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事故应急预案.docx
《锅炉事故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锅炉事故应急预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锅炉事故应急预案
锅炉事故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的目的:
锅炉是一种受压设备,在高温高压下运行。
一旦发生事故,轻则停炉影响生产,重则发生爆炸,可能造成房屋、设备毁坏,人身伤亡。
为了预防事故发生,或发生事故后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保护作业人员的生命和设备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锅炉事故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1.2.1《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123《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理设备事故处理规定》
1.3适用范围
适合于伊田煤业所有锅炉房锅炉及管网系统压力管道事故的应急处理。
2、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2.1危险源辨识
序号
造成锅炉事故的原因
可能造成的事故
设计结构不合理
缺水事故
超压事故
1
制造与安装
材质不达要求
水冲击事故
焊接质量不好
热水锅炉汽化
2
运行管理
司炉工违章作业
锅炉爆管
设备失修
一般事故
严重事故
重大事故
特大事故
特别重大事故
未定期检验
水质不合格
运行工不懂技术
3
安全附件和辅助
设备
安全阀不全、不灵
压力表不全、失灵
水位计不全
水位计失灵
连锁机构失灵
给水系统故障
循环泵突然停止
4
突发原因
系统突然停电
2.2锅炉事故分类
现象:
锅炉水低于正常水位,或水位表中看不到水位;
危害:
可造成锅炉可能造成锅炉受热面过热变形,危害等级为四级;
严重缺水但措施不得当时,可能造成同下危害,等级同下;现象:
锅炉压力超出正常工作压力;危害:
受热面可能爆破,危害等级为四级;
控制失当可能造成同下危害,等级同下;
2.2.3水冲击事故现象:
锅炉内部及管网系统发出响声,有振动;危害:
设备损坏,管网泄漏,锅炉受热面变形,危害等级三级;
控制失当可能造成同下危害,等级同下;现象:
同水冲击危害:
可能造成设备损坏,管网泄漏,锅炉受热面变形,危害等级三级;
家属区暖气包破裂,危害等级二级;控制失当可能造成同下危害,等级同下;现象:
有爆破声响,有汽水喷出;危害:
受热面受损,锅炉严重缺水,可能冲塌炉墙;危害等级为二级;危害等级:
一级
危害等级:
特级
危害等级:
特级
危害等级:
特级
危害等级:
特级
3、应急处置基本原则遵循“以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治和控制事故蔓延为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自救
与外部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3.1保护人员安全优先就是指在应急过程中,当保护人员和保护财产不受损失发生冲突时,应以保护人员安全优先。
3.2防治和控制事故蔓延主要是指事故应急救援初期,首先应采取确实有效办法,控制事故的蔓延扩大。
3.3事故救援行动必须“稳、准、快”,并保持现场。
4、组织机构及职责
4.1应急组织体系
应急办公室(后勤部调度室);锅炉房值班室
组长:
部长
副组长:
副科长
成员:
部属工程技术人员事故所在地的正副班长事故所在班的正副班长和
所有运行检修人员部值班人员部材料员和保管员
4.2、职责:
4.2.1后勤部值班室负责发生事故后的汇报和后勤部的应急组织;
应急办公室负责发生爆炸或重大事故的指挥工作,并听从矿应急指挥中心领导;立即
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事故应急处理抢救等工作,及时掌握事故的发展状态和相关信息;
4.2.3后勤部长负责对一般事故进行全权协调处理
424矿工程师负责应急预案的技术培训和事故发生后的事故调查、分析总结和汇报等工作。
5、预防与预警
5.1危险源监控
5.2预警行动
当运行中的锅炉发生锅炉超压、缺水、爆管时;安全附件失灵时;给水系统发生故障时;水质出现异常时;锅炉房突然出现停电时;或者热水锅炉出现汽化时;必须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24小时值班制,在接到报警电话后,要根据报警情况认真做好文字资料记录,并组织后勤部应急成员到场;
6信息报告程序
6.1汇报程序
值班室接到灾情汇报后,要按以下程序汇报:
矿值班室—部长——后勤部应急办公室
+后勤部应急小组成员一-发生事故锅炉房处理事故
矿值班室班长一-部长后勤部应急办公室
矿机电部(锅炉设备有损时)
—后勤部应急小组成员一-发生事故锅炉房处理
6.1.3发生一级锅炉事故,则按以下程序汇报:
相关救援机构一现场救援矿机电部*花司机电处—锅炉技术监督局
后勤部应急办公室一-矿应急指挥中心一-有关矿领导
矿值班室F长一-有关矿领导
应急小组成员一-现场处理事故
6.1.4发生特级锅炉事故,则按以下程序汇报:
公司领导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相关救援机构一现场救援矿机电部P司机电处―锅炉技术监督局
市政府
后勤部应急办公室一-矿应急指挥中心一-有关矿领导
科值班室F长一-有关矿领导—团公司领导
J—►
市政府上级政府
T
应急小组成员一-现场处理事故相关部门调查组
67应急响应
7.1响应程序
7.1.1发生危害等级为三级及三级以下的事故时:
7.2.现场人员行动原则:
7.2.1现场撤离:
当锅炉爆炸突然发生或尚未发生爆炸但人力不能避免随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情况下,当值运行人员要严格按照各锅炉房所指示的“安全出口”进行撤离。
撤离路线:
锅炉房:
操作室------操作室大门------锅炉房走廊------锅炉房院撤出;
下锅炉房:
操作室一炉房南或东门----―k撤出;
722组织抢救:
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立即抢救受伤人员;二是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事故蔓延扩大,如扑灭火源,防止火灾,切断事故现场电源,以及防止引起连续爆炸事故等。
7.2.3保护现场:
为调查事故创造条件,包括现场飞散出去的零部件碎片。
7.3保障措施
电话一部铁锹20把以上氧气若干铁管若干撬棍若干支木板若干被
褥若干套担架若干管材D50,D80,D100若干氧气、乙炔瓶及焊接工具、割具等一
套。
7.3.2人力保障
(1)后勤部设有24小时值班电话;
(2)应急小组人员24小时电话畅通,随叫随到;
8、应急解除和事故后的恢复
抢险救灾结束后,由应急指挥中心下令解除应急状态,按照应急指挥中心统一部署组织进行恢复。
9.事故调查分析
9.1组织调查识别事故类型:
9.1.2四级事故由矿工程师组织调查,写出事故追查报告;
9.1.3三级事故的调查分析由矿牵头调查,后勤部配合,确定事故类型及原因。
9.1.4二级事故的调查分析由安全部牵头,后勤部、机电部、锅炉房参加,确定事故类型及原因。
、机电部、锅炉房安全部参加,同时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劳动部门以及其他有关方面人员共同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事故类型及原因。
、矿机电部、矿锅炉房、全面配合调查,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事故类型及原因。
9.2写出事故报告:
一级以上锅炉事故后,后勤部应该立即将事故的简要情况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市锅炉技术监督部门。
后勤部应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市锅炉技术监督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调查的结果,填写《锅炉压力容器事故报告书》,于发生事故后15日内报送参加调查事故的单位。
9.3事故分析与处理
方法
进行锅炉事故原因分析,要根据《锅炉本体损坏情况的调查》、《锅炉设备上所有附件〈仪表〉、附属设备、管理、阀门、风烟道的调查》、《现场人员的调查》这三份调查材料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以找到事故的直接原因;用文字整理归纳为若干条意见。
然后,根据事故的直接原因,再同各种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分析造成事故直接原因,即分析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整理归纳为若干意见。
根据事故原因分析,最后必须确定事故的类别。
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或《锅炉事故》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
10、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与评审
10.1《应急预案》制定完成后组织全科职工学习,要求每人清楚《应急预案》的具体实施步骤、本人职责以及预防措施;
10.2新到本科的职工上岗前必须学习本《应急预案》;
10.3《应急预案》每季度演练一次;
10.4每次演练结束后,或事故结束后,要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针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文要及时进行修整、完善
11、日常考核
11.1各班组要组织人员学习本《应急预案》,人员无故不参加培训者,扣考评分11分/次,扣责任班组月综合考评分1分;
11.2组织演习中,应急人员未按时到位者,一次扣50分;
11.3锅炉安全附件(如安全阀、压力表等)要定期校验,否则按照相关条款进行扣罚;
11.4加大巡查力度,发现事故隐患要及时上报,并及时做出处理,否则,按照相关条款进行扣罚,正副部长、班组长连带50%。
锅炉烟尘超标应急预案
总则
(一)目的
确定我部烟尘排放时潜在的超标现象,并对此采取相应的预防应急措施,以预防或减
少对环境的影响,保证周围居民的生活健康。
(二)编制依据
1《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2《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程序》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锅炉排放标准》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伊田煤业所有锅炉房
2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一)短时超标:
原因:
司炉工的风量配备不合理;或入炉煤颗粒度过细、细粉尘过多;程度:
三级
处理:
无需停炉可避免
(二)轻微超标:
原因:
管路产生轻微堵塞;除尘水泵故障,除尘水量不足;除尘管路发生泄漏;
现象:
除尘水循环水量减少,流速缓慢;或管路发生泄漏,污水外溢;或经测试烟尘
浓度大于250MG/NM3而小于等于300MG/NM3
危害:
造成环境污染,局部区域有降尘
程度:
程度为二级
处理:
停炉处理
(三)严重超标:
原因:
人员操作失误;除尘水泵不工作;管路严重堵塞;除尘器水路阻塞;现象:
烟囱冒黑烟;除尘水循环破坏;管路发生严重泄漏;经测试烟尘浓度大于
300MG/NM;3
危害:
造成环境污染,大面积有降尘
程度:
一级处理:
立即停炉组织处理
3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应急小组成员
组长:
部长
副组长:
副部长
成员:
部属工程技术人员事故所在地的正副班长事故所在班的正副班长和所有运行检修人员部值班人员部材料员和保管员
(二)职责
1部长对锅炉除尘系统的运行管理技术改造起领导决策作用,全权负责指挥处理烟尘超标事故。
2副部长分管对日常锅炉运行中除尘设施的运行情况及维护等进行监督检查,对一些不合理或轻微超标现象等进行现场处理事宜。
3工程师负责对除尘系统的技术管理、技术改造以及设施的更换等事宜,并负责具体的事故调查、分析和汇报、总结。
4技术员负责对除尘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日常考核以及技术培训工作,联络处理烟尘超标处理事项。
5各锅炉房承包技术员、班长负责各自范围内除尘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以及处理方案的实施;
4预防与预警:
(一)预防措施
1锅炉除尘系统化、精良化:
建立除尘器、除尘水泵、除尘管路、除尘水循环沟、沉淀池、沉淀池补充水源、抓渣机、除尘灰堆积场等连续循环的除尘水系统;
引进效率高,故障率低的设备;
2运行控制:
(1)原则:
“不除尘锅炉不运行”。
(2)锅炉运行前,先开启除尘系统,确认系统正常后,方可开炉投入运行。
(3)锅炉正常运行中,除尘系统至少每小时必须巡回检查一次。
(4)同时,从管理上严格考核,将烟尘超标和经济挂钩。
3职工培训:
对每名职工的环保和节能意识教育,彻底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故障的排除。
4设施配套:
(1)抓渣机维护保养完好,随时能工作。
及时抓渣,可防止沉淀池淤积过多,堵塞水泵和管路。
(2)确保除尘水补充水源及管路的畅通。
(3)除尘灰堆积场地必须清理及时,既不能因清理不及时使灰尘冻结难清运,又不能使烟尘在大风天气中四处飞扬,二次污染。
(4)检修材料准备充分,保证循环水池容量充足,沉淀充分;
(5)除尘器严密性要好,不能漏水、漏风,影响工作效率。
总之,必须从每个环节上重视,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尽可能预防烟尘超标
(二)信息报告与处置
1发生短时超标时,要通知值班室,并及时做出响应;
2烟尘轻微超标时,一般肉眼难以辩识,如烟囱看不出冒黑烟,而除尘水循环缓慢;或管路发生泄漏时,一般判断为烟尘轻微超标,应立即通知热能科值班室,值班室通知部长、班长及相关检修人员到场。
停炉检修时,值班室必须向后勤调度说明情况。
3发现严重超标,应立即通知矿值班室,值班室通知部长、工程师、副部长、技术人员、班长及相关检修人员到场,组织人员和材料,抢救事故。
值班室要通知分管副总到场;
4停炉检修时,值班室必须向调度说明情况。
5应急响应
(一)响应分级
1针对严重超标为一级响应
2针对轻微超标为二极响应
3针对短时超标为三级响应
(二)保障措施
1物资保障
长期备有以下物资做应急准备:
(1)备用除尘泵一台
(2)管材D50,D80D100若干
(3)氧气、乙炔瓶及焊接工具、割具等一套。
2人力保障
(1)后勤部设有24小时值班电话;
(2)运行人员每隔1小时巡回检查一次;
(3)应急小组人员24小时电话畅通,随叫随到;
(3)响应程序
1、烟尘严重超标,则无条件地先停炉,实施一级响应,由部长统一指挥,物资供应,检查与抢修;值班室要通知后勤部和环保科到场;环保科要组织检测;
2、烟尘轻微超标时,实施二级响应,由副部长统一指挥;
3、短时超标时,实施三级响应,由司炉带班班长统一指挥;司炉操作要调整燃烧状态,控制超标;
具体处理方法:
(1)先查找原因,可按从除尘器、除尘管路、除尘水循环沟、沉淀池、除尘水源、除尘泵依次检查,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导致除尘水循环不畅或不通,造成烟尘超标排放。
(2)管路发生泄漏时,则停炉检修;
(3)除尘水循环缓慢:
如除尘泵出力不足,则停泵,启动备用泵;如除尘器或管路有堵,则停炉检修;如沉渣池、除尘水循环沟有堵,则疏通并及时抓渣;如其它正常,为
除尘器自身缺陷时,可根据负荷情况在适当的时间,停炉检修,必要时考虑更新除尘设施。
(四)应急结束
1针对一级二级响应,待检修完毕试运行,设备运行正常且经测试后烟气排放达标后,应急状态结束,开炉投运。
2针对三级响应,待烟气排放达标后,应急状态结束。
(五)事故分析、总结、报告
1、短时超标时,由司炉工写出事故责任书面材料,认真总结,以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2、轻微和严重超标,由工程师牵头分析原因,写出事故责任书面材料,报矿后勤部和环保科审查;
6应急预案培训与演习
(一)培训
每年组织一次本《应急预案》的专项培训,由工程师负责。
参加人员为应急小组成员和司炉工以及修理工;
(二)演习
1每年在11月至12月份对本预案进行一次演习;
2地点可设在后勤部某锅炉房;
3参加人员:
应急小组成员和部分司炉工、修理工;
4演习有计划,有总结;
7预案评审
1演习后,由烟尘超标应急小组对《锅炉烟尘超标应急预案》的适应性、有效性、可操作性进行评审修订,并保持记录。
2当冬季锅炉运行发生烟尘超标事故,预案启动后,及时对《锅炉烟尘超标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修订并保持记录。
3当技术操作系统、人员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修改,并经评审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