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浩然---穴位注射解读.ppt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4350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96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储浩然---穴位注射解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储浩然---穴位注射解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储浩然---穴位注射解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储浩然---穴位注射解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储浩然---穴位注射解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储浩然---穴位注射解读.pptx

《储浩然---穴位注射解读.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浩然---穴位注射解读.ppt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储浩然---穴位注射解读.pptx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注射解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储浩然,标准的组成,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操作步骤与要求5注意事项6禁忌7附录,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穴位注射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2346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3734耳穴名称与定位;GB15810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GB15811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3术语和定义穴位注射(pointinjection):

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依据穴位作用和药物性能,在穴位内注入药物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穴位注射疗法全称“药物穴位注射疗法”,是在腧穴或病变部位注入不同的药物,通过针刺和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以及药物对经络、腧穴的渗透、刺激所产生的共同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揣穴(feelingpoints):

用手指以按压、揣摸或循切的方式探索穴位。

爪切定位(nail-pressinglocation):

以指甲在穴位上按掐一“十”字痕,便于取穴准确。

穴位注射历史沿革,穴位注射疗法属于新针疗法之一,创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当时,西医的肌肉注射普遍地应用于各科临床,尤其是封闭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疼痛性病症。

而疼痛性病症在针灸科治疗更为多见,中西医医务人员便将封闭疗法与针灸疗法结合起来,把原先仅用于痛点局部肌肉注射的神经阻滞药物注入穴位达到封闭止痛的作用(即“穴位封闭”)。

观察发现,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其疗效远远高于单一的肌肉注射、痛点封闭和针刺疗法。

继而由单纯的穴位封闭止痛发展为穴位注射广泛治疗各科疾病。

穴位注射历史沿革,上世纪七十年代,穴位注射疗法十分盛行(称之为“水针疗法”),后来规范命名为“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疗法历经了肌肉注射-封闭疗法-穴位封闭-穴位注射四个阶段。

随着穴位注射疗法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注射部位、注射用药和治疗范围均在不断扩大。

部位由阿是穴、十四经常规腧穴发展到诸多的经外奇穴、头穴、耳穴、第二掌骨侧等;所用药物由起初的封闭用神经阻滞药(普鲁卡因等)扩展为各种中草药制剂和一系列维生素针剂,进而又发展为穴位注入氧气、自身血液、蜂毒等等。

穴位注射历史沿革,七十年代,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症就已经达到100多种,涉及内、儿、妇、外、皮肤、骨伤、五官各科。

如今,穴位注射疗法适应症进一步扩大,其中疗效较好的有100多种,尤其是对各种疼痛性病症、肢体瘫痪及肌肉萎缩的病症、部分内脏病、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独特。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4操作步骤与要求4.1施术前准备针具:

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的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和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和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应分别符合GB15810和GB15811的要求。

药物:

用于穴位注射的药物必须符合国家肌肉注射剂的标准,常用药物一般分为中草药制剂、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三大类。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中草药制剂:

分为以下几类:

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类:

防风、威灵仙、肿节风、木瓜、复方当归、川芎嗪、骨宁、雷公藤注射液等。

活血化瘀类:

三七、丹参、复方丹参、复方当归、川芎(川芎嗪)、红花注射液等。

补益气血类:

人参、黄芪、生脉、参麦注射液、胎盘组织液注射液等。

其他类:

柴胡、板蓝根、穿心莲、天麻注射液等。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非特异性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多种生理溶液:

如:

生理盐水、注射用水、葡萄糖溶液等。

多种维生素制剂:

如:

维生素B1、呋喃硫胺(新B1)、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B12、B6、维生素C、维丁胶性钙、维生素K等。

其他类:

无水乙醇、0.5-2%盐酸普鲁卡因、1-2%利多卡因、肌苷、辅酶A、三磷酸腺苷注射液等。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特异性药物有以下几类:

抗生素类:

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注射液等。

镇静剂类:

地西泮、氯丙嗪、哌替啶注射液等。

抗痉镇痛类:

阿托品、盐酸山莨菪碱、哌替啶注射液等。

平滑肌兴奋剂类:

加兰他敏、新斯的明注射液等。

激素类: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苯丙酸诺龙、黄体酮、胰岛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液等。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药物剂量:

一次穴位注射的用药总量须小于一次的常规肌肉注射用量,具体用量因注入的部位和药物的种类不同而各异。

肌肉丰厚处用量可较大;关节腔、神经根等处用量宜小;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液、生理盐水等用量可较大;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等用量宜小。

成年人可多,儿童宜少;新病、急性病可多,久病、慢性病宜少;中草药和非特异性药物可多,特异性药物宜少。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在一次穴位注射中各部位的每穴注射量宜控制在:

耳穴0.1mL0.2mL,头面部穴位0.1mL0.5mL,腹背及四肢部穴位1mL2mL,腰臀部穴位2mL5mL。

穴位注射用药浓度为该药肌肉注射的常规浓度。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穴位注射疗法属于针灸疗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大凡针灸疗法的适应症穴位注射疗法均可应用。

但由于穴位注射疗法除了针灸疗法作用外,还有大量中、西药物的化学刺激和药理作用参与其中,加之在一定时间内,药液滞留于穴位内,使针刺感应得以更强的发挥和延续。

药物在作用于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同时,还在局部以弥散、渗透等方式进入血液和淋巴组织等细胞外液,再通过血液和淋巴液将药物带入更深的组织中。

药物可影响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强化了针刺效能以及药液对机体的作用。

所以,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其临床适应范围比单纯针灸疗法更为广泛,疗效也更好。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穴位注射疗法由于用药量较肌肉注射少,也相应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例如哌替啶常规肌肉注射量一般为25-50mg,有的病人就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副反应。

而穴位注射一般用量仅为10mg,疗效不减而副反应却很少或很小。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由于穴位注射疗法所用药物大多具有祛风除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的功用,故多用于各种痹症、骨关节病、软组织损伤、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周围神经炎等)、中风、神经衰弱,也可用于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炎、痢疾、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遗尿、泌尿系结石等多种疾病。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穴位或注射部位的选择:

根据病症选取相应的穴位,穴位的定位应符合GB/T12346及GB/T13734的规定。

揣穴并爪切定位。

当穴位位于关节四周时,牵拉运动或上下屈伸肢体,活动关节,使穴位开放。

穴位注射的部位一般应选择肌肉丰满处。

可根据以下几个原则:

1直接在病变部位注射。

软组织损伤选择最明显的压痛点或肌肉的起止两端;脊椎病变多选择督脉和夹脊穴,将药物注入到病变处。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按常见病症的针灸配穴方法,通过局部选穴、循经选穴或辨证选穴,选取3-5穴为宜。

结合经络、腧穴压诊(揣穴),在病变部位寻找压痛点或其他阳性反应点(如皮下松软凹陷处、隆起、结节、条索状物等)作为注射目标。

这些阳性反应点出现在特定穴附近的几率较大,故应注意在原穴、背俞穴、募穴、郄穴、下合穴等特定穴处揣穴。

耳穴穴位注射取穴同耳针疗法选穴。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环境: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消毒:

术者应用肥皂水清洗双手,继以清水冲净后用75%乙醇棉签或棉球擦拭。

亦可直接用消毒啫喱干洗双手。

患者注射区域局部用止血钳夹无菌棉球或用无菌棉签蘸取安尔碘,按无菌原则自中心向外旋转涂擦5cm5cm的区域,不留空隙。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4.2施术方法:

取药及穿刺进针:

按注射卡或医嘱本仔细核对科别、患者姓名、年龄、药名、浓度、剂量、时间、用法及用药禁忌。

从包装中取出注射器,将针头斜面与注射器刻度调到一个水平面旋紧,检查注射器是否漏气。

遵医嘱取药,药液吸入针筒后再次核对,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依据穴位所在的部位、注射器的规格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进针角度。

附录A给出了各种持针方式、进针方式及进针角度。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术者用前臂带动腕部的力量,将针头迅速刺入患者穴位处皮肤。

进针后要通过针头获得各种不同感觉、握持注射器的手指感应及患者的反应,细心分辨出针头在不同组织中的进程情况,从而调整进针的方向、角度。

各种针下感觉与操作参见附录B。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针头刺入穴位后细心体察针下是否得气。

针尖到达所定深度后若得气感尚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调整针刺方向再次深入,直至患者出现酸、胀的得气反应。

患者产生得气反应后回抽针芯,无回血、无回液时即可注入药物。

在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宜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法,附录C给出了各种注射方法。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根据针刺的深浅选择不同的出针方式。

浅刺的穴位出针时用左手持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于穴位旁,右手快速拨针而出。

深刺的穴位出针时先将针退至浅层,稍待后缓慢退出。

针下沉紧或滞针时,不应用力猛拨,宜循经按压或拍打穴位外周以宣散气血,待针下感觉轻滑后方可出针。

出针后如发现针孔溢液或出血,可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0.5min2mim。

最后整理用物,嘱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休息5minl0min,以便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穴位注射疗法的操作方法同一般肌肉注射基本相同,从消毒、进针、抽回血到推注药物、出针这五个环节与肌肉注射完全相同。

不同之处主要是:

一是穴位注射要求选取一定的腧穴或相应的病变部位进行治疗;二是穴位注射要求进针后有针灸的得气感。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一般操作程序根据注射部位和注射药量选择合适的一次性注射器和一次性注射针头。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药物。

药物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在没有配伍禁忌的情况下混合使用。

抽好药液,排除空气,保护好针头。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3)在已选择好的注射部位常规消毒后,手持注射器将针头按照毫针针刺法所要求的角度和方向,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的一定深度,并作上下提插,当出现酸、麻、胀、重等“得气”感后将注射器内芯回抽一下,若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注射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若有回血出现,则应立即出针,用无菌棉签或无菌棉球压迫针孔0.5min2min。

更换注射器及药液后进行再次注射。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刺激强度和推注药物的速度视病情而定,一般情况下采用患者可以承受的中等刺激和中等速度推注药物;身体强壮者和实热病症刺激可强,推药宜快;体质虚弱者和虚寒病症刺激宜轻,推药宜慢。

当一个穴位注入药物较多时,可将针头由深部慢慢提至浅层,边退针边推药(有误伤血管之弊,故仅在无大、中血管分布的部位使用)。

也可以将针头朝几个不同的方向注射,但与所选的穴位偏差不宜太大。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5注意事项:

检查一次性注射器及针头包装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

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消毒,防止感染。

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浓度、常用剂量、有效期、副作用、配伍禁忌等。

对副作用大的药物应慎用,并告知病人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配伍后出现浑浊的药物不能使用;少数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普鲁卡因等应先做皮肤过敏试验,出现阳性反应者绝对不用,当使用镇静剂做穴位注射时应有家人陪同,防止发生意外。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注射解读,应避开血管注射,特别是那些不能做静脉注射的药物更应谨慎。

胸背部、上腹部穴位注射时,应掌握好进针的角度、方向或深度,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