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几回伤心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373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几回伤心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生几回伤心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生几回伤心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生几回伤心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生几回伤心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生几回伤心事.docx

《人生几回伤心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几回伤心事.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几回伤心事.docx

人生几回伤心事

五、人生几回伤往事

一古地废墟之于诗人

孟浩然曾经写过一首诗感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历史就像一条大河,向前奔流不息。

逝者已矣,但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叩问却是人类共同且不会消亡的情感。

今人对古地的重游和历史还原,对前人的行为经历、思想情感的追寻和探究,对逝去历史事件的想象和重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之中从来都不曾停止,同样在将来也不会停止。

只要人类还存在,历史还在绵延,“人世几回伤往事”这一普遍的人生情感就不会消亡。

中国由于历史悠久,典籍里关于中国历史的记载就会形成重要的传统,所以时至今日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二十五史》。

这仅仅只是到《清史》为止的政史,还不包括那些文人的笔记所记载的野史。

总而言之,在中国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传统——重史。

重史的传承反应在文学领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这类诗歌一般被称之为咏史怀古诗。

如果我们把这些咏史怀古诗它作一个简单的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三种主题类型:

临故地、念昔人、忆往事。

本章的内容基本上也会按照这一分类进行探讨。

首先讨论的是人世几回伤往事之临故地。

中国的怀古诗经常会出现古地这些意象,当然这个古地可以包括很多,例如古城、遗迹、遗址等,而对古城、遗迹、遗址等这些废墟的重视,在唐宋时期得到了比较流行乃至繁盛的状态。

当然在这些临古地的咏史诗里面,古地的意义并不仅仅单纯地停留在建筑本身,而是融合着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美学体验、文化共鸣等多方面的意义。

为了讨论这个话题,首先得要对废墟为代表的古迹、遗址作一些美学方面的探讨。

此处所谓的“废墟”是个相对性的概念,指向古都城、遗址遗迹等意象。

废墟通常具有“时间性”与“瞬间性”两个维度的展示。

废墟是往昔建筑的所在,但是建筑物原来的完整形态已经不复存在。

即使仅仅存在着残骸,但它破碎的表面仍能够显示出时间的历程。

“理想”的废墟要同时满足“时间”和“瞬间”这两个互补维度在其上留下的痕迹。

换句话说,废墟在这一瞬间必须具有宏伟的外形显示出往日的辉煌,同时也要经历时间足够的残损以表明辉煌已经逝去。

废墟一方面要彰显过往的辉煌和历史的不朽,另外一方面也要凸显当下和现世的消逝之易,因此废墟能够唤起民族的自豪,恢复往日繁华的雄心,也可以能够带来伤感与忧郁。

在这里就需要进一步去追问,废墟与诗人具有怎样的主题联系?

诗人与废墟的联系是诗人站在废墟的“时间性”和“瞬间性”两个维度交互的节点之上。

诗人身处的是一座繁盛不在的城市或宫殿的残垣断壁之中,或面对着历史的消磨所留下来的空无,而诗人所面对的是废墟所代表的整个过去之辉煌。

诗人会感到自己直面往昔,既与过去丝丝相连,又与它无望地分离。

在这样的情况之中,历史的遗迹很容易就会激发诗人主体的怀古之情。

所以在这里,废墟是以部分指向了整体,而诗人也是以某个残留的废墟片段重构起过去的整体。

诗人与废墟之间,大概可以建立这样的联系:

作家意识

作品是作者心灵的吐露,而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士的心理与怀古暗含着某一种契合宜于怀古情思的迸发。

我们经常谈到中国古代的士人“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沐源传》选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选段),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润了中国文士的心灵,并且融化进他们的诗歌创作之中。

因此诗人在临古地创作的时光里,也会透露出中国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与作家意识,这种作家意识可能会以理性分析或是独抒机杼等面貌呈现。

诗人登临古地,对发生在此的历史事件会作客观的叙述,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来启迪当世的人们。

在此科举一例。

乌江亭是当年项羽兵败之时曾经路过的地方,杜牧和王安石这两个人同样面对乌江亭,他们却发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

杜牧有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杜牧《题乌江亭》

可是王安石却在诗中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宋王安石《乌江亭》

可以发现,身处晚唐和北宋的两个诗人,他们面对乌江亭这同一个废墟却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杜牧肯定了项羽的威猛,而王安石否定了项羽的莽撞。

迥然的评价显然包含了诗人自身的作家意识。

政治意识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儒士,救济天下、拯救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

通常诗人们会借古迹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和热情、不满和警戒。

密切关注前朝,尤其是那些短命王朝的政治得失,在探索改朝换代的深层次原因的时候,会作出自己的是非判断,以怀古的方式来参与当下政治与道德的建设。

所以着眼于“人事”来查找兴亡成败的原因,这是古代作家共同的政治历史观,也是诗人在古地创作诗歌作品时最主要的思想倾向。

例如刘禹锡的《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在今天南京玄武湖旁,曾经是南朝的皇宫。

刘禹锡这首古地怀作的目的就是劝诫今人不要一味的贪图享乐、过度奢侈,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而杜牧的《泊秦淮》中也有类似的劝诫: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陈后主荒乐误国,将这一历史事件不断呈现地呈现出来,是希望告诫当下的人们:

不要因贪图享乐而重蹈亡国的覆辙。

诗人的忧国之情跃然纸上,这里明显地体现了诗人的政治意识。

时间意识

叹古怀今,物是人非。

诗人身处古地之中,往往会把前代那些遗迹、今日的荒冷景象和昔日的繁华映衬在一起,把时空的过去与现在进行迭合,把眼前的荒冷寂寥作为前景,而让过去的豪奢情形从中透射出来,从而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进行对比,突出今日的凄凉来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

我们特别可以从那些文化名城的兴衰看出这种时间意识。

文化名城由盛而衰,在作家理性地认识到王朝更迭、时代变迁的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人生的新陈代谢以及个体生命逝去的不可逆转性都呈现出来了。

在李白的《越中览古》中,可以看到: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勾践灭吴归国的繁华,就与如今的荒凉形成了对比。

再看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燕子为参照物来观照社会人生,旧与新、今与昔的巨大反差,强化了人们无常的悲剧感。

由此可以看出特别明显的时间意识。

自我意识

唐宋文人怀古追昔,寻找沉痛的历史沦亡教训,同时也会抒发个人无尽的伤感。

作家或是通过历史人物产生了共鸣,这时他会“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或是在古地认识到时间、空间的无限,同时也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孤独、生命的短促。

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岁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谈到东吴的宫殿,谈到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这显然是怀古,因为南京曾经是东吴、东晋朝代的首都。

然而在这里说他们“花草埋幽径”、“衣冠成古丘”,就表明诗人有历史的沧桑感。

那么讲魏晋时期的这些建筑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需要回归到李白自己,因为李白现在“望长安”。

长安不见为何愁?

因为被逐出长安就意味着自己不能为国家、为君王效力,所以李白将历史与现实、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结合到了一起,感慨深重。

因此,在这怀古诗里存在着自我意识。

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同样也有怀古的成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来表达他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也有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显然的在这首词里也有自我意识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怀古诗里作者表达的情感寄托是不能被截然区分开来的。

刚才分析的作家意识、政治意识、时间意识、自我意识,许多时候在同一首歌诗歌里,这四个意识会各自程度地同时呈现。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对废墟本身进行美学的体验。

废墟对今天的人来说,当我们去凭吊它的时候,废墟带给我们的情感不完全是悲凉的、忧郁的、凄清的,它本身是一种美学体验。

 

二都城怀古之金陵

每当唐宋文人咏史咏怀,多会以废墟古地作为吟咏的对象,那么在唐诗宋词里的那些废墟、那些古地究竟有哪些地方呢?

唐诗宋词所吟咏的古地有相当一部分为历朝历代的都城,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废墟古地。

历朝建都之所会被作为吟咏的古地对象。

凡是历史上曾作过都城的地方,都是诗人喜欢吟咏的地方,例如金陵(今江苏南京)、姑苏(今江苏苏州)、长安(今陕西西安)、咸阳、洛阳等历史名都。

都城作为废墟具有空间的指向性,因为都城不同于一个具体的建筑,或者某个具体的地方或事物。

都城是一个广袤的空间,前朝的古都曾经在那里耸立,凝结了历史记忆的不仅仅指向荒废的建筑,而是一个可以感知的特殊“现场”。

因此都城不仅仅是由外部特征所识别的,而是被赋予了一种主观实在的并且能激发诗人情思的有关该空间的记忆和领悟。

在这些古都里,金陵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金陵是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六朝的故都,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尤其吸引历代文人关注。

所以金陵题材是怀古诗里面的一个热点,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

通过金陵怀古就可以基本地了解都城怀古的一些基本特征,亦即都城的独特文化内涵:

悠久的历史名都地位

都城是一个国家朝代的象征,往往也是这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们对于都城的感情也是中国文人对政治关注的表征。

在李白的《金陵三首》里就有写道: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唐李白《金陵三首•其一》

在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中也有提到: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两首诗都说明了金陵就是王气所在,帝王居住的地方。

因此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建筑所能够替代的。

在这个地理名称里饱含着政治的意涵。

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积淀

金陵东有钟山屏障,三峰相连蜿蜒如巨龙,西为长江天险;江水自西南向东北纵观全城;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气势磅礴。

作为六朝古都,生活过诸如王、谢之类的名门望族,围绕这些名门望族就会形成文人文化集团,自然环境就跟人文积淀相辅相成,因而更具魅力。

在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我们可以看到: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澄江如练”是一种自然景观,而“令人忆谢玄晖”是一种人文积淀。

这是都城的第二个意涵。

反复的历史变迁

金陵反复的繁荣与衰败,期间发生了太多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事情。

金陵的盛衰荣枯给诗人心灵带来了激荡,也给诗歌蒙上了独特的情感。

伤悼之情

金陵作为都城怀古中的热点题材,其核心在于抒发了伤悼之情。

金陵曾先后有六个朝代在此建都,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然而这几个朝代又都是极其短命的朝代。

诗人在诗中虽然常常表达了对昔日金陵繁华和风流的歌咏缅怀,但更多流露出对金陵繁华不再的伤悼之情,所以伤悼之情是金陵作为都城怀古的特殊意涵。

在李白的《金陵三首》、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等作品中无不含有伤悼之情。

在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描摹出这样一幅古都景象: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全词上阕写景。

“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鹭起”,构成一幅雄伟壮丽的金陵晚秋图。

下阕通过怀古,揭露了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奢侈生活。

结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则是对当道者的警醒。

作者在这首语言苍劲、意境开阔的词作里透露出伤悼之情,隐喻现实,寄兴遥深,被推为金陵怀古词的绝唱。

 

三都城怀古

进行归纳,可以得到都城怀古的基本主题有如下特点

缅怀昔日风流,感慨今日凄凉

李白在《金陵歌送别范宣》中的描绘具有明显的今昔之慨:

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

……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

……

唐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选段

人们喜欢或愿意追忆逝去的繁华与风流,尤其对于金陵这座带有许多传奇性往事的城市而言更是如此。

如果再去看许浑的《金陵怀古》,大家也会感受到这种今昔变化的感慨: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这首诗第一联就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描绘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陈朝在陈后主所制《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亡国,公元589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尤未尽,金陵却已是末日来临。

隋朝大军直逼金陵景阳宫外,而城防却形同虚设。

陈后主面对外侵毫无抵抗,束手就擒。

随着陈朝的灭亡,也就意味着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

这首诗以此来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第一联中“残”和“空”这两字,就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个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

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的没落。

第二联就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就是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个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第三联运用比兴的手法来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在这里“拂”、“吹”二字就写得特别传神,“亦”、“还”二字也写得非常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狼”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

“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就像尾联所说的英雄。

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因而最后一联就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人来人去、繁华易逝的感慨。

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

李白在另一首《金陵三首》中描写: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唐李白《金陵三首•其三》

山似洛阳多,亦即指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

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对朝代更迭、盛衰无常的喟叹

“无限的前朝事”累积起来的普遍化感伤,让人感到一种无法抗拒又无所适从的宿命感。

在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就体现出这种感情:

朱雀桥边野草花,无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年的王谢家族何等风光,甚至还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可今天却不复存在,在燕子看来,王谢已经是寻常百姓家了。

对人事兴废的思索与总结

李商隐写道: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唐李商隐《咏史•其一》

历史经常评价金陵为虎踞龙盘之地,李商隐却通过对金陵故都的怀古得出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这一人事兴废的思索与总结。

金陵六朝更替,对其思索也从具体史实上升到了历史纵览,不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上升到理想的思考,对历史发展有着独特思考和看法。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怀古》等诗歌无不是对金陵怀古这一具体事件的一种理性认识。

从人事代谢上升至对社会、宇宙、人生的思考,具有了终极关怀意味。

总之,金陵的寒烟衰草,六朝荣辱,椎心泣血的兴亡之痛都成为了历代文人关注的重点,沉淀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吟讴。

金陵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而成为文人心中一道不可解的情结。

 

四怀故居之骊山

除了都城之外,废墟的第二种类型是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故宫、祠庙、陵墓等等。

比如骊山、长生殿、武侯祠、始皇陵、乌衣巷等等跟历代帝王和名人有关的遗迹。

帝王或名人的故居因为所住之人的特别性,或是发生在此的故事的传奇性,尤其得到诗人的关注。

在此,我们可以通过骊山作为一个例子来看。

首先,骊山具有众多的帝王行宫。

骊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人文历史非常悠久。

古代骊山因地处灞上,是西进长安的门户要塞,所以成为历代以长安为都的王朝拥兵驻守的地方。

同时骊山因为地热资源极为丰富,所以许多朝代的帝王大都喜欢在这个地方修池制汤建设一些离宫别苑,因此也就留下了很多的遗址和轶闻。

相传当年周幽王曾经在此地建“骊宫”;秦始皇改为“骊山汤”(“汤”指温泉);汉武帝的时候扩建为“骊宫”;唐太宗时期营建了宫殿取名“汤泉宫”;到了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以温泉为特征所而称华清池。

其次,骊山拥有众多的名人故事。

在此流传的女蜗补天的传说,烽火戏诸候的典故,以及唐明皇霓裳羽衣曲的绝唱都演绎了华夏自洪荒而来的几千年历史。

骊山至今还保留着祭祀人文初祖的老母殿,见证一笑倾国的烽火台和千年流芳的华清池。

其中褒姒和杨玉环的命运,又使骊山成为了红颜变作祸水的地方。

在这里周幽王因美人沉溺淫色,唐玄宗因丽质醉心舞乐,最终都落得了一个国破山河衰危的下场。

因此骊山也具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以骊山为对象进行怀古的基本主题有如下几点:

作为政治装点的骊山咏唱

在崇尚文学、风雅的唐代宫廷,尤其是文儒政治一度占上风的玄宗朝,吟诗作赋对于政客来说是一种必备的技艺,于是就有很多在宫廷内担任官职的人写诗。

他们到了骊山,写一些记史的诗歌,特别是如果君王写了骊山的诗歌,他们会进行唱和,但是这些唱和之作大多都是装点政治之作,艺术价值并不高。

因此关于骊山的作品里面,这一类的作品价值不是很高。

回顾历史,批判感伤

关于骊山的诗歌,具有主要价值的是那些回顾历史、批判的感伤之歌。

这一类题材中,诗人会一改附庸权贵的唱和之作,意识到此时的骊山不是平民寒士平步青云的理想国,而是权贵佞幸醉死梦生的娱乐场。

所以诗人会在写诗时,通过骊山来对现实进行批判,骊山华清宫的高大光辉形象就会被颠覆,诗人会对贤愚不分的皇帝会表示出质疑,而对祸国殃民的奸佞会痛加批判,再或者会对发生在这个地方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追忆,对人物最后的悲惨命运进行思考、总结。

这一类关于骊山的咏史、怀古诗就具有了特殊的内涵。

比如杜甫的一些诗作: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唐杜甫《自京赴奉县先咏怀五百字》选段

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

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

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万岁蓬莱日,长悬旧羽林。

——唐杜甫《骊山》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重在批判,《骊山》重在感伤,而白居易的《长恨歌》所写到的,就把李杨这个爱情故事跟骊山连接在了一起: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唐白居易《长恨歌》选段

很显然白居易在《长恨歌》里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是有批判的。

至于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所包含的鞭挞之意,更是溢于言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五与历史事件和人物相关的古迹

第三种废墟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比如说赤壁、乌江、马嵬等等。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的必然性中又夹杂着很多的偶然性事件。

那些在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地方,尤其会引得诗人们的一种追忆,而这些古地旧址就成了诗人们咏怀的话题。

当诗人到这些地方去进行吟咏的时候,其基本的主题大同小异——由地及事咏怀历史事件。

在这一类的题材中,诗人的聚焦点往往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上,而古地就会被放在一个相对比较次要的位置作为一个引子来引入咏怀的对象。

例如杜牧的《赤壁》和《题乌江亭》、李商隐的《马嵬》、李益的《过马嵬》、王安石的《乌江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它们都不过是诗人要进行人生思考的一个切入点。

之前提及到杜牧写《乌江亭》是要发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思考而并不在于写乌江亭本身。

第四类废墟,是与某一历史人物密切相关的遗迹等。

比如青冢、浣纱石等等。

中国地物广博,处处都镌刻着古人生活、斗争、发展的痕迹,原来一些普通的地方由于和某位历史人物有一些密切的关联,而在文学史上就有了不一样的审美意义。

面对这一类废墟的时候,其咏怀的主题与第三类废墟怀古主题不一样,则是由地及人的咏怀历史人物。

游古地是为了更好地描写衬托历史人物的经历,在杜牧的《咏怀古迹》中写道: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唐杜牧《咏怀古迹•其三》

杜牧的写作对象是青冢,而事实上是要写王昭君,并不重在写青冢本身。

李白的《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也是通过浣纱石引出西施:

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

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

桃李新开映古查,菖蒲犹短出平沙。

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

君去西秦适东越,碧山青江几超忽。

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

总而言之,关于废墟,或者是诗人临古地有四种类型(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故宫、祠庙、陵墓等;历朝建都之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与某一历史人物密切相关的遗迹),每一种古地会引发诗人不同的感慨。

而这些古地作为废墟,本身是具有审美意义的。

 

六念昔日地王

之前五小节聊到“人世几回伤往事”之临古地,那么在这一小节将谈谈“人生几回伤往事”之第二部分——念昔人。

念昔人是追忆、感念过去的人。

就人物来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都可以成为吟咏的对象。

大致来说可以作一下这样的划分:

历代的帝王

怀念第一类昔人是历代的帝王,因为帝王是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中最具有权威性、决定性的人物。

他和历史进程、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也是史官笔下最重要的人物,因此就成了历代诗人吟咏不绝的主题。

但是这些帝王又可以进行分类。

第一类是治世明君。

例如尧、舜、禹、唐太宗等。

诗人在写明君类的题材时大多会从正面立论,从大处着眼对历代明君的卓越功绩表达真诚的礼赞,对治世表现出内心的肯定和向往。

比如杜甫的《行次昭陵》和《禹庙》分别肯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和大禹的治水功绩:

旧俗疲庸主,群雄问独夫。

谶归龙凤质,威定虎狼都。

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

风云随绝足,日月继高衢。

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

直词宁戮辱,贤路不崎岖。

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

指麾安率土,荡涤抚洪炉。

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

玉衣晨自举,铁马汗常趋。

松柏瞻虚殿,尘沙立暝途。

寂寥开国日,流恨满山隅。

——唐杜甫《行次昭陵》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唐杜甫《禹庙》

这两首诗以近似史诗的笔法赞扬了唐太宗和大禹,而在《禹庙》中,杜甫对大禹的歌颂其实也是对唐代帝王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够励精图治,进而创造光辉业绩。

第二类是毁誉不一的开国君主或者是盛世君主。

例如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唐玄宗等。

一方面,这一些君王是富有传奇性的帝王。

这些人物在促进中国统一、民族团结、结束分裂混乱的国家局面、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繁荣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是对历史进程有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

但是在另一方面,这些君主在性格、作为等方面又有着无法忽略的重大缺陷,所以诗人对这一类型的君主,或者是赞美他们的成就业绩,或者是讽刺议论他们的荒唐行径,或者兼而有之。

大多会从否定面入手以为今人提供鉴戒。

例如李白的《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