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六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0023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六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六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六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六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六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六解析版.docx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六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六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六解析版.docx

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六解析版

2019年高考好教育云平台高三最新信息卷历史(六)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B.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

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

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

25.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

这()

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B.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

【解析】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出唐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B正确;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科举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唐后期政局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

【答案】B

26.18世纪初,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把当时的反对党人士称为“流氓”“无赖”和“自高自大者”。

一直到1794年,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党还被骂为“雅各宾分子”和“祖国的敌人”。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待完善

B.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

C.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尖锐

D.两党制与内阁制无法并存

【解析】据材料18世纪初英国国王……把反对党人士称为“流氓”“无赖”和“自高自大者”、直到1794年,以福克斯为首的反对党还被骂为“雅各宾分子”和“祖国的敌人”等信息可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待完善,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王对反对派的称谓,没有体现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王对反对派的称谓,没有体现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尖锐,C错误;D与材料无关。

【答案】A

27.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将工农兵苏维埃作为一种革命的“政权形式”。

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将口号由“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

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要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这些变化反映了()

A.共和政体被各党派接受

B.民主革命任务发生转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中共建国思想趋向成熟

【解析】中国共产党将建立的政权由工农兵苏维埃到“人民共和国”再到“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所要建立国家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日趋成熟,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各党派”,排除A;1927到1936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排除B;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

28.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表明()

A.民主政治建设“春天”将至

B.“文化大革命”错误已被彻底纠正

C.民主政治初步构想已经形成

D.依法治国方略已经正式确立

【解析】易错项为B。

修宪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文革中被破坏的民主法治得以重建发展,故选A。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全面展开,非1978年修宪实现,故B项错误。

民主政治初步构想提出在于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故C项排除。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的第12至第17条,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故D项错误。

【答案】A

29.20世纪60年代,经互会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要求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

这表明经互会()

A.为了对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

B.推动东欧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D.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国际化

【解析】由材料“要求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可知经互会以“国际分工”为原则,建立了“国际合作组织”和“联合公司”,体现了计划经济的国际化,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互会的国际化,与对抗马歇尔计划无关,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东欧经济体制改革,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故C错误。

【答案】D

30.万历《通州志》记载,以前“庶氓之家终岁不燕客,有故则孟羹豆肉相招一饭,不以为简也。

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今乡里之人,无故燕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否则耦席,未有一席而三四人共之者也。

肴果无算,皆取之远方珍贵之品”。

这折射出明代()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奢侈之风的盛行

C.社会等级的垮塌

D.自然经济的瓦解

【解析】从材料看到,乡里之人经常大摆宴席,且食材多自远方而来,这折射出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折射,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明朝自然经济没有瓦解,更无法从材料中折射出来,D项错误。

【答案】A

31.下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仁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论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B.宗法制度逐步淡化

C.等级秩序日益固化

D.法律的儒学色彩加强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说明儒家伦理的法律化,故D正确;血缘关系逐渐强化,没有体现法律的作用,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对血缘孝亲关系的维护,这正是宗法制的反映,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等级秩序日益固化,故C错误。

【答案】D

32.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英国()

表3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C.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

【解析】根据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联系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促进英国进口谷物增加,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故C正确;材料只有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没有英国对外贸易的总体情况的数据,无法得出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无法体现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是否上升,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无法体现农产品价格下降,排除D。

【答案】C

33.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商业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和《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

这些做法()

A.是对三大改造的继续深化

B.宣告了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

C.意在缓解严重的经济困难

D.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解析】从材料中的“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来看,说明国家正在实施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努力缓解严重的经济困难。

故答案为C项。

三大改造在1956年已经完成,材料中的措施与其无关,排除A项;人民公社体制在1983年结束,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排除D项。

【答案】C

34.20世纪初,中国官办报纸兴盛,而民办报纸更是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总数约在150种以上。

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上海和日本东京是两个刊行中文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

这反映了()

A.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留学教育有力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C.中国新闻媒体获得了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

D.新闻出版和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众社会生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20世纪初中国掀起留日学习的高潮,而这些报纸、杂志大量出现于上海和东京,正好印证了留学教育推动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C项中“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35.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生活节奏加快,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存,文艺领域也在出现了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生物学领域也打破了神学创世说的禁锢。

上述现象的出现()

A.体现科技给人心带来的浮躁与迷茫

B.弘扬了启蒙时代理性精神

C.反映了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D.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出现在18、19世纪,生物学领域打破神创说的禁锢指进化论的形成,也在19世纪,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当时西方社会矛盾复杂,导致文化领域出现上述现象,故D正确;进化论的出现是科技的进步,不属于人心的浮躁与迷茫,排除A;浪漫主义反对理性,B错误;进化论的出现是科技的进步,是理性的体现,并非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C错误。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孔子时代以来所谓“士、农、工、商”阶层的高下差序格局发生动摇。

阳明心学诞生后,自我意识的自觉即呈不可收拾之势,作为阳明余脉之一的秦州学派,推动心学进一步向生活化、世俗化方向发展,而作为秦州后学的李贽更试图以个性自我的率性之真彻底颠覆所谓永恒的天理。

李贽思想的核心在于反时名教纲常对人性的禁锢和戕害,其叛逆性和抗争意味甚强。

他的个人主义观念同时在两个层面展开:

其一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其二为与专制主义的对峙。

——摘编自夏东元等《个人主义思潮》

材料二在中国,个人主义滥觞于西学东渐的晚清。

严复“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命题,揭示个人“自由”在西方现代文明中的核心意义。

在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思潮蓬勃兴起.冲决纲常名教之网罗,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成为五四启蒙思潮的主旋律。

陈独秀将个人主义与家族主义为东西思想的重要差异:

东方的家族主义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力,养成依赖性而戕贼个人之生产力。

“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

”鲁迅秉持其“改造国民性”的“立人”思想,他说“‘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从他们发端。

所以多有这‘个人的自大’的国民,真是多福气!

多幸运!

”而“‘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

——摘编自高力克《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和民初个人主义思想的异同。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13分)

【解析】

本题考查晚明和民初个人主义思想的异同、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晚明和民初个人主义思想的异同,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他的个人主义观念同时在两个层面展开:

其一为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其二为与专制主义的对峙”和“在新文化运动中,个人主义思潮蓬勃兴起。

冲决纲常名教之网罗,追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成为五四启蒙思潮的主旋律”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共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心学进一步向生活化、世俗化方向发展”“李贽思想的核心在于反时名教纲常对人性的禁锢和戕害”和“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东方的家族主义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不同点。

(2)新文化运动弘扬个人主义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内忧外患、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来回答。

其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有利于个人意识的觉醒、有利于思想的启蒙与解放、推动社会进步,以及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

(1)共同点:

个性自由;反对专制

不同点:

晚明:

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繁荣,关系密切;反对名教纲常的禁锢;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民初:

与现代民主政治及思想相结合;反家族主义、天朝上国思想;冲破传统儒家旧道德的束缚。

(2)背景:

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兴起。

意义:

有利于个人意识的觉醒(个人的自由与解放或人文主义);有利于思想的启蒙与解放,弘扬民主、科学精神;促进生产力(创造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或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进化论是生物学理论,在社会学层面,亦有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

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标志性人物的英国人赫伯特·斯宾塞早在《物种起源》出版10多年前就提出了“适者生存”的概念,因此有人说达尔文应被称为“生物学斯宾塞主义者”。

斯宾塞认为,物理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规律可以直接应用到人类事务上,他主张绝对的自由竞争,竞争的最终结果是要将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人淘汰掉。

因此他强烈地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生活,反对国家帮助救济穷人。

事实上,达尔文也有自己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在其1871年出版的《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达尔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开始广为人知。

达尔文在其著作中关于“开化民族”和“野蛮民族”的论述曾引起广泛批评。

正如英国学者彼得·狄肯斯所言,达尔文的进化论确认发现了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的一些关键机制,但这些机制和人类社会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是对社会理论家和自然科学家的最大挑战。

——摘编自丁大伟《进化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首先,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主要论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相关问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围绕社会达尔文主义概括出观点,可根据材料中的“英国人赫伯特·斯宾塞早在《物种起源》出版10多年前就提出了‘适者生存’的概念”“他主张绝对的自由竞争,竞争的最终结果是要将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人淘汰掉”等信息提炼观点。

最后,选取其中任何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述即可。

【答案】

示例1

论题: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阐述:

斯宾塞的观点,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已经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政治上要求分享政治权力,经济上要求实施代表本阶级利益的自由贸易政策,自由主义思想盛行。

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繁荣,也开启了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的殖民时代。

社会达尔文主义所鼓吹的绝对自由竞争与自由主义,代表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心态。

示例2:

论题:

进化论不适宜引入人类社会。

阐述:

斯宾塞主张绝对的自由竞争,竞争的最终结果是要将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人淘汰掉,这一主张是错误的。

社会达尔文主义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作为他们反对弱势人群以及为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进行辩护的理论工具。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外大肆殖民扩张,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给亚非拉带来巨大灾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纳粹分子实施的种族屠杀暴行,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其“理论依据”之一。

(任答一种即可,其他若言之有理亦可)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救济中,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和贫困户救济;城市主要是救济孤老、社会困难户,每年固定救济对象在40—80万人,临时救济200多万人次。

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上海率先试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8年底全国有584个城市和1035个县建立了城市低保制度,覆盖面分别达到87%和63%。

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又陆续出台了农村低保制度、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还出台了增加财政投入、规范低保对象的认定条件和档案管理等相关政策规定。

2008年,国务院发布《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包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的四个主体制度。

——摘编自韩克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救济制度的新发展。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救济制度变革的意义。

(7分)

【解析】

(1)注意从实施救济主体、救济类型与范围、救济形式、救济与经济发展关系和救济制度自身完善等角度回答新发展。

(2)注意从救济制度对民生、对法治、对深化改革、对国家治理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角度分析意义。

【答案】

(1)新发展:

救助制度化、体系化(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配套制度);由救济转向救助;注重国家和社会救助;救助多层次、多领域。

(2)意义:

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公平与正义。

46.(20世纪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1918年1月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

“必须通过建立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

”美国总统威尔逊则在“十原则”中特别强调:

“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和约》生效,国际联盟宣布成立。

成立之初的44个会员国不包括苏俄和德国,而当时极力鼓吹创建国际联盟的美国,始终未加入国际联盟。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求助。

国联派出的调查团于1932年10月提交报告,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将“满洲”变成在中国主权范围内但又在日本管辖下的自治国。

1933年2月25日,国联正式通过了这份报告。

但是第二个月日本就退出了国联。

这是对国际联盟和旨在维护现状的整个外交结构的第一次沉重打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建立的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未能阻止“满洲事件”的原因及影响。

(8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中“必须通过某种国际组织来设法限制军备的负担和减少战争的危险”得出:

“一战”的教训;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各国人民渴望和平;依据材料中“《凡尔赛和约》生效”得出: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依据材料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得出:

大国的倡议或英法等国政治家的努力;依据材料中“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得出:

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中反映的“国际联盟”对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的妥协退让可知,国际联盟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对一些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姑息纵容,实际变成了维护战胜国利益的“战后新秩序”,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再加上材料中提到的“日本就退出了国联”,据此分析原因即可。

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对中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对中国而言一是东北的沦陷,二是战争的扩大促使局部抗战开始;对世界而言,主要是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即“二战”的爆发。

【答案】

(1)背景:

“一战”的教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各国人民渴望和平;英法等国政治家的努力;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需要。

(2)原因:

国际联盟由英法两国操纵,国际权威不高;国际联盟缺乏约束机制和维和能力;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国联对日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影响:

中国东北沦陷,中国战场的局部抗战开始;助长意大利、德国在非洲和欧洲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二战”的全面爆发。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1899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所写《东籍月旦》一文,被认为是国人采用现代意义上“民族”一词的肇始。

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阐述道:

“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

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1903年他又指出: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

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

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

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

最后,梁启超下了结论:

“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由此,梁启超从形式到内容,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一科学的现代观念的定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中华民族”观念提出的背景。

(7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观念产生的影响。

(8分)

【解析】

(1)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梁启超在20世纪初阐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这时期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强,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近代以来不同阶层不断从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使得近代西方民主民族思想的广泛传播;这时期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梁启超阐述“中华民族”观念的重要背景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