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人教版八年级美术 全册教案.docx
《学年第一学期人教版八年级美术 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一学期人教版八年级美术 全册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第一学期人教版八年级美术全册教案
《造型的表现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美术作品中造型的几种重要的手段,这些手段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线条、明暗、体量、空间的造型方法和表现方式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动手体会、欣赏与鉴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线条、明暗、体量、空间这些造型手段在美术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明白线条、明暗、体量、空间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深入的了解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线条、明暗、体量、空间这些造型手段在美术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
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这些造型手段是如何表现美术作品,并且能够应用到美术的鉴赏中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说说与美术息息相关的另外一个艺术学科音乐,问大家知道一首歌曲最基本的都是有哪些东西组成?
我们看音乐课本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七个基本的音阶,还有各种不同的调子,不同的符号表示音乐的起伏长短。
这些是音乐表现的基础,那么我们美术也同样有这些基本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在美术的一个基本表现就是造型的表现。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美术的有哪些基础的造型表现方式。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
教师画一张羊的图片,用不同的线条描绘。
问:
这两张羊给人的感觉不同的原因在哪?
为什么会不同?
不同的线条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线条作为一种最简单的造型手段,会根据线条的不同的特点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来表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
在黑板画出4种不同的线条,问学生的感觉。
说明不同的线条给人以各种不同的感受,教师画出各种不同的线条让学生体会起不同的感受。
分析《朝元仙仗图》中线条的作用
作者运用长垂流畅的线条,描写稠密而重叠的衣褶,人物安排参差有致,繁而不乱,神采飞动,人物神情各异,构图整齐而不呆板,组织繁复而不杂乱。
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的线长达几米。
面部表情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得准确巧妙,从而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个性。
分析《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组合而成,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经验之外。
在盖里魔术般的指挥下,建筑,这一章已凝固了数千年的音乐又重新流动起来,奏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声响。
活动二:
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问大家在除了线条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让这个圆形变得立体起来?
明暗的光影效果
我们来看看这个在光影照射下的立方体,他在不同的角度照射下产生了不同的明暗的效果,在暗处加深的他的色调就产生了立体的明暗效果。
这种明暗效果是西方人在摸索中慢慢的形成的,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达芬奇发明的薄雾法即描绘物体边界时线条并不涂实,而是采用模糊过渡处理,使之显得柔和,自然,融入背景。
我们可以欣赏书本中《圣母玛利亚》,同时可以展示一些素描作品,解释如何用明暗来体现作品的立体感
活动三:
体量:
指建筑物或雕塑作品等实物的物质体积
这个体量需要用对比的方式来感受更加明显
在黑板上画一个三棱锥,问大家觉得这个有多大?
在三棱锥的下面画一匹小骆驼,就发现其实这个三棱锥很大,而这种大的感觉是由对比而产生的。
我们在看一个建筑时,最先留下的印象就是建筑的体量,也就是说体量是建筑给人的最初印象,而结合了日光进行设计的造型将使之印象更为深刻。
巨大纯净的几何体会在阳光下被分成清晰的明暗面,整个提醒显得明确、清晰,因而能在第一眼就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难忘的印象。
埃及的金字塔、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体形需要一个相对开阔的背景,在拥挤杂乱的城市空间中,过于庞大的建筑体量和巨大的阴影会显得生硬、别扭,没有人情味。
体量的营造离不开光的介入。
光将亮面、暗面和阴影这三个最基本的层次划分出来,使体量和细部形体的天然面貌得以呈现。
只有在对比和空旷的地方更加能够感受体量的区别,除了在建筑中,在中国的绘画中也常常使用。
例如《溪山行旅图》中巍峨巨大的山峰与微小的路人的对比其中差异巨大。
可以感受到山峰巨大的体量。
活动四
空间,就是在画面中如何展示三维的空间感。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有哪些方式除了明暗意外可以表现出一个东西和另外一个东西有100米远?
在中西方绘画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透视法成为西方绘画重要的基础。
纯粹建立在视觉准确上的科学方法被提出,影响着西方绘画。
西方绘画的形式,建立在客观的视觉基础上,要求人的眼睛与物象之间距离固定、视点固定,视线的上下左右便出现了一定的极限。
例如,如果我们站定不动,眼睛视线投注在物象的一点作中心,我们视线所及,在上下左右各有一个极限的边界,把这四条边界线连接起来,大致就形成了一个画框的比例空间,而这个比例空间,也正是西方绘画形式构成的基础。
以画框取景的形式,试图再现在固定视角所见的真实景象。
郭熙提出构图的“三远”: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高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为仰视,深远为俯视;平远为平视,成为处理全景山水构图的基本程式。
从这个原理出发的中国绘画技巧,就能具体地描述出真实的空间感。
这种技巧和前面所说的“可居可游”审美趣味相交相合最终成就了中国绘画超时间的移点透视。
三、小结
以上就是关于美术作品的的造型表现力是如何表现的四个方面,希望大家能够多将这些知识应用在美术作品的鉴赏方面提高大家的艺术鉴赏水平。
《色彩的感染力》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法选择: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同题材的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请学生欣赏并分析得出“现代绘画的特点”,从而引入本课课题。
(师):
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发展,绘画逐渐淡化了再现客观事物的功能,艺术家们更多的是表现对世界的看法,抒发感情,对于绘画来说,画得像与不像、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家尽力去表现和把握他当时的心态,画他所感动的东西,因为他相信好的画是画面自身显现出来的,气魄在画的骨髓里,气息是清新和自由的,色彩以它的活泼雀跃在尽情地对比并显现和流动于我们的眼前。
就像现在展示的这幅马蒂斯经典作品《舞蹈》一样,他用强烈的原色作画,大胆地进行着冷与暖的较量,在画面上放上他所感受的色块,他用大面积的孔雀蓝作背景,并使用黑色进行蒸腾和蔓延,就如同人对上苍未知力量深深的敬畏和内心悄悄的祈语。
舒展线条勾勒出的火红的人体,象征着生存的体温。
手与手相挽在天与地之间起舞,这时我们好像听到了,那不是音乐而是惊天动地的鼓声。
翠绿的大地在鼓声中被夜幕所覆盖,天地间不再拥有清晰笔直的界限,倒突出了人的轮廓与分量,舞动着的己分不清是生命还是火焰。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入这感性的现代绘画的世界中,领略色彩的无限魅力!
(引入课题——《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
二、色彩知识回顾:
(师):
既然我们今天是要探讨色彩,那么我们先来快速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色彩知识,看看你们还记得吗?
1、三原色、间色、复色
2、对比色、邻近色
3、冷、暖色
4、非色彩色
5、色彩的明度和纯度。
(加入非色彩色白色调和,色彩的明度增高,纯度降低,画面显得明亮,温馨;加入非色彩色黑色调和,色彩的明度和纯度都降低,画面显得沉稳、含蓄、灰暗)
三、欣赏分析,发现色彩搭配的规律:
(师):
好,回顾了我们以前所了解的色彩相关知识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师们在绘画中是如何来搭配色彩的。
(课件展示大师的作师)。
(师):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8幅不同的大师作品,有些大家很熟悉,有些可能是第一次欣赏。
那么老师现在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有没有发现这些作品中的色彩搭配有没有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色彩对比法:
冷暖对比、补色对比(在讲解对比法是,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中不可55分)
色彩调和法:
同类色调和、邻近色调和
展示《星夜》,请同学们判断此画是色彩的对比还是色彩的调和?
色彩调和:
对比色调和(大统一、小对比)
四、欣赏分析,体会色彩的情感表达:
1、色彩的心理联想
以前我们学过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现个人的情感,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
2、现代绘画中色彩的情感表现
我们知道色彩不但具有这些象征性,而且不同的色彩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大师的作品中常常借助色彩的象征及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来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是如何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乞讨者》、《呐喊》、《大堤上的缺口》、《夜间的咖啡馆》、《南方花园》等作品。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师):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师利用各种手法营造出各种不同的视觉感觉(如简洁、沉重等)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如安静、庄重、活泼、苦涩、忧愁等)。
借此来宣泄个人内心的情感。
A、《乞讨者》:
画面以冷色——蓝色为主色调,生活的不幸,
命运的悲惨,社会的无情与不公,都在这忧郁、冷漠的色调里展现。
B、《夜间的咖啡馆》:
由于通宵营业,所以才叫“夜间露天咖啡馆”,一团团金色蒲公英般的星星光晕下,天蓬的橘黄色与夜空的深蓝色形成强烈的补色对比,点点细碎的黄色星星,笔触纵横交错,造成星光弥漫的效果。
梵高是善用色彩的大师。
,每一笔都仿佛有生命一般,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永远流溢,跳动,生机勃勃。
梵高经常独自在这间咖啡馆里喝着美味香醇的咖啡,画着速写,或寻找灵感,这里对于他来说,是黑暗中温馨的港湾。
C、《呐喊》蒙克(1863-1944年)出生在北欧国家挪威。
蒙克的父亲是位平民医师,因此他很早就目睹和经历了许多人间的不幸。
这些经历对他后来的美术创作有很大影响。
在他描绘的世界里,充满了斗争、矛盾、痛苦和孤独。
蒙克的艺术是表现的。
他运用强烈变形夸张的手法,逼真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蒙克的《呐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画面上,那种红、蓝、黄、绿色的搭配给人以非常恐怖的印象。
那惊悸颤动的线条,在人物形象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个湍急的漩涡,人好像要被漩涡吞没了,画面似乎发出了绝望的呐喊。
D、《南方花园》克利是一个既浪漫又神秘的人。
他把绘画或者创作活动,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把内心的幻象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结合起来。
他运用纯抽象的线条与多种色彩,以童心的灵巧与稚朴,将内心世界中蕴藏的精神能量,以直觉的形式解放出来,表达出人的自在感悟与真实的艺术家情感世界。
这幅画中,克利运用了抽象的画面分割,明媚亮丽的色彩,表现了他对南方温暖的气候,和煦的阳光以及满园盛开的鲜花的美好体验和回忆。
五、色彩实践:
1、用色彩联想表现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2、《春夏秋冬》
3、能否利用所学的色彩搭配知识进行创作,并利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4、能否用较准确的美术语言评价自己和学生的作品?
六、梳理思路,巩固小结: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学习,了解了现代绘画中大师对色彩的搭配除了使用颜色的对比、颜色的调和外,还利用色彩的象征性来表达个人的情感。
生活因为有了色彩,所以才显得更精彩。
愿同学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课后拓展,设计运用。
《构图的作用》教案
教学重点:
构图形式、方法
教学准备:
范画、教案
教学过程:
1、出示范画,导入新课
2、新课内容,重点板书
3、范画鼓舞,引导学生正确作画
4、课外兴趣测试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认识构图
2、引导学生学习构图规律与方法
3、使学生掌握构图技巧
4、使学生懂得分析、欣赏、运用构图
一、概念
1、定义: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
构图概念其内涵丰富,它包括:
2、内涵:
(1)艺术形象在空间位置的确定。
(2)艺术形象在空间大小的确定。
(3)艺术形象自身各部分之间、主体形象与陪体形象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
(4)艺术形象与空间的组合关系及分隔形式。
(5)艺术形象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和力感。
(6)运用的形式美法则和产生的美感。
二、常见构图形式
1、水平式(安定有力感)
2、垂直式(严肃端庄)
3、S形(优雅有变化)
4、三角形(正三角较空,锐角刺激)
5、长方形(人工化有较强和谐感)
6、圆形(饱和有张力)
7、辐射(有纵深感)
8、中心式(主体明确,效果强烈)
9、渐次式(有韵律感)
10、散点式(有受边框约束,自由可向外发展)
三、构图原则
构图的基本原则讲究的是:
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
1、关于均衡与对称
均衡与对称是构图的基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
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
黄金构图法:
“品”字形和三七律。
2、关于对比
对比的巧妙,不仅能增强艺术感染力,更能鲜明的反映和升华主题。
对比构图,是为了突出主题强化主题,对比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但是把它们同类相并,可以得出:
(1)是形状的对比。
如:
大和小,高和矮,老和少,胖和瘦,粗和细。
(2)是色彩的对比。
如:
深与浅,冷与暖,明与暗,黑与白。
(3)是灰与灰的对比。
如:
深与浅,明与暗等。
3、关于视点
视点构图,是为了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中心点上。
视点的作用是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的一个点上。
这个点应是画面的主题所在,但它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根据主体的需要,可以放在画面的上下左右任何一点上,不论放在何处,周围物体的延伸线都要向这个点集中。
四、构图
【中国构图】绘画也好,写文章也好,都要有章法、布局。
在绘画中,所谓章法、
布局就是我们所说的构图。
例如三远、疏密聚散、勾股构图等等,具体都是因题因人而异。
当然,摄影构图其实并无绝对的规律,应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应用,以至摄影师不同的风格修养,可以有不同的构图方式,但对于初学摄影的摄友而言,可以参考顾荣军所写《非常摄影手记──大师构图攻略》的精彩内容,给自己打好基础,融会贯通后,定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地拍摄出理想的作品。
《书林漫步》教案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书籍的结构和书籍设计的概念与不同形式,学会欣赏书籍设计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各种装帧设计独特的书籍图片或实物进行分析,按照书籍设计形式和方法进行分类。
通过查阅资料和欣赏,发现“世界最美的书”美在哪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欣赏和资料的收集,学生产生对书籍设计的兴趣,逐渐形成爱赏书的艺术情感、爱读书的学习态度和爱藏书的文化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一天汇总学生做的PPT演示文件。
按照顺序排好,拷贝在电脑里。
做好PPT文件,学生每人带一本自己喜欢的比较独特的书籍。
教学过程:
1、引导。
当你逛书店时,什么样的书会让你多看一眼甚至有买下的欲望呢?
学生回答。
出版界有这样一句话:
“读者买书,一看名,二看皮,三看内容。
”由此看来,书籍的装帧设计很重要。
我们今天普遍使用的书籍市通过怎样的历史变迁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式的呢?
从下面的讲解中寻找答案吧。
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国的古籍设计。
每组讲完后其他组有一次机会提出问题。
第一组主讲同学上台。
2、发展阶段。
教师倾听。
引导其他小组同学提出问题。
第三组讲完后,教师上台,感谢三组同学带给我们的中国古籍设计知识。
可以看出,中国古籍设计平实质朴。
同学们仔细看看,更多的设计变化体现在哪一方面?
书籍材质和装帧形式这两方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国外的书籍设计与中国古籍设计有什么不同。
有请第四组同学。
师生分析后总结,运用材质不同,欧洲早期的书籍装帧华丽,设计精美。
造纸术的发明使书籍的材质由竹简和羊皮等逐渐演变为纸张,为普通民众享用文明传播带来契机,更为书籍装帧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接下来有请第五组和六组同学为我们介绍近现代的书籍设计。
第一组讲解简册、叶子、梵夹装三类书籍设计形式。
第二组讲解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三类书籍设计形式。
第三组讲解包背装、蝴蝶装、线装、书函及书盒这四类书籍设计形式。
第四组主讲纸莎草纸书、卷轴羊皮书、《拜占庭圣经》这三类书籍设计形式。
第五组讲解《乔叟著作集》、俄罗斯构成主义书籍设计、德国包豪斯杂志设计这三类书籍设计。
第六组讲解《呐喊》《中国记忆》这两套书籍设计。
3、总结评价。
到此我真是收获很多:
第一组有我国最早的书籍形态—简册。
第二组有历史上应用最久的书籍形态—卷轴装和到册页的过度形态—旋风装和经折装。
第三组有包背装、蝴蝶装和线装。
第四组有呈卷轴形态纸莎草纸书、卷轴羊皮书盒精美华丽的《拜占庭圣经》。
第五组有风格明显的俄罗斯构成主义书籍设计和德国包豪斯杂志设计。
第六组有我国现代书籍设计开拓者和倡导者鲁迅的《呐喊》和“世界最美的书”《中国记忆》。
我发现书籍设计不仅仅体现了实用的价值,书籍设计的意义更在于书籍设计艺术所创造的美,这为书籍本身的价值增添了永恒的意义。
那什么样的书才能是“世界最美的书”呢?
为学生展示“世界最美的书”的标准。
4、拓展。
下面做个活动,把你们手中的书,放在相应的书籍设计形式面前,看看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些设计形式。
教师看学生是否拜访正确。
课后可以查找一些独特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书籍进行欣赏、分析。
再去书店时候,也可以用你的专业眼光关注一下书店里的书籍设计。
《手工书设计》教案
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手工书设计的相关知识,学习手工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学生对书籍设计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学习手工书的设计要素,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能用有创意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以自主或合作的方法进行手工书设计和制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以创意为中心的设计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激发学热爱生活,热爱书籍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选择一本喜欢的书籍带到学校并在课前交流。
教学过程:
引导
学生展示带来的书籍。
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本书,他的哪些部分吸引了你。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一本吸引人的书除了拥有文学内涵以外,书籍的设计也非常的重要。
发展阶段
一、了解什么是书籍设计
提问:
可以对书籍的哪些部分进行设计?
书籍设计包括:
书籍造型设计、封面设计、扉页设计、插图设计、开本设计、版式设计以及纸张材料的应用、印装方法等,是一种创意设计的系统工程。
二、了解如何设计制作手工书
我们可以尝试用纯手工的方式设计制作书籍,并加以装饰、美化。
有别于机器制作的手工书,手工书更多的体现着个人的思考与创意。
1、手工书的装订形式与外观
欣赏教科书,分析这些书籍运用了什么装订形式?
什么外观?
装订形式有平装式、卡片式、盒子式、立体造型式等。
书籍的外部形态设计包括封面、封底、书脊等,手工书的外观设计形式多样。
2、手工书的内页设计
欣赏课本图例。
提问:
这些手工书的内页市如何进行设计的?
内页设计包括扉页设计、版式设计、插图设计等。
手工书的内页设计可以采用电脑打印、手绘、印刷品剪贴、剪纸、镂空等形式,也可以粘贴上一些实物,如羽毛、树叶等。
3、手工书的设计过程
提问:
闽南古厝造型手工书是如何进行设计的?
(1)根据书籍的主题,决定书籍的外观设计、开本与页数。
(2)设计书的封面、封底的构图与颜色,包括书名、作者姓名、封面图形、颜色、构图、定价、内文简介或宣传语等内容。
(3)设计手工书的内文。
设计应图文并茂,加上一些其他设计手法,比如立体造型等。
(4)对书籍各部分进行装订组合。
体验实践
学生作业:
以“我的相册”“我喜欢的文学作品”等为主题,尝试运用一张A4纸,制作4页折叠手工书。
要求:
1、设计手工书首先要爱书。
2、要根据书籍的内容设计合适的装订形式以及外部形态等,并要具有创造性。
3、手工书的制作要力求细致。
《方寸钤记——藏书印》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对藏书印的学习,了解藏书印的发展历程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体会藏书印基本的方法。
篆刻家运用刀法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借以表明图书所有权和表达个人性情,形成藏书印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了超越形式的艺术境界。
本课通过“欣赏与探究”“尝试与刻制”两个活动,引导学生从设计字体布局到运用篆刻刀法去完成一方藏书印的制作,在陶冶情操、开阔眼界的同时,又能体会设计刻制藏书印的乐趣,锻炼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藏书印的历史并能够欣赏藏书印;学会制作藏书印。
教学重、难点:
藏书印的文化历史;藏书印的制作技巧。
教学准备:
磨砂石、刻刀、石章、印泥等。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步骤可这样安排:
“藏书印的发展沿革→分析欣赏藏书印之美→如何进行藏书印设计→如何掌握刀法”。
通过电教手段及教师的示范教学,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制作。
引导学生进行印面设计时应尽量做到有个性,尝试不同刀法,体会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苦与乐,体会“艺无止境”的含义。
教学过程:
1、了解藏书印的发展历程
师:
大家知道藏书印吗?
对它了解吗?
生回答,师进行补充。
展示事先做好的PPT,展示藏书印的历史并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藏书印,带领学生感受它的美。
2、介绍本课工具:
砂纸、石章、印泥和刻刀,并解释使用方法,从而引出篆刻刀法。
示范:
冲刀法,刀刃向前,一路直冲过去。
教师示范:
五指执刀法握拳执刀法
切刀效果
小结:
切刀法是用刀刃在石上,像积点成线一样,一步一顿地刻成线条。
学生体验制作过程:
3、布置作业
制作藏书印。
老师在旁边指导。
4、进行评比、相互欣赏并总结。
《书间精灵——藏书票》教案
教学思路:
本课以欣赏丰富精美的藏书票为主,学习用吹塑纸板的方法制作藏书票。
通过欣赏、讨论、练习、制作、交流等综合手段、让学生了解藏书票的历史、分类、特点、功能以及制作方法等知识。
提高学生审美趣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力。
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类型的藏书票了解藏书票的发展史和功能、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吹塑纸版制作一枚藏书票。
3、通过欣赏制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创造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讨论了解藏书票的功能,特点及作用。
2、学习制作一张吹塑纸版的藏书票,学会反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
各种类型的藏书票,作业纸、毛笔,水粉颜料。
生:
吹塑纸版、抹布、原珠笔、拷贝纸。
教学过程:
一、发现藏书票
教师出示读书图片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师小结:
这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的一句名言。
我们都喜欢读书,你最喜欢什么书?
我拥有文学、科普、艺术等书籍大约有一千多本吧,你们能估计出家里有多少书吗?
原来你们的家长跟我一样,不仅爱读书还有藏书的爱好。
出示一本书,师打开扉页:
这是我买的书,写上了名字和购买的时间,作为标记。
后来我用印章印在书上做标记。
这是我最近购买的书,你们瞧瞧我在书上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