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8437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docx

《《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docx

《论语》题宪问篇第十四

宪问篇第十四

【本篇引语】 本篇共计44篇。

其中著名文句有:

“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14·1宪

(1)问耻。

子曰:

“邦有道,谷

(2);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3)、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子曰:

“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评析】 在《述而》篇第13章里,孔子谈到过有关“耻”的问题,本章又提到“耻”的问题。

孔子在这里认为,做官的人应当竭尽全力为国效忠,无论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照样拿俸禄的人,就是无耻。

在本章第二个层次中,孔子又谈到“仁”的题。

仁的标准很高,孔子在这里认为脱除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的人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他说就不得而知。

显然,“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 仁:

人生正途不能只列出原则,还须依个人性格与处境去择善固执,并且不到完美境界,不能作确定的评估。

这是孔子一向主张的动态过程的仁观。

14·2子曰:

“士而怀居

(1),不足以为士矣。

●士:

读书人须有志向(士心为志),安逸的生活不是不好,而是不宜留恋。

〖章旨〗孔子以为士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不能只留恋安居。

〖析论〗士应该有高远的志向,志在四方,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能只留恋安居,做一个只知道照顾自己的男子汉。

士是得到国家教育出来的人,在文化上是受到传统累积所熏陶而成的,因此他应该回馈社会国家全人类,士如果只知道留恋安居,那真是不足以为士了。

汉朝末年,刘备当面批评许汜只知“求田问舍”,不知拯救国家人民,所以被人看轻,原因就在许汜“士而怀居”啊!

14·3子曰:

“邦有道,危

(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2)。

●危:

正直。

正直的言行在社会上自然显得严肃而高峻。

本章所指出的差异在于说话,至于行为则须一贯。

[正襟危坐]

【评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

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

这是一种为政之道。

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14·10子曰: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 

●易:

虽说容易,也需要修养,否则财大气粗随处可见。

〖章旨〗孔子比较处贫富之难易,勉人当善其所处。

〖析论〗孔子认为:

虽然贫穷却无怨气,很难做到;虽然富有却不骄傲,比较容易做到。

这是因为贫穷者难免困于饥寒,所以有怨,若能无怨,诚属不易;而富贵者衣食丰足,富贵而不骄傲,不少人都能做到,所以说是容易的。

再就一般人而言,处贫难,处富易,是人之常情;贫而怨,富而骄,更是世人常态。

其实玩味孔子本章所言,无论是“贫而无怨”,或者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不过,功夫有“难、易”的分别罢了。

唯有修养功夫深厚的人,才能有自然宽阔的心胸,即使面对贫困,依旧坚守正道。

像颜渊,虽贫而“不改其乐”,孔子赞美其“贤”,便是因为颜渊做到了“难”能之事,安贫乐道,而无所怨尤的缘故。

14·12子路问成人

(1)。

子曰:

“若臧武仲

(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成人:

字面看来是指成年人,引申为成熟的人,潜能充分实现的人,完美的人,成全的人等。

这里译为理想的人,是就人“应该”努力具备的条件而言。

●臧武仲:

鲁国大夫臧孙纥。

●卞庄子:

鲁国卞邑大夫。

孔子列举鲁国的知名人士,各举其长来组合成“知、不欲、勇、艺”四项条件,再加上礼乐教化,才可称为成人。

各有一偏则不够理想,由此可见其难。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

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

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14·16子路曰:

“桓公杀公子纠

(1),召忽

(2)死之,管仲不死。

”曰:

“未仁乎?

”子曰:

“桓公九合诸侯(3),不以兵车(4),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5),如其仁。

” 

●公子纠:

齐襄公无道,其弟公子纠与小白分别逃往鲁国与莒(jǔ)国。

召忽与管仲追随公子纠,鲍叔牙追随小白,襄公死后,小白先入齐国,成为齐桓公。

这是本章背景。

●九合:

古代以九表示多数,其实会盟有十一次。

●如其仁:

这就是他的行仁表现。

管仲免去战祸,省了征伐杀戮,以一人之力造福百姓,他与众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得以满全,无异于行了大善,所以称许他以此行仁。

若不由“善是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之实现”去理解,并且接受“人性向善”的前提,则无法明白孔子之意。

【评析】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

公子纠被杀了,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一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

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14·17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

(2)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 

●匹夫匹妇:

平凡的百姓,世间一般男女。

谅是小信,见小不见大,不知珍惜生命以完成更高价值。

孔子当然不是鼓励苟且偷生,而是主张应该分辨“为了什么而死”,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拥护的政治领袖?

国家与百姓显然更为重要。

若是未死,则当努力保国为民,以证明自己的志节。

●莫之知:

孔子肯定“为人所知”的意义,但是应该以行仁而为人所知,并非只是为出名而出名。

【评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评价管仲。

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

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析论〗齐相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业事迹载在史册,受到后人推崇。

但影响世人对他的评价的负面因素,也是有的,其中尤其以他未能殉公子纠之难,而且转投政敌阵营,辅相桓公(公子小白)为最。

所以子贡和子路都针对这点质问:

“像管仲这样的人,可以称仁吗?

”(子路之问,同在《宪问》篇。

孔子两次回答都从功业上肯定管仲。

对子路的回答,《论语》记得比较简单。

只说桓公能不凭武力威迫而纠合诸侯,就是管仲足以称仁的大贡献。

而这一章,对子贡的回答,则进一步说:

齐桓公为诸侯领袖,导正各国一归正道(谓共尊周王),且攘拒夷狄侵扰中国,使人民得享有安定、文明的生活,都要归功于管仲。

最后,孔子还驳斥以不能殉节来批评管仲者是不对的。

因为管仲的志向广大,一生致力于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岂能为了自己的小信小节,便放弃天下大业的实现呢!

  对于一个有文化理想、有政治抱负,又实在有功于后世的人,孔子是不忍责全求备,以小废大的。

这种评人的宽宏胸次,值得学习。

14·23子曰: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上:

上下之分界,显示人生应有目标与理想。

不上则下,不进则退。

义利分别是君子与小人的存心所在,所以加在译文中。

【评析】 对于“上达”、“下达”的解释,在学术界有所不同。

另两种观点,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

可供读者分析判别。

14·24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读解】古今学者,学风有别。

为人为己,一字之差,经渭分明:

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得风流,“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为人者,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刻博学,巧言令色以悦人。

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

事实上,古代树林尽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是为人。

无论哪个时代,总是为人为己的学者都有,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更应该注意的是你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呢?

用我们做学生时的通俗的问法:

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

我要学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

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问题。

14·26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

“君子思不出其位。

●位:

职务与责任。

推而至于人生的各种状况,皆应专心以对。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

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

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

“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

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14·27子曰: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耻:

谨言慎行,即可免于这种耻辱。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

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章旨〗孔子论君子对言行的态度,以言过其行为耻。

〖析论〗言过其行,指话说得过了头,但是行为却做不到。

其原因,若不是好大喜功,就是存心欺骗,两者都是立德修业的大忌。

言过其行,次数多了之后,就会造成信用破产,讲的话再也没有人会相信了。

因此君子以此为耻。

14·28子曰: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道:

路也,引申为遵行一定途径所达成的结果,可译为风格或境界。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

仁、智、勇。

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14·30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患:

担心。

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早做准备,以免有机会时,自己能力不足。

14·34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

亦见《老子》第六十三章: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意思是:

别人对我不好,我也要对他好。

不过,久而久之,可能没有人愿意对我好了。

孔子当然反对“以怨抱怨”,而是主张“以直报怨”。

在人生哲学上,这是孔子与老子的分别之一。

〖章旨〗 孔子论酬德报怨之法。

〖析论〗孔子主张仁爱、宽恕,但是也主张人与人之间德与怨的对待要恰如其分,所以并不主张“以德报怨”,因为这样就无以报德了。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但是,“以直报怨”和“以怨报怨”又不一样,这中间的不同在义利之辨。

因为“以怨报怨”是一种完全出于利害的考量,人给我十分怨,我一定还他十分怨,这种论斤称两的待人方式距离道德、仁爱太遥远了。

“以直报怨”则是站在道德的角度来思考,犯过的一方,一定要受到相当的惩处,才能够深切的反省,反省之后就不会再犯错,人类因而更趋于和谐、善良。

这才是“以直报怨”的真正意义。

 

人于我有德,我们当然要以德报德,俗话说:

“受人一滴,报以涌泉。

”又说:

“施恩慎勿念,受惠慎莫忘。

”以德报德,社会日趋祥和:

以直报怨,人人以此自警,不敢犯错,这都是非常适当的;以德报怨,容易流于姑息;以怨报怨,容易流于浇薄,都不是很好的方式;至于以怨报德,那就是禽兽不如了。

14·35子曰:

“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

“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

“不怨天,不尤

(1)人。

下学而上达

(2),知我者其天乎!

●天:

人的命运与使命皆可以推源于天,所以对天才有“怨与不怨”的可能性。

其次,孔子心目中的天,无疑是可以“了解”他的。

●下学:

下学使人接近不惑,上达助人得知天命。

〖析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说这段话时已七十一岁了,他从五十五岁起周游列国,到六十八岁时再回到鲁国教书授课。

他周游列国的用意在宣扬自己的学说主张,希望有国君能够用他,使他一展抱负,促进天下大同。

但是各国国君以征伐为尚,都以孔子王道学说难见急效而未加重用。

现在孔子七十二岁了(孔子七十三岁卒),天下依然混乱,他的学说依然不被采用,所以就发出了“莫我知”及“知我其天”的感慨。

孔子下学人事,人事有否(pǐ)有泰,孔子能安然处之,所以不尤人;孔子又上达天理,唯天理表现在人事上,有穷有通,孔子也能洞察它们,所以不怨天。

有了这种豁达开朗的胸襟,纵然没有人了解自己,对于自己又有何损?

孔子之所以发出“莫我知”之叹,乃慨叹“莫我知”而“莫我用”,因为“莫我用”,所以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无法实现了,只好说“知我者,其天乎”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