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481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docx

《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docx

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

文言文固定词语辑录

文言文中的一些固定词语有固定的意思,表现古代文化特征或某些特殊称谓。

这里辑录高考常用的一些固定词语作些解释,以供参考。

  

1、表示官职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

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

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

授予官职。

  除:

任命,授予官职。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擢:

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

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2、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

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转、调、徙:

调动官职。

  补:

补充缺职。

  改:

改任官职。

  

3、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

同时掌管,兼任。

  领:

兼任。

  署:

代理,暂时担任。

  权:

暂代官职。

  

4、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

降职。

  谪:

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

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

  左迁:

降职。

  罢、免:

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

废弃不用。

  

5、还有一些不表示官职的变动,但常常与官职结合在—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①知。

如:

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②行。

如:

迁左丞,行徐州事。

③主。

如:

“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

”(《史记•吕太后本纪》)

6、一些不需翻译的官职固定称谓

①武官。

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

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②中央文官。

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如:

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③地方文职。

一般称呼为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令等。

 ④掾:

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如: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为临淄市掾。

7、文言中常见的固定格式

有……者:

常用于叙述的对象;有时候是定语后置的一种形式:

如“人有亡鈇者——译文:

有一个丢失了斧头的人),在译成现代文时,要把“人”字放在后面,让“有……者”作为它的修饰语。

如果没有这种修饰关系的“有……者”,就不是后置的定语:

如“杭有卖果者——译文:

杭州有个卖水果的”,因为“卖果者”不是“杭”的定语。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表示总结性的判断。

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其”是语气副词,意为“大概”。

唯……是……、唯……之……:

宾语提前的一种格式,即是“唯+宾语+是(之)+动词”。

作用是强调宾语并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一性。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听”就是这种格式。

庸……乎、其庸……乎:

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如何、奈何、若何:

表示询问或反问,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放在动词前,表示反问;单独使用时,表示询问办法。

如……何、奈……何、若……何:

用来询问办法,意思是“把……怎么办、对……怎么样”。

有以……、无以……:

意思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经常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是以:

是“以是”的倒装,意思是“因为这个”,一般译为“因此”。

这里的“是”是指示代词。

有所……、无所……:

意思是“有……的(人、东西、事情)、没有……的(人、东西、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

“所”字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这个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何所: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意思大致是“……的(人、东西、事情)是谁(什么)?

”要根据“所”字后面的动词灵活翻译。

孰与、与……孰:

表示比较和选择,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孰”是疑问代词,相当现代汉语“谁、哪个”。

孰若、与其……孰若……:

表示选择,意思是“哪如、与其……哪如……”。

通过选择,表示舍前取后的意思。

无乃……乎:

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意思是“恐怕……吧?

”,“无乃”直译为“不是”,但“无乃……乎”不能翻译为“不是……吗”,因为在古代“无乃”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

得无……乎、得无……耶:

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意思是“恐怕……吧?

、莫非……吧?

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意思是“不是……吗?

、岂不是……吗?

”。

这里的“亦”字用来凑个音节,读轻音,没有具体的意义。

何……之有:

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呢?

何有于……、……于何有:

表示反问,意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何以……为、何……为:

表示反问,意思是“还用……做什么?

、要……干什么?

”这里的“为(wéi)”是语气词。

“何”字可换用别的疑问代词,如“奚以……为、恶以……为、安以……为”,意思不变。

何……焉为:

表示疑问,意思是“有什么……呢?

然后:

顺承连词,可理解为先有前面一件事才会产生后面的事,可译为“这样以后”。

虽然:

“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然”相当于“如此”“这样”,“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这样),但是”。

否则:

“否”是“不然,不这样”的意思,“则”是“就”的意思,“否则”可译为“不然就”。

何况:

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引出进一层的意思,不作翻译,照用“何况”原词。

何其:

副词,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

得无:

副词,表示反问、怀疑或揣测。

常与疑问语气词“乎”相搭配,可译为“莫非”“是不是”。

庶几:

副词,可译为“差不多”。

无乃:

常用于反问句,结尾与“欤”“乎”配合,表示委婉的商榷的语气,对情况加以测度,跟“岂不”意义相近,可译为“恐怕(只怕)……吧”“岂不是……吗”。

比及:

“比”作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等”“等到”,“比及”可译为“等到了……”

不啻:

音chì,可译为“不止”“不仅仅是”。

要之:

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可译为“总之”“总而言之”。

然则:

“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则”表推断,可译为“那么”,“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就)……”。

足以:

可译为“足够用来”。

8、文言常见固定句式

(1)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得就是××”

例:

其李将军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4)无乃……乎、无乃……与——译为“恐怕……吧”

例:

求!

无乃尔是过与

(5)其……乎——译为“难道……吗,大概……吧”

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6)得无……乎,得无……耶——一般译为:

“恐怕(莫非)……吧”“该不会……吧”

例:

日饮食得无衰乎?

(7)何(以)……为——一般译为:

“还要……干什么”

例: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10)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1)如……何——一般译为“对……怎么办”

例:

如太行、王屋何

(12)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13)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

例:

夫子何命焉为?

文言文反训词的理解

下面的词语,都含有两种相反的意思,请在各个句子后的括号内选填字母。

1、奉A、给予;B、接受。

(1)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2、受A、接受;B、给予。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3、置A、安放;B、丢弃。

(1)沛公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2)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

4、逆A、迎接、迎战;B、违背。

(1)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

(2)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

5、遗A、失掉;B、存留。

(1)拾遗金一饼。

(《乐羊子妻》)()

(2)始访其遗踪。

(《石钟山记》)()

6、延A、迎请;B、迎击。

(1)秦人开关延敌。

(《过秦论》)()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

7、几A、指数少;B、指数多。

(1)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指南录后序》)()

(2)天子读书者有几。

(《黄生借书说》)()

8、纳A、交出;B、收进。

(1)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促织》)()

(2)成妻纳钱案上。

(《促织》)()

参考答案:

1、奉

(1)B

(2)A2、受

(1)B

(2)A3、置

(1)B

(2)A

4、逆

(1)A

(2)B5、遗

(1)A

(2)B6、延

(1)B

(2)A

7、几

(1)B

(2)A8、纳

(1)B

(2)A

解题要领: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种相反的意思,这是文言文常出现的情况,叫“反训词”。

我们碰到用常用义解释不通的词语时,不妨用其相反义来试作解释,再放回原句求证。

自测题:

请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中的固定格式):

1、人有亡鈇者。

(《列子•说符》)

2、楚人有涉江者。

(《吕氏春秋•察今》)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4、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元年》)

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6、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

8、晋其庸可冀乎?

(《左传•僖公十五年》)

9、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三国演义》)

10、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1、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

(《资治通鉴•官渡之战》)

12、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汤问》)

13、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史记•滑稽列传》)

14、若楚惠何?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15、项王未有以应。

(《史记•项羽本纪》)

1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17、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韩非子•喻老》)

18、余是以记之。

(苏轼《石钟山记》)

19、如有所语。

(魏学洢《核舟记》)

20、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史记•项羽本纪》)

2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林嗣环《口技》)

2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项羽本纪》)

23、卖炭得钱何所营?

(白居易《卖炭翁》)

24、白雪纷纷何所似?

(《世说新语•言语》)

2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战国策•齐策》)

26、吾与徐公孰美?

(《战国策•齐策》)

2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8、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29、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柳宗元《童区寄传》)

30、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1、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论语•雍也》)

3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33、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聊斋志异•促织》)

34、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35、吾射不亦精乎?

(欧阳修《卖油翁》)

36、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37、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隐公元年》)

38、虽及胡耉(gǒu),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39、劳之不图,报于何有?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40、陈嚣问孙卿子曰:

“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

凡所有为兵者,为争夺也。

”(《荀子•议兵》)

41、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42、夫子何命焉为?

(《墨子•公输》)

参考译文:

1、人有亡鈇者。

(《列子•说符》)

有一个丢失了斧头的人。

2、楚人有涉江者。

(《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乘船过江的人。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4、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元年》)

《诗经》上说:

“孝子的孝是没有穷尽的,永远把它给予你们。

”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锡”通“赐”)

5、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消灭我君主的仇敌,只看自己的力量行事(意译:

要使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来)。

6、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父母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别的就不用担心了)。

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韩愈《师说》)

我学习道理,难道还追究(用得着知道)他出生年月在我先还是后吗?

8、晋其庸可冀乎?

(《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国的前途难道可以估量得到吗?

9、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三国演义》)

孔明用这样的人,怎么不误事!

(“如何”放在句首表反问)

10、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拿了我们的玉璧,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呢?

(“奈何”单独使用表示询问方法)

11、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

(《资治通鉴•官渡之战》)

现在袁绍正要来进犯,我们却避开他向东(去征讨刘备),如果袁绍乘机袭击我们后方,怎么办呢?

(“若何”单独使用表示询问方法)

12、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汤问》)

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13、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史记•滑稽列传》)

巫妪、三老不回来,对这件事怎么办呢?

(“之”,代词)

14、若楚惠何?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

15、项王未有以应。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没有话回答。

(直译是:

没有什么用来回答的话。

1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因此不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千里。

(跬,可译为半步)

17、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韩非子•喻老》)

现在(您的病)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多说了。

18、余是以记之。

(苏轼《石钟山记》)

我因此把这情况记载下来。

(这里的“是”是指示代词)

19、如有所语。

(魏学洢《核舟记》)

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直译:

好像有说的话。

20、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史记•项羽本纪》)

我进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有所近”直译:

有接近的东西)

2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林嗣环《口技》)

凡是应该有的种种声音,都有了。

(“无所不有”直译:

没有不具有的)

2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项羽本纪》)

如今(刘邦)进关后,钱财物资一点也没有动用,妇女一个也没有接近,这样看来,他的野心决不在小的方面。

(“无所取”直译:

没有取用的;“无所幸”直译:

没有宠爱的)

23、卖炭得钱何所营?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得来的钱作什么用?

(“何所营”就是“所营者为何”,直译:

经营的东西是什么?

24、白雪纷纷何所似?

(《世说新语•言语》)

白雪纷纷像什么?

(“何所似”就是“所似者为何”,直译:

跟它相似的东西是什么?

25、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战国策•齐策》)

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个漂亮?

26、吾与徐公孰美?

(《战国策•齐策》)

我跟徐公比,哪个漂亮?

2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个(厉害)?

(比较的内容没有明确指出,根据语境补入“厉害”)

28、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冯婉贞》)

与其坐着等待(咱村)被毁,哪如行动起来拯救它?

29、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与其杀了这个孩子,哪如卖了他好呢?

30、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部队精疲力竭,远方的对手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31、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论语•雍也》)

平时随便、马虎,又用简单的方法处理事情,这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大”通“太”;“无乃”直译为“不是”,但“无乃……乎”不能翻译为“不是……吗”,因为古代“无乃”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

3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是有不同的吧?

33、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聊斋志异•促织》)

莫非是指点我捉蟋蟀的地方吧?

34、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35、吾射不亦精乎?

(欧阳修《卖油翁》)

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高超的吗?

36、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呢?

37、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隐公元年》)

姜氏有什么满足的呢?

(“厌”通“餍”,满足)

38、虽及胡耉(gǒu),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即使年纪很大的敌人,只要捉得到就要捉住他,对于头发斑白的敌人有什么可怜惜的呢?

(“二毛”头发斑白)

39、劳之不图,报于何有?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没有打算尽什么劳力,又有什么可报答的呢?

(“劳之不图”即“不图劳”;“报于”即“于报”;“何有”即“有何”:

宾语均前置。

“报于何有”直译:

对报答来说,又有什么呢?

40、陈嚣问孙卿子曰:

“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

凡所有为兵者,为争夺也。

”(《荀子•议兵》)

陈嚣问孙卿子(荀子)说:

“先生您谈论用兵,常常以仁义作为根本。

仁就是爱护人。

义就是讲道理,那么还要用兵做什么呢?

凡进行战争的,都是为了争夺啊。

41、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笑着说:

“老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42、夫子何命焉为?

(《墨子•公输》)

先生有什么指教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