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33322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docx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终极版.docx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终极版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述

1、名词解释

(1)灰质:

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因新鲜标本色泽暗灰,称灰质;才分布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为皮质。

(2)白质:

在中枢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新鲜标本呈白色,而称白质。

(3)神经核:

在中枢内,皮质以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细胞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4)神经节:

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为神经节。

(5)反射:

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6)反射弧:

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

(7)躯体神经:

分布于皮肤和运动系统(骨、关节和骨骼肌),管理它们的感觉及运动的神经纤维。

(8)内脏神经:

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的神经纤维。

2、神经系统按位置或分布对象是怎样区分的?

(1)按位置和功能

中枢系统:

脑、脊髓

周围系统:

脑神经、脊神经

(2)按分布对象

中枢部脑

躯体神经系统脊髓

周围部躯体感觉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中枢部:

脑、脊髓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感觉神经

周围部: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副交感神经

第二章神经组织

1、名词解释

(1)尼氏体:

光镜下碱性染料可将神经元内的嗜染质染成深蓝的颗粒或块状,称尼氏体。

电镜下,尼氏体是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游离的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最活跃的部位,是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中心。

当神经元受到损伤或轴突断裂时会出现尼氏质溶解。

(2)运动终板:

脊髓前脚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长轴突接近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反复分支,各分支末端形成钮扣样膨大,并与骨骼肌纤维形成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呈椭圆形隆起,称运动终板。

(3)GolgiI型神经元:

高尔基I型神经元,轴突较长,其轴突可以延伸到胞体范围以外的区域,从脑的一部分延伸到另一部分,这些神经元又称为投射神经元。

(4)Schwann细胞:

雪旺细胞,又称为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的卫星细胞,扁平、呈薄筒状包绕周围神经的轴突,形成周围神经的髓鞘。

2、叙述电镜下典型神经元胞体的结构。

(P7)

其形态有圆形、梭形和锥形等,大小不一,直径小者3-15um不等,大的可达100um以上。

神经元胞体的超微结构与其他细胞大致相似,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

细胞膜又称神经元膜,是由球形蛋白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质双分子层相结合的液态镶嵌模型膜。

细胞质又称核周质,含有一般细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核糖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细胞骨架,细胞骨架包括微管、神经细丝和微丝,还有特殊的结构如尼氏体。

细胞核包括核膜、核仁、染色质。

3、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区别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P11)

树突

轴突

从胞体发出,一条或多条

发自轴丘,只有一条

表面有侧棘或小突

表面光滑

有尼氏体

无尼氏体

微管显著

神经细丝显著

主要接收信息(传入胞体)

主要传递神经冲动和神经信息(传出胞体)

标志物:

MAP2(微管蛋白2)

标志物:

NF-200(神经丝蛋白200)

4、简述化学突触的结构。

(P17)

光镜下:

轴突末端膨大,呈扣状或环状称终结或终扣,附在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的表面。

电镜下:

化学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部、突触后部、突触间隙。

突触前部在在电镜下呈囊状,内含有突触囊泡,储存并能释放神经递质,此外在突触前囊还含有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微丝和微管等结构。

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突触前、后膜之间有间隙,称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含有黏多糖、糖蛋白和唾液酸。

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部分称为突触后膜。

膜下也有致密物质附着,突触后成分的结构随连接部位(如胞体、树突和侧棘)的不同而有差异。

其内主要可见线粒体、微管、神经丝、粗面和滑面内质网等。

其上有和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

5、轴突被切断后,神经元(胞体和轴突)可发生哪些变化?

(P18)变性和坏死

(1)胞体变化:

光镜下可见到神经元胞体出现肿胀,细胞核移向边缘,尼氏体破坏溶解,此变化从中央向周围扩散。

此时胞质色浅,两周后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恢复。

电镜下,胞体内粗面内质网数量减少,排列松散以至消失;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以及溶酶体也出现不同变化。

(2)神经纤维变化:

轴突被切断12小时后神经纤维即出现显著变化。

顺应性变性:

神经纤维的远侧端因为与胞体失去了联系出现轴突肿胀,不久分裂为碎片,崩裂成颗粒,被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吞噬吸收,最后消失。

逆行性变性:

当轴突被切断后,神经纤维的近侧端也发生溃变,其胞突肿大,崩裂成颗粒,被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所吞噬和清除。

6、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主要结构特征和功能。

(P21、22、23)

(1)星形胶质细胞:

形态结构:

胞体最大、数量最多,核染色最浅(HE)、镀银染色胞体呈多角形,胞突呈放射状向细胞四周伸出;电镜下突起末端膨大形成终足,终止于血管表面,含胶质丝.

传统:

支架、支持作用;损伤后修复(胶质瘢痕);形成血脑屏障。

功能:

近年来:

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合成神经活性物质,维持神经元周围的离子平衡等。

(2)少突胶质细胞:

形态结构:

细胞体较星形细胞小,胞体呈球形或多角形,一般发出3~4个突起,突起分支少,核染色较星形细胞深,胞质较少。

电镜下细胞质和细胞核致密,细胞质内缺少细丝和糖原,线粒体、微管、游离核糖体丰富,特别是高尔基体发达,胞突有大量微管。

功能:

形成中枢神经髓鞘;摄取GABA;损伤时参与吞噬;抑制神经元突起生长等。

(3)小胶质细胞:

形态结构:

是胶质细胞中最小的细胞,直径约4µm。

光镜下胞体呈扁长或多角形,细胞质较少;胞突短而弯曲,分支上有棘,无血管足。

胞核扁或卵圆形,染色较深。

电镜下可见小胶质细胞的胞质致密,自胞体伸出较粗的胞突。

胞质少,不含胶原纤维,粗面内质网扁长,高尔基复合体明显。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

第四章脊髓与脊神经

1、名词解释

(1)闰绍(renshaw)细胞(P33):

是脊髓前角内分布的一些小型的中间神经元,其接受α神经元轴突的返回侧支,发出的轴突又终止于同一个α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具有抑制作用,故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2)马尾(P32):

(因为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前后根要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

)腰、骶、尾段的脊神经根在没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围绕终丝下行,所形成的结构,仿其形称马尾。

(3)白质前连合(P35):

在白质内,灰质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由左右交叉纤维组成。

(4)脊髓休克(P40):

当脊髓突然完全截断后,使脊髓与脑的高级中枢中断了联系,不仅使病灶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而且在急性期出现病灶平面以下肌张力降低,躯体反射消失,内脏反射也不存在,即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无尿、尿潴留、无病理反射等,处于无反应状态,称为脊髓休克。

(5)脊膜支(P42):

是一支极小的支,在脊神经分为前支和后支之前发出,然后再经椎间孔返回,入椎管。

在椎管内,各脊膜支又分为较大的升支和较小的降支,并相互吻合形成脊膜前丛和脊膜后丛,分布于脊髓被膜、椎骨、椎间盘、纤维环、韧带、骨膜、血管壁。

2、脊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如何?

(1)外形两个膨大颈膨大C4—T1:

与上肢的神经支配有关

腰骶膨大L2—S3:

与下肢的神经支配有关

前正中裂

表面6条沟和裂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发出脊神经前根

后外侧沟:

发出脊神经后根

脊髓圆锥和终丝脊髓圆锥:

腰骶膨大(L2--S3)向下急剧缩小

的一个圆锥形末端,称为脊髓圆锥。

终丝:

连于脊髓圆锥下端延续为细丝样结构

称,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定脊髓的

作用,已无神经组织。

(2)内部结构灰质:

中央管周围,呈“H”形,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及纵横交

织的神经纤维构成。

白质:

位于灰质的周围,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

中央管:

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圆锥处,

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

成人此管常闭塞。

3、试述下列传导束的起始、行程和功能。

起始

行程

功能

薄束

楔束

同侧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

薄束由下半身(T5以下)来的纤维组成,楔束由上半身(T4以上)来的纤维组成。

沿脊髓后索上行,止于延髓内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分别传导同侧下半身和上半身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

脊髓丘脑束

起于脊髓灰质

~

纤维经白质前连合在上一节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当上行至脑干下部时,脊髓丘脑前束加入内侧丘系,而脊髓丘脑侧束纤维形成脊髓丘束继续上行,二者止于丘脑

前束传导皮肤的粗触觉;侧束传导皮肤的痛觉和温度觉

脊髓小脑束

后束主要起于同侧板层Ⅶ的胸核,前束主要起自腰骶膨大节段Ⅴ-Ⅶ板层的外侧部

脊髓小脑后束上行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此束仅见于腰2以上脊髓节段;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角脚终于小脑皮质

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和触压觉信息至小脑。

后束可能与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协调有关,前束传导的信息则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有关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域

交叉至对侧外侧索下行逐节终于同侧灰质板层Ⅳ-Ⅸ,来自额叶的纤维可直接与前角运动神经元接触。

支配颈部、上肢、躯干和下肢的骨骼肌运动

皮质脊髓前束

在前索最内侧下行,大部分在白质前连合处止于对侧的、少部分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

支配上肢肌和颈肌

4、通过检查患者的感觉障碍现象怎样知道是脊神经、后根、后索和白质前连合损伤?

(1)脊神经受损:

支配部位运动及感觉障碍,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出现感觉、运动、反射及植物神经(血管运动、分泌及营养)障碍,①同侧节段性软瘫:

肌张力减低、肌肉萎缩、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电刺激和肌电图有异常变化,并伴有损害神经所支配部位的运动障碍;②感觉障碍可出现缺失症状(可表现为痛觉、温度觉、触觉、压觉及本体感觉减退或消失)、刺激症状(表现疼痛、感觉异常、幻肢痛、对冷及热觉的反应异常等,以疼痛多见)或同时存在;③反射障碍,损害脊神经所支配的反射消失或减弱;④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可引起汗液分泌障碍(多汗或少汗)、立毛(立毛反射可以消失)、血管运动及营养障碍;皮肤改变等(皮肤温度增高或减低,色泽苍白或紫绀,水肿或皮下组织萎缩、角化过度,色素沉着或脱色及发生溃疡;毛发脱落或不规则生长,指甲色泽降低或变暗、脆弱,以及手指末段指节可变弯曲。

(2)脊神经后根损伤:

可出现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觉及精细触觉的障碍,同侧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障碍;

(3)一侧后索的薄束或楔束损伤:

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的同侧肢体意识性本体觉及精细触觉的障碍;

(4)白质前连合损伤:

产生双侧节段性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和本体觉存在。

5、简述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其主要的分支。

组成

位置

分支

颈丛

C1~4的前支

胸锁乳突肌上部深方

1)皮支:

①枕小神经、②耳大神经、③颈横神经、④锁骨上神经;2)肌支(混合支):

①膈神经、②颈襻、③颈交通支

 

臂丛

C5-8,T1前支的一部分

经颈根部、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锁骨之后进入腋窝。

以锁骨为界分为锁骨上部和锁骨下部。

锁骨上部分支多为多的肌支,锁骨下部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由束再发出分支

(1)胸长神经(C5-C7)

(2)肩胛上神经(C5-C7)

(3)胸外侧神经(C5-C7)

(4)胸内侧神经(C8-T1)

(5)胸背神经(C6-8)

(6)肌皮神经(C5-7)

(7)正中神经(C6-T1)

(8)尺神经(C8-T1)

(9)桡神经(C5-T1)

(10)腋神经

(11)臂内侧皮神经(C8-T1)

(12)前臂内侧皮神经(C8-T1)

腰丛

T12前支的一部分,L1-3前支,L4前支的一部分

腰大肌的深方

(1)髂腹下神经(T12-L1)

(2)髂腹股沟神经(L1)

(3)股外侧皮神经(L2-3)

(4)生殖股神经(L1-2)

(5)股神经(L2-4)

(6)闭孔神经(L2~4)

骶丛

L4前支的一部分、L5、S1-5、Co神经的前支

盆腔内,骶骨及梨状肌前面

(1)臀上神经(L4、5,S1)

(2)臀下神经(L5,S1、S2)

(3)股后皮神经(S1-3)

(4)阴部神经(S2-4)

(5)坐骨神经(L4-5,S1-3):

包括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6.脊髓主要节断(高颈髓、颈膨大、胸髓、腰膨大、脊髓圆锥和马尾)横贯性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原因?

1.高颈髓:

C1-4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四肢和躯干多无汗,常伴有枕部疼痛及头部活动受限。

C3-5节段受损将出现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者消失。

外伤

2.颈膨大:

C5-T2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两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可有肩部和上肢的放射性痛,尿便障碍。

3.胸髓:

T3-12该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受损节段常伴有束带感。

4.腰膨大:

L1-S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

腰膨大上段受损时,神经根痛位于腹股沟区或者下背部,下段受损时表现为坐骨神经痛。

5.脊髓圆锥:

S3-5和尾节无双下肢瘫痪,也无锥体束征,肛门周围和会阴部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

外伤和肿瘤

6.马尾神经根马尾和脊髓圆锥病变的临床表现相似,但马尾损害时症状和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

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位于会阴部,股部和小腿,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括约肌障碍常不明显。

外伤性腰椎间盘脱出,马尾肿瘤

7.简述下列临床症状的原因:

马蹄内翻足、钩状足、垂腕、爪形手、猿掌畸形。

①马蹄内翻足:

腓总神经自坐骨神经发出后,沿股二头肌内侧向外下行,绕腓骨颈至小腿前面,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位置表浅,易受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时,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并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不能伸趾,走路时呈“跨阈步态”。

感觉障碍在小腿前外侧面下部和足背。

②钩状足:

胫神经沿腘窝中线下降,后在小腿比目鱼肌深面伴胫后动脉下行,入内踝后方的踝管,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外侧神经肌支。

支配小腿后肌群和足底肌,皮支分布于小腿后面和足底的皮肤。

胫神经损伤,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内翻,由于小腿前、外肌群过度牵拉,足呈背屈外翻状态,出现“钩状足”感觉障碍区主要在足底面。

③垂腕:

桡神经分支分布于前臂伸肌、桡尺远侧关节、腕关节和掌骨间关节,桡神经在肱骨中段损伤,不能伸腕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

减弱,抬前臂时,出现“垂腕”症,“虎口区”皮肤感觉丧失。

④爪形手:

尺神经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降,经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再转至前臂内侧,在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见下行,经豌豆骨桡侧入手掌发出深支和皮支。

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拇收肌,3、4蚓状肌,小鱼际肌,骨间肌。

尺神经损伤出现屈腕力弱、拇指内收障碍(屈腕、屈指肌、拇收肌瘫痪),各指不能相互并拢,指间关节屈曲,第4、5掌指关节过伸(骨间肌、第3、4

蚓状肌瘫痪),形似鹰爪。

⑤猿掌畸形:

正中神经沿前臂正中,于指浅屈肌和指伸屈肌之间下降到达腕部,经腕管进入手掌。

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的前臂肌前群、鱼际肌(除拇收肌)和1、2蚓状肌,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同时损伤,小鱼际肌、鱼际肌、骨间肌、蚓状肌均萎缩,整个手掌平坦类似猿手。

第五章脑和脑神经

1、名词解释

(1)纹状体(P100):

基底神经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豆状核和尾状核。

壳核和尾状核通过大量条纹状细胞桥互相连接,所以得名纹状体。

根据发生的早晚可分为新、旧纹状体,新纹状体指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旧纹状体指苍白球,纹状体属锥体外系的结构,与骨骼肌的活动有关。

(2)小脑岛(p79):

即小脑小球,小脑皮质的颗粒层含大量密集的颗粒细胞和少量的高尔基Ⅱ型细胞,颗粒层细胞是兴奋性中枢神经元,其树突接受苔藓纤维的传入,轴突进入分子层形成平行纤维,苔藓纤维(小脑皮质传入纤维之一)的终末形成花样膨大的终扣称为玫瑰结。

以玫瑰结为中心,周围有颗粒细胞树突及高尔基Ⅱ型细胞的轴突终末等与之形成突触,表面包以胶质囊,便构成小脑小球,即小脑岛,是苔藓纤维和小脑皮质之间的突触连接形式。

(3)红核(p67):

位于中脑上丘平面,黑质的背内侧,为一对卵圆形的核团,新鲜时因富有血管略呈粉色。

红核由小细胞部和大细胞部组成。

(4)三叉丘系(p68):

其自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大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的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组成三叉丘系.该系紧随内侧丘系上行,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5)内囊(p103):

是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

在大脑半球的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型,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内囊后肢三部。

(6)薄束核(p66):

非脑神经核,位于延髓背侧面下部的薄束结节的深面,接受来自脊髓上行的薄束的纤维,薄束位于脊髓正中沟的两侧,来自同侧T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在T4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是传导T4以下躯干和下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冲动的中继站。

(7)后丘脑(p88):

位于丘脑的后下方,中脑顶盖的上方,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属特异性中继核团。

(8)连合纤维(p102):

为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横行的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

(9)边缘系统(p104):

是从法国解剖学家Broca(1878年)提出的边缘叶的概念衍生而来的,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相当恒定的弯曲脑回(胼胝体上下回、扣带回、海马旁回等),位于大脑和脑干相接处。

现在一般认为边缘系统由大脑皮质的边缘叶及其有密切联系的皮质下结构共同组成。

(10)下颌下神经节(p117):

位于下颌下腺与舌神经之间,有副交感、交感和感觉3个神经根与此神经节相连。

2、脑干脑神经核有哪些?

它们的位置和性质如何?

类别性质

名称

位置节段

功能

 

躯体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

中脑

支配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提上睑肌

滑车神经核

中脑

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核

脑桥

支配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

延髓

支配舌肌,同侧舌内肌和舌外肌

 

特殊内脏运动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脑桥

支配咀嚼肌

面神经核

脑桥

支配面部表情肌

疑核

延髓

支配咽喉肌

副神经核

脊髓上5颈段前角背侧部

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一般内脏运动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

中脑

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上泌涎核

脑桥

支配泪腺、下颌下腺和舌

下腺分泌

下泌涎核

延髓

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

延髓

胸腹腔脏器的活动

特殊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上部

延髓

味觉

孤束核大部

胸腔的一般内脏感觉

 

一般躯体感觉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中脑

咀嚼肌和表情肌的本体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

脑桥

面部皮肤和口、鼻腔粘膜的

一般感觉(痛、温、触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脑桥和延髓

同上

特殊躯体感觉核

前庭神经核

脑桥和延髓

内耳的平衡觉

蜗神经核

内耳的听觉

3、新小脑的组成、功能和损伤表现如何?

组成

功能

损伤表现

新小脑

由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的齿状核构成

防止过度运动,矫正肢体的精细动作,使其准确和协调

肌张力低下,四肢精细运动的协调运动障碍

4、简述大脑皮层同生皮质的分层及细胞构筑。

(1)分子层(切线层):

细胞少(水平细胞和星状细胞),含来自深层密集的纤

(2)外颗粒层(无纤维层):

细胞:

密集颗粒细胞、小锥体细胞;有髓纤维少。

(3)外锥体层(纹上层):

此层厚,大量的锥体细胞(浅层为中型,深层为大型),树突进分子层,轴突进髓质形成联络纤维和连合纤维。

(4)内颗粒层(外纹层):

含大量的星状细胞,少量的小锥体细胞;纤维来自丘脑的特异性传入纤维。

(5)内锥体层(内纹层):

大量的中、大型锥体细胞(Betz),轴突进入髓质形成投射纤维,少数形成连合纤维。

(6)多形层(纹下层):

梭形细胞、星状细胞、马蹄诺蒂(Martinotti)细胞

5、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部位及特点?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是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最高中枢。

其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特点有:

①、交叉性支配。

一侧运动中枢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②倒置性支配,上、下颠倒,头面部不倒;③、投射区的大小与形体大小无关,取决于运动功能的重要性、复杂精细程度;④、除发出纤维外,还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等发来的纤维。

6、延髓内有何交叉?

各由何组成?

(1)锥体交叉:

在椎体下方,大部分(70~80%)椎体束纤维在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进入脊髓外侧索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少部分(20~30%)未交叉的纤维进入脊髓前索,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2)内侧丘系交叉:

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二级纤维绕中央管的腹外侧、呈弓形进行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椎体束的后方转而上行为内侧丘系。

(3)三叉丘系交叉:

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传导头面部感觉的二级纤维越边,交叉到对侧,为三叉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而上行,形成三叉丘系,将头面部的一半感觉传向感觉中枢。

(4)外侧丘系交叉:

由窝神经的腹、背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于脑桥下部被盖和基地之间越边,穿过纵行的内侧丘系,左右交叉,称为外侧丘系交叉,交叉纤维于脑桥被盖和基底之间形成一纺锤形的结构,叫做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穿过内侧丘系后转而上行,为外侧丘系。

7、简述舌下神经起始核团、纤维成分及损伤出现的症状。

起始核团

纤维成分

损伤症状

舌下神经

舌下神经核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舌肌瘫痪、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8.试述黑质的位置、纤维联系及临床意义。

黑质位于中脑脚底和被盖之间,贯穿整个中脑,并延伸至底丘脑平面。

黑质的传入联系主要来自大脑的纹状体、额叶运动区、底丘脑和中脑被盖。

黑质的传出纤维主要投射至纹状体、丘脑。

黑质与纹状体之间有往返的纤维联系:

起自新纹状体的纤维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分布于黑质;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合成的多巴胺可通过黑质纹状体纤维释放至纹状体。

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黑质与纹状体通路神经变性,使新纹状体多巴胺水平下降,丘脑向运动皮质发放的兴奋性冲动减少,便导致震颤麻痹或帕金森病。

患者表现为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受限、减少并出现震颤。

所以,黑质是参与基底核调节随意运动的关键结构。

此外,黑质致密部还参与中脑对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投射。

第六、七、八章

1、名词解释

(1)白交通支:

是脊髓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通路,只见于全部胸神经和上3对腰神经与交感干神经节之间,因纤维有髓鞘,呈白色,故称白交通支。

 

(2)海德氏带:

临床上将内脏患病时体表发生感觉过敏以及骨骼肌反射、汗腺分泌异常等障碍部位称为海德带。

(3)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纤维绕过中央灰质呈弓形,呈内弓状纤维并在中央管腹侧中线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向上行于脑桥及中脑被盖部,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