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房申中学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37578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房申中学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房申中学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房申中学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房申中学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房申中学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房申中学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docx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房申中学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房申中学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房申中学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新人教版doc.docx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房申中学学年度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doc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房申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七年级语文试题

总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一、积累与运用:

(总分22分)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痴想(chī)迂回(yū)诱惑(huò)瞬间(shùn)

B.嘉肴(yáo)收敛(liǎn)颤动(chàn)寒颤(zhàn)

C.喧腾(xuān)眩目(xuán)骚扰(sāo)伶仃(líng)

D.卑微(bēi)迸溅(bèng)庸碌(yōng)啜泣(chuò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

A.瘦骨嶙峋心旷神怡重蹈复辙孜孜不倦

B.津津乐道问心无愧头晕目炫猝然长逝

C.鳞次栉比汗流浃背盘虬卧龙小心翼翼

D.获益非浅叹为观止悬梁刺骨花枝招展

3.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2分)

A.对犯错误的同学,我们应认真地指出他的缺点,真诚地帮助他,不能讳疾忌医。

B.十三岁的她,还只是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

C.春节期间,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络绎不绝,热闹极了。

D.如果学习方法运用恰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

A.风夹着豆大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

B.经过语文老师的精心讲解和有效训练,我们很快掌握了记叙文审题的方法。

C.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召开第一届奥运歌曲征集活动。

D.为了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不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5.将①~⑤句填在横线上,选出顺序最恰当的一项(2分)

人生总是与苦难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苦难中奋起②有的人甘于沉沦③而有的人不甘于沉寂④最终获得了成功⑤苦难成了他抱怨命运的理由

A.②③⑤①④B.③①④②⑤C.②⑤③①④D.⑤②③①④

6.古诗文默写。

(总分7分,每空1分)

(1),邀我至田家。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3)正入万山圈子里,。

(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5),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

(6)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7)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选出下列句子语言得体的一项 ()(2分)

A.为倡导节约新风,食堂贴出标语:

“一饭一蔬,来之不易;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B.赵明不小心弄坏了李强的新书,李强对他说:

“你简直像只老鼠,啃书真给力!

C.在十字路口,交通协管员一把拉住那个要闯红灯的人:

“你色盲啊?

连红绿灯都不分!

D.黄老板的女儿在绘画比赛中获了奖,他逢人便说:

“令爱真不赖,为咱长了脸!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3分)

他用所有的财富换来了一所坐落于小镇上的旧民宅。

他给这个居所取了一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

他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整日辛勤种植。

终于,百花争妍,灌木成丛,一座百虫乐园建成了。

从此,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不知疲倦地从事着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终于硕果累累。

材料中的“他”是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    。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

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

花儿怪逗人的:

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

“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待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

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

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

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

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

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

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

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是真切了。

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

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

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

“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荫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

“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嫩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

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

画上题有一行字:

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

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选文有改动) 

9.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鹊、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3分)

 

  

10.找出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把它抄下来。

(3分)

 

11.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分)

  

12.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

(4分)

 

13.请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3分)

 

三、古诗文阅读(2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7题(10分)

虽有嘉肴

《礼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

教学相长也

1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D.其/此之谓乎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能学习一半。

两者意思完全相同。

B.作者先以美味佳肴作比喻,然后引出真正要说的“学”的问题,这种写法,形象感知在先,抽象论理在后,使读者容易感知,从而将道理论说得明白易懂。

C.“教学相长”“学学半”都是因为我们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D.文章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1题(12分)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8.《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字(3分)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⑴山门圮于河()⑵棹数小舟()

⑶如其言()⑷不亦颠乎()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2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2-23题(4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22.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2分)

23.“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2分)

   

                                          

四、综合性学习(6分)

24.“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其实,成长中的少年也有挥之不去的烦恼。

现在,班上准备开展一次“成长的烦恼”的语文活动。

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请你筹划本次活动,你准备设计那些项目?

请列举两项。

(2分)

(2)当你的朋友遇到烦恼时,你会如何去开导他呢?

请结合相关的例子加以开导。

(4分)  

                                                                                                        

                                                                                                

五、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50分)

有人曾总结现代人不健康的工作方式:

把思考交给电脑,把联系交给手机,把行走交给汽车,把健康交给药丸。

人们在追求便捷、享受便利的同时,丢失了原来应该拥有甚至必须坚守的东西。

作为中学生,也应该自我反省: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丢弃过什么?

如爱心、孝心、同情心、责任心,再如自尊、自信、自立等。

请以“不该丢弃的________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xkb1.com

                      300

                      300

www.xkb1.com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七年级语文试题(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总分22分)

1.C 2.C  3.A 4.B 5.C 6略 7.A

8.法布尔《昆虫记》(《昆虫的故事》)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9.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淡雅(或平凡)。

(大意对即可)

10.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11.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12.每一个山里的母亲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13.只要言之成理都可酌情给分,如《会飞的蒲公英》,文章是以蒲公英贯穿始终,这个题目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也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希望。

三、古诗文阅读(26分)

(一)

14.

15.B

16.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3个要点各0.5分,句意通顺0.5分)

《兑命》说:

“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一个“学”“其”各0.5,“此之谓”准确翻译,语序无误,1分,

17.A(3分)

相同点:

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

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

18.

19.⑴⑵⑶⑷

20.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21.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言之成理即可)

(三)(4分)

22.梅子、芭蕉、柳花 (2分)

23.“闲”字,写出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2分)

四、综合性学习(6分)

24.

(1)(2分)示例:

烦恼大家说;烦恼大采访

(2)(4分)略(要求回答内容积极、健康、有条理、合乎逻辑)

五、作文(5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