梁,和框架梁的计算有所不同。
如果地下室有好层,除了基础梁以外,都叫地框梁。
这个概念了解以后,看看它有什么变化。
(06G)
楼层框架梁必须判断纵筋的弯锚和直锚,地框梁的所有钢筋都要伸至端部弯折。
基础上的部分柱子箍筋算三分之一净高。
不管几个地下室,柱根只有一个。
柱根以上的层全加密,上一层梁顶至室外地坪以下加密即可。
室外地坪以下——地框梁;室外地坪以上——框架梁。
区别软件默认识别。
二、基础连梁
基础连梁(-6的70页)。
..图
三、04G-3
筏板较厚时,中间还加一道钢筋。
筏板厚大于laE,仅柱四角筋伸入底部弯折。
希望大家在06G铺开之前就有一个了解,角筋伸入底部弯折,这一块也需要调整,调整完了以后。
西南三省独基、承台、桩承台基础,比较多。
独基的钢筋在基础底部设置一个钢筋网片,在06G上有变化。
(46页)基础底部规定。
一种带有封边弯折;二种,基础宽度大于2.5m的时候,基础受力筋乘以0.9的系数。
中间位置钢筋密一点,竖向钢筋间距没变化,变化的是横向位置。
横向钢筋(长边)间距不变,短边在中部(45°传力区域变密)郑工上午讲课毕。
2008/10/10下午qlchen继续讲课
上午着重讲了构造原理要点,为什么讲构造原理,我们以前总在看平法03G101-1~03G101-6,以后可能还有新的出来。
比如短肢剪力墙等。
需通过建设部,看是不是明年立项。
-8是异形结构,异形是大家感到最麻烦的,比如一些斜交,坡屋面,甚至带一些拱形考虎窗,在平面里面这些构造不是太麻烦。
如果大家不掌握构造原理,很可能搞不明白这些问题。
构造原理到明年出的时候,就会有相应一些著作出版,很有可能还有103(砌体结构)、102(钢结构)。
出来后顺着这些原理,大家对照着看,会发现平法构造无论多少,平法很多构造做法,在砌体结构里面也是适用的。
有人问构造柱和圈梁相互交叉,怎么个叉法。
应清楚,他俩不是谁往谁锚,它们完成的是同样的任务,属互为主体的交叉,不存在锚固问题,只存在贯穿问题。
那么贯穿,谁在外,谁在内,也不存在这个问题,只是互相避让。
圈梁里面也不存在锚固问题,只存在连接问题,到了角部转折部位,它也是弯折性连接,也不是锚固。
它本身都是自己的本体构造,所以搞清楚哪些是构件本体构造,哪些是节点构造,这是第一步。
就是说,首先判断谁是主体构件,谁是关联构件;再判断是不是互为主体或互为关联构件。
独立承台也有些类似独立基础,承台梁也有些类似条基,所以放在一本上。
例:
101-5,是08年出
版,所以是08G101-5。
如果互为主体节点,往往在井字梁、条形基础梁上出现。
条基两个基础梁相交叉,他们两个互为主体,不要认为谁往谁那锚,它都是个连接问题,不是一个锚固问题。
如果有次梁,有基础次梁,那就是说,基础次梁以基础主梁为支座,主梁是节点主体,条形基础里面,出现基础次梁的次数不太多。
筏形基础里面才出现较多。
筏基里面两基梁交叉,如没有柱,这时会有主次梁。
条基底下带有基础底板,梁互为主体,基础底板也是互为主体。
这里提一个概念,封闭配筋和非封闭配筋的概念。
比如说构件四个面(严格讲六个面),每个面进去都有钢筋的话,这就是封闭形配筋,但是有些结构构件,它是非封闭配筋。
比如独立基础,它在基础底板配了一层钢筋网,顶部没配,属非封闭配筋。
当构件只是一个方向受力时,可以采用非封闭配筋。
条形基础梁里面,互要交叉互为主体时,主要控制纵向钢筋互相穿越,纵筋不存在谁往谁锚,互为主体时,箍筋可以任选一向贯通。
比如井字梁,两方向交叉,任一向贯通布箍筋都可,另一方向离构件边50开始布。
条形基础底板是非封闭配筋,一方向贯通布置后,另外一个方向钢筋要布进来1/4的宽度。
这1/4如何来的呢,大家注意,钢筋混凝土的问题不是一个精确问题,它是一个宏观的控制值问题,首先它不是一个均质结构,混凝土结构是两种材料组成,一种材料是钢筋、一种材料是混凝土,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的前提是混凝土把钢筋粘接住。
还有一个线膨胀系数,任何一个物体受温度热胀冷缩影响,如果两个材料线膨胀系数不一样,那么就会脱开了各是各的。
虽然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线膨胀系数接近,但仍然是有差别的,所以构件不能太长,常常会设置伸缩缝。
这个问题往往不是理论能够搞清楚的,需要具体试验来验证清楚。
所以我们这个1/4是一个概念设计,也许进去1/5也没有问题。
所以我们不要时时处处都找科学依据,有些找不到科学依据的。
科学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一些均质材料的问题,而非均质问题需要通过试验来解决。
这是上午讲的一些理论。
现在我们讲08G101-5
先讲柱:
地下室非连接区,也跟地上首层是一样,也是净跨1/3高度以上来连接。
同时箍筋加密也是柱根1/3净高,现国家规定地面以上肯定是往上1/3。
地下一层是1/3,地下二层、地下三层,还没有最后决定下来。
我个人观点,地下二层、地下三层,越往下越没必要了。
如果取1/3,就没必要,有些保守,没有必要,这个我回去以后下个星期将会定。
另外柱仅仅就是锚入基础的这一块是节点关联,出了节点关联以后,柱从这个基础顶面,一直到建筑最顶层,这个柱本身都不存在关联问题了,它要么就是本体构件,要么就是节点主体构造。
大家看,在这个梁柱节点位置,纵筋是完全贯通的,箍筋也是全面贯通设置。
另外,柱在变截面的时候,有收头,不是锚固(看图)。
变截面没有单独提怎么变,因为地下室结构,不太出现变截面的情况,所以我们没有提变截面的问题。
但是在解决钢筋冲突问题的时候,实
际上也提到过变截面问题。
比如说像左边这个,柱本身在框架梁节点范围,本身是节点主体,纵向钢筋不存在锚固问题,只存在连续问题,和连接问题,变截面的时候,没办法,只好下部钢筋在上部收头,上部钢筋再锚上来。
而下部钢筋的弯钩,不是锚固问题,它是自己往自己锚。
只是在材料理论里面,它是一个锚固问题,材料理论里面,钢筋在混凝土里面通过混凝土传力,但我们没必要往那个里面说,否则不好讲清。
上部钢筋的平行净距一定要保证,柱的钢筋不要一直往上顶到梁上部钢筋。
变截面处,因为下部钢筋上不去,收头后,上部钢筋插下来。
这里我们定了一个1.5倍锚长,而不是1.6倍。
如果像左边这个图,相当于100%连接,右边反而相当于50%连接。
但两边都是1.5laE,而不是1.4laE、1.6laE.。
这实际上是我们专家开会时议了议,说1.6laE太长,国家(规范)规定的1.6laE长度,是根据接触性搭接试验
做出来的。
接触性搭接试验定到1.6laE,实际上不能完完全全传力,如果完完全全传力,曾经做试验,接近搭接到2.0laE,结果还是不完全传力,这个接触性搭接是不合理的。
因为钢筋混凝土工作最根本的问题,是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要达到最大粘接强度,只要用混凝土完全把钢筋包裹起来。
绑在一起了,混凝土最多包含了70%的样子,所以锚固率大打折扣。
原来苏联的绑扎搭接,是捆绑搭接,错一定距离后,用铁丝密密麻麻捆到一起,这种不是靠混凝土连接传力,而是靠密密麻麻的铁丝粘结,而中国人把它演变成了3几根,结果怎么做试验都不够。
实际上问题就是出在这个接触搭接上,所以我们提倡非接触搭接,而非接触搭接用不了那么长。
我们现在的搭接长度,基本上就是凭概念设计概念分析,凭一些专家拍脑筋出来暂时定了,所以不需要对这些数据刨根问底,非得问到底,那没有科学依据,有时候是行政依据了。
顶端框架柱的要弯钩,梁的钢筋也要过。
只能顶上梁筋下弯钩,不要包到上面去,否则上面形成一个钢板,浇不好混凝土。
有人问这人变截面的地方100%连接为什么不用1.6laE,因为变截面的时候100%搭接,自然而然成了非接触搭接,而非接触搭接,用不了这么长的锚长。
角筋的非接触搭接需要对中,1:
12的斜度斜过来对中连接。
101-5上提出一个新的规定,这个新规定,可能影响到定额。
因为施工方式要发生改变,既然发生改变定额中应该有所改变。
我们提出一个混凝土非连接区域的概念,关于这个地方施工缝的问题,还没有定。
目前规定中没有这个提法,应该说它是漏掉了,这一漏掉不要紧,为以后的结构抗震留下了很大隐患,我们现在常规施工,是把施工缝留在梁底,然后再浇梁和板,这样带来梁柱节点位置,底下一个施工缝,顶上一个施工缝。
这对于节点主体构造,是非常危险的。
一是有两个缝,二是大量地震破坏在柱梁节点位置,挤成灯笼状破坏。
但破坏一般不发
生在梁顶,虽然梁底与梁顶只差一个梁高,实际上差了一层的量,毕竟梁要托着一层的墙,地震来时,在柱底和梁底破坏的机率太高。
发达国家的规范非常严,不准在梁底设施工缝,新西兰把施工缝设在柱中,因为柱中反弯点较小;有时如果这样施工不方便,(他们)可以设在梁顶。
我提出两个做法,一二级抗震等级,梁顶、梁底这两个范围,都是混凝土非连接区域,不宜将施工缝设在这两个区域。
不能强调了半天钢筋非连接区域,就把混凝土非连接区给忘了。
一、二级抗震时,可以低下去或者高上来一点。
对于三、四级,可以留在梁顶,因为开会时分析到,实际施工中要高出一块是比较麻烦的,但这个也算不上一技术科学问题,只是涉及到一个钱的问题。
这要做虽然造价提高,但对结构是有好处的。
大量专家说,一步一步来吧,咱这一步先走到,不要把施工缝放在梁底。
为什么这么多年,一直留在梁底,反映了我国设计与施工人员脱节,包括设计规范专家,光想着怎么编制规范,没有考虑施工。
关于施工缝留在梁底这个习惯,规范中并没有提到它。
没提到,等于默许了这个习惯,而留在梁底是非抗震时不得不实施的。
因为非抗震时,梁下部钢筋在支座内锚固是接触性锚固。
几根钢筋在同一层面上,而如果在插空时,可能密集形成钢板,不利混凝土浇筑。
这时有人提出用细石混凝土的做法,这样也有隐患,钢筋密密麻麻成钢板,你再怎么挤也就是一些水泥浆。
YD注:
筏板与墙柱根部的连接之“混凝土非连接区”实行的可行性不大。
延续多少年的传统做法,有合理的一面,还得继承。
基础筏板与其上柱墙在底部一起浇筑混凝土,支模难度大,不是加些钱就可以实现的,就好比汶川地震,把好多山都劈开来了,不是有钱就可以遏制地震把山劈开的。
柱梁节点中标号(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时,咱们行业的一个潜规则,是全都是按梁来的。
而这样实际上非常危险的,柱是节点主体啊,是必须要用柱的强度等级的,如果用梁的,相当于一段强一段弱,而正在这个节点处弱下去。
施工缝留在梁顶,可以把柱混凝土一次浇到梁顶,保证柱的质量。
框架梁的标准设计上,体现了即将推出的构造原理,反构件本体构造和节点构造分开表达,注意101-1,既画了本体构造长度的延伸、断开、连接、锚固。
也画了关联节点的延、断、连、锚。
本体构件的锚固一般不变,而节点构件就会有多种情况。
在-5上,非常清楚的
只表达本体构造,节点引一句“节点构造按端部节点构造”,弯锚和直锚分开画。
在中间支座处,采用非接触搭接锚固,结构设计有一个原则,能通则通,但这个是能通则通,是给施工人说的,不是给造价人说的。
有时定尺长度不够两跨,只够一跨多。
不能说多多少是多少,要吧穿过支座能通则通,但穿出支座之后,在哪里连是有规定的。
应在端部三分之一区域,并离开加密区来连接,而满足这个条件的钢筋,也不常有。
实际施工中还是一跨一锚,实际造价中,也可留有余地,按用量多的计量。
注意中间支座的变化,原来的第一排1/3,第二排1/4(按左右两跨的较大跨),还补充了非通长筋的第三排筋1/5伸出,且不得小于1.5倍梁高。
现在大跨按大跨的1/3或者1/4不变,对于小跨这边,取左右两跨的平均值的1/3或者1/4。
这个对于-1的变化,就是使上铁的长度短一点了,这个无所谓谁对谁错,只能说哪一个合理性更高的问题。
无外乎一个节约一点。
专家会上说,我们一直在编规范,我们都有原则,就是保持一致。
我说如果前面一些错误,现在一直延续?
他说:
是,说这样可以避免一些麻烦。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否定中进步,在扬弃中提高。
101-5对101-1应体现五年(来)的技术进步,而且并不说哪个是对错问题,你用哪个都没有错,可由使用者自行决定,出了-5,你用-1房子也不会塌。
这里讲个问题,101推出的左右两跨取较大跨的1/3,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当初定这个开了好几次会,最终同意了我的1/3意见,且最后为遵守参与人的意见,取了保守的左右两跨较大值的1/3。
上部受力钢筋的截断,我们的规定跟规范规定不一样,规范规定非常严格,严格到天衣无缝,非常严谨,它怎么规定,是受力钢筋的节点截断,要在内力不需要这根钢筋的那一点,然后加一个锚长,这个是非常严格严谨,好象是天衣无缝。
但是自从这个规定出来以后,全国设计院无法执行。
那么多跨那么多梁,我怎么去找那个内力不需要这根钢筋的一点,也会给施工造成麻烦。
当你的规定严谨到无懈可击的时候,哲学有一个观点,你这个规定可能是伪的,可能是错的。
因为你太完美了,而自然事物永在发展,永无终结。
没有脱离实际的理论,如果完完全全脱离实际,就是个伪理论。
问题出在有些问题通过专业本身突破不了(所谓功夫在诗外),于是我们在哲学角度上来突破它。
两个问题,你一定要掌握了真实的内力点,有没有真实的内力,第二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求解得到这个真实内力。
第一个问题,是肯定存在的。
但第二个问题,我们得不到它。
工程分析中不存在精确解,只存在控制解。
比如说设计中我们砌体上是把它当作均布荷载,实质上显然不是均布荷载,如它两边有墙拉结等等因素。
我们应当非常清楚,规范不是科学规范,是技术规范。
技术和科学不是一回事,严格讲科学是没有规范的,科学是发现自然界规律,如果自然界规律被你给规范了,那反而不符合规律了。
而技术是有规范的,是统一人们的行为,这也是今年提出的新观点。
我们业界有一个错误的认识,科学技术上要统一思想。
实际上,科学技术上不可能统一思想,不然没有发明创造了。
所以我们一直提解放思想,你用统一思想和解放思想互相矛盾。
技术规范在实验里面说是可以的,但在具体工程不存在,具体工程中是很多内力组合,不存在精确解。
由于找不到内力不需要的点,于是全国无法实行。
全国各地设计院不约而同的采用1/3净跨,已实行了40年,各个设计院,非贯通筋就在1/3处断,而这么多年没有哪根梁断,这个是真凭真据,于是国家同意了我们这个1/3。
为保险取大的,当时我提出,保险应保险在小跨,不是保险在大跨。
为照顾大家观点,两边都取较大跨的1/3。
而两跨平均值的1/3,这个规定,是对框架梁的规定。
连续梁来说,还是左右两跨较大跨的1/3,因为连续梁中间没有柱子来隔开它,它们是一般大的。
回答听友问题
有位同志提问题,框架梁和框架柱抗震,基础梁或者楼板楼梯不抗震,这个对不对呢。
他感觉不对,他说地震一来,整个楼都在晃。
这里说一下,楼房晃,它有个毛病,它会把地震加速度放大,风引起的晃动,是地面不动,仅仅上部动,不存在加速度的放大问题。
地震时,房屋摆动,它的根也在动。
地震加速度至少放大2.5倍,甚至更多。
所以我们限制房屋高度。
提一个隔震问题,(图说,上部不跟着底下地震晃动),我们将编金属隔震(垫)规范。
国家提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成都中震为7度,小震是6度以上,大震8度。
隔震好处,就在于大震变成小震,不要认为没有办法对付地震,不能老持有抗的思路,抗是必要措施,但不是将来的发展方向,无数事实证明,跟老天爷抗没有好下场,不是想抗就能抗过它的。
我们的隔震思想,就是适合自然,而不是抗。
回到刚才问题,怎么基础、楼板等不抗震呢。
这里说明,地震一来,主体结构晃动最大,地震来时剪力墙是第一道防线,柱是第二道防线,框架梁不是防线,是协助框架柱耗能,因为它跟框架梁钢结在一起。
它跨着框架柱拧来拧去的,但是楼板不拧来拧去的,另外非框架梁或楼板是支在梁上,不是支在柱上的,不跟着拧着耗能。
或者它虽然跟着,但是它起的作用很小,所以即使整个房屋抗震设防,非框架梁也是不抗震的,板也是不吸收地震能量的。
地震能量耗掉之后,地震就不会把房屋催垮。
所以地震的时候房屋要摆起来,如果不摆起来就会把地震全吸收了。
基础为什么不抗震,基础受横向作用力,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地震来时,力的方向是水平在动,基础只是一个点,这个点需要抗什么震呢?
大家还要注意一种特殊情况,上面说楼板不抗震,而转换层的楼板是有抗震的,转换层的板厚我们要求不小于200mm,转换层的这个板是抗震的。
而这个时候楼梯也不抗震,它起不到抗震作用,因为它不跟框架连在一起,它不直接接受地震力的冲击,它不跟着整个结构移动,不需要抗震。
即使是全抗震的结构,有些构件也不抗震。
Qlchen继续讲课
框架梁的节点问题,在端支座,有两种锚固方式,一种是弯锚,一种是直锚。
101-5中提出一个非止锚区概念,这个概念对直锚是没有影响,问题在弯锚上,-1上讲一句“伸至柱对边,柱纵筋内侧,然后要≥0.4laE。
”如果伸到柱对边,已经有了0.9laE了,还弯15d,是不是有些浪费。
很多人对这个有意见,可不可以过柱中线5d就加弯钩。
于是-5上提出,只要过了非止锚区,并且过0.4la,就可以弯钩了。
“柱外边”是一个模糊概念,,从两个角度分析,如果是过了柱中线5d,够了0.4倍锚长,但是我可能要说你这大半个柱子不可靠,必须伸到头去弯。
这个前提不存在。
第二点,既然过柱中5d,过一锚长就可以截断,为什么过5d,够0.4laE不可以弯钩,专家回答,过中线加5d够锚长,说明柱子很大。
但是刚过0.4laE锚长,说明这个柱子不大,所以应使劲往那边伸到端部弯钩。
我说如果你这个说法成立,必须有另外一个前提,就是大柱子必须比小柱子可靠,可是哪里有这个前提,小柱子可靠度跟大柱子可靠度是一样的。
最后达成一个会议纪要,标准设计院和建设院,毕竟他们是负责规范,我们负责标准设计。
两方要协调,于是照会过去了。
因为中国语言是很有趣的,他们都是分析性语言。
我们国家每做一点小的改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专家得过且过,它管你那些啊,那些与我没关系。
大量的人知识创新喊得很响,但是都是叶公好龙,很多人都这样。
地下非框架梁,在地下室里面,叫做地下楼层次梁,还有基础梁,基础次梁。
如果要采用开口箍,是有几个条件,一个条件板的厚度要大于等于120mm,这是第一个条件,我们会在制图规则里面,有规定。
采用全部的开口箍,还是若干开口箍,或者几比几比例。
将来如果遇到这样的设计,咱们的软件也会识别。
抗震框架梁都用开口的箍筋,当时我问他们,欧洲英国规范我们知道,都用开口箍,而现浇板的负弯矩筋,就把这个箍筋完成了一个封闭,英国不一样,英国底下那个地板块,老在动。
寿命最长的建筑是砌体结构,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用不到太多时候,因为混凝土碳化,混凝土本身是一个弱碱性,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