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6396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x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docx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德国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过: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

”德国人认为城市之美不在于高楼林立、长桥飞架,而在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和生活舒适.德国许多城市的市区都有森林,十分茂密,而且面积极大。

柏林市中心的动物园面积达3平方公里,市内还有多处十几公顷和几十公顷以上的公园.这些城市绿肺,给环境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

驱车行驶在德国的公路上,看到的是无尽的森林,广阔的绿色田野,满目绿色。

在德国的小村镇,无论是村镇住宅,还是各种小商店,几乎家家有花,乔木、灌木相间,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德国人民热爱环境,热爱生活,追求恬静自然的心态。

德国的城市尽管看起来现代味不足,但'‘陈旧”里面很有内容.对那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德国人并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列为文物,将其保护起来,只许观摩不准‘’衰玩”,而是为每一幢古建筑找到合适的“位置”。

他们不轻易拆毁旧建筑,能用则用,能改则改,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文化品位的旧建筑,尽管够不上文物也尽可能地将其保留下来。

那是一个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的环境,德国人以自己居住在一座传统的老房子中为荣。

德国的历史古城大多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兴盛于中世纪,有近800年的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城市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城市几乎被完全炸毁。

其中破坏最严重的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等,90%以上的建筑都被毁坏。

柏林是原东德和统一后的德国的首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柏林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市区被战胜国划分为4个区,城市建筑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

战后,德国首先面临的就是解决住房紧缺的问题.1970年代以后,随着住房问题的基本解决,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新建转为古城保护和改造.经过几十年的重建和保护,德国的城市已经很难再看出战争的痕迹,城市历史风貌得以恢复,而如此良好的历史风貌主要得益于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工作。

对古建筑以“能用则用"为原则的德国,对古建筑的保护有其自身的特色。

为了保护古民居建筑艺术,德国每年都举行全国传统民居艺术大赛,国内外游客纷纷前往参观各地参赛的不同年代的民居艺术。

在德国,几乎每一个乡村都有几座或十几座古老的民居被政府认定为保护单位,政府给予民居主人资助,定期由专业民居技工指导修缮保护。

德国的旧城保护工作开展较早。

东西德合并以后,面对东德一些鱼待保护的历史名城和传统街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古建筑维护和古建筑保护做了明确分工,将古建筑保护列为政府的职能,而古建筑的维护则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以外的工作。

具体做法是,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及街区,先明确现状,然后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

通过10多年细致的工作,原东德地区已经有144个社区得到政府的支持,基本上保留了原有街区的风貌。

东西德建筑均是从二战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其发展是基于德国自身深厚的建筑历史传统。

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现代主义特别是包豪斯学派为代表的德国建筑就已经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二战后德国的重建规模惊人,几乎每个城市都重新平地拔起.但是德国并没有放弃传统建筑形式,各个城市都重建和修复了许多被炸毁的古迹。

《文物保护法》明确,保护的对象不仅有建筑物,还包括与建筑物相连的街道、广场、园林、花园、水面、墓地、重要林荫大道等地面建筑设施;而地下和水下的设施,如地基、水井等也在被保护之列。

如卡尔·马克思大道记录了前东德的一段历史,现在也成为柏林的保护“文物”。

在对待历史建筑方面,德国既尊重保护传统文化,但并不因循守旧、停滞不前,而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把古建筑的保护与城市的建设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新与旧、古老与现代协调发展,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如波兹坦广场索尼中心用巨大的钢架将新建筑吊在原古代宫殿上空,并用玻璃将宫殿罩起来。

如此既保存了历史建筑也为新建筑找到了空间,巧妙地将两者结为一体.旧威廉·弗里德里希皇帝纪念教堂(二战中被炸掉了脑袋),战后被有意保留残状,不予重修,以期铭记历史教训.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性无法比拟的柏林墙,也有一部分被保留下来,用来纪念那段历史。

1990年东西德统一之后,“批判性重建”的概念在社区重建中被大量使用,德国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上制定了很多细致的规定,如对街道尺度的控制、建筑高度的取同等。

历史街区的机理被保留,新建建筑的风格必须是现代的,不允许产生复制历史建筑立面的情况。

在柏林最重要的历史建筑旁边,所有的新建筑都表现出了一致的和谐。

柏林很多新建筑立面处理都独具匠心、富有个性,这是追求多样性的体现,也是饱含历史情结的德国人致力于重塑传统城市空间品质的努力。

今天的德国城市建筑整齐美观,风格简洁,市中心也鲜有摩天大楼,历史建筑则主要分布在内城。

当代德国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在现代世界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建筑设计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是现代简约。

建筑外形简练、现代、充满活力,色彩大胆而时尚;二是功能实用。

任何被认为是多余的装饰都几乎被摒弃;三是材质精良.建筑材料和技术注重环保与可持续性;四是注重细节.在建筑空间的设计(包括走廊、中庭、院落等)上,追求工业设计的工艺高度甚至是艺术高度,对精确度和空间尺度有极高的要求;五是风格协调。

非常重视新旧建筑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此外,德国建筑对人的活动空间非常关注,无论是建筑物的外部,还是内部,都通过多层次的空间营造来满足人的需要。

(法兰克福)

在德国旅游,如果事先没有“做功课”也不用担心,试试找一下城镇里主要的交通指示牌,如果上面标有“老城”的方向,按照指示牌找过去就可以了.

在许多德国城市,老城往往“隐藏”在新城中,并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事实上,大多数“老城”并不特别古老,因为在二战末期的大轰炸中,大多数德国古城被夷为平地。

但是,德国人如此珍爱老建筑,他们从废墟中挖掘出还能利用的材料或装饰物,按照之前的模样一点点将历史建筑复原,才有了今天散落在各地的“老城”。

德国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是一座现代化都市,一座座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是这座城市的标志,然而最著名的景点还是要数“罗马人广场"。

这个广场号称保持着中世纪街道的面貌.广场一侧老市政厅的人形山墙、四周半木结构的老房子、脚下石块铺成的地面,无不透露着浓郁的古风。

如果没有明信片上被轰炸后的法兰克福照片作证,很难想象广场和周边的建筑完全是在废墟中重建而成。

(罗马人广场)

在德国,保护、修复甚至重建古城和古代建筑很少引发公众大讨论。

德国人力求按照原样修复或重建历史建筑,由此形成的老建筑、老城市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法兰克福建于公元1世纪,公元8世纪成为皇家行宫,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又成为皇帝加冕之地,承载了丰富的德国历史文化。

从1977年开始,在市民的呼吁和要求之下,法兰克福市投入巨资从一座座建筑开始修复古城风貌,仅老歌剧院的修复就花费了6900万美元。

进入21世纪,进一步复原法兰克福古城容貌的呼声再次高涨.去年初,法兰克福市下定决心,试图复原法兰克福原来的中世纪风格,在罗马人广场附近的皇帝大教堂附近约7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开始了庞大的修复工程。

按照计划,此次修复工程将重建30座历史建筑,法兰克福市按照保存好的图纸,将原样复制这些建筑。

尽管要忍受城市中心区域施工带来的交通不便,但绝大多数法兰克福市民都对复原工程表示支持。

(皇帝大教堂)

吕贝克市位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简称石荷州)的东北部,是波罗的海南海岸重要的交通枢纽,曾经是西德与东德交界的边境城市。

这个具有85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了英军的空袭,有近四分之一的房屋被炸毁,剩下的房屋也有40%左右因年久失修而面临倒塌和被拆除的命运。

但是自从1975年欧洲古建筑保护年开始,这里的一大批破旧的古建筑被奇迹般地以各种形式和途径保护了下来,并且以其建筑风格的古典性、古城保护的完整性以及城市环境优美、地理风貌和谐而闻名于整个欧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

位于东西欧文通要道的柏林,它的机场只是一排平房,从停车场望去就像是个超市,在一个不大的厅内同时办理入港和出港手续。

相对于十分现代化的法兰克福和慕尼黑机场来说,柏林的机场似乎是过于朴素了。

柏林市内没有高耸的摩天大楼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反而是那些清水红砖外墙的“老"建筑依旧矗立在那里。

据说它们的内装修都已很现代化了,但古旧的外立面仍显示着它的文化品位,配上城市内的大面积绿化,森林、灌木、花卉、草坪,与碧蓝的晴空形成一种古典的欧洲情调,韵味深长.

柏林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它与历史有着太多的纠葛。

柏林曾是普鲁士王国、魏玛共和国的首都,在这个城市的建筑和博物馆中随处都可找到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痕迹。

现在的市容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大杂烩:

东德时代的老公寓和西欧精品名店并存;破落的战前建筑和光鲜的办公大楼相映成趣,反映出这个城市过去的沧桑与对未来的渴望。

在这其中,不能不提的非柏林墙莫属。

它既诉说着历史又体现了时代的气息。

这个在1961年一夜间竖起的围墙不仅隔开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还迫使许多家庭不得不分裂成两半,东西柏林从此隔壁相望,一望就是28年。

直到1989年柏林墙被人们毫不留情地推倒,柏林人才结束了那段撕心裂肺的分离。

如今,这,61公里长的隔离带早已被高楼大厦取代,很难找到一丝痕迹,只留下1公里的墙体作为纪念,并且成了一个绘画长廊,墙上喷涂着花花绿绿的政治漫画,俨然成了柏林的一道风景线。

德国人千方百计地把他们认为是传统文化的东西保存下来,而且力求使它们与现代生活中的一切新东西,从形式到内容都协调起来.德国的TCS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TCS公司总部在德国根庭。

丁CS公司的领导者们并非专业的建筑师,可是他们却把一座19世纪的古式建筑,在不改变外形的前提下,用近代高科技产品充实了它的内涵。

据说这座建筑造于1886年,原来是座纺织工厂,后来被改建为混凝土构件厂。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东西德合并之后,一位西德企业家—丁CS公司的董事长杜夫纳看上了这座旧厂房。

杜夫纳很有文化眼光,没有依靠任何建筑师出谋划策,对这座建筑在基本维持原状的情况下进行了改建。

现在这座建筑的一层,还留着一台几百年前的、当时很先进的动力源—蒸汽机,它作为一件收藏品,放在那里供人参观。

杜夫纳完整地保留了建筑的外观,除了更换门窗,外立面原封不动地被保留下来。

更换后的门窗仍然保存原来的样式,而墙上的砖雕,甚至连三楼的一个百年前用来将室外较重物品运送到室内的大滑轮都被保留了下来。

在一座塔楼中,杜夫纳还保留了回旋向上的楼梯,并且把楼梯围成的楼梯井做成一个电梯间.由于电梯轿厢塞在梯井间已十分紧凑,电梯井的四壁不得不采用钢板。

建筑内部共有3层,一层和二层是制造车间,进行自动化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三层是办公室和系统研制开发部门。

内部采用了十分现代化的装演设备和十分先进的技术设施.例如,它使用了智能化的感应卡门禁系统,可以通过无线遥控的天窗以及宽带通信网络。

在这里,古典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外观与现代化的内部装修、陈设及设备系统形成鲜明对比,但又是如此和谐地形成一个极具人文气息,并且极为实用的整体。

改建一座老建筑常常要比推平重建难度大得多,甚至要增加投入,可是德国人为了保留文化传统,愿意走这条舍易求难的道路,宁肯增加投资,也要做到维护文脉。

他们以此为荣,以此为豪,他们的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沿着柏林运河漫步,可以看到在距离原柏林墙不远处有一座背靠柏林运河的古建筑,名为“柏林能源论坛"大厦.它本是一座有着精美红砖花外墙的老房子,建设者在改建时保留了这座老建筑的完整外形,但在不妨碍外形整体效果的原则下,改造了它的主要入口。

大门被改成两扇玻璃自动门,装了感应门禁系统。

门厅装修极其现代化,两边的侧墙、天花板乃至地板全是玻璃的,有一种光怪陆离的感觉,与室外斑斑驳驳的充满历史沉淀的红砖墙形成强烈对比。

在这座建筑的后面有两座新建的纯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建筑,方方正正,与老建筑之间被一个不宽的夹道分开。

新旧建筑组成一个方形的内院,内院则用一个透明的玻璃顶棚把新旧建筑覆盖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另外,内院的临河一面本来是敞开的,设计者用一面玻璃幕墙将其封闭,另开了一扇门通向河边。

这样,从路的一侧望去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厦,而从运河一侧看去,则是一座十分现代化的玻璃盒子。

尽管这座建筑并不怎么有名,但是从建筑师在传统的保留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协调方面所付出的匠心来看,实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德国古城古迹保护的方式和途径  

柏林、吕贝克等市的古城及古迹保护,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方式和途径:

1.功能更替式保护

在德国,无论是柏林,还是吕贝克,乃至基尔、依车符等城市,古城古建筑的保护大部分采用功能更替式。

即保存古建筑原有的建筑方式、建筑风格、建筑规模和建筑色彩,使整个建筑外立面保持原样,而大面积改造建筑内部装饰,甚至改变内部结构,从而更替建筑的使用功能。

工厂改造成医院;仓库改造成商场;鱼场变成博物馆;旅馆改成了研究中心;军营内的全部营房统一改造成居住区等。

原基尔大学的老天文台改成了住宅楼,而吕贝克MENDEN街31号的仓库由建筑师、建筑商莱特先生改造成了私人的建筑事务所、私人住宅和私人建材仓库三个功能兼有的房屋,外部建筑完好地保留了1612年建造时的建筑风格。

位于原东德和西德边境线的吕贝克市东北地区原来是一片军营,总面积7公顷的军队驻扎区有65万平方米的建筑物。

通过采用功能更替式保护的方法和公开规划设计施工招标,除了部分军事设施的建筑物拆除改成绿地外,全部营房统一改造成居民居住区,完整地保存了边陲军营的建筑群。

这种功能更替式保护方法的好处在于:

一是避免了大量的建筑垃圾的搬运和由此而引起的大气环境污染;二是节省了大量的建材资源及其他物力和人力;三是保护了大批的古建筑.

2.风格共容式保护

走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吕贝克老城的街头,串巷过街,使你有一种普遍的感受,几乎每个街道两边的建筑物都可以看到几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共存的景观,这既体现了其保护手法的别出新裁,又显露其保护意图的任其自然。

因为二战空袭炸毁的房屋和年久失修倒塌的住宅都已无法保留,而市国民议会以多数票作出决定,老城内二战空袭后留下的建筑都要作为历史文物按原貌加以保护。

这样既不能因建新建筑强求风格一致而拆除老建筑,又不能因为保护古建筑强求风格一致而建筑一批失去时代真实感的仿古建筑,因此采用了以老形式修旧复旧,以新形式建新造新的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共存共容的独特的街景立面。

这种保护方式的好处在于真实地再现不同时代的艺术成就,自然地坦露各个时期的建筑风韵,走过老街不同的建筑,如同电影蒙太奇式地进入了不同的时代。

3.部分拼补式保护

在柏林和吕贝克市,经常可以看到“牛头马面式”或“阴阳面式”的建筑.这类建筑有的上边是古建筑下边是现代建筑;有的左边是老式建筑右边是新式建筑;有的正立面是古的,而北立面、侧立面是新的,初看时总觉得别扭。

后来听了石荷州文物保护局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副所长GETTKASTEN博士介绍,方知这是对有价值的典型性古建筑实施抢救性保护的应急措施。

如位于柏林市的德国总理办公大楼的建筑立面由三部分组成,其中中间一部分是古建筑,原是东德的国民议会大厦,仍保留原来的建筑,东、西两边是新建的现代建筑。

又如吕贝克老城西侧的最古老的面包房,上面三层是原来的红砖红瓦古式建筑,下边一层在抢修中采用混凝土墙面的现代建筑。

通过这样的抢修性保护措施,使原来的古建筑总体上得以保护,使年迈的人们经过古建筑时,自然回忆起他们向往的那个时代。

4.遗迹残存式保护

古城古迹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德国人十分重视对一些历史遗迹的保护。

只要具有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哪怕是断壁残墙,也不加修补地进行残存式保护。

1961年始建,1989年推塌的历时28年的柏林墙,曾经是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分界线,也是两个国家的国境线.统一后的德国为了让人不要忘记德国分裂的历史,对柏林墙的遗迹进行了残存式保护,避开大规模改造的地段,有选择地保留了几段较完整的柏林残墙。

在柏林市中心大街中央把已倒塌的柏林墙的墙根石块磨光至与路面齐平,原物镶嵌在大街中间,并将铸有“BERLINERMAUER1961—1989”字样的铜牌平嵌在柏林墙墙根中间,让人行进至柏林墙根就会自然回忆起德国分裂的那一段历史。

吕贝克市政厅(市政府办公楼)是由原法院通过使用功能更替改造而成的,在市政厅一楼原法院审判大厅的门口,至今还保留着棕色的高低不同的两扇大门,高度相差足有一米多。

据说公元13-14世纪时,当地法院审判完毕,有罪的人要从右边矮门出去,而无罪的人则从左边高门出去,这样使外面的观众对判决一目了然。

作为遗迹保留下来的两扇残存的庭门,深深地印记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

5.整体修缮式保护

这类保护主要用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特别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这类建筑物的保护重在整体性,是原汁原味的修缮式保护,修缮时全部使用老式材料,使其尽可能地恢复本来面目。

如依车符的西护城河,20世纪70年代初建高速公路时填平了,欧洲古建筑保护年后又挖出来照原样修复。

又如吕贝克市的霍尔斯滕城门和7个尖顶教堂是吕贝克老城的标志性建筑.特别是霍尔斯滕城门,这个于1470年建造的古建筑,在经历了500多年历史的风雨后已破旧不堪,20世纪70年初老城整治时许多人建议拆除,但最后通过议会表决得以保留。

在城门两边各新建了进出城的两条车行大道,修缮一新的霍尔斯滕城门仅供游人步行观赏。

这类属于整体修缮保护的主要建筑在上述城市为数众多,如柏林市施普雷河环抱的博物馆岛上的5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位于柏林市最古老的尼古拉区的1228年建造的马利安教堂;1994年联邦总统入居办公的观景宫及其周围的艺术宫和教堂等建筑,等等.正是以这批整体性保护的古建筑群为主的古城古迹的有效保护,才再现了德国丰富的历史文化.

6.位置平移式保护

这类保护主要采用德国现代最先进的建筑平移技术,在城市集中改造的地区将最有历史价值、最值得保护的建筑物,通过位置平移得以有效保护。

在目前德国最大的建筑工地——柏林市波茨坦广场的建筑工地上,造价15亿马克,总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索尼中心建筑群建造过程中,遇到了德国极其重要的古建筑保护单位—-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皇帝的住所.技术精湛的工程师们运用德国最先进的建筑平移技术,耗资500万马克,将整幢建筑物平移了150米,作为索尼中心的休息厅,完好地保留了威廉二世皇帝的住所。

一、几点借鉴

综合分析德国柏林市、吕贝克市等城市对古城古迹保护的方式和途径,透过他们的保护实践,可以总结出许多值得借鉴的保护经验。

1.保护的意识强烈

在吕贝克市,市民都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古城"的牌子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每隔五年都自觉地接受一次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检查.早在70年代中期古建筑进行大规模整治前,市国民议会之所以能以多数票通过决定,把二战空袭遗留下来的所有建筑都定为文物;在大规模整治中,40%的破旧的应该被拆除的房屋之所以能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当建筑整治费用比拆掉重建的费用高出二三倍而大部分资金需要市民支付时,市民之所以愿意接受;当柏林市民面对部分二战空袭残留的教堂被拆除时之所以都自发地上街游行要求保护,这一切无不与德国市民强烈的古城古迹保护意识分不开的.在德国市民的意识中,一是把保护古城古迹同保护环境联系在一起,认为保护古城古迹就是保护环境免受污染;二是把保护古城古迹同发展德国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认为20多万人口的吕贝克每年能吸引200多万游客,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三是把保护古城古迹同保护家园民俗联系在一起。

正是这种强烈的保护意识才产生了自觉的保护行动。

2.保护的资金多元

在德国上述城市中,对古城古迹保护资金的投入是多渠道、多元化的.因为大家都自觉地认为对古城古迹保护的受益是全方位的,因此保护资金的投入也应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政府的投入,无论是联邦政府、州政府,还是市政府,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古城古迹的保护.其次是政府各级职能部门的专项基金投入,如各级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文物保护部门和环保部门对古城古迹的项目都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

再次是私人自筹资金,对私人住宅的古建筑的改造整治,私人自筹资金的投入占主要比例。

如在吕贝克老城的整治保护中,联邦、州、市三级政府投入2.58亿马克;市政府规划环保部门的专项资金2000万马克;而市民私人自筹资金则需10亿马克。

第四是企业投资,如前所述的索尼公司,在波茨坦广场建造索尼中心时出资500万马克平移保护威廉二世皇帝的住所。

第五是税收优惠,凡企业投资到古建筑保护的项目都可享受免税待遇。

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使德国的古城古迹保护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3.保护的决策民主

在德国,古城古迹保护的决策不是由某个部门、某个人决定的,是否需要保护要提交国民议会以多数票通过。

对公共建筑的保护方案需要通过招标和方案竞选,需要通过古建研究所审查,规划、文保部门审核,最后由市政府审批.对私人住宅的古建筑的保护性整治方案要征求住户的意见,与住户共同商讨,如果住户不同意整治,可以另择住处。

保护决策的民主性最典型地体现在国民议会的表决上,有时只有一票之差,也要严格遵循表决结果。

如前所述的吕贝克城门-—霍尔斯滕门,保留下来就要影响城门交通,拆除则使历时500多年的古老城门不能再现,从此失去了老城的标志。

最后议会表决仅以一票之差的多数通过保留的决定。

这种决策既广泛地听取了广大民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又具有绝对权威的决策形式,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决策方式。

4.保护的实施有序

古城古迹的保护实施有序,这首先体现在保护的实施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和健全的法规体系。

联邦政府有一系列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古城古建筑保护等法律,各州政府和市政府又有相应的法规,使古城古迹保护的实施有法可依。

其次,各个市政府都规定了详细的保护实施的程序。

如吕贝克市政府规定了老城古建筑整治实施的四个具体步骤:

(1)先作调查报告,对每幢每户建筑物的外形外观、内部结构、使用功能、门窗、暖气、卫生设备、住户人数、幢户编号逐一调查清楚;

(2)在调查基础上制定出整治目标和方案;(3)逐一同住户共同商讨、征求意见,按标准签订整治合同,然后逐一作出书面报告;(4)对每个建筑物逐一作出经济补偿的决定.只有在完成四大步骤的前提下才可实施动工.再次,在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城市详细整治规划作指导.在吕贝克老城150公顷的土地上城市规划部门把它划分为大小不等的3500块地块、100个区域,并对每个区域及地块都作了详细的整治规划,使整治工作始终有条不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