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7220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8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先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编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12本纪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30世家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70列传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10表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8书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二、写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

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不断攻伐中,首当其冲,自然十分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本课发生在:

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整体感知,疏通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

2.播放朗读视频(PPT),初略感悟,正字正音。

缪(miào姓氏)贤遗(Wèi送给)赵王书肉袒(tǎn脱去上衣,露出肩膀)可予不(fǒu同“否”)列观(guàn建筑物的一种)

甚倨(jù傲慢)睨(nì斜看)柱缪(mù同“穆”即秦穆公)公

汤镬(huò古代煮食物的大锅)盆缶(fǒu瓦制的打击乐器)

渑(miǎn地名)池皆靡(mǐ退却)不怿(yì高兴)

颈(jǐng脖颈子)血孰(shú同“熟”仔细)计议之

避匿(nì躲藏)虽驽(nú愚劣、无能)诈佯(yáng装作)

案(àn同“按”审察、察看)图广成传(zhuàn招待宾客的馆舍)

衣褐(yìhè穿着粗布衣服)

四、字词释义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否。

表疑问语气)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捧。

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廷。

朝廷) 

⑷召有司案图(案,按。

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熟。

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⑶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则幸得脱矣(侥幸)

③而君幸赦臣(幸而,幸好,侥幸)

3、词类活用:

⑴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舍相如…(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相如前进缶(前,走向前)

⑵名词作状语

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②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廷上)

⑶使动用法(使宾语动)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以“宾语”为……)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4、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⑷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⑸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君何以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状语后置:

拜送书于廷。

五、翻译分析全文

文章思路:

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

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明确:

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1—2段:

廉蔺简介

②3—13段:

完璧归赵

③14—16段:

渑池之会

④17—21段:

负荆请罪(廉蔺交欢)

1、第一部分(1-2段):

介绍廉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

(一详一略,一贵一贱:

对比,为下文埋伏笔。

提问:

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

明确:

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为下文埋下伏笔。

(补充:

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2、第二部分(3-13段)完璧归赵

开端(3-5):

强秦索璧→赵王求使→缪贤举蔺→奉璧出使

经过(6-11):

章台斥秦→持璧胁王→从者归璧

结果(12-13):

毕礼而归→拜上大夫

提问1:

第3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

明确:

交代故事缘起,为相如出场作铺垫,同时烘托相如胆识。

提问2:

第4段缪贤的话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

明确:

虚写一笔,从侧面表现蔺相如挺身而出,亦有胆识。

提问3:

第5段从蔺相如的对策语中你发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

出场便不同凡响,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提问4:

第6段秦王是否有意偿赵城?

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

抓住关键语句。

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3、第三部分(14-16段)渑池之会

第一层(14段):

会前计议。

欲会渑池→廉蔺之议

第二层(15段):

会上斗争。

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

第三层(16段):

斗争结果。

秦小胜赵→位居将右

提问1:

第14段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

秦伐赵“杀二万人”。

补充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有在战后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这样的背景说明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提问2:

根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明确:

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

秦方扣留赵王。

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

说明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

提问3:

第15段,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

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4、第四部分(17-21段):

负荆请罪、将相和

第一层(17-18段):

居功自傲,相如避让。

第二层(19段):

迫不得已,说明原因。

第三层(20-21段):

廉颇自省,负荆请罪。

提问1:

诵读”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回答这段话”妙”在什么地方。

明确:

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提问2:

反映了廉颇性格的什么特点?

明确:

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六、全文结构探究

地位悬殊:

(伏笔:

贵贱悬殊)奉璧取璧

完璧归赵:

归璧于赵(发展)、廷斥秦王

渑池相会:

(高潮)

负荆请罪:

(结局:

刎颈之交)

1、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

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

蔺相如:

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

廉颇:

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

2、课文主题总结:

明确:

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大智大勇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磊落胸怀。

3、人物塑造方法:

明确:

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

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

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②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

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③细节描写,形神兼备

“完璧归赵”中写到: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冠。

”只寥寥数字,却十分形象的描绘出了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渑池会”中,写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在这里一个“前”字,一个“跪”字都十分准确的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

再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左右皆靡”,仅此两笔就描绘出了蔺相如正直、刚强、不畏强敌的凛然正气。

七、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1、交友习语

刎颈之交:

即使掉脑袋也不会变心的朋友。

贫贱之交:

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竹马之交:

幼年之交。

忘年之交:

不计年岁,以德为主的交往。

君子之交:

看上去平淡,实际上很重道义的朋友。

肺腑知交:

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金兰之交:

兄弟般的朋友。

莫逆之交:

情投意合的朋友。

2、常用文言虚词释义

①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而)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而)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连接行为与目的)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连词,因为)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因为)

②之:

伐齐,大破之(代词,代“齐国”)

秦昭王闻之(代词,“赵得楚和氏璧”)

即患秦兵之来(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均之二策(代词,这)

秦王度之(音节助词)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助词,的)

③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表承接,就、于是)

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机,由此)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介词,经由、通过)

因跪请秦王(介词,趁机)

④于:

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在)

君幸于赵王(介词,表被动)

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和、跟)

归璧于赵(介词,到)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⑤乃:

今君乃亡赵走燕(连词,表转折)

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连词,表承接,就)

八、课后作业侯晓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