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精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9479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鉴赏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诗词鉴赏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诗词鉴赏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诗词鉴赏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诗词鉴赏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精选.docx

《诗词鉴赏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精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鉴赏精选.docx

诗词鉴赏精选

诗词鉴赏精选

教学园地

06-040809

 诗词鉴赏精选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

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兰红波碧忆潇湘。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怀远之词。

词的上片写临别之景,情调婉。

首句写送别之地的景象。

江岸边,蓼花盛开,星星点点的淡红花瓣,迎风摇曳,煞是可人。

江风阵阵,送来缕缕橘柚的芳香,沁人心脾。

这秋天的景象是如此醉人,同时也让人越来越清晰地触摸到深秋的凉。

李白有诗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深秋时节,加之“风多”,本已使人不胜秋之凄凉,更何况要在个时候送别呢!

这为下文写惜别之意作了铺垫。

次句由近及远,写诗人伫立江边远眺,只见“暮霭沉沉楚天阔”,景观顿然而悲戚。

离人将去的地方,在那茫远的楚地。

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聚,因而这“一望”,自然是令人伤感的。

用一“望”字,领起以下四句。

第三句由面而点,自上而下,从辽阔的“楚天”,到江流中的“片帆”这一形象上,类似电影的特写镜头。

你看,烟波浩淼之间,片帆一点,于粼粼碧波上闪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

这一句,其实是对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留”两句诗的化用。

从“闪孤光”三字中,我们恍惚看到了词人那种长久地痴情地注视帆影远去的幽怨的目光,仿佛听到了他轻轻的无可奈何的叹息。

“孤光”的“孤”字,用得尤妙。

写帆影之孤,其实是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

再联系上一句,我们还可以看到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之片和“光”之“孤”对比,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从而更衬托出人之渺小,暗含人生离合难以逆料的悲凉意绪。

换头一句,宕开一笔写“征鸿”。

视角自下而上,由江面而写到空中。

舟行愈远,终于消失于视野。

词人仰望长天,只见一行鸿雁高飞,也渐渐地消失在苍茫的天际。

他此时或许多想如那自由的鸿雁一样,飞向“片帆”所往之处啊!

但是或许因为他无力摆脱俗务的羁绊吧,因而只能“思随流水去茫茫”,只好托这一江碧水,载去满腔深挚的思念了。

下片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巧用两组叠音词,既写出空间的旷远、迷茫,又承载了词人的缠绵悱恻之情。

结尾一句以景语收绾,回应上片首句。

帆影不见了,太阳下山了,征鸿消逝了,寂寥的江岸边,仍旧默默呆立着一个人,久久不肯离去。

他面对着满眼红艳的兰花,碧绿的江水,不禁回忆起和离人曾经一起的潇湘之游,也不禁要生出一种渴望——下一次的相会早一些到来。

这样想来,前文所流露的淡淡的伤感之情似乎又渐渐消解了。

本词以悦目的景开头,又以绚丽的景结尾,使别情的抒发起到“哀而不伤”的效果。

 

整首词写景清丽,抒情婉,语言隽永,用典自然。

“望”、“送”、“思”、“忆”四字将词人送别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紧密地结合起来,显示出严谨的结构。

 

五代词人孙光宪《浣溪沙》赏析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

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

兰红波碧忆潇湘。

 

古来诗词,描写或涉及船帆的,多得难以计数。

如:

有说帆影的:

“岸回帆影疾,风逆鼓声迟。

”(李峤《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有说帆色的:

“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

”(厉玄《从军行》)有说帆势的:

“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

”(罗邺《春望梁石头城》)有说帆白的:

“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

”(白居易《夜泊旅望》)有说帆湿的:

“帆湿去悠悠,停桡宿渡头。

”(杜牧《晚泊》)有说帆满的:

“别夜酒余红烛短,映山帆满碧霞残。

”(杜牧《贺崔大夫崔正字》)有说帆孤的:

“海上春云朵,天际晚帆孤。

”(阴铿《广陵岸送北使》)如此等等,但是写得最传神的名句恐怕还要数五代词人孙光宪的:

 

片帆烟际闪孤光

 

在渺渺茫茫的大江中,远雾笼罩,一片冥濛,天水相连,不辨涯岸。

不料就在这一片冥濛之中,闪出一道耀眼的白光,定神细看,才知是一条帆船。

它正在挂起满帆,乘风急驶。

帆身反射着太阳余辉,越去越远,但那么一星孤零零的亮点,仍是分外鲜明。

这是多么的生动,真比一幅著名油画更能传神。

我们回头再看上面那些句子,就不免有些相形见绌了。

 

文学上无独有偶的事很多,在文学史上还会出现很多作家构思相同或类似的作品。

孙光宪这句“片帆烟际闪孤光”,也能找到极相似的例子。

这里也不妨拿来作一比较: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俄〕莱蒙托夫:

《帆》①

 

看!

“淡蓝色的云雾里”不就是“烟际”,“一片孤帆儿”不就是“片帆”,“闪耀着白光”不就是“闪孤光”。

一模一样,只字不差。

可见不管是中国作家还是外国作家,诗人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神妙如此!

 

孙光宪在后唐天成初年(926左右)到了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在高季兴手下任从事,后来官至荆南节度副使。

荆南的辖地相当于从巴东到岳阳以北的长江两岸。

从此词的内容看,应是他在荆南任职时写的。

 

此词的精巧之处在于开头写的全是江岸和江上的景色,到最后一句才忽然荡开,把主要的用意放到一点上,悠扬跌宕,耐人寻味。

 

先看这首词的铺叙:

 

一开头就是秋景。

秋景很美,不象别人笔下那样衰飒。

“风多”二字突出了沿岸蓼花开遍、迎风摇曳的丰姿,便把“蓼”(水蓼、辛蓼)字点活了。

“橘柚”着一“香”字,再把节候烘托一番:

是橘柚接近成熟的季节,林子里散发着果实的香气。

这句点出人站在江岸上。

 

第二句回头写长江。

“楚”是句中的着意点。

用这个字,面对的是湖北(古为楚地)这段长江就不言而喻。

句中既用“江”,又用“天”,又下了“长”字,都是有意描出长江浩阔一望无际的景象,为下句先安排一个恰当的背景。

 

第三句是用极精细的观察和极准确的语言描画出来的。

上面已经分析过,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下。

为什么他说“片帆”,难道偌大的长江,就只有一条帆船?

长江上显然不止有一条帆船;但是,从艺术的要求说,诗人有他选择的权力,他不是摄影机,他有艺术的眼睛,可以而且应该把他认为没有作用反而妨碍艺术“升华”的多余杂质过滤出去,而单单剩下“这一个”。

例如“一叶惊秋”(柳永《竹马子》)、“小乔初嫁”(苏轼《念奴娇》),只举出一叶、一人,却更能鲜明地表达所要抒发的情怀。

 

下片,“目送”两句,还是眼前景色,却已浸入了抒情。

上句是抬头看:

“征鸿杳杳”;下句是低头看:

“流水茫茫”。

一种孤独无侣悲凉苍莽的愁情袭上诗人心头。

这是从“片帆”引出。

“片帆”悄悄带去了离情,于是“征鸿”“流水”,也染上别离的色彩。

句中又下了“送”字、“随”字,把的感情焦点,从近而远,推向南方远处。

这就为结末那句打下伏笔。

 

最后一句点明要害,前面的词句全为此句而来。

“兰红波碧忆潇湘”——他所思忆的原来远在潇湘。

“潇”是潇水,“湘”是湘江,都在洞庭湖南。

“兰”是佩兰,不是兰花。

佩兰属菊科,秋天开红紫色的花。

江淹《别赋》:

“见红兰之受露。

”韦庄《婺州水馆》诗:

“水馆红兰合。

”指的都是这种植物。

这句表面上看是忆念那个地方,通看全诗,却可以意会是忆念那个地方的某人。

李白《远别离》诗: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王缙《古别离》又说:

“下阶欲别离,相对映兰丛。

含辞未及吐,泪落兰丛中。

”是不是可以拿来印证这句呢?

虽不一定从前人诗中得出暗示,反正忆人的感情是本词的焦点。

照我看,他追忆如今远在潇湘的某个友好,或恋人,都是可能的。

 

【鉴赏题】

 

⑴有人认为“望”字颇有韵味,你是否同意这样的意见?

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

 

⑵“片帆烟际闪孤光”一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激赏,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4分)

 

⑶“目送”两句运用了两对叠音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参考答案】

 

⑴“望”字实际是这首送别诗的诗眼(1分),后面所写的是伫立“远望”的具体内容的描写(1分);“望”字也表示久久注视着友人船只,显示了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1分)

 

⑵本句运用借景抒情(或“景中含情”“融情于景”)的方法(1分),写帆影在斜晖下,于烟波浩淼的江流中闪烁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的的景象。

(1分)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之“孤”对比(1分),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写帆影之孤,其实是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

也寄托了词人的对朋友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

(1分)

 

⑶运用叠音词,既写出空间的旷远、迷茫(1分),又承载了词人的缠绵悱恻之情(1分)。

音节和谐动听(1分)。

 

 

贺新郎兵后寓吴

 

蒋捷

 

深阁帘垂绣。

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

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

影厮伴、东奔西走。

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

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

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

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

趁未发、且尝村酒。

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

翁不应,但摇手。

 

蒋捷词作鉴赏

 

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南侵,陷岳州,下苏常。

翌年春日,兵进临安。

这年秋天,蒋捷正在吴门流寓,兵荒马乱之中,衣食问题成为困挠词人最大问题。

这首词写于此时,是词人流浪生活的真实写照。

 

“深阁帘垂绣。

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

”闺阁深院,垂地绣帘,柔和灯光,轻言细语。

会心之处,嫣然一笑,酒涡迷人。

词人首先营造了记忆中温馨的氛围。

但和眼前的自然之物相对照。

在漂泊中自己多么希望回到故乡和家人团聚,可是“望断乡关知何处”!

羡寒鸦、到着黄昏后。

一点点,归杨柳。

黄昏之后的“寒鸦”尚可归巢杨柳,令人羡慕不已。

不令人产生人不如鸦之感!

“蒋词中抒发的背井离乡的愁苦情怀,而是战乱时代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产物,而非一般词人和平时的呻吟。

”万叠城头哀怨角“,城头上反复吹奏的号角声充满哀怨,这”哀怨“是一种主观感情的外射,和着国破家亡的伤恸。

 

“相看只好山如旧。

”流露出江山易主的悲痛心情。

“叹浮云”比喻世事的变幻无常。

漂泊孤凄之感是和亡国之痛融合在一起的,使之更加深沉,也更加悲苦。

这是一个秋风肃杀,百花凋残的季节,这是一处景物苍茫的黄昏时刻。

 

“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

”明天将带上枯干的荷叶包着的冷饭,越过前面那座小山,设法谋生,以便糊口。

“趁未发、且尝村酒。

”从困境了显现出达观的态度。

姑且苦中作乐,把烦忧抛在一边吧!

村酒饮罢,囊中仍很羞涩。

“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

翁不应,但摇手。

”微醉中探手“枵(xiāo消)囊”幸喜那唯一的谋生工具毛锥还在。

他询问邻近的老翁:

“需要抄写《牛经》么?

”老翁只是摇手。

词人“东奔西走”的目的和结果,在这几句话中描写的维妙维肖。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几个典型的细节加以描述,把它看成现实主义的杰作亦无不可。

 

这是一首描写流浪生活的悲歌。

在战乱的年代,词人过着流浪的生活。

即使物质上再困窘,也不能使他屈服仕元。

同时在词人通过老翁对《牛经》的冷淡态度的描写,透露出当时农村中凋零残败的景象,和农民生产情绪不高的事实。

 

评析:

词题是“兵后寓吴”。

“兵后”,指元丞相伯彦率军攻陷临安以后。

“寓吴”,指流亡到苏州一带。

这首词通过一个逃避战乱的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南宋的灭亡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精神上的痛苦。

强烈的对比是这首词的主要特点之一。

本篇刻画了一个坚持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南宋灭亡后的时代气氛和心理情绪。

这首词不仅是一个逃亡知识分子的哀歌,也是那一时代的挽歌。

 

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早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此诗作于被革职后,西行伊犁途中。

 

(1)诗歌第二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结合全诗具体赏析。

(2分)

 

(2)第三句“我与山灵相对笑”,笑中既有无奈又有洒脱,结合全诗具体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

(1分)诗人把天山人格化,作为自己寂寥西行的伴侣和向导,把天山写得有情有意。

(1分)

 

(2)诗人一腔报国热情,却被贬伊犁,满腹的怨愤如同天山积雪积郁难消,这是内心无奈的笑。

但是诗人在被贬途中还能联想到天山的积雪如同美玉一般,又联想到自己满头银发如同天山积雪一样难消,于是与天山相对而笑,又表现出诗人乐观旷达的胸襟,这又是一种洒脱的笑。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

 

诗歌鉴赏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清代政治家,鸦片战争时期主战派的代表。

他在广东主持查禁鸦片,领导军民击退英国侵略军的进攻,却被卖国政府撤职,发配新疆伊犁。

《塞外杂咏》写在他赴伊犁途中。

 

①天山――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②笏――封建时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用象牙、玉石或竹片制成,可以在上面记事。

③琼瑶――美玉。

④寂寥――内心感到凄凉、冷落。

⑤山灵――山神。

 

新疆位于祖国的大西北,伊犁又处在新疆的西北方。

诗人,这位保卫东南海防、声震中外的反侵略英雄,却因功获罪,被发配到西北更西北的伊犁去,迢迢万里,戴罪而行,途中心境用“寂寥”来形容,实在是很节制的。

 

多亏进入新疆不久,便遇到殷勤好客的主人――天山群峰。

那一座座峰峦拔地擎天,满头积雪,好似千万笏板,全由晶莹的美玉雕成。

或许出于对英雄的崇敬吧,前峰刚刚送过,后峰马上迎来,它们一路充当旅伴和向导,给了诗人极大的安慰。

天山的盛情,触发了诗人的幻想和幽默,眼前显现出一位白发白顺的老者,搔搔自己头上白发,也以笑相答:

您和我的满头白雪,都是很难消解的啊!

 

同是满头白雪,来历却不相同。

在山神是因为天山太高,山头太冷°诗人则是忧国忧民之心太重的缘故。

“白发三千丈,缘悉似个长”,大诗人李白不是早就这样感叹过吗?

 

请注意欣赏诗的首句――“天山万笏耸琼瑶”,这个比喻,不仅生动地刻画了天山群峰的雄姿,而且微妙地传达了诗人的心事:

看到雪峰,想起玉笏,说明诗人身在天山,心在朝廷,他时时盼望着有一天重新持笏上朝,参与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决策。

 

高考模拟试题之诗歌鉴赏题练习29题

 

 

 

安公子·弱柳丝千缕

 

袁去华

 

弱柳丝千缕。

嫩黄匀遍鸦啼处。

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

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

曾画楼,见个人人否?

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

 

庾信愁如许。

为谁都著眉端聚。

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

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

闲傍枕、百啭黄鹂语。

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坞。

 

【赏析】这是一首感春恋友、抒愁遣恨的优美词作。

 

开端先捉住最能体现新春季节特征的柳条,并把它推入画面中心,一个“弱”字将万千细柳刚从肃杀严冬中苏生过来而尚带纤柔娇怯的情态都笼括了。

继之说仿佛青春女神以柔丽之手把淡黄染料细心而均匀地涂抹在柳条上,使柳枝们都穿上了鲜艳可人的春装,因而招引着鸦鹊们的停憩和鸣叫。

这就有声、有色、有动感地把一派盎然生机凸现于纸面。

身处这清新、活泼、温馨、开朗的新春境界,很自然地诱发人的一腔恋情。

 

由景入情怎么过度才产生好的审美效应呢?

──一个“寒”字传递了个中信息。

身着罗衣,本该轻暖;缓步郊野,本该欢乐;却不料因春天刚到(即“春尚浅”),乍暖还寒,凭空又飞来“一番风雨”。

前人曾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写春佳句,可知风雨忽至乃新春之常景。

但阴风冷雨毕竟给词中主人平添了一番“寒”意。

于是由“寒”而榫合无痕地潜忧思,就顺理成章了。

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李白《菩萨蛮》即有“寒山一带伤心碧”之句,原来“寒”和“伤心”有着内在联系呢。

被奉为词坛“花间派鼻祖”的温庭筠也有“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此情谁得知”的恋情描写,更可证明。

所以,袁去华于此景中融情的描叙很谐顺地导入对恋人的思念,就很有艺术的审美情趣。

 

词人的巧妙还在于把空泛的心理思念,化成具象的生动描绘:

词人情之所致,忘乎所以地追问着翩飞的春燕:

燕子啊,你们在飞回故乡经过绿水、红桥、黄土路时,可曾在那彩饰的楼房中见到我那可意的恋人儿?

“人人”即“人”,既适应词曲的格律要求,又突出对那“人”的深长情意,故此“人人”实指的爱人。

接着,不待燕子回答,词人自己先就说道:

不难想象啊,她因蒙受着离别之苦而门窗紧闭,闺房凄寂,更懒得弹琴抚瑟,以致琴瑟之上积满灰尘。

(“云窗”,指云母片镶饰之窗,形容门窗居室之华丽。

或谓此句指“楼阁遮掩于云雾之中”,似觉不当。

“哀弦危柱”指乐器上发声的弦线和支柱。

“哀”形容弦声哀伤,如魏文帝《善哉行》: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杜甫有“哀弦绕白雪,未与俗人操”的名句;周邦彦词中亦有“酒趁哀弦,灯照离席”的描叙。

“危”形容支柱端直。

 

过片,由遥念恋人之凄寂返来述及词人自身之愁苦,借北朝时著名的大辞赋家庾信来比况自己,则能引起人的深广联想和思绪共鸣。

此言当年庾信之愁啊也像“我”今天这般;实即“我”今天之心境啊一如庾信当年之烦愁!

唉,是谁引得“我”眉峰紧蹙地愁思不断的呢?

……。

北朝时庾信曾写过《愁赋》(后已失传),在《哀江南赋》及《咏怀二十七首》等作品中都流溢着诗人满腔的忧愁郁闷,人们每每用为熟典,如姜夔词中写道“庾郎先自言愁赋”,刘辰翁词中亦有“更江令恨别,庾信愁赋”的句子。

 

袁去华明知自己愁因“为谁”却故作疑问,则进一步深沉地蕴含了对恋人的热切情思,同时使词作多了一层跌宕之致和灵动之美。

问而无人答,愁而无处消,于是“我”就只得迎风独立、自抛泪珠,请滔滔的东流之水带去对恋人的无限情愫。

欧阳修写过“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以表爱情欢乐的词句,也写过“为问新愁,……独立小桥风满袖”以示失恋之苦的词句,袁去华巧妙地化用其境,却自铸新意于上──以“弹泪眼”而使境界更增视动性和立体感。

本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弹泪眼”乃伤心之情最炽热的典型表现,确如宋人杨万里所言“岂有心情管风雨,向人弹泪绕天流”。

 

词人想到春日渐长,本该在新春中一展宏才(词人曾有过“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的“书生报国”之志),现在因恋人音信杳茫,自己愁肠百结而感到燕飞柳舞的春天却也“闲”得无聊,于是心倦意懒竟不知如何打发时光,只得随便地依着枕头,听任黄莺鸟儿自在地鸣唱和絮语。

任鸟声清脆悦耳却难以焕发自己的欢欣喜跃,自己还是昏然入梦,但因心态不宁故而梦境不深,不久即被黄鹂的轻歌软语唤醒;而醒来之后依然体态不支,精神不振(“厌厌”即恹恹),昏昏沉沉之间不觉已是夕阳西下,花圃暗淡,周围一派冷漠气氛……。

(“花坞”是四周高起而中间凹下的花圃。

唐诗中有“花坞夕阳迟”的句子。

 

本词上阕以柳舞鸦啼、燕飞风雨的新春胜景触发自己因春生情、由春恋友的思绪;中间由已及人,此伏彼起,以幻境勾勒出恋人的苦况;下阕则以东风送暖、碧水东流和黄鹂欢唱的秾丽春景,背面敷粉地反衬自己的幽闷和愁结。

全词以一个“愁”字为潜思默化的内在机杼,使词中各景各物显得动静有致、远近协调、浓淡相配、情景相谐,在幽怨悲凄中亦饶清朗活畅的韵致,所以成为耐人吟味的词坛佳作。

水调歌头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

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

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

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

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赏析】葛长庚的词最显著的特点,是语言讲究,工于推敲。

开头的“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二句,选用江、山、云这些巨幅背景入词,同时用“远”字、“长”字预示行人辽远的去向,用“春”字、“暮”字勾勒出最叫人伤神的时令。

因此,起首十字在点明“相留相送”之前,就已饱含了惜别的全部情绪。

这首词的开头纯用景语,由于一二句意境高远,所以词篇刚一开始就将离别的愁绪,渲染得分外的浓烈,接着就有“相留相送”一句,似乎感情的即将汹涌而出了。

谁知刚说完了这四个字,却突然打住,来了句“时见双燕语风樯”。

“相留相送”的心情如何?

反而欲说还休,这种写法既写出情之切,难以表达,同时又使文势跌宕,于一张一弛之中显出了炼句谋篇的功夫。

“双燕语风樯”是借物写人,从侧面补叙“相留相送”中的情意。

“满目”以下三句分别将别时所见、分手远去、别后独处三个环节写了出来。

 

词篇写别离,但离别情绪却没有用一个字来正面点染,只用当时所见的江、山、云、双燕、飞花烘托离人的辛酸,这在古人诗词中已属少见;至于将别去的速度写得那么迅疾,近乎是叠用由言别到分手到孤单的一个个镜头,则无疑又是抒写离人凄苦最有效的手段。

用“千里”明提两地遥远的距离,用“沃”反衬愁肠回绕的痛楚,都极有分量。

“回雁峰前路”是设想中的来日前程。

回雁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相传秋雁南飞,至此而返。

但是到了那里,返得了还是返不了呢?

“烟树正苍苍”便暗示:

那里渺茫难测,何从预料归期!

可知,前途中山、水正多,词中独写“回雁峰”是有讲究的。

 

下半阕,用三个字的短句,选取漏、灯、马三种事物表现行人单调的旅途生涯。

其中,写漏声用“残”,写灯焰用“短”,是在暗示经历着一个不眠之夜。

“马蹄香”是用马蹄尚有踏花余香,来说明主人公驻足不久。

然而漏残焰短,天亮在即,新的跋涉又将开始。

“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写的是未来的旅程。

词用“浮云飞絮”比喻旅人,是古人诗文中较为常见的;而“一身将影”用上“将”字,把“形只影单”的意思予以翻新,就开始露出逋峭之势;至“向潇湘”三字虽只引入地名,但潇湘为湘江的别称,位置在衡山之,连系上半阕中“回雁峰前路”一句,将词人心中的留连眷念之情刻画了出来。

 

“多少”以下三句写“一身将影向潇湘”时的情绪,其中“多少风前月下”即叙述自己的孤独,又比照往日风前月下的幸福与团聚,在对比中写尽思念,写透凄切。

“迤逦天涯海角”从回雁峰、潇湘再往极远推开,并从“多少风前月下”的美好回忆中惊醒,于是自然吐出了“魂梦亦凄凉”这一撕裂肝肺的呼声。

以“又是春将暮”结尾,既呼应“江上春山远”,又挽住不尽的跋涉:

“无语对斜阳”既呼应“山下暮云长”,又挽住无穷的凄凉。

有了这两句,就能总揽全篇大旨,使词作首尾连贯,浑然一体。

此外,结处出现“无语对斜阳”的人形象,将所有的情思全凝聚在他那深沉的眼神里,也极耐寻味。

 

葛长庚有云游四方和道士生活的熏陶,因而他的作品清隽飘逸。

这阕词赋离愁,从“春山”、“暮云”以下,选用一连串最能叫人愁绝的景物,间用比兴与直接抒写之法,多方面渲染个人情绪,写得愁肠百,深沉郁结。

然而词篇从“相留相送”写起,一气经过回雁峰、潇湘,直至天涯海角,又似江河流注,虽千回百,却能一往直前。

气脉贯通,气韵生动,实是词中珍品。

普天乐·秋怀

 

为谁忙?

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膺,笑我飘零。

 

【大意】为谁辛苦为谁忙?

难道这就是命。

奔波如西风中的驿马,深夜苦读至月落。

世路艰难如蜀道如登青天,境遇如枫叶飘落吴江水冷。

功名未竟,白发满头。

严子陵拒召钓鱼,张季膺思莼归隐,可笑我依旧漂泊孤零。

 

为功名何等辛苦?

为功名何等心苦?

功为何物?

一张证书,一枚奖章?

名又是何物?

名又值几何?

有名就有幸福?

为什么我们要听他们的,为什么我们要得到他们的认可,他们又有何德能?

为什么不能做自己?

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思维里,苦自己累自己?

 

人月圆

 

黄钟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

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怅然孤啸,青山故园,乔木苍苔。

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背景】生活在元末明初,作为元代遗民,他始终不能忘记元兵南下、宋朝灭亡那段悲惨的历史。

因此,他一生都没有在元政权下做官,隐逸山林,在他晚年时常追忆旧事,缅怀故国,抒写愁思。

此曲即是重登绍兴越王台时所作,包括江浙广大地区在内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践报仇雪耻的历史传统,又是南宋政治经济的中心,人到这里尤其容易激发起亡国的惨痛和恢复河山的愿望,今天重游前朝重地,登上当年勾践点兵复仇的越王台,感情不能抑制。

 

【大意】不要再问前朝(此指宋朝)那些伤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