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胡金平版教学内容大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439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胡金平版教学内容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教育史》胡金平版教学内容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教育史》胡金平版教学内容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教育史》胡金平版教学内容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教育史》胡金平版教学内容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胡金平版教学内容大纲.docx

《《中国教育史》胡金平版教学内容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胡金平版教学内容大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胡金平版教学内容大纲.docx

《中国教育史》胡金平版教学内容大纲

04级《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中国教育史英文名称:

TheHistoryofChineseEducation

总课时:

48理论课时:

48总学分:

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1、课程性质:

《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学位课程。

2、课程开设的目的:

通过学习中国教育史知识,使学生对教育专业和教师职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在把握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变迁基本历程和趋势的基础上,形成既继承优秀教育传统、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历史借鉴和教育科研能力,以适应未来教师工作的需要。

3、课程主要任务:

掌握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常识;引导学生把握中国教育的历史特点、地位与得失;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要以唯物和辩证的历史观为教学指导思想。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趋势,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与理念去指导、研究教育教学问题。

3、教学过程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指导自学,师生互动”的师生关系,也要形成“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为此,教师应注意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开展学术讨论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章古代学制篇

第一节文教政策

一、古代文教政策的变迁

1、秦以前文教政策的变迁(古代教育奠基时期

(1“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奴隶”制时代

(2“百家争鸣,学在四夷”(春秋战国,过渡时期

(3“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秦代,“封建”制初立

2、两汉-南北朝“封建”文教政策确立与发展(古代教育发展时期

(1“兴儒倡学,官私并荣”(汉代

(2文化教育的自发性(魏晋南北朝

3、唐宋文教政策的完备化(古代教育繁荣时期

(1“三教并用,教育鼎盛”(唐代

(2“重文尊士,理学广传”(宋代

4、元明清文教政策的专制性(古代教育衰落期

“思想控制,文教如网”。

二、我国古代文教政策的基本特点

1、政府重教,视为统治之道。

2、文教政策有鲜明政治性,服务政治、德育(人伦道德教育为重。

3、重视官学(主要是大学,容纳私学,形成一定的互补性。

4、学校教育与取士选官制度的合一。

5、贯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第二节官学制度

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

1、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

原始教育的幼稚性及其特点。

2、学校产生于文明时代之初

(1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2学校的起源与产生途径

“庠”──养(老与教的合一;“校”、“序”──军体教育活动;

“成均”──音乐教育(与祭祀有关。

二、奠基时期的官学

1、“奴隶”制时代官学及其代表:

周代(见示意图

(1学校系统。

(2学生:

修业、入学年龄与资格。

(3教育内容:

德、行、艺(六艺、仪。

(4教师:

官师一体。

西周官学系统示意图:

┏南学(成均

┏天子设━╋北学(上庠

┏大学┫┃辟雍(太学

┏中央:

国学┫┗诸侯设┣东学(东序

┃┃(泮宫┗西学(瞽宗

西周官学━┫┗小学┏━塾(闾设

┃┣━庠(党设

┗地方:

乡学━━━━╋━序(州设

┗━校(乡设

2、“封建”官学的胚胎:

战国“公室养士”(例:

齐国稷下学宫

三、古代官学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汉代的官学系统

(1“封建”及古代官学制度的确立:

汉武帝兴官学(前124年建太学

(2官学系统(见示意图

┏━大学:

太学

┏━中央━┣━特殊学校:

鸿都门学(文艺专科学校

┃┗━小学:

四姓小学(贵族学校

汉代官学━┫┏━学(郡设

┃┏━┫

┃┃┗━校(道邑设

┗━地方━┫┏━庠(乡设

(小学┗━┫

┗━序(聚设

2、汉代太学概况

学生;教授;教学;考试。

四、古代官学制度的完备:

唐代

1、官学系统(见示意图:

唐代官学系统示意图:

直系官学

中央┃地方

┏东宫━崇文馆_____┃____┃___┃___

┣门下省━弘文馆|┏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府学━┓┏━市学

┣尚书省━礼部━国子监━┫律学━━┫(长史县学

┃︱|┃书学┗━州学━┛┗━镇学唐代官学┨︱|┃算学

┃︱|__┗广文馆___________

┃┗祠部━崇玄学

┃┏太卜署━卜筮学┏府医学━┓┏市医学

┗中书省┫太医署━医学━━━━━━┫┣┫

┃┗州医学━┛┗镇医学

┃┏小学┏漏刻学

┣秘书省┫司天台┫天文学

┃┃┗历数学

┣校书郎━校书学

┗太卜寺━兽医学

┏类型:

专修儒经;专门学校(含实科学校;

2、学校类型与分级┫特殊学校

┗分级:

研究院;大学;专科;小学

3、官学的各项制度

(1学生:

入学资格;入学年龄与年限;(2教师及其考核;(3师生见面礼;(4假期;(5修课规定;(6考试;(7学生学籍管理;(8教育行政体制。

4、唐代官学特点:

“封建”官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1形成了完备的官学系统(类型、级别等。

(2各级教育行政和各种教学管理制度臻于完善。

(3入学资格等级森严。

(4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实科学校(其中医学特别发达。

(5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十分密切。

(6学校教育对外空前开放,周边国家纷纷前来留学。

五、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与衰落(五代——清

1、入学资格放宽,教育对象扩大。

2、学校类型与教学内容更加多样、丰富。

3、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的发展。

4、日益成为科举的附庸

第三节私学制度

一、古代私学发展概述(春秋战国之际兴起

1、基本线索

2、发展原因

二、经师讲学

1、两汉经师讲学的初兴:

董仲舒、郑玄

2、宋代经师讲学的发达:

胡瑗(安定“苏湖教法”

三、书院制度兴衰

1、书院起源(唐末五代的庐山国学

2、书院兴衰基本线索

3、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1教学、研究、藏书与议政多功能的合一。

(2以“讲会”制度展开学术争鸣。

(3教学活动实行门户开放。

(4注重学生的自学和自主能动性。

(5师生关系融洽。

四、蒙学教育(私立为主

1、蒙学的出现与变迁:

概念﹔名称;趋势

2、蒙学的教师:

身份﹔地位﹔特点

3、蒙学的教育内容与教材:

分类;特点;评析

4、蒙学的教法特点

第二章古代考试(取士篇

第一节早期任官取士制度述略

一、先秦的取士办法

1、三代的“世卿世禄”制

2、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

二、察举制(汉—宋初

1、汉代选士制度种种:

察举、任子、征辟、太学考试入仕等

2、西汉的察举制(武帝时立:

主要科名﹔演变与废止﹔评价

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1、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文帝时立:

实行目的;选士办法;评价

2、选士制倒退原因

第二节科举制(隋--清

一、科举制的产生——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考官取士制度

1、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3、科举制的创立(有9种观点

二、唐代的科举制

1、考生及报考办法

2、考试科目与方法

(1考试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书、明算

(2考试内容与方法

内容:

经书、时务、诗赋。

方法:

帖经、口义、墨义、策问、作诗赋。

3、应试生涯

4、唐代科举的作用与影响

三、宋代科举制的改革与发展

1、宋初科举制的发展

(1严格考试。

(2增加取士名额。

(3对科举出仕的规定。

(4改岁举为三年一举。

2、王安石改革科举:

(1“三舍法”。

(2改革考试形式

四、明清科举制的八股化与没落

1、明清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备

2、明清科举的内容与文体:

八股文介绍(1898年废止

3、科举制的废除(1905年

第三章古代教育思想篇

第一节孔子及其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孔子的教育观

1、教育作用论:

治国之道、修身之道。

2、教育对象论:

有教无类。

3、教育目的论:

育“君子儒”;子夏:

“学而优则仕”。

三、孔子教育的内容:

文行忠信

1、思想道德。

2、处世原则。

3、新“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

4、孔子不教:

鬼怪、科技、兵战。

四、孔子的主要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式(首创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3、学思、知行并重。

4、实事求是。

5、博约兼顾,由博反约。

五、孔子论教师和教学态度

1、诲人不倦,无讳无隐。

2、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3、学而不厌,教学相长。

4、无常师,百事问。

5、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第二节孟子及其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孟子的教育观

1、教育作用论:

存心养性﹔德政治国

2、教育目的论:

育明人伦之士、大丈夫(重“内圣”、道德。

3、教育内容论:

“申之以孝悌之义”

三、孟子的主要教学原则与方法——存养式、内发式

1、学而重思,深造自得。

2、循序渐进,顺其自然。

3、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4、重视启发,寓教于事。

四、孟子的道德教育原则与方法

1、持志养气。

2、意志锻炼。

3、严于责己。

4、改过迁善。

第三节荀子及其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荀子的教育观

1、教育作用论:

化性起伪﹔调一民众

2、教育目的论:

治国人才(重“外王”、治术

3、教育内容论:

“礼”与“法”

三、荀子的教学思想——渐积式、外铄式

1、思而重学,强调力行。

2、循序渐进,积善积学。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4、虚一而静,专心有恒。

四、荀子论教师

1、君师并称。

2、近师与好师。

3、师云亦云,尊师从师。

4、教师的自身修养。

第四节《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礼记》简介

二、《学记》的教育思想——世界上首部教育教学理论专著

1、教学相长。

2、启发诱导。

3、豫时孙摩。

4、长善救失。

5、尊师重道。

第五节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略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董仲舒的教育观:

“性三品说”

三、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略

四、董仲舒的教学思想

五、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

第六节朱熹及其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朱熹的教育观

1、教育宗旨与目的。

2、分段教育理论:

小人之学、大人之学。

三、《白鹿洞书院教条(揭示》简介

1、办学宗旨:

“五教之目”。

2、教学步骤:

“学之序”。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3、修身原则:

“修身之要”。

4、行事原则:

“处事之要”。

5、交往原则:

“接物之要”。

四、教学经验与读书法(善教亦善导

教学之道│读书之法

────────────┼──────────────

(1专一有恒│(1居敬持志(2着紧用力

(2循序渐进│(3循序渐进

(3明理力行│(4切己体察

(4温故知新│(5熟读精思

------------│--------------

(5善于启发│(6虚心涵泳

(6因材施教│

第七节王守仁及其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破山中贼”与“破心中贼”

二、王守仁的教育观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1、读书为明心。

2、鼓舞式蒙学。

3、自求自得,独立思考。

4、知行合一。

第八节王夫之及其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王夫之的教育观

三、王夫之的道德观:

“理欲统一,理在欲中”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

1、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2、学思结合,博学审思。

3、循序渐进,渐积不息。

4、自勉乐为,自修自得。

第四章近代教育改革篇(1840--1949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艰难探索

一、晚清教育的变迁(1840--1911

1、概述:

(1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张之洞: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2太平天国革命派

洪仁玕:

“自古名人姓字标,岂关逞智负辛劳。

顶天报国存公道,便是才谋德最高。

(3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

“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

2、洋务运动中的教育改革(19世纪60--90年代

(1办新学堂;(2留学教育

3、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1901--1906

(1废除科举制(1905

(2颁行新学制“癸卯学制”(1904

(3修订教育宗旨(1906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变迁(1911--1949

1、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1911--1916

(1革命前的办学活动

(2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壬子、癸丑学制”

(3北洋军阀的教育复古

2、“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1915--1927

(1“五四”前后的教育改革思潮

(2学校教育的改革实践

(31922年的学制改革(“壬戌学制”

(4重要的办学活动

3、大革命失败后国统区的教育变迁(1927--1949

(1修订“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2学校教育的“强化”措施

(32,30年代的乡村教育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实践(1919--1949

1、新民主主义教育及其开端

2、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特点与经验

第二节近代学制的变迁

一、清末“癸卯学制”(1904:

1、由来

2、图表(见示意图

3、要点

“癸卯学制”示意图

━━━┳━━━━━━━━━━━━━┯━━━━━

28岁通儒院(5年│

━━━┻━━┯━━━━━┑┝━━┳━┯

┎──┤└────┤实高┃│

┃范优│分科大学堂(3-4年│业等┃7

┃学级├──────────┼──┨年

21岁┃堂师│高等学堂、大预(3年│本中┃│

━━━╋━━┿━━━━━━━━━━┥科等┣━┿

┃师初│中学堂(5年│预实┃5

16岁┃范级││科业┃年

━━━╋━━┿━━━━━━━━━━┿━━╋━┿

┃学艺│高等小学堂(4年│实初┃│

┃堂徒││业级┃9

┖──┼──────────┼──┚年

7岁│初等小学堂(5年││

━━━━━━╅──────────╆━━━━┷

┃蒙养院(不限┃

┗━━━━━━━━━━┛

二、民初壬子、癸丑学制(12,13年学制:

1、由来

2、图表(见示意图

3、要点

壬子、癸丑学制示意图

━━━┳━━━━━━━━━━━━━┯━━━━━

24岁┃大学院(不限│

━━━╋━━━━┯━━━┑┝━━━┳┯

┃研究科│本科大└────┤研究科┃│

┠──┬─┤学分科(3-4年├──┰┚7

┃高本│专├────────┤门本┃年

┃师科│修│大学预科学校│学科┃│

17岁┃┌─┤科│(3年│校专┃│

━━━╋┙初┝━┷┯━━━━━━━┿━━┻━━

┃师│实甲│┝━━┓4

13岁┃(5年业种│中学校(4年│补┃年

━━━┻┳━┷━━┿━━━━━━━┥习┣━┿

┃乙种实业│高等小学校(3年科┃│

┖─┬──┴───────┼──┚7

6岁│初等小学校(4年│年

━━━━━━╅──────────╆━━━━┷

┃蒙养院(不限┃

┗━━━━━━━━━━┛

三、壬戌学制(1922年新学制:

1、由来

2、图表

3、要点

壬戌学制示意图:

━━━━━━━┳━━━━━━━━━━┳━━━━━━

24岁┃大学院(不限┃

━━━━━━━┫┍━┑┣━━━━━┳━

┃│大└──┨┃

┃┌────┤学┃6年

18岁┠┘专门学校│校(4-6年┃

━━━━┳━┳┻━━━━━┷━━━━┻━┳━┳━╋━

┃职┃高级中学(含职业科、师范科┃师┃┃

┃┠─────────────┨┃6年

12岁┃校┃初级中学校(3年┃范┃┃

━━━━┻━┻┳━━━━━━━━━━┳━┻━┻━╋━

┃高级小学校(2年┃┃

┠──────────┨6年

6岁┃初级小学校(4年┃┃

━━━━━━━╋━━━━━━━━━━╋━━━━━┻━

4岁┃幼稚园(2年┃

━━━━━━━┻━━━━━━━━━━┻━━━━━━━

附:

中国教育史专题思考题

第一章:

一、试述我国古代文教政策的基本特点。

二、评述我国历史上官学与私学之关系,试结合当今教育改革谈谈看法。

三、唐代官学主要有哪些特点?

从哪里可以看出它的完备化?

四、概述我国古代官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五、概述唐以后官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六、试述书院制度在组织管理和教学上有哪些特点。

七、试评述古代蒙学教法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八、概述胡瑗“苏湖教法”要点并进行评价。

九、从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历史看民间办学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第二章:

一、概述中国古代选仕制度变迁的趋势,谈谈您对考试制度改革的见解。

二、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评价,兼评析教材观点。

第三章:

一、简述孔子在教育上的主要贡献(教育观、教学原则与方法。

二、试比较分析孔子、孟子与荀子教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并进行评价。

三、试比较分析孔子、孟子与荀子教师论的差异及其原因,并进行评价。

四、学记的教学思想概述。

五、评述朱熹的分段教育理论。

六、简述王守仁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七、概述王夫之的教育观。

八、古代有哪些人性论观点,如何评价?

九、古代的学思观主要有哪些流派?

教育中学思关系的实际走向如何?

十、古代的知行观主要有哪些流派?

教育中知行关系的实际走向如何?

十一、请您分析一下,古代德育理论对今天有哪些借鉴意义?

第四章:

一、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与辛亥革命时期的基本内容及其比较。

二、“五.四”时期学校教育改革有哪些内容?

三、解放区、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特点如何?

四、近代三大学制及其异同如何?

第五章:

一、概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二、概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三、概述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近代教育行政机构的变迁

一、清末教育行政机构的变迁(1905

1、中央:

以学部取代国子监

2、各省:

设提学使司

3、府厅州县:

设劝学所

二、民国初年教育行政机构改革

1、中央:

以教育部取代学部(1912

2、各省:

以教育厅取代提学使司(1917

3、市县:

以教育局取代劝学所(1923

三、北伐时期的教育行政机构变革(1927

1、中央:

设大学院取代教育部

2、地方:

设大学区取代教育厅

四、部厅制的恢复(1928

与民国初年部厅制的区别:

隶属行政院而非总统。

第五章近代教育思想篇

第一节蔡元培及其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关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

五育并举

三、自由主义的办学思想

1、“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2、“教育独立”的观点及其实验

3、民主办校原则

四、“平民教育”思想与工学运动

1、平民教育思想

2、首倡女子高等教育

3、提倡工学运动

五、“自然主义”与“个性教育”思想

1、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批判

2、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的观点

3、个性教育在北大的实践

第二节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其教育活动

二、教育救国论

三、生活教育论

四、普及教育的思想

五、民主教育理论

六、儿童中心说

第三节陈鹤琴及其教育思想(略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三、活教育基本理论

1、教育目的论:

“培养现代中国人”

2、课程论:

“活教材”、“活课程”

3、方法论:

“从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四、“活教育”理论评价

四、学时分配表: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教材:

王凌皓主编《中外教育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教学参考书:

注:

备注带*者为较重要的参考书。

六、有关说明

1、先修课程:

中国文化史。

2、适用专业:

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

3、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思考与借鉴;文献检索;讨论交流;一定的研究能力。

4、大纲说明:

理论课时将随见习、节假、讨论等占用课时情况相机微调。

5、考核形式:

(1期末闭卷。

(2平时开卷:

课堂讨论。

6、执教者与制订人:

蒋明宏。

修订时间:

2016年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