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总结考试复习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688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总结考试复习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理总结考试复习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理总结考试复习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理总结考试复习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理总结考试复习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总结考试复习用.docx

《地理总结考试复习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总结考试复习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总结考试复习用.docx

地理总结考试复习用

休闲(leisure):

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又称“闲暇”。

一种度量时间的方式,相对于工作而言的一个概念,一种生活方式

游憩(recreation):

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游憩可以恢复体力和精力,包含的范围很广,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游憩。

旅游(tourism):

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显著特征:

旅游者离开居住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

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

休闲、游憩与旅游的关系:

休闲是发生在睡眠或工作后的自由时间,而游憩是在休闲中发生的活动,休闲一般比游憩的概念更宽泛,游憩活动泛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根据个人意愿来打发和消磨时间的活动,游憩可以看作是休闲的一部分。

从词源和语义学上看,休闲偏时间含义,游憩偏闲暇时间中的活动,旅游则指以旅为手段达成的游憩活动。

从空间范围看,休闲活动可以在住所进行,也可以住所以外的地方进行,游憩是一种离开自己住所的活动,而旅游是离开常住地到外地的一种活动。

一般认为,三者的关系为休闲包含游憩,游憩包含旅游。

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回到居住地这个过程

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世界上第一个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标志着现代旅游业的诞生。

1930年,第一篇旅游地理文章发表,《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美.麦克默里

中国地理学发展开始标志:

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

1978年,陈传康做《地理学的新理论与实践方向》报告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

一、国际对旅游者的界定

最早的国际旅游者定义由国际联盟统计委员会于1937年提出,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

1963年罗马会议上提出了“游客”“旅游者”“短途旅游者”概念,游客是指除了移民和就业的目的以外,基于任何其他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访问的人

旅游者是指到某一个不是自己惯常居住的国家作短期访问,至少停留24h的游客

短途旅游者是指到一个国家逗留不到24h的游客

不属于游客:

1为移民或获得一个职业而进入其他国家的人;

2外交人员或军队人员

3隶属于上述分类的任何个人

4避难者、流浪者或边境往来工人

属于游客:

1其旅行目的是娱乐、医疗、宗教、探亲、运动、会议、学习或过境的人

2中途停留的轮船或飞机乘客

3逗留时间不到1年的外国商业或企业人员,包括安装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

4国际团体雇用不超过1年的雇员或回国短暂停留的侨民

中国对游客的定义:

国内旅游者:

是指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旅游客:

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h、不足24h,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旅游动机的基础。

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是旅游者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对外界环境的一个整体印象。

影响旅游决策的感知环境包括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和客源地到旅游地的感知距离两方面。

旅游环境包括旅游地的知名度、性质、旅游地资源、内容及组合状况、旅游地的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方面。

这些因素均对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如人们一般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地。

感知距离是感知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客观距离是指地表两点间的实际长度,以里程来衡量。

感知距离是指用克服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来衡量。

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但感知距离还受到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

2.最大效益原则

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当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调旅行所耗费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小于某个临界值时,人们才会作出到该旅游地旅游的决策,这个比值就称为旅游时间比。

人们在做旅游决策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3旅游偏好

旅游空间行为是旅游者在异地旅行和游玩的一切行为的总和,也是旅游行为的主要表现。

空间行为以决策行为为基础,遵循最大效益原则。

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

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地旅游:

具体表现为旅游者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做旅游目的地。

在达到目的地后,尽可能选择附近具有较高级别的旅游点进行旅游。

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虽然旅游者想获得最大的旅游效益,但由于经济、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次旅游活动中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旅游者对旅游地内旅游点等级的选择与其一次旅游的行程呈正相关,即空间行为尺度越大的旅游者对旅游点的界别要求越高。

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当旅游目的地不只一个时,旅游者总试图用环状路线把它们连接起来,避免走重复路线,这是人之常情。

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

采用节点环状线路:

在居住地附近,在暂住地附近

注重“游”的行为:

选择环境质量高的旅游度假地

选择娱乐性、运动性、直接参与性强的度假地

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重复性,及旅游空间行为的回头率高

第四章旅游需求预测

旅游需求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渴求满足的一种欲望,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行为的内在动力。

从旅游经济角度看,旅游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数量。

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地方面的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政府态度、社会福利制度、人口结构、旅游者个人情况等

旅游目的地方面的因素,

包括资源状况、交通条件、接待设施条件、社会环境、旅游宣传等

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因素,

包括空间距离、地缘-亲缘关系、两国关系、自然差异、文化差异等

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

第一手资料

调查法:

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普查等

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实际痕迹测量法、行为记录法

第二手资料

企业内部资料

旅游报刊、杂志、调研专辑

国际和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研机构年报及其他资料

旅游需求的时间集中性

 

G为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强度指数

xi为各月游客量占全年的比重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

 

G为客源地的地理集中指数

xi为第i各客源地的游客数量

T为旅游地接待游客总量

n为客源地总数

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1980年,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

阶段

特征

探索阶段

✓少量的探险者偶然地光顾,没有公共设施

✓到访者被旅游地的自然特色所吸引

参与阶段

☐当地居民提供旅游基本设施

☐确定的客源市场开始出现

☐开始有了旅游季节,广告也开始出现

发展阶段

Ø旅游设施得到发展,促销力度得到加大

Ø外地对旅游业的控制加大

Ø旺季的旅游人数远远超过了当地人口数量,致使当地人对旅游者产生敌对情绪

巩固阶段

◆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成熟的客源市场已经形成

◆本地一些陈旧老化的旅游设施已降为次等设施

◆当地做出努力来延长旅游季节

停滞阶段

⏹旅游者数量及旅游容量得到顶峰

⏹旅游地形象已定型并广为人知,但不再时兴

⏹旅游设施的供应逐渐减少,其转手率较高

衰落阶段/复兴阶段

●旅游者被吸引至新的旅游地

●旅游设施逐渐被非旅游设施所取代

●旅游地变成了旅游贫民区或是完全没有了旅游活动

●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重新定位旅游吸引物,改善环境等,则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兴

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和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

指导市场营销与规划

作为预测工具

第七章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

RBD是英文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的缩写,直译为“游憩商业区”,也可译为“旅游商业区”、“休闲商务区”等。

根据StephenL.J.Smith(1990)(《游憩与闲暇研究的概念词典》(DictionaryofConceptsRecreationandLeisureStudies)),RBD的定义为:

建立在城镇与城市里,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的一个特定零售商业区。

部分对RBD的研究是在风景旅游地进行的,因为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地附近慢慢形成了城镇。

城市RBD的类型

大型的购物中心型(shoppingmall)

特色购物步行街型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

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主题公园起源:

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主题公园的诞生。

1989年9月深圳锦绣中华的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

其成功之处在于:

投资1亿港币,一年即收回投资。

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主要因素

一、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客源市场:

主题公园要求选址在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以保证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

交通条件:

主题公园所在的城市除了客源市场条件好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城市对外公共交通,也即可进入性(accessibility)要好。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两方面影响主题公园的发展,一方面是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是游客的消费水平。

三、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硬件)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城市旅游形象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旅游产品的特色和综合质量等级。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

城市的旅游感知形象对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影响很大。

城市旅游感知形象,主要影响的是大、中尺度(即二级和三级客源市场)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四、空间集聚和竞争

主题公园的空间集聚一般指主题公园在同一城市的集聚,多个主题公园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增加这一地区的总体吸引力,同时也产生空间竞争,使游客分流。

但是,主题公园是一种高投入的旅游项目,维持费用高,要求的门槛游客量也较高。

五、决策者行为

决策者行为关系到两个层次

投资者决策行为:

投资者决策行为首先是宏观区位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两方面影响主题公园的发展,一是投资规模,二是主题选择。

投资规模与投资者的经济实力和经营方针战略联系在一起,同时与主题选择密切相关。

在一定的客源市场、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背景下,主题公园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主题的选择。

政府决策行为:

目前,各地政府都将旅游业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位置,因此各级政府对旅游投资都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甚至在基础设施方面给予配套,这对主题公园的经营成本有很大影响。

第八章旅游环境容量

1、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

旅游环境容量指旅游地的旅游承载力,

1963年拉佩芝首次提出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

①旅游资源容量:

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的旅游承载量。

②旅游心理容量:

在不降低旅游活动质量条件下,旅游地域的最大游客容纳量。

从旅游者感受的角度来考察旅游环境容量——感知容量

心理容量比旅游资源容量小——个人空间

个人空间大小受三个方面因素影响:

活动性质和活动场所特性;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与文化背景等个人因素;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程度、团体的组成与地位等人际因素

③旅游生态容量:

指在旅游地域自然生态不退化的条件下,旅游地的最大游客承载量。

旅游对生态破坏的表现:

1)游客对植物的践踏2)游客在旅游中产生的污染物

人工净化和保护可大大提高生态容量

④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旅游地经济条件决定的该地最大游客容纳量。

主要指旅游设施、物质供应、旅游从业人员状况等所影响到的旅游容量———旅游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的因素:

设施容量;

投资和接受投资用于旅游开发的能力;

当地产业中与旅游相关的产业所能满足旅游需要的程度及区域外调入的可能和可行性;

发展旅游业造成其它产业萎缩,旅游业与这些产业的比较利益如何;

区域所能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

⑤旅游地域社会容量:

旅游地社会条件决定的该地居民能承受的最大游客量。

旅游业发展对旅游地居民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噪音、污染、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物价上升、排外心理等等问题,旅游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最大游客量。

发达地区的旅游地

地域社会容量较落后地区大

⑥基本容量之间的关系

1)经济容量与地域社会容量成正比

区域经济水平高(经济容量大),地区经济从旅游业中得到的好处多,则接待区的居民可接受的游客数量就多(社会容量也大)。

2)感知容量与其它容量呈程度不同的正相关

感知容量是惟一从旅游者感受角度考察的旅游容量,其它容量都是从旅游供给角度考察的旅游容量,两者成供需关系。

供应越充足,旅游者感受越满足。

3)自然景观中,旅游资源容量与生态容量成正相关

4)旅游容量的最小值原则

旅游地最终容量受五个容量中最小那个容量决定(木桶原理)

旅游资源容量的量测

例:

南岳祝融峰顶

5~8米2

15分钟

12小时/天

477米2

每次可容纳的人数:

477÷5=95人

每天可周转次数:

60分钟×12小时÷15分钟=48次

极限容量为:

95人×48次=4560人次

旅游心理容量的量测

例如观景点资源容量为5米2,而心理容量则为8米2

祝融峰顶的心理容量为:

每次可容纳的人数:

477÷8=60人

每天可周转次数:

60分钟×12小时÷15分钟=48次

心理容量为:

60人×48次=2862人次

经济发展容量的量测

例1:

某旅游区年接待旅游者25万人次,平均停留1.5夜,年可游览天数为240天,按75%出租率计算该旅游区床位需求数量。

并按每间客房住宿1.7人,计算客房需求数量。

M=(25×1.5)÷(240×0.75)=2083张床位

N=2100÷1.7=1235间客房

M床位=(人次数×平均停留天数)÷(可游览天数×出租率)

N客房=床位数÷平均居住人数

旅游地总容量包括:

①旅游景点容量——为所有景点容量之和

②旅游景区内道路的总容量

③非旅游活动区接待游客总量

旅游地容量=旅游景区容量+旅游接待区容量

旅游容量的应用

1、饱和、超载和旅游污染

①概念

旅游地(景点)的游客量达到其极限容量为饱和,

超过极限容量为超载

②类型

偶发性——问题不大

周期性——要采取一定措施

局部性——区域内可以调整

整体性——需要区外协作

短期——偶发性和周期性

长期——城市且文化古迹及人工吸引物

③后果

1)践踏后果

一般后果是旅游者体验下降

重大后果是出现安全问题

生态后果是环境遭受破坏

2)水体污染

3)噪声污染

4)设施破坏

踏实土壤,踩死植物,磨损建筑物生活污水对以水为特色的旅游地破坏最甚吓走动物,破坏平衡,降低体验设施加快损坏,或毁坏

2.超载与旅游的空间分流

旅游超载的解决办法

①减少旅游者流量

1)通过信息传播影响流量

2)调整旅游费用,用经济杠杆引导游客流量

3)采取分流及景区流量管理措施

广播、电视媒体发布流量消息短期、周期性超载可实行浮动价格长期性超载则必须大幅度提高价格科学调度,错开游客在各景点游玩的时间启用替代景点,分流游客

②增加旅游景区(点)的容量

经常性超载的景区,应改造旧景点,增加新景区,以增加旅游资源容量

华山在1983年因超载出事后,把“自古华山一条路”改成了双向通道,增加了道路容量

及加快了流速,使华山的容量大大增加

第九章旅游交通

1、铁路旅游交通

铁路旅游交通是以铁路为交通线、旅客列车为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

火车旅游是近代旅游发端的主要运输工具。

优势:

客运量大、费用低、速度快、安全舒适、准时及受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小等;

劣势:

工程造价高、修筑工期长、受地区经济和地理条件限制、灵活性差等

2、航空旅游交通

航空旅游交通方式在现代旅游业特别是长距离的国际国内旅游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是一种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

优势:

航线直,两地之间线路最短,可以跨越地面上的各种自然障碍,具有快捷、舒适、安全、灵活等,尤其能满足旅游者“惜时如金”的心理需求;飞行班次可根据旅游淡、旺季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是远距离旅行的理想交通方式。

3、公路旅游交通

公路旅游交通比较适用于短途交通,而且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短途旅游运输方式。

优势:

方便、灵活、节约时间、便于游览,可以深入到旅游点内部。

公路网里程长,密度大,四通八达,在旅游过程中,可以随时安排调整旅游行程和目的地,其通达深度、广度和覆盖面是其他旅游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

劣势:

运载量小、速度不如火车、运费较高、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安全性能相对较差,排出的尾气对大气有污染等。

4、水路旅游交通

水路旅客运输在许多国家出现不同程度地由单纯客运走向与旅游业相结合,即向旅游船业发展的趋势。

水路旅游交通包括内河航运、沿海航运和远洋航运,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一种。

优势:

运载力大、经济、舒适、安全等优点,适宜在旅途中观赏山水风光。

劣势:

行驶速度慢,受季节、气候和水情等因素影响,准时性、连续性和灵活性相对较差,因此,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相比,水运受到很大挑战。

第十一章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①异地消费性。

——客源地的购买力转移到旅游地消费

②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

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③旅游业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人的旅游消费受政治、经济、突发事件等影响极大

旅游产品的不可储蓄性:

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步

2、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

1)旅游业提供的是服务产品,不需要付出很多的物质产品、不消耗大量能源、不破坏资源就可得到经济收益(异地消费性所致)

2)旅游商品和服务价格由本国控制,可通过调整价格来刺激旅游者而不受国际监控

3)旅游收入是现汇,资金可马上投入周转使用

②重要的创收、创汇渠道

旅游的异地消费性决定了旅游目的地国可以获取客源国的外汇

从旅游业获取外汇有经济上的好处:

1)增加地方税收2)填补贸易逆差3直接与间接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4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对地方经济的消极作用

①盲目投资、超前发展

②单一经营,缺乏风险意识

③通货膨胀、地价上涨

旅游业发展需要交通、通讯、电力等等设施的建设条件在条件不成熟地区盲目投资旅游业属过度超前发展,会拖累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旅游业的波动性,单一旅游经济风险极大旅游业发展必然造成旅游地物价上升,地价上涨当地人在得到旅游收益的同时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1、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①独立关系旅游与环境间没有多大的干扰

②共生关系旅游与环境相互支持,彼此受益

③冲突关系旅游对环境造成破坏

2、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①促进历史遗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②促使一些旧建筑改造成旅游设施

③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动力与资金

④为保证旅游者的体验而保护了环境质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作用

①旅游者的采摘、山火、踩踏、垃圾堆放对旅游区植物造成破坏

②旅游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其它水污染对旅游区水环境产生破坏

③旅游交通工具及旅游区大量能量消耗造成旅游区大气和噪声污染

④旅游者的活动侵扰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影响了动物行为、

生活习惯,甚至影响其种群数量,进而影响整个生态链

⑤旅游者对地质景观的破坏:

采集标本、珊瑚、钟乳石等

⑥旅游建筑物缺少规划与论证,破坏天然景色

⑦对旅游地居民、工作人员生活、工作环境造成压力与不良影响

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1、示范效应

旅游者的进入使当地居民感到外面的世界的先进,

从而对旅游者产生模仿,即旅游者起了示范作用

①居民的价值观念变化②行为方式的变化

2、新殖民主义

①本国宝贵的土地、旅游资源不适当地给了外资企业

②外商赚钱后,大量外汇向外国转移,当地收益少

③大量外国专家与管理人员高收入、高享受,与当地工作人员相差甚远

④为发展旅游区,将本地居民赶走

3、新道德观念

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社会风气的败坏

主要表现:

色情、赌博、贩毒吸毒和其它犯罪活动

4、宗教

①旅游者行为对宗教的亵渎,影响到当地人对旅游者的态度

②当地人为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出卖了宗教性,使宗教意义大减

第十二章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的特点

①客观性

②区域性

③全面性

④层次性

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

①旅游资源与基础条件

②市场条件

③发展战略和各项措施

①旅游资源与基础条件

属市场供给部分

1)各种旅游资源状况

例如:

海岛、海滩、主题公园等等

2)各种旅游设施状况

例如:

酒店、交通、购物、餐饮、娱乐、信息等

②市场条件

属市场需求部分

游客类型

需求类型

——市场历史

游客的旅游活动

景区与旅游项目的游客市场

潜在的游客市场等等

③发展战略和各项措施

1)发展战略

——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开发的时间顺序、

空间布局、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等安排

2)各项措施以珠海旅游发展规划为例

⑴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⑵景观保护措施

⑶政策措施

3、旅游发展规划的类型

①划分旅游发展规划类型的因子

1)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子

2)区位条件——可进入性的关键因子

3)区域经济背景——旅游地建设的关键因子

②四种旅游区域开发模式

1)三大因子均佳的旅游地

2)资源与区位条件好,区域经济条件差的旅游地

3)资源条件好,区位条件与区域经济条件差的旅游地

4)区位条件、区域经济条件好,资源条件差的旅游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