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7549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4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第一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一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一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一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教案合集.docx

《第一单元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教案合集.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教案合集.docx

第一单元教案合集

许家桥中学七年级语文科

主备人:

宁慧萍协备人:

第1课时(总节数)

课题:

《忆读书》第一课时

1、通过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通过默读、速读,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

3、通过与冰心老人“对话”,激发读书兴趣,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学习重点:

通过与冰心老人的“对话”,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含义,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难点:

通过与冰心老人的“对话”,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含义,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程序

学习要求

学习内容与方法

二次备课

一.练习回顾(3’)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字典,正音、释义。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4、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

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

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调研质疑(2’)

把你认为值得重视的生字词搜集起来,并分别注音与解释:

三.精讲探究,小组讨论交流(18’)

(一)、朗读活动

1、同桌互为一组,互相听、读,朗读全文。

朗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要忘我、深入地体会;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二)、学生活动与要求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阅读后完成: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从题目中思考)冰心奶奶读书的体会是什么?

(或她对我们少年儿童的读书有怎样的建议?

)课文重点写了这句话的哪个内容?

明确:

2、冰心奶奶介绍自己读了哪些书?

觉得怎么样?

(或写了哪些具体的事?

明确: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

(请在文中找出表时间顺序的词。

明确:

4、梳理文章结构:

理解了文章的顺序,我们看一看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四.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归纳讲解(10’)

明确:

(二)1、本文主要内容:

冰心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有关读书的感受。

(标题就是本文内容的概括,抓住“忆”字)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好”

2、《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读《聊斋志异》对我的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回忆读《满江红》、《声声慢》酷爱古典诗词的往事;《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3、——时间顺序(作者一生爱读书)

表时间的词语:

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89年。

4、第一部分(1段)总说。

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激起了读者往下看的兴趣。

第二部分(2—11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段)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段)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五、拓展延伸,增长知识

请你讲解一个你所熟悉的四大名著中的某一个故事片断。

六、小结归纳(2’)

全文紧扣题目“忆”字,按时间顺序叙述,条理清晰。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本文记叙了作者自己亲身的读书经历,表达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以及对读书的认识,希望我们少年儿童认识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七、课堂检测(10’)

1.看拼音写汉字。

天gāng_______   无liáo_______   无痛而shēn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这些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学不到的。

(2)“修身、敬业”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时,书看多了,我也学会挑选、比较”中的“挑选、比较”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罡 聊 呻

2.

(1)指“修身课”,旧时的品德教育课程。

(2)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3.不能调换。

因为只有先挑选,然后才能够比较,调换后不符合客观事理。

教学反思

许家桥中学七年级语文科

主备人:

宁慧萍协备人:

第2课时(总节数)

课题:

《忆读书》第二课时

1、通过朗读美文,了解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品味平实、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对作者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交流读书经验与启示。

学习重点:

品味本文平实、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难点:

通过与冰心的“对话”,体会读书的好处

学习程序

学习要求

学习内容与方法

二次备课

一.练习回顾(3’)

上节课我们听冰心老人给我们讲了她读书的感受,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个感受是什么?

(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前面我们已经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探讨读书到底有哪些好处?

怎样做到多读书,读好书?

二.精讲探究,小组讨论交流(20')

1、通读全文回答:

作者之所以喜欢读书,是因为读书好。

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请你试着概括。

明确:

2、“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3、细读12-13段回答:

作者说要“读书好”,那怎样才能得到一本好书?

明确:

比较之后,作者喜欢读哪一类的书?

(请从原文中找句子来朗读)

总之,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一本好书呢?

明确:

4、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明确:

5、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平实自然,如话家常。

作者是个对书非常有感情的人,你从文中哪些词句能感受到这种感情?

例: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一……就……”好处:

三.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归纳讲解(10’)

1、读书可以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书对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2、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直到晚年仍在“读万卷书”,而且所读的书是古今中外俱全。

3、挑选,比较。

书上“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

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作者认为能感染人、陶冶人,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写作的书,才能算好书。

这样的书,首先必须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

4、这句话说明了冰心老人一生对读书的喜爱,同时也说明了她在这一生中读的书很多而积累下了很多的知识.体会到了冰心老人在她这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用在了读书和写作上,说明她对读书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5.“一……就”由这个关联词构成的句子,让人感受到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那么浓厚的举,多么深切的体会。

从“津津有味”“含泪上床”“咬牙”“居然”“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尤其欣赏”“气愤填胸”。

这些词语。

四、拓展延伸

1、请你搜集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

2、迁移活动:

有感情地齐读、享受冰心的美文。

冰心妙语录一: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的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冰心

语录二: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成功的花》

五、小结归纳(2’)

六、课堂检测(10’)

1.作者渐渐明白要看什么样的书?

用文中原句回答。

2.“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一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请简要说明。

答案

1.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

 

2.⑴读书是一件很好的事。

⑵尽量多读一些书。

⑶要读一些好的、有用的书。

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教学设计

主备人:

宁慧萍协备人: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理解作者热爱生活、

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 

3、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4、积累下列词汇:

滑稽 戏谑 分寸 恶作剧 出奇制胜 六神无主 煞费苦心 俗不可耐

 心血来潮 言简意赅 刮目相待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微不足道 趾高气扬 大动肝火 诽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把握文章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难点:

了解作品语言风格。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积累课文语汇 

重点:

把握文章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汇 

教学过程

学习要求

内容与方法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直被推崇“美国文坛巨子”。

三.自学指导

1、读准字音:

 

   伶 俐()    差 事()   

  编辑()         撰文()

滑稽()          戏 谑()   

  煞费苦心()    猝不及防() 

言简意赅()     乳臭未干()     

趾高气扬()     诽谤()          

2、理解词语 

   煞费苦心   滑稽   猝不及防  六神无主   俗不可耐 

  心血来潮   言简意赅   刮目相看   戏谑   乳臭未干  

 盛气凌人   微不足道   趾高气扬   诽谤 

3、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A、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

 。

 

B、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

   

C、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

  

D、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

 

4、速读,试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

(思路与结构是什么关系?

)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点拨释疑

1、读准字音:

 

   伶 俐(líng  lì)    差 事(chāi)   

编辑(jí)         撰文(zhuàn) 

滑稽(jī)          戏 谑(xuè )   

煞费苦心(shà)    猝不及防(cù) 

言简意赅(gāi)     乳臭未干(rǔ)     

趾高气扬(zhǐ)     诽谤(fěi)          

2、理解词语 

(解释见课文注释)                                                   

3.A、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

 

明确:

编了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习作。

 

B、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

 

  明确:

(三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C、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

 

  明确:

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的注脚详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D、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确:

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4、速读,试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

(思路与结构是什么关系?

) 

第一部分:

(1~5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内容。

 

  第一层:

 (1~3自然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

 (4   自然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层:

 (5   自然段)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第二部分:

(6~7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六.当堂训练

1.本文作者   ,  作家。

2.生字正音:

煞费苦心(  ) 滑稽(  )

 撰写(  ) 戏谑(  )

3.释词:

⑴我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便煞费苦心地写了一篇关于这事的详细报道,还画了一组粗糙的插图。

煞费苦心:

⑵我想,用猝不及防的恶作剧去攻击附近一家报纸的编辑,这便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猝不及防:

⑶他是个头号的花花公子,一脸奸笑,穿着俗不可耐,一向使女人着迷。

俗不可耐:

⑷我万万没料到,这样一件小事,竟像我的那些戏谑琐闻一样,受到人们刮目相看。

刮目相看:

4.作者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

产生了什么样的反响?

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主备人:

宁慧萍协备人:

第4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精析,体会课文语言

重点:

体会课文语言

学习要求

内容与方法

二次备课

一.检测导入:

 

二:

自学指导

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

 

除这些以外,你认为作者还有哪些品质?

 

作者的语言是幽默诙谐而带有讽刺性,你能举例说明吗?

 

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

 

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点拨释疑

1.“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

”(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

) 

       “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

”(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 

2.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

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

 

       能干——“这一期的报纸大大畅销”,“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胆大——年少却敢敢于嘲笑对立报纸的编辑,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个外乡人;敢于面对那些被激怒的人。

 

       有文学天赋——第一次文学尝试就编出了那样的报纸,而且语言“言简意赅,措辞辛辣”,能极富灵感地用漫画来讽刺嘲笑希金斯。

3. 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

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

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 

    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

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

”并故意解释道:

“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

”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4. 接到编到的任务时,有一句:

“天哪!

我真的不想干这类事”,这当然有第一次干这事而胆小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作者儿童的故意夸张的味道; 

    讽刺希金斯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这是因为作者年小而不能考虑周全。

 

    写叔叔生气时,心里发牢骚:

“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

由于他离家出走,他碰巧避免了查究、苛责与诽谤,逃脱了对他的攻击。

5.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五.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的特点。

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有讽刺意味。

 

六当堂训练

1.马克·吐温语言幽默风趣,从文中举出一两例来加以说明。

2.“他终于诚心诚意地体谅我,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教学反思

《山中避雨》教案

主备人:

备课组成员:

第5课时(总节数)

课题:

《山中避雨》第一课时

1.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学会整体阅读,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

学习重点: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

学习过程

学习要求

学习内容与方法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学会整体阅读,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

三.自学指导

1.走近作者

2.熟悉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生字注音

寂寥()嘈杂()冗长()

弄堂()陶冶()乐()以教和()

(2)解释下列词语

趋之如归:

怨天尤人:

望洋兴叹:

萍水相逢:

乐以教和:

3.什么是线索?

记叙文的六要素又是哪些?

4.找出本文的事情线索和感情线索.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点拨释疑.

3.线索就是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串起来的脉络.

六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5.事情线索:

遇雨_______避雨________借琴________拉琴_________和唱_______齐唱________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

扫兴_______反觉趣味________尝到了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______依依惜别

两女孩:

怨天尤人_______欢喜__________喜极而歌__________难舍难分

六.当堂训练

请根据这两条线索,并结合本文六要素,用100字左右写一个故事梗概.

教学反思

《山中避雨》教案

主备人:

宁慧萍备课组成员:

第6课时(总节数)

课题:

《山中避雨》第二课时

1、抓住“乐以教和”,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美、朴素蕴藉的情趣美,理解比较的方法。

   3、培养高尚的意趣

学习重点:

理解比较的方法。

学习难点:

抓住“乐以教和”,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过程

学习要求

学习内容与方法

二次备课

出示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

1.三家村前后的气氛有怎样的不同,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从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2.文中第二节有哪几次提到“趣味”?

有什么作用?

3.“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4.找出本文对比的地方,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检测自学效果

点拨释疑

1.三家村:

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依依惜别

变化的原因:

“胡琴的因缘”和“乐以教和”

2.第2节四次,第一、二次写作者感到的雨中之趣,山野境界之趣;第三次写女孩感不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第四次写作者也不愿强人所难地使她们有这种趣味。

这些叙述,不仅为下文说明胡琴(音乐)的作用作铺垫,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孩子童心的尊重和自己的一种平和的心态。

3.一把胡琴,一首乐曲,不仅让两个女孩转忧为喜,纵情歌唱,而且让村里的人都来了,村里的青年也都齐声歌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在这种感染力的驱动下,人们真挚纯然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得以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和睦,这真正让作者感到了纯真和谐的人情美,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

所以,他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4.见教参。

六.小结

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乐以教和)

2. “乐以教和”是什么意思?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

七.当堂训练

1.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解析:

为后面“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了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特别好的原因。

2.“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句中“闹”能否换为“变”?

“温暖”有何妙处?

解析:

“闹”点明了音乐的魅力,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

 “温暖”既写环境的温暖,又写作者内心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教学反思

《风筝》教案

主备人:

宁慧萍备课组成员:

第7课时(总节数)

课题:

《风筝》第一课时

1、了解作者。

2、理清课文脉胳,研读1、2、3段。

学习重点:

理清课文脉胳,研读1、2、3段。

学习难点:

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学习过程

学习要求

学习内容与方法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

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

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

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自学指导

1.走近作者.

2.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

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3.理清课文脉胳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1)

第三部分(12)

4.研读1、2、3段。

A.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并思考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情如何?

B.朗读第三段,讨论回答:

(1)对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