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考热点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33003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中考热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重庆中考热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重庆中考热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重庆中考热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重庆中考热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中考热点复习.docx

《重庆中考热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中考热点复习.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中考热点复习.docx

重庆中考热点复习

七年级上册

一、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地点:

云南元谋县;时间:

距今约170万年;生产生活情况:

使用打制石器;特点: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北京人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时间:

距今70万年~20万年;身体特征:

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特点;生产生活情况:

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地点: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时间:

距今约18000年;身体特征:

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生产生活情况:

①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②能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

二、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的社会变革

第8课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原因:

①战国前期,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

2.商鞅变法时间: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商鞅变法内容:

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⑤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商鞅变法性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5.商鞅变法作用:

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6.商鞅变法影响:

使秦国逐渐成为诸候国中最强大的政权,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9课秦朝的统一

1、秦统一六国概况: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仍定都咸阳。

意义:

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国家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重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3、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货币:

以圆形方孔钱为通行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

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隶书。

第11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1.汉朝的建立:

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2、思想上: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②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办太学

3、政治上:

①颁发“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彻底解决王国问题②整理财政:

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4、开发边疆:

①设置“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地区②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岭以南广大地区管辖③把“西南夷”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直接统治下。

汉武帝的统治使西汉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第12课张骞通西域

1.西域:

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

2.经过:

①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②为联络乌孙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第二次西域。

3.作用:

促进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往。

4.西域都护: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5.汉与西域的联系:

内地与西域人员往来增多;内地精美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先进的铁器制作和凿井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骏马、瓜果、音乐、舞蹈和魔术传入内地。

第13课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1.“丝绸之路”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新疆地区,通向西亚和欧洲。

它沟通东西方交通,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3、汉与欧洲的来往:

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只到达波斯湾,但了解沿途以及欧洲的一些情况。

2)、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以大秦安敦尼王的名义向东汉皇帝赠送礼品,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5课南方的初步开发

1、孙吴开发江南原因:

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

表现:

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

诸葛亮治蜀:

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

2.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耐旱耐寒作物。

③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④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表现:

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五胡内迁:

从东汉末年起,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内迁。

1、原因:

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鲜卑贵族用落后的方式统治各族人民。

2、改革的内容有:

①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行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了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②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改穿汉服;③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用汉姓、学说汉话、同汉族通婚、推行汉族的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3、影响:

促进了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第五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上)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青铜:

以铜为主要元素的合金。

青铜时代:

指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在生产、军事、生活地位十分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青铜精品:

①司母戊鼎最大;雄伟端庄、气势凛然;②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③三星堆的青铜立人、青铜人头像、青铜树造型奇异、风格独特。

第18课卓越的工程

都江堰概况: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在成都附近修建。

特点:

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是我国古代的一座生态型综合水利枢纽。

2.郑国渠概况:

战国后期,秦国在咸阳附近修建。

特点:

灌溉关中平原。

秦长城修建原因:

为防御匈奴,巩固北方边防。

起止地点: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万余里。

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

3.灵渠概况:

秦朝为征服岭南、解决粮食等物资供应而开凿的一条运河。

主持修建者:

史禄。

特点:

它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第19课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于中国西汉早期。

2、在纸发明以前,我国通常使用竹简和丝帛做书写材料。

3、东汉时候,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候纸”。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4、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一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三国时魏国的刘徽)。

5、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第一人,这比欧洲约早1100年。

6、汉朝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和张仲景。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还编了一套体操叫“五禽戏”。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7、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他写成《齐民要术》一书,该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8、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

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第20课汉字的演变

甲骨文:

盛行于商朝,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

汉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

从商朝开始我国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

金文:

盛行于商周,铸刻青铜器上的文字。

小篆和隶书:

秦朝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出现隶书。

汉朝时,隶书广泛使用。

草书、楷书和行书:

形成于汉朝后期,成熟于三国两晋时期。

第21课活跃的学术思想

学派代表人物尊称时期代表或言论主要思想

儒家孔丘孔子春秋《论语》“仁”和“礼”

儒家荀况荀子战国《荀子》天行有常

儒家孟轲孟子战国《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墨家墨翟墨子战国《墨子》“兼爱”、“非攻”

道家李耳老子春秋《道德经》顺应自然、事物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道家庄周庄子战国《庄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韩非子战国《韩非子》法治、中央集权

  6.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大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他的言论记录在《论语》中。

孔子是大教育家:

①创办私学②编订《诗》《书》《春秋》③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百家争鸣:

聚众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相互展开激烈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起来。

最重要学派: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第22课文学、史学与宗教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著《离骚》《天问》等,我国古代伟大诗人。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我国内地。

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

兴起于东汉民间。

创始人之一是张陵。

把老子尊称为“太上老君”,作为教主。

第22课多姿多彩的艺术

战国编钟:

战国时期湖北随州出土。

秦始皇陵兵马俑:

是秦汉时期雕塑的杰作,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大型陈列馆。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顾恺之:

东晋画家,擅长人物画,作品有《女史箴图》、《洛阳赋图》。

八年级上册

一、列强侵华战争表(第1、3、4课)

根本

原因

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原料市场,维护扩大侵略权益。

战争

名称

鸦片战争

左宗棠收复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直接

原因

借口:

林则徐

虎门销烟

 

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起止

时间

1840-1842

1865-1884

1894-1895

1900

侵略者

英国

英、俄

日本

奥俄德美法意英日八国

重要

事件

《南京条约》附件:

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权利

英俄两国利用阿古柏政权阴谋分裂和肢解中国

黄海大战(邓世昌)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

签订

条约

1842年

《南京条约》

 

1895年

《马关条约》

1901年

《辛丑条约》

条约

内容

割香港岛

赔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关税协商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赔白银2亿两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赔偿白银4.5亿两;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对列强的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和统治工具);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铁路沿线;在北京划定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

影响

危害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粉碎了英、俄侵略者肢解中国的阴谋,捍卫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一步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

1、1839年林则徐虎门硝烟,林则徐是民族英雄。

2、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南京;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862年慈溪大战,击毙华尔。

3、1876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4、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为国捐躯。

5、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在廊坊、老龙头、紫竹林等地抗击八国联军。

(张德成、聂士成)

6、从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侵占60多万平方公里)起,到世纪80年代,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中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第六课: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序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代表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资产阶级维新派

宣传

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

高潮

百日维新(1898年6月-9月光绪皇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京师大学堂――新式学堂(北京大学)

结果

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发动政变,镇压了变法运动。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为变法而牺牲的第一人)

评价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政治运动。

作用影响

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第七课: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兴起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日本东京成立,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义

高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

性质

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成功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失败

没有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十三课:

抗日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

概况

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柳条湖东北军沈阳)

原因

蓄谋已久,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结果

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完全沦陷,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以长春为“都城”,扶持末代皇帝溥仪任“执政”的伪满洲国

影响

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东北抗日游击队(杨靖宇)

西安事变

概况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

原因

民族危机日益加强,蒋介石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国民党内部分化。

目的:

逼蒋抗日

结果

和平解决(周恩来西安谈判)——从全民族利益出发。

影响

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促进了国共产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第十四课: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七七事变

概况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

抵抗

国民党二十九路军英勇抵抗(佟麟阁、赵登禹)

 

 

影响

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日战

南京大屠杀

概况

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

认识

日本否定战争是在掩盖罪行,美化战争,为军国主义招魂,我们要牢记国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

第十五课:

国共合作抗日

台儿庄战役

概况

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川军将领王铭章保卫藤县壮烈牺牲)

意义

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百团

大战

概况

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

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

参战的有105个团约20万人。

意义

沉重的打击了日寇,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武。

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共“七大”

概况

为了争取抗战最后胜利,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

主要内容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指出:

中国革命有两个前途,我们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提出抗战即将胜利下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通过新党章: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

制定了党的正确路线,实现了党的空前团结,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奠定了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的基础。

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签字投降。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抗战胜利原因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得到华侨及国际友人的援助。

是国共合作下的全民族的抗战,是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结果。

是世界反法西斯的组成部分,得到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和援助。

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和决定性力量。

意义

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以来反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雪洗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为战争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八年级下册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

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10月1日为国庆纪念日。

外交原则:

遵守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使中国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历史结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三、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5月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标志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

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同时也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西藏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

第3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行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设和改造相结合的总路线)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主要任务:

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方针—自力更生为主;三大运动—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

4、“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

5、成就:

工业—1953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钢都鞍山诞生;1956年,我国第一座年产3万辆“解放”牌载重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建成;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1956年宝成铁路建成、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6、影响:

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间:

1954年9月 地点:

北京。

刘少奇做报告。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性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

内容: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

特点(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民族平等原则。

三、“三大改造”:

1953年开始,1956年底结束。

内容: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届三中全会最重要、最具深远影响的成果——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

邓小平写信给党中央,真理标准讨论的先导。

光明日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揭开了全国性大讨论的序幕。

意义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21月北京 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撤销错误文件、肯定四五运动的革命性质、纠正错误结论。

)影响: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三、邓小平—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包干到户的典型—凤阳县小岗生产队。

2、四川—包产到组。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4、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向结合,客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补充改革—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2、改革:

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

管理方式——放权让利、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利改税;经营方式——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1、开放原因:

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2、1979年,邓小平提出办特区。

1980年:

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广东省);厦门(福建)1988年:

海南岛(海南省)

3、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

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80年代)——(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扩大开放的窗口]——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满洲里等13个边境城市。

4、对外开放的意义:

1、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3、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5、近现代开放的不同:

本质不同:

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结果不同:

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第13课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我国56个民族,汉族为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

3、5个自治区:

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

意义:

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4、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

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

第14课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的依据:

邓小平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

2、一国两制的含义:

在一个统一的中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香港回归:

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

4、澳门回归:

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

5、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是中华民族百年别史的盛事,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不仅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还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