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复习题完整版.docx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原理复习题完整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完整版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第一篇总论
填空题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世界上既不存在无目的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
3.管理二重性指的是管理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4.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是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这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所共有的,不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变更而变更,不以人的主观意志、立场观点的转移而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
5.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体现着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随着人的主观意志、立场观点的不同而转移,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具有特殊性。
6.按照所采用的手段,将管理方法分为(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和技术方法。
7.按照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管理方法可以划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8.管理中的法律方法的强制性是指法律、法规一经制定就要执行,各个企业、单位以至每个公民都必须毫无例外地遵守。
否则,要受到国家(强制力量)的惩处。
9.管理中的(行政)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使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行政手段,按行政系统和层次,以(权威和服从)为前提,直接指挥和影响下属工作的管理方法。
10.管理中的经济方法就是通过科学的(利益机制)引导人们去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
11.行政方法的实质是通过组织中的(职务和职位)来进行管理,它是一切正规组织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管理方法。
12.组织的上级对下级采用行政手段,一般是命令与强制性的,并不遵守(等价交换)原则,也不一定考虑价值补偿,很难讨价还价。
13.管理中的(经济)方法承认组织和个人有平等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并要采取一系列的法规、手段保护人们在经济利益方面的公平、合理。
14.经济方法、手段往往对应明确而具体的经济利益,必须(量化)才能实施。
15.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16.管理学研究方法中的(归纳法)就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
17.系统的集合性是指,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
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要素)或元素。
18.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结合而成的,这就是系统特征的(集合性)特征。
19.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这就是系统的(层次性)特征。
20.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特征。
21.系统相关性特征的一方面,表现为子系统同系统的关系,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子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而各子系统本身的发展,就要受到系统的制约;另一方面,表现为系统内部(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关系。
22.系统特征的(目的性)表现为系统就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设计建立,又是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运作的。
23.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以整体效果为最优。
24.从系统功能的整体性来说,系统的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往往要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
因此,系统(要素)的功能必须服从系统整体的功能。
25.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
这是系统(动态性)原理的表现。
26.系统的综合性原理包括的含义,一方面是(系统目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是(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27.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的目的。
28.(斯图亚当)最早提出了劳动分工的概念,他强调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区别,认为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
29.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30.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这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标准化)思想。
31.泰勒认为,为了使工长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责,必须把管理工作细分,一个工长只负责一方面的职能管理,即实行(计划职能),这是体现了职能管理。
32.泰罗提出时间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最优的工时定额,提出动作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一种达到最优工时定额的最优操作方法,这些体现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最优化)思想。
33.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这就是法约尔的(统一命令)原则。
34.法约尔的等级制度的含义是指,管理机构中,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
它既是执行(统一命令)的等级线,也是(信息传递)的渠道。
35.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是从一般的角度来研究管理的,即是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的。
而泰罗却是从(个别工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
36.人际关系学说的提出有其时代历史背景的必然性,但它的产生又源于一次偶然的事件,即(梅奥—霍桑实验)的结果。
37.霍桑试验的本来目的是研究企业中(工作条件)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但实验结果却促使了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
38.与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经济人”假设不同,人际关系学说对人性的假设是认为人是“(社会人)”。
39.(社会人)是人际关系学说对人的本性的基本假设。
40.正式组织以(效率和成本)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主要标准。
41.如果说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理性)分析时代的话,那么,人际关系学说就是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非理性)分析的时代。
选择题
1.关于管理的应用范围,人们的认识不同,你认为下列哪个说法最好?
()
A.只适用于盈利性工业企业
B.普遍适用于各类组织
C.只适用于非营利性组织
D.只适用于营利性组织
2.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根本区别在于()。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3.目前,在管理中运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A、行政方法B、法律方法C、经济方法D、科学方法E、教育方法
4.管理中,行政方法的运用,一般是()。
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横向D.纵横结合
5.下列方法中,客观性与精确性最强的是()。
A.法律方法B.经济方法C.技术方法D.行政方法
6.下列方法中,()是实施其他各类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其他各种方法,必须经由行政系统的中介,才能具体地组织与贯彻实施。
A.法律方法B.经济方法C.技术方法D.行政方法
7.下列方法中具有垂直性和强制性的是()。
A.法律方法B.经济方法C.技术方法D.行政方法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方法的管理效果与领导者水平无关
B.经济方法的运用由于借助了职位的权力,因此对下属来说有较强的约束力
C.法律方法要求有一个灵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D.行政方法的运用有助于组织内部统一目标
9.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中,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C.实验法D.分析法
10.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A.客观性B.概括性C.稳定性D.系统性E.自然性
11.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系统的特征表现为()。
A.集合性B.层次性C.相关性D.目的性E.稳定性
12.系统的()原理指的是系统要素之间,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以整体效果为最优。
A.整体性B.动态性C.开放性D.综合性
13.系统的()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
A.整体性B.动态性C.开放性D.综合性
14.系统的()原理说的是,不存在一个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
A.整体性B.动态性C.开放性D.综合性
15.系统的()原理是指,系统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系统要适应环境的要求。
A.整体性B.动态性C.开放性D.环境适应性
16.系统的()原理,就是要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A.整体性B.动态性C.开放性D.综合性
17.根据管理中的责任原理,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能否做到完全负责,基本上取决以下几个因素()。
A.权限B.利益C.能力D.分工E.协作
18.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循等边三角形定理,()是三角形的三个边,它们是相等的。
A.权限、利益、能力B.职责、权限、利益
C.职责、权限、能力D.职责、利益、能力
19.最早提出分工概念的经济学家是()。
A.斯图亚特B.亚当·斯密C.萨伊D.欧文
20.“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
A.泰罗B.巴贝奇C.甘特D.福特
21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权力可以分为()。
A、神授的权力 B、强制的权力 C、奖赏的权力
D、传统的权力 E、合理合法的权力
22.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官僚集权组织是以()的权力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A.传统B.神授C.合理-合法D.天生
23.著名的霍桑实验就是采用()研究管理中人际关系的成功例子。
A.归纳法B.试验法C.演绎法D.资料法
24.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认为,人是()。
A.经济人B.社会人C.理性人D.复杂人
25.下面哪些是人群关系学派的主要观点?
()。
A.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C.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D.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E.企业应采用新型的管理方法
26.新经济时代表现出哪些基本特征?
()。
A.信息化B.网络化C.知识化D.全球化E.科学化
27.管理的(C)是指,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是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不随生产关系的变更而变更,具有客观必然性。
A.管理的二重性B.阶级性C.自然属性D.艺术性
28.管理的(C)是指,是指管理又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体现着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随着人的主观意志、立场观点的不同而转移,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具有特殊性。
A.管理的二重性B.阶级性C.社会属性D.艺术性
29.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具有(ACDE)特点。
A.一般性B.及时性C.多学科性D.实践性E.不准确性
判断题
(√)1.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2.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是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不随生产关系的变更而变更。
具有客观必然性。
(√)3.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这是管理的社会属性,随生产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具有特殊性。
(√)4.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5.虽然说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科学被人们认识和建立,只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但是管理实践的产生却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一样悠久。
(√)6.企业的运作过程应该说是一个完整的投入产出过程。
(×)7.在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特别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不用与外界进行要素的交换就可以从事经营活动。
(×)8.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既可以由多人组成,也可以由一个人组成。
(√)9.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10.《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了。
(√)11.在对人性的假设方面,泰罗认为人是“经济人”。
(√)12.“经济人”的假设认为,金钱是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13.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源于一次偶然的实验——霍桑实验,所以说,各种科学理论都是偶然产生的。
(√)14.管理理论的产生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导致的工厂制度的出现,促使了管理理论的产生。
(√)15.法约尔首次将管理活动同企业的其它活动明确地区别开来。
(×)16.“法约尔桥”是违背统一指挥原则的。
(√)17.法约尔是从一般的角度来研究管理的,是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也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的,而泰罗却是从个别工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
泰罗是从工业等级的低层向上研究,而法约尔是注意于经理人员并向下研究。
(√)18.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概念题
管理:
管理是在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系统: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管理学: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归纳法:
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简答题
1.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管理在中国是非常必要的?
①资源短缺②科学技术落后③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④组织目标⑤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
2.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
①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是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这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所共有的,不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变更而变更,不以人的主观意志、立场观点的转移而转移,具有客观必然性。
②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现,体现着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随着人的主观意志、立场观点的不同而转移,随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改变,具有特殊性。
3.系统原理的主要内容。
①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指的是系统要素之间,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以整体效果为最优。
②系统的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
③系统的开放性原理说的是,不存在一个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
④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系统要适应环境的要求。
⑤系统的综合性原理,就是要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4.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工时研究②工作方法③标准化④按件计酬⑤合作⑥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⑦职能管理⑧例外管理
5.科学管理的主要思想。
①专业分工思想②最优化思想③标准化思想④“经济人”思想
6.人际关系学说的要点。
①企业职工是社会人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③企业中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
④企业应采用新型的管理方法。
第二篇决策
填空题
1.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组织是属于一个更大的环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2.人们对环境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环境,即指围绕(组织)的全部外界客观情况。
3.外部环境是组织生存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必然对组织的活动起(制约作用)。
4.按外部环境的性质不同,可以把组织的外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按外部环境对组织影响的程度不同,可以把外部环境分为(一般环境)和(具体工作环境)。
6.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和现象。
当它们未与某一组织发生关系时,它们是独立存在的,当它们与某一组织发生关系时,它们便与该组织的(管理系统)产生一定联系,成为该组织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7.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对管理系统的有利的方面是,管理者可以根据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来制定自己的长远发展(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管理活动。
8.组织的社会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外部的,由人以及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
9.人类来自于自然,但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改造自然,就使自然环境中存留了人类劳动的史迹,这种人类劳动史迹的总和就是人类的(社会)环境。
10.从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来看,(组织目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外部环境需要组织提供什么以及环境能向组织提供什么。
11.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组织要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各种(要素)的交换,因此,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12.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输入输出关系,因此,从根本上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一方面组织必须(适应环境),另一方面,组织要为自身创造和选择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3.预测是对未来进行的估计,但这种估计不是凭空的臆测,而是根据事物的(过去现在的变化)推测它的未来,由已知预计未知。
14.预测是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的基础上推断未来,而不是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臆断和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15.按时间长短可以将预测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
16.预测中的定量分析是借助于科学的(数学模型)预测分析事物的未来。
17.集思广益法是通过召开(调查讨论法)的形式,召集有关专家、学者和比较熟悉该预测问题的有关人员,请他们发表对预测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再集中起来做出评价和结论。
18.德尔菲法在调查过程中,发表意见的专家采取(背对背)的形式,不署名,避免了公开发表意见时各种心理因素对专家们的影响。
19.平均发展速度法是根据以前各期数据求出平均发展速度,然后根据基期数据和(预测期的期数)求出预测值。
20.管理决策学派的基本出发点认为“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
21.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为了利用机会。
因此,决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仅体现在方案的(选择)上。
22.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
而要能有所选择,就必须提供可以(相互替代)的多种方案。
23.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所以,任何决策,都不能有害于(社会目标),必须从社会的整体利益考虑。
24.决策中最优标准观点认为,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存在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
体现在决策上,任何一个决策问题,都可以用一个规范的(数学模型)来表示,从而可以求出最优解。
25.决策的满意标准观点认为,满意解优于单靠常识得出的最优结果,因此,提倡在决策中用(满意标准)代替最优标准来判断一个决策的优劣。
26.决策的问题类型可以划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27.与完全理性假设接近的问题都属于(结构良好)的问题。
28.结构良好问题与(程序化)决策相对应,结构不良问题与(非程序化)决策相对应。
29.将组织层次与问题类型和决策类型联系起来分析会发现,管理层次越高,所面临的越可能是(结构不良)问题,需要作出更多的(非程序化)决策。
30.将组织层次与决策类型联系起来分析,一般是基层管理者主要处理(程序化)决策;高层管理者需要作出更多的(非程序化)决策。
31.在实际管理中,从(非程序化)决策在企业管理中涉及的范围可以表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32.按决策问题的性质可以将决策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33.(风险型)决策的最后结局受概率的影响,而且这种概率是事先估计的,实际情况的出现不一定和概率相符合。
34.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是以决策问题发生的(重复性)为标准划分的。
35.程序、规则和政策是(程序化)决策的重要的外在体现。
36.把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是从环境因素的可控程度,即以决策的性质或(安全性)为标准划分的。
37.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可以把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38.战略决策是确定组织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远景规划的决策,属于全局性、长远性和方针性的决策,主要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39.按决策的(主体)分可以将决策分为组织决策与个人决策。
40.目标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我们通常用(货币)来衡量利润或成本目标,用每人时的产出数量来衡量(生产率)目标,用次品率或废品率来衡量质量目标。
41.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中的大中取大法(乐观法)是选择可获得(最大利润)的方案。
42.在不确定型决策中,采用小中取大法的管理者对未来持(悲观)的看法,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差的自然状态,因此选择造成损失最小的方案。
4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中的后悔值法就是使(后悔值)最小的方法。
选择题
1.所谓自然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外部自然条件状况。
它包括组织所处的()。
A.地理位置B.气候条件C.自然资源状况D.基础设施建设E.交通通信条件
2.下列各项中属于组织社会环境的硬环境的是()。
A.基础设施建设B.社会生活方式C.社会制度D.政党制度E.交通通信条件
3.下列各项中属于组织社会环境的软环境的是()。
A.交通通信条件B.政党制度C.社会意识形态D.社会生活方式E.社会制度
4.预测就是对未来环境进行的估计,具有()的特征
A.科学性B.目标性C.近似性D.可行性E.局限性
5.预测是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的基础上推断未来,而不是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臆断和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并且,预测依赖科学的预测技术。
这体现了预测的()特征。
A.科学性B.近似性C.局限性D.可行性
6.预测的结果与将来的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前或后的偏差,不可能完全重合,只能大致接近。
这体现了预测的()特征。
A.科学性B.近似性C.局限性D.可行性
7.下列哪项不是按时间长短对预测的分类类型()。
A.长期预测B.中期预测C.短期预测D.战略预测
8.按照是否运用数学方法作为计算工具,可以将预测分为()。
A.定量预测B.定性预测C.长期预测D.中期预测E.短期预测
9.决策理论的创始人是()。
A.泰罗B.法约尔C.梅奥D.西蒙
10.按照传统的管理理论的经济人模式,人们在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时总是采用“最优化的原则”。
这种观点是()首先提出来的。
A.泰罗B.法约尔C.梅奥D.西蒙
11.在决策的判断标准上,决策理论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用“满意的原则”来代替“最优的原则”。
这种观点是()提出来的。
A.泰罗B.法约尔C.梅奥D.西蒙
12.在决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是决策的判断标准()。
A.最优标准B.满意标准C.合理性标准D.自由标准
13.决策的可行性原则是指一项决策的实现,在()等方面应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保证程度,并且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A.市场B.生产C.技术D.资金E.人力和物力
14.决策的问题类型可以划分为()。
A、战略性问题 B、结构良好问题C、管理性问题
D、结构不良问题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