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精修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60368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精修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精修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精修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精修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精修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精修订.docx

《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精修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精修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精修订.docx

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精修订

SANY标准化小组#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

重庆市涪陵区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了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实施“科教兴涪”战略,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根据国家、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精神和《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本规划。

一、科技发展环境分析

(一)“十五”科技成就

“十五”期间,全区科技工作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和重庆直辖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实施“科教兴涪”战略,科技发展环境逐步改善,科技力量不断壮大,科技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42%。

连续五年被重庆市政府授予科技工作先进奖,连续三年荣获重庆市高交会组委会“优秀成交奖”、“优秀组织奖”,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荣获“全国电子政务应用建设奖”,顺利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区(市、县)考核。

——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区委、人大、政府、政协高度重视和支持科技工作,全区上下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国市科技法律、法规与政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推动了“科教兴涪”战略的深入实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支持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发展的氛围有所增强,全区经济发展正在从依赖资源和投资拉动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转变。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至“十五”末,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53万人,其中,高级职称2190人、中级职称13000多人。

全区有区级独立科研机构3个,14户重点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市级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研究院1个,民营科技机构31家。

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高,技术进步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愈发明显,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区科技创新能力逐渐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

全区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户、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4户,高新技术产品32个。

初步形成了霍香正气口服液、急支糖浆、曲美、高支纯麻坯布、瓷质花岗石抛光砖、云石瓷质渗花砖、微晶玻璃砖、无防腐剂中盐榨菜、丁基橡胶药用瓶塞、番茄胶囊、太罗、双效豆油等一批生产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主导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提高到19.6%。

——信息化进程快速推进。

全区已建成以广电和电信两大物理传输网络为主、覆盖城区和全部乡镇的高速宽带网络。

已有200多个单位实现与区政府之间的网上信息交换,60多个区级机构建成局域网并开展机关内部信息化办公,40多个单位接入区政务信息网络中心平台,提供了跨机关网络协同办公的基础条件,乡镇视频会议系统开通,实现了区政府与各乡镇之间的异地会议方式。

制造业、商贸流通、农业、教育等领域信息化得到同步发展。

涪陵信息港16个应用信息系统、11类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步伐加快。

电信运营业、广播电视业稳步发展,全区拥有固定电话24.08万户,移动电话32.76万户,互联网用户2.44万户,有线电视用户23.96万户、其中广电宽带用户9.22万户。

2005年从事信息产业的18户企业实现产值8亿多元。

——科技兴农水平不断提高。

围绕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推动农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十五”末,全区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双杂)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达到85%。

基本建成了榨菜、蚕桑、畜牧、苎麻四大农业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了优质稻、果蔬、中药材、水产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科技成果及专利稳步发展。

“十五”期间,全区获得区级以上政府科技进步奖68项,其中国、市级5项,累计创经济效益26.6亿元。

申请专利315项,授权专利280项。

——技术市场日趋活跃。

科技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技术市场不断发展,技术交易日趋活跃,形成了以组织参加重庆高交会、深圳高交会、杨凌农博会和北京科博会为主,技术中介和网络信息为辅的技术市场。

“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技术交易项目46项,实现技术交易额31.1亿元,合同履约率达70%以上。

——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十五”期间,区级科技三项费达到本级财政年度预算支出的1%,累计投入4449万元,科技创新基金300万元。

争取国家和重庆市科技项目无偿投入1438.8万元、科技贷款2900万元,引导社会投入7.21亿元。

2003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为0.95亿元,达到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0.97%。

——科普工作扎实开展。

通过“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三峡科技行”、“科普画廊”等活动和形式,深入开展城市科普、科技进农户、青少年科技教育等活动,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开展科技培训3万余人次,发送科技资料60多万份。

公众科学认知度有所提高,基本科学素养水平达到0.99%,全区逐步形成了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

——实施科技项目成效明显。

组织实施各类区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70项次,其中,国家级项目22项次、市级项目31项次。

实施科技兴涪创新工程项目110项次,累计投入项目经费10.48亿元,创产值43.38亿元、利税9.47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全区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内、市内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社会科技意识还不够强,“科教兴涪”战略还需进一步深入落实,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提升到“兴涪”的战略地位,科技创新还没有成为创新的牵头力量,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依法兴科的局面尚未完全形成。

二是科技基础与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科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结构及分布不够合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形成;高等院校、科技机构较少,民营科技机构发展缓慢;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服务等体系和机制不够健全。

三是科技投入总量不足。

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

依法保障科技投入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没有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三)科技展望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科技蓬勃发展,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人类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党中央、国务院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未来十五年的发展战略。

重庆市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作为今后发展的基本任务。

面对国际国内科技发展态势,涪陵要建设大城市,争当库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排头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基地、一枢纽、两中心”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涪”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依靠科技支撑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和重庆市“夯实基础,强化创新,突出应用,支撑发展”的指导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涪”战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为重点,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要途径,以官产学研结合和对外科技交流为手段,全力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加快我区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是:

“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完善体制,支撑发展”。

夯实基础,就是搭建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发展、高新技术孵化三大基础平台,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筑牢科技创新的基础。

整合资源,就是实现人、财、物、技术、政策等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激发和释放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继续实施“科技兴涪创新工程”,建立官产学研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向区内和创新主体有效流动及合理配置。

完善体制,就是建立体系和完善机制,建立以区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创新源泉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为纽带的创新服务体系。

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人才支撑机制。

支撑发展,就是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制约建设大城市、加快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建立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平台为基础、机制为保障”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夯实发展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涪陵打造成为开放度较高、具有创新活力的重庆中部区域科技中心。

到2010年,全区科技发展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科技进步贡献率。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五个百分点,科技综合实力名列重庆市前列。

——工业科技。

建立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8个,建立区级企业技术创新机构15个,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覆盖率达到90%,重点企业整体技术装备达到全市同行业先进水平,85%的重点企业拥有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农业科技。

主要农牧业优良品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提高3%以上,重点农业产业技术达到市内先进水平,农业成果转化率达到63%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

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5户,高新技术产品达到50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信息化与信息产业。

以建设“数字涪陵”为方向,全面推进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应用系统,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10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达到25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发展、高新技术孵化三大科技平台;发展民营科技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10家;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获区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达到80项;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10%;基本建成支撑涪陵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投入。

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的比例逐步达到2%,科技三项费占区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法定要求,科技创新基金有较大幅度增长;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以上;科普投入年人均0.3元;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8%以上;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社会化的科技投入格局。

——科技队伍建设。

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5万人,专业结构和人员布局有所改善,培养造就和引进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及学科带头人40名,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后备人才600人,培养高级技术工人7000人,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4000人,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人才队伍。

三、“十一五”科技发展任务和重点

未来五年,我区科技发展的总体任务是:

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重庆中部区域科技中心的目标要求,全力实施科技创新“3333”工程。

即:

搭建三大平台(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信息发展平台、高新技术孵化平台);建设三大体系(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实施三大战略(人才战略、专利战略、技术标准及品牌战略);强化三大机制(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一)工业科技

1.主要任务

以把涪陵建成重庆市新兴工业基地为目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食品、医药、化工、建材、机械、纺织、有色金属等特色重点产业中,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重点开发卷烟、榨菜、食用油、饮料、中成药、化工、建陶、汽(摩)配件、电解铝(铝材)、麻(丝)纺织等行业的新产品、新工艺及新技术。

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为推进涪陵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2.重点技术

(1)在食品、医药、化工、机电、有色金属、纺织、建材等领域,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工程(CAE)、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辅助制造(CAM)技术;在主要制造业企业广泛开发和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示范应用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系统(AMS)、虚拟制造系统(VMS)、分散网络化制造系统(DNMS)等工程技术。

(2)优势特色食品新产品、新工艺、保鲜技术、新型包装技术和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

(3)中成药和西药新产品、保健新药、生产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4)化工、精细化工、建材新产品及新工艺开发。

(5)汽车(摩托车)配件新产品、输变电设备、特种船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高档新型专用铝材和铝材后续加工技术开发。

(6)高档麻、丝纺织系列新产品、先进生产工艺技术、苎(亚)麻高档面料服装系列新产品开发。

(7)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新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技术、城市景观及节能技术、能源安全与电力输配电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8)成套设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创新。

(9)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新技术、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二)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

1.主要任务

以“产业化”为发展定位,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

搭建涪陵高新技术孵化平台,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全区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提供保障。

2.重点技术

(1)引进和开发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三农信息、网络教育、数字传媒、医疗、旅游、社区发展等所需的网络软件和网络安全技术。

(2)研究和开发行业网络和产品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

(3)开发和研究光电子元器件及新产品。

(4)引进和研发生物医药、食品、农业、环保、生物工程关键技术及产品。

(5)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技术。

(三)农业科技

1.主要任务

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主要任务,充分利用我区传统农业的存量资产,加强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扩大农村劳动就业的技术创新,以良种、良法、新农机具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引进为重点,试验、示范和推广一批对榨菜、蚕桑、畜禽、中药材、麻类、果品、蔬菜、水产等产业升级具有带动作用、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核心技术和配套集成技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建成一批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

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推动全区农业由数量型向效益型发展,逐步实现涪陵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发展产业化、产品标准化、市场信息化。

2.重点技术

(1)榨菜、水稻新品种的研究与选育;优质畜禽和水产新品种的改良和技术推广。

(2)榨菜、蚕桑、畜禽、苎麻、果品、蔬菜、中草药、红心萝卜、水产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

(3)优势特色农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推广与研究。

(4)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5)小型农机具的开发和示范推广,农业设施技术的推广与示范。

(6)开发与示范林、草快速建造(种)和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新兴特色林产业标准化技术;研究涪陵城区立体绿化和城郊绿色屏障工程配套技术;开发和示范库区生态经济技术。

(7)优势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

(8)开发和应用“三农”信息技术;开展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四)社会事业科技

1.主要任务

以提高全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城市建设与管理、防灾减灾、商贸流通、社会服务及公共安全等方面,开发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社会事业发展能力。

2.重点技术

(1)防治和处理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防治与治理空气污染的新技术引进及开发;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2)常见多发病及重大疾病的监控、预防、诊疗、康复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卫生保健和计划免疫控制新技术的应用;优生节育新技术的应用;社区诊疗模式的研究;食品安全监控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3)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技术开发与引进;基础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方案研究与推广;特色素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优化研究。

(4)研究和完善涪陵城区与乡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研究和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城市水资源循环再利用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与开发城市景观、灯饰工程、小区建设、休闲娱乐、城市绿化新技术;应用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网络新技术;引进和开发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

(5)引进和开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

(6)引进和开发电子商务新技术;引进和研究区域性商贸流通信息网络平台技术。

(7)引进和推广社会保障、环境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文化娱乐、旅游的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技术。

(8)引进和开发保障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及社会安全的新技术;引进、开发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新技术。

(五)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1.主要任务

围绕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着力夯实科技发展基础,整合区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抓好“创新、保护、保障”,为科技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和保障机制。

2.工作重点

(1)建立和完善涪陵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发展、高新技术孵化三大科技创新平台。

(2)建立以区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创新源的知识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为纽带的创新服务体系。

(3)组织实施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与品牌战略。

(4)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多元化投入等保障机制。

四、科技发展保障措施

(一)提高科技意识,加强组织领导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大力实施“科教兴涪”战略。

切实加强科普阵地和能力建设,完善科普体系,壮大科普队伍,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认真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任务,把科技创新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明确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科技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实完善区科教工作领导小组。

强化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落实乡镇科技工作职能和人员。

进一步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制,建立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其纳入党政综合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目标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对企业及其经营者年度经营业绩的主要考评指标,并纳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区属重点企业评选认定的依据。

(二)制定落实激励政策,加大科技投入

认真贯彻执行和用好、用活国市对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我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孵化平台建设、科技创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素质人才引进和培育、科技风险投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科技振兴品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创造和优化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按照政策和法律规定,建立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的比例逐步达到2%以上,科技三项费投入占区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并严格按规定全额用于科技计划项目。

区财政对科技创新基金的投入要逐年有所增长。

企业要依法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中小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重点企业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以上。

建立政府、企业、金融、社会资本等多渠道投入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及担保机构。

建立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货币化评估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科技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对科技的投入。

(三)优化人才环境,壮大科技队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才,要促进第一生产力与第一资源的有效融合,切实保护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充分释放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弘扬“崇尚科学、鼓励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全面落实“人才强区”战略,继续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科技服务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建设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

贯彻落实国、市、区一系列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科技人员创新的合法权益。

逐步完善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探索科技开发项目技术期权制,推动建立以创新创业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以科技规律来衡量科技项目绩效的成果评价机制,实行评选及重奖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的制度,从政治和经济上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四)夯实创新基础,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逐步培育企业的创新文化,形成企业的创新战略,确立企业的创新目标,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主体。

一是推进企业创新意识全员化。

用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理论武装企业干部职工的头脑,不断提高经营者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企业负责人及全体员工的共识,使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使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二是推进企业创新工作制度化。

企业要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措施,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工作机制,使技术创新工作制度化。

三是推进企业创新机构体系化。

按照“一企业一中心”的基本要求,建立包括技术研发机构、人才队伍、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品牌培育、创新激励机制等在内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是推动企业创新投入法定化。

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市、区有关政策规定精神,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投入机制,依法保证企业创新投入。

严格按照重庆市的要求,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作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评选各级重点企业和考核经营者业绩的重要指标,推动企业创新投入的法定化。

五是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

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区内外科技资源,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广泛合作,积极引进各种科技要素,满足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发展的需要。

(五)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整合科技资源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交流与合作机制,大力引进与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各种创新资源向区内和创新主体有效流动及合理配置,实现区内外人、财、物、技术、政策等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弥补自主研发能力和科技资源的不足。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平台为基础、机制为保障的官、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管理部门引进科技资源、集成资源、转化资源的优势,为我区对外技术合作引好路、搭好桥、服好务。

要加强科技情报工作,广泛收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