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154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docx

《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docx

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真题

2018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中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学改革的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课外活动。

该校长的认识()。

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B.体现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C.符合提升教学实力的需要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2.刚开学,班主任周老师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

“迎接中考是这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你们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

”周老师的说法()。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D.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3.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收获,并及时加以点评。

张老师的做法()。

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4.某班主任制定的班干部竞选条件中规定,成绩在后10名的不能参选,理由是“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别人”。

这种做法()。

A.正确,有利于学困生安心学习

B.正确,有利于刺激学困生上进

C.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战略目标。

下列关于教育战略目标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C.到2020年,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形成

D.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6.某中学违规向学生收取补课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责令该校退还费用的机关是()。

A.教育行政部门B.工商管理部门

C.纪检部门D.公安部门

7.中学教师黄某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侵犯其权利而提出申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受理其申诉的机关是()。

A.同级教育行政部门B.同级人民政府

C.上级人民政府D.同级纪律检查部门

8.某初级中学向学生推销学习用品谋取利益。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下列处理此事的方式不正确的是()。

A.给予通报批评

B.没收违法所得

C.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D.对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

9.15岁的初二学生梁某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应当()。

A.在梁某服刑期间对其进行义务教育

B.在梁某服刑完毕对其进行义务教育

C.剥夺梁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D.免除梁某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10.初中生冯某经常夜不归宿,其父母放任不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应由公安机关对冯某父母()

A.予以拘留B.予以罚款C.予以训诫D.予以劝诫

11.某初中根据学生分数开设了两个重点班,实行末位淘汰制,非重点班学生根据成绩可以补缺。

该校的做法()。

A.合法,利于因材施教

B.合法,利于激励学生

C.不合法,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

D.不合法,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实行动态管理

12.初中生孙某在课间活动是跌倒摔伤,其亲属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无理取闹,扰乱学校教学教学秩序。

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此种情形下,学校应当()。

A.报告教育行政部门处理B.报告公安机关处理

C.报告纪检监察部门处理D.报告人民法院处理

13.晚自习,刘老师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不知哪位同学将一张“老虎贴纸”粘在刘老师背上,引起同学们一阵窃笑。

经调查,这个恶作剧是李钰搞的,此后,刘老师对李钰不闻不问。

刘老师的行为()。

A.正确,可以促进李钰的自我反思

B.正确,可以警示班上其他同学

C.不正确,这样压制了李钰的个性

D.不正确,这是对李钰的不当惩罚

14.夏老师工作很努力,教学能力强,业余时间经常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但他对教学能力差的同事不屑一顾,致使一些老师不愿意搭理他。

夏老师应该()。

A.置之不理,继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B.反思自己,想办法改善与同事的关系

C.团结同事,降低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

D.减少往来,避免与同事发生正面冲突

15.有三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段老师,特别重视外出学习,一有机会就向其他老师取经,观摩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说明段老师具有()。

A.模仿其他老师的意识B.关心学生的意识

C.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D.追求进步的意识

16.面对一张张充满期待的面孔,新来的班主任说:

“新学年到来了,你们的人生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以前得你是怎样的,我不想知道,老师只想看到现在的你有多棒!

”这表明班主任()。

A.关爱全体学生B.未能严慈相济

C.保护学生隐私D.未能因材私教

17.中国、俄罗斯、美国和欧盟都发展了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下列选项中,国家或组织与卫星定位系统对应正确的是()。

A.中国——“GPS”B.俄罗斯——“北牛”

C.美国——“格罗纳斯”D.欧盟——“伽利略”

18.量子概念的提出,第一次把能量的不连续性引入对自然过程的深入认识,对其后量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A.普朗克B.洛伦兹C.爱因斯坦D.麦克斯韦

19.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罗马帝国地处亚、非、欧、交界处,延续了千年之久。

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是()

A.罗马B.安条克C.大马士革D.君斯坦丁堡

20.春秋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分为不同阶段,下列选项中,其等级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

A.公、王、大夫、士B.公、王、士、大夫

C.王、公、士、大夫D.王、公、大夫、士

21.图1为2005年正式公布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标志图案取自出土文物“四鸟绕日”金饰,该金饰被视为中国先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它出土的地点是()。

图1

A.陕西半坡遗址B.四川金沙三星堆遗址

C.河南安阳殷墟D.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22.中国古代有一种被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这种文学样式的名称是()。

A.诗B.词C.曲D.赋

23.下列选项中,作家与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

A.曹禺——话剧《原野》B.鲁迅——散文集《野草》

C.沈从文——小说《边城》D.闻一多——新诗集《女神》

24.欧洲绘画流派众多,出现过很多伟大的画家和作品。

下列画家中,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有机结合起来,使当时的绘画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是()。

A.拉斐尔B.凡•高C.达•芬奇D.毕加索

25.汉画像石是汉化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和装饰,内容丰富多彩。

图2是以汉画像石为图案的纪念邮票,该图案表现的神话故事是()。

图2

A.女娲补天B.精卫填海C.嫦娥奔月D.羲和浴日

26.在Word编辑状态下,点击功能图标可

完成的操作是()。

A.左对齐B.右对齐C.居中对齐D.分散对齐

27.在Excel中,下列选项中与公式“=SUM(A1:

A4)”等值的是()。

A.SUM(A1+A4)B.SSUM(A1*A2*A3*A4)

C.SUM(A1/A4)D.SUM(A1+A2+A3+A4)

28.下列选项中。

与“教授”和“科学家”两概念的关系一致的是()。

A.“图书”和“英文书”B.“昆明”和“春城”

C.“学生”和“运动员”D.“足球”和“篮球”

29.下面图形组合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填在问号处的是()。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有一天,我请学生读课文,只有四名学生举手,我说:

“杨萌你读。

”她大大方方读起来。

等她坐下后,我说:

“还有谁愿意读?

”一个举手的都没有了,是什么原因呢?

课后,我就这一现象与学生聊起来。

一位学生说:

“老师,您每堂课提问,总是先叫杨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没有她答得好,就不想回答了。

”我恍然大悟,是啊,让杨萌先回答问题已成习惯。

她的语文功底好,回答问题准确严密,简介利落。

下午,我组织了一次“为老师出主意”的班会。

大家畅所欲言,我详细记录大家的想法,收获了好多方法。

我还请大家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等形式继续提建议。

以后的课堂互动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话不流畅,我会引导他组织语言;有的学生不敢站起来回答,我就让他先坐着说;有的学生内向、声音小,我就到他身边听清楚后再复述给大家……

后来我又尝试让学生参与组织教学,共同探索出了“辩论教学”“说书教学”“戏剧教学”等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形式。

慢慢第,我的课堂再也不是死水一潭了。

问题:

结合材料,从学生观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

31.材料:

在一堂语文公开课上,当我讲到“一千万万颗流星”这句话,班上最调皮的赵强同学突然阴阳怪气地问道:

“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

”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面对听课老师们关切的目光,我平静地说道:

“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开始认真思考,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大家讨论完后,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我又问了一句:

“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

大家要感谢谁呢?

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把目光转向赵强同学,对他鼓起掌来。

赵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为了进一步了解赵强的情况,我决定进行家访,他知道后,立刻紧张起来,他特意找到我,叫我千万别向他爸妈告状。

因为从前的老师经常告他状,事后他总免不了皮肉之苦,所以至今心有余悸。

我安慰他:

“不用担心,我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你。

”那天,我在他家,他因为害怕,在房间里不肯出来,但不时探出头来想听我讲些什么。

在他爸妈面前,我不但没有告他的告状,反而夸奖他的进步。

回到学校,他对我说:

“老师,你真够朋友,以后瞧我的。

”此后,我经常在课后找机会针对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还专门针对他的学习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赵强很努力,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像变了个人似的。

问题:

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

(14分)

32.材料: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

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

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

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

《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

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

古诗: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

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

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

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

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

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

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

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

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

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

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

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

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

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

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

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选自林庚《说〈易水歌〉》

问题:

(1)文章论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分)

(2)怎样理解“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10分)

三、写作题(本大题1小题,50分)

3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前期战局不利,对手强大的情况下,艰苦拼搏,最终战胜塞尔维亚队,又一次登上世界女排的顶峰。

国人沸腾,自然而然地称赞“女排精神”。

记者采访女排主教练郎平,希望她谈谈“女排精神”。

她回答:

“不要因为我们赢了一场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

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议说文。

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