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424687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一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一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一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一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复习资料.docx

《初一语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语文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语文复习资料.docx

初一语文复习资料

初一语文期中重点知识归纳(复习资料,人教版)

文学常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散文集第2卷)。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3.《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是改革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5.《黄河颂》选自诗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6.都德是十九世纪法国短篇小说家。

代表作有《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7.《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二五。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8.《邓稼先》选自《人民日报》邓稼先(1924-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核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9.《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10.《音乐巨人贝多芬》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集》第七卷。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

代表作有《园田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11.《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选自《济南文艺》。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项链》,短篇小说集《羊脂球》等。

12.《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13.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易》、《诗》、《书》、《礼》、《春秋》。

古今字与通假字

1.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pān)]通"攀",牵,引。

2.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3.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可以译为"呢"。

文言文词语解释

《伤仲永》

1.世隶耕。

[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异,把……当作奇异。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

7.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宾客]把……当作宾客对待。

8.或以钱币乞之。

[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9.父利其然也。

[利]把……当作图利的手段。

10.仲永环谒与邑人。

[扳]通"攀",牵,引。

[环]四处。

[谒]拜访。

11.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12.曰:

"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

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13.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木兰诗》

14.惟闻女叹息。

[惟]只。

15.愿为市鞍马。

[市]买。

16.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17.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

18.关山度若飞。

[度]过。

19.朔气传金柝。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20.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21.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22.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23.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2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动弹。

[迷离]眯着眼。

25.安能辨我是雄雌?

[安]怎么。

《孙权劝学》

2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岂]哪里。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邪]语气词,可语译为"呢"。

27.但当涉猎。

[涉猎]粗略地阅读。

28.见往事耳。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29.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就。

30.及鲁肃过寻阳。

[及]等到。

31.非复吴下阿蒙。

[非复]不再是。

32.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3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文言文句子解释

《伤仲永》

1.世隶耕。

译文:

世代耕田为业。

2.父异焉。

译文: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文:

那首诗把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作为内容。

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那些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5.邑人奇之。

译文:

同乡的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译文:

渐渐地同乡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7.父利其然也。

译文:

他的父亲把这样做当作图利的手段。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译文:

每天拉着仲永在同乡中四处拜访。

9.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

不能跟以前的传闻相符。

10.然众人矣。

译文:

完全地像普通人一样了。

11.于才人远矣。

译文:

比有才能的人好多了。

12.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

译文:

那么是他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没有达到的要求。

13.今夫(fú)不受之人,固众人。

译文:

现在那些没有先天赋予的,本来是普通人。

14.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还能够成为普通人吗?

《孙权劝学》

1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

吕蒙把军中事务繁多为推托的借口。

16.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

我哪里是想让你研究经典成为专门传授经学的官员呢!

17.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文:

你说自己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18.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

自己把这样做当作很有好处的事情。

1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

读书人相隔了一段时间,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是什么叙述方法?

对孩子、百草园、中心各有什么影响?

插叙,对孩子新奇,刺激,使百草园富有神秘感,白草园是我的乐园

2冬天的百草园捕鸟是否有趣?

作者说“无趣”是为什么?

有趣,用不下雪的乐趣衬托有雪时的乐趣。

3一连串的捕鸟动词表现了作者什么?

对中心有什么作用?

喜爱百草园,高兴,兴奋,虽事隔三十年但忆忧心

4ade在文中是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反复,表现作者告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怀恋。

5描写三味书屋和三味书屋内的摆设用的什么描写顺序?

空间顺序

6怪哉虫的事你怎么理解?

先生把一切于学习无关的视为旁门左道,不让学生分心,过去是好,但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求知欲。

7老师读书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如何理解?

说明对工作喜爱,是个宿儒,读书入神,也有一股淡淡的酸腐气息。

8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的是那两种变化?

空间和时间变化。

9分别用两件事(或两句话)概括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达留恋之情?

1.美女蛇的故事2画锈像的故事

10本文中用了很多对比手法,请列举三种,并说明好处和作用。

1闰土父亲捕鸟与我捕鸟作对比

2下雪与不下雪作对比。

3长妈妈与先生作对比

4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作对比。

11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这与写百草园形成什么关系?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对比关系,指出中心,突出主题,不同之处,突出百草园快乐自由,三味书屋压制约束。

12“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单是”和“就”好在哪里?

作用?

过度句,总领句,承上启下,但是….就突出主题,指出中心,突出百草园有趣。

13第二段描写不同景物对象的事物都有:

春季——;夏季——;秋季——;

14三味书屋都写了哪些事?

讨教怪哉虫;后花园寻乐;师生读书;学堂画画。

15你如何理解师生读书?

学习的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不太明白,但也从中获得了欢乐。

16你如何理解学堂画画?

学习虽然枯燥,但学生“苦中求乐”,这也符合儿童心理。

17“我”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心地善良,知识渊博,略显古板的老式读书人。

(外貌、几件事情看出来的性格)。

18作者对三味书屋是什么态度?

对“三味书屋”旧式教育制度不满,但对她给自己的欢乐也是很留恋的。

二爸爸的花落了

1阅读课文54到68自然段回答:

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

”的心理活动?

我急于见到爸爸告诉他握着一天的情况和收获。

2“我”进家门后看到了什么情景?

这预示着什么?

垂下散落的夹竹桃和掉在地上的青石榴,暗示爸爸的生命之树凋谢。

3“我一进不再是小孩”的含义是什么?

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我已经长大了?

我长大了懂事了,能分担一定的家庭责任了。

从我镇定的动作和思想中可以看出来。

4从文中找出按时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好几枝子,三三落落的,很不像样。

5“进了家门”到完,概括这里的主要内容?

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着老高的话,他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落了,我已经长大了。

6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用花比人把即将丧父的悲伤推向极致,而又含蓄。

7爸爸的花落了明指什么?

暗指什么?

明指:

父亲养得花落了。

暗指:

父亲去世了。

五伤仲永:

1回答问题并翻译:

(1)介绍他家世背景:

世隶耕:

世代(属于)的农民。

(2)介绍他最初状况:

未尝识书具。

(3)介绍他写诗内容:

收族为意。

(4)其父贪因: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取之。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述中有什么作用?

过渡。

3怎样认识“受之于天”和“受之于人”的关系?

“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材是至关重要的。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父利其然也。

具体做法: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经历了那三个阶段?

(1)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泯然众人矣。

6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讲了人的天资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7词类活用:

(1)父异焉: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诧异。

(2)邑人奇之: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惊奇。

(3)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4)宾客其父:

宾客: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相待。

8虚词:

(1)之:

借旁近与之:

代词,指方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

代词,指仲永的诗。

余闻之也久:

代词,指“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焉:

父异焉,代词:

指方仲永啼哭要书这件事。

复到家问焉,代词:

指方仲永的情况。

9通假字:

日扳:

通“攀”,牵引。

七最后一课

1韩迈尔先生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近于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2文中从“真奇怪,今天听讲••••••这样耐心讲过。

”助于什么描写?

试着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心理描写。

最后一刻激起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怀,把课上好,学好自己祖国语言作为热爱国家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

所以会有这种感觉。

老师也教得更认真了。

3是什么使小弗朗士觉得韩迈尔先生变得这么高大?

韩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朗士觉得他高大。

在小弗朗士眼里,韩先生不仅是个法语老师,还是一个爱国志士。

4韩先生脸色惨白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一节法语课,窗外已经传来了钟声和普鲁士兵收操的声音,德语马上要代替法语了,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所以极度悲伤痛苦。

5韩先生用出全身力气在黑板上写“法兰西万岁!

”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热爱,必胜的信念,对孩子们的鼓励。

对敌国憎恨。

6最后一段是什么描写,表达什么意思?

动作描写,表示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事实感到极大的痛苦。

7中午的钟声和号声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交待背景,渲染气氛,标志最后一课结束了,使爱国心更痛苦,激发了人物的爱国之心,塑造人物的点睛之笔,为中心升华作了最后的铺垫和烘托。

8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如何理解红体字?

韩先生对语言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对祖国的热爱。

9亡了国当了亡国奴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对红体字的理解?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监狱指普鲁士兵的控制,钥匙是祖国的语言,母语可以让人萌发爱国之情,可以使人民团结起来抵御,结束外国的统治、侵略。

10最后一段写出了韩先生怎样的心情?

无奈,悲痛,伤心等。

11如何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比喻的修辞方法,本体:

字帖;喻体:

小国旗。

经老师的影响唤醒了学生爱国主义真情。

12如何理解“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表现了对普鲁士士兵不让学法语这种控制手段的蔑视,以及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13小弗朗士认为:

“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说说小弗朗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最后一节法语课激起了所有人的爱国热情,老师更加认真地教了,学生在老师的感召下投入学习,所以有这种感受。

14如何理解“啊!

这最后一节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小弗朗士懂事了,明白最后一节课的意义重大。

点明主旨,与课文题目相呼应。

十、木兰诗

1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愿为市鞍马:

市场买换

旦辞爷娘去:

一旦告别早晨

策勋十二转:

次卷转动

双兔傍地走:

贴近依靠晚上

万里赴戎机:

奔赴投入到某处追赶

问女何所忆:

思念记忆回忆感伤

旦辞爷娘去:

天日白天早晨一旦

双兔傍地走:

离开跑散步

安能变我是雄雌:

安静安详怎么驻扎

2按要求默写原文,并解释:

描写边塞夜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矫健身姿: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描写战争残酷: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思名利思归:

描写勤劳贤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描写战争规模:

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描写暗下决心: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

紧张有序装备:

东市——北市

奔赴战场行程:

旦辞——鸣啾啾

家庭温馨和睦:

爷娘——向猪羊

自豪受到赞赏:

最后一段

2将第二段分为两层;写层意;分析修辞。

(1)木兰替父出征前的准备。

(2)赴戎机中的景象,军情急,思乡心切。

(3)第一句:

排比:

写出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

第二句:

反复,对偶:

写出:

思念家乡和亲人。

3不是对偶句的是:

A没有修辞的是B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当户理红装,对镜贴画黄。

4木兰在买骏马和马具的时,为什么要分东南西北?

难道是在一个地方买不齐?

东西南北是排比铺陈的写法,为了渲染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

5文中两次写“不闻•••但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用对比写出木兰在征途上思念亲人的细腻感情,同时与“鸣溅溅”“鸣啾啾”共同渲染出了征途中的悲凉气氛。

6木兰辞官回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现了什么性格?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上次之多,她辞官表明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7词类活用:

(1)策:

原指记事的册子,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策勋十二转。

(2)市:

原指集市,这里是名词作动词,买。

愿为市鞍马。

8多义词:

(1)市:

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

集市

(2)买:

东市买骏马:

欲买舟而下:

租,雇佣

9通假字:

(1)对镜贴画黄:

“帖”通“贴”,粘贴。

(2)出门看伙伴:

“火”通“伙”。

10本文出现的一个成语:

扑朔迷离

11本文用了互文手法的两句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邓稼先》

一、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可否去掉?

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

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

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

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

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

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

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先,更接受他为国忘我、为科研忘我的伟大精神。

作者也正是要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3.赏析:

这里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是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4.赏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里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5.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质有哪些?

(略)

二、课内语段阅读     

(一)“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2.“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3.用原文回答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                    

4.从上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二)                

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

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

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⑥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    ;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    。

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6、根据文章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

7、从文章中找出一个与“家喻户晓”意思相同的成语。

8、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9、文章表现了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表现了邓稼先性格和为人。

10、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的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重要的是因为 

11、在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个人物中,你更喜欢谁?

说出你的理由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课文理解: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读了全文,我们可以了解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但在,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言行一致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2.文章分两个部分。

其过渡段的作用是:

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

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文章开篇是怎样起笔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

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

它有两个特点:

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待“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

“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