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26121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整理.docx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整理.docx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整理

【篇一:

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

师刘人云高2册教案

高中第2册第一单元体验情感教案

深圳市学科带头人刘人云

※本单元目标与要求:

1、在语文第一模块第一单元“认识自己”中,我们学会了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在本模块中,我们将强烈地感受人的丰富情感。

情感不可预约,也不能回避。

我们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探讨情感问题,深入地认识情感,体验情感,进而致力尊重情感,珍惜情感,更好地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感情。

本单元三课主要体现了亲情(第1课)、友情(第2课)、乡情(第3课)。

还有爱情、爱国之情,师生之情等多种情感,在本册书中都有生动而具体的表现,我们可以认真地去感受。

2、学习情感型散文的写法,学会写此类散文。

3、学习、品味散文语言。

4、教法上注意:

①整体感知,掌握大意;

②突出重点,筛选信息;

③分析归纳,锻炼能力;

④丰富情感,提高素养。

第一课我的母亲

老舍

一、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与,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享有世界声誉。

二、生字词:

三、词解:

门当户对:

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结亲很合适.

贺吊:

恭贺,吊唁.

四、感知:

1、阅读全文

2、表情朗读第11—16自然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五、理解

1、全文按什么顺序写?

——“我”成长的时间。

2、全文以什么为中心。

——母亲的活动。

3、给全文分段

(提示:

按时间阶段)

——第一部分:

写“我”童年时的家庭境况和母亲给我的生命教育。

第二部分:

写“我”青年时读书就业的情况和母亲对我的爱及支持。

第三部分:

写“我”成年后对母亲的两次“打击”。

第四部分:

写母亲去世和我对她的感激与思念。

六、研讨:

1、作者在文章中写道: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母亲对“我”进行了什么样的“生命的教育”呢?

——母亲勤俭诚实,身体好;做事永远丝毫不敷衍;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好客;肯吃亏,能忍耐,面对苦难无比坚强等,这些都给了作者深刻的影响,使他从小“在做人上”“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直至后来成了一个人人尊敬的大作家。

这就是母亲给作者的最好的正确的生命教育。

2、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说说作者在文中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母亲对儿女的感情。

在书上划出。

3、品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见课文第9页)

4、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全文内容。

——老舍的母亲艰难而伟大的一生养我教我愧思母亲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说话练习:

第二页《活动指引》的“一、人间有情①②③”中任选一题。

第二课冰心:

巴金这个人?

?

吴泰昌

一、作者:

吴泰昌(1937——)安徽当涂人,当代作家,曾任《文艺报》主编。

二、生字词:

三、词解:

淡交如水,大道若弦:

形容君子之间的友谊真挚而淡泊,互相仰慕,互相支持,达到很高境界。

:

四、名句: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此际当以同怀视之.”(冰心)

淡交如水,大道若弦.

五、感知把握:

阅读全文,掌握大意,概括三个部分的主要事情。

——第一部分:

“好好休息,尽情享爱”

写作者与冰心一道给巴金发贺电,祝他80大寿。

第二部分:

“淡交如水,大道若弦”

写冰心和巴金之间真诚亲密纯朴的友谊。

第三部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写冰心和巴金互引为人生“知己”的故事及原因。

六、分析研讨:

1、作者认为冰心的“巴金这个人?

?

”这句话包含很多东西。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辛苦、勤奋、认真一辈子;放弃工资,大公无私;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并无私捐物;对冰心十分敬重,破例担任冰心研究会会长;讲真话,写真话,对祖国和人民有深切的爱;内向,忧郁,心里有团火,有时爆发出极大的热情。

总之,巴金是一位热爱祖国和人民;坚持真理,富有激情,忠于“知己”,纯真坦诚,大公无私的著名作家。

2、文章写了哪些事来表达冰心与巴金之间的友谊?

请列事例说明。

——①互相祝寿;②互相安慰;③互相支持;④互相勉励;⑤互相学习。

3、本文运用了三个小标题来结构全文,假如把这三个小标题都去掉,你会如何整合本文的三个部分?

将你修改后的文章与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第2题答案。

可写成大作文提纲。

4、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全文内容。

——冰心谈巴金这个人高尚的人纯真友情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诵或歌唱。

见课文第4页《三、真情告白》

第三课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一、作者:

黄河浪(1941—),原名黄世连,福建长乐人,香港当代作家。

著有《大地诗情》等。

二、生字词:

漂泊天涯

三、词解:

兀立:

直立.

苍虬:

苍老弯曲。

战战兢兢:

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安然无恙:

平安无事。

庇荫:

①(树木)遮住阳光.②比喻包庇或袒护.

四、感知把握:

1、朗读全文。

2、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

3、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体现了散文结构上的什么特点?

——(故乡的)榕树。

形散神聚。

“神”是“思乡”。

4、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部分:

从住所旁的榕树引出对故乡的思恋。

第二部分:

以榕树为中心,回忆儿时在故乡的生活。

第三部分:

回到现实,抒发对故乡榕树的强烈思恋。

五、分析研讨:

1、在故乡的榕树下,有那些事情使“我”印象深刻呢?

——①儿时把它的凹槽当“船”划。

②榕树被烧的传说。

③人们对榕树的敬重。

④故乡榕树下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夏夜。

⑤故乡榕树最后的情况。

2、同样是吹着用榕树叶卷起的哨笛,“我”与儿子却有不同的心理表现。

想想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儿子没有父亲那样的在故乡的生活经历。

3、课文倒数第二段连用两个问句,这样写对表达感情有什么好处?

请仿照这样的方式写一个句子。

——设问突出了对故乡及乡亲们的强烈怀恋。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大作文(先分组讨论,再写):

见课文第二页《二、走进情感》。

刘人云2004-11-2

【篇二: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何以见得?

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

“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

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

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三、解题

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由此可以看出题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

?

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问题三】那么,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

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再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

1、方法:

(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

推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②为什么要从师?

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古:

求学的人今:

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古:

用来?

?

的凭借今:

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古:

跟从?

?

并且今:

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

?

为师”

4、讨论:

(1)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能不能解释一下?

(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2)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啊!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

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3)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

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

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

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

(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

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

?

为什么?

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

(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师:

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

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师:

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

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趴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5、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

(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2)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小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篇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朱自清

教学目的

一、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四、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释义:

蓊蓊郁郁:

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

慢步行走。

弥望:

满眼。

弥,满。

袅娜:

柔美的样子。

脉脉: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

美的姿态。

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碧:

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

大概的轮廓

三、听录音朗读,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

(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

第三部分(7—8):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

“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

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

(1段)(2~3段)(4~6段)(7~10段)

四、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段点拨分析:

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

实处

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轻轻”。

悄悄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

缘由:

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2、第二段点拨分析:

写去荷塘心经的小路。

概述了周围的景物。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

“森森”“淡淡”。

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点拨分析:

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文章。

背景介绍,《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他能找到吗?

[板书]:

来小路:

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小结:

写作者夜赏的缘由。

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业: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准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总起: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

{写作顺序:

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

作者似乎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一种安宁,但当他听到了热闹的蝉声与蛙声之后,突然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现实无法给他一种理想的“宁静”,于是他便力求从想象中寻求。

(一)讲读第4小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先来看这一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

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

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

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

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

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

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

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板书]:

田田(多)

荷叶

亭亭(美)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荷香:

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象闪电(快)

荷波动态美

凝碧(色)

流水:

脉脉(态)静态美

(二)讲解第五节

指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泻、浮、洗。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

“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3、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

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书]:

(正面)月光泻—轻柔

月色青雾:

浮、轻纱的梦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三)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