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9549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docx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专项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唐三彩被誉为盛唐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了解唐三彩有利于养成充分的文化自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

……由于釉彩以黄、绿、蓝三色为基调,并经唐代创烧,俗称“唐三彩”。

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多用于陪葬,少部分用于建筑和生活陈设。

——广东省博物馆《梦回大唐——盛唐艺术与生活展》解说词

材料二:

资料卡:

唐三彩骆驼载乐舞队俑

 

图片说明:

此俑中,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从西域传入的乐器。

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

 

材料三:

唐三彩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博得各国人民赞美,一时之间群起仿制。

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

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受皇室、贵族、僧侣喜爱,也和我国一样用作殉葬品。

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

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国都曾发现唐三彩。

——《略探燃唐三彩的人文价值》

材料四:

2009年7月,经洛阳市科学技术局和民政局批准,高水旺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了洛阳唐三彩研究院,并出任院长。

研究院是在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下创立的国内唯一唐三彩科学文化研究开发机构。

——《古今结合开辟唐三彩艺术新天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社会风气存在的物质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特点相关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列举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典型例子,并概括唐三彩的外传对欧亚文化发展的贡献。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中华传统技艺的现实价值。

【答案】

(1)社会风气:

厚葬。

物质基础:

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

(2)特点:

胡汉交融(民族交融)。

民族政策:

开明的民族政策。

(3)典型例子:

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

贡献:

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态度:

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

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唐三彩的出现、发展与唐代厚葬风气有着直接关系”,可以看出,与唐三彩兴起直接相关的社会风气是厚葬,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厚葬之风的存在于当时的农业发展;经济富足;陶瓷技艺高超有巨大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信息“表现的是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可以看出,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是胡汉交融(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融合,这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关。

(3)依据材料三信息“朝鲜出现了以日常器皿为主的‘新罗三彩’。

日本斑现了‘奈良三彩’,波斯出现了蓝色调的‘波斯三彩’”,可以看出,唐三彩被各国仿制的有新罗三彩;奈良三彩;波斯三彩等;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的外传影响了亚欧各国的文化发展;丰富了亚欧各国的社会生活。

(4)依据材料四信息“国家积极挖掘、抢救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出,我国当下对唐三彩烧制技艺的传承的态度是积极(保护、抢救)。

现实价值:

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文化自信。

 

2.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

材料二“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

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

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

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

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

——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

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郑和每到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上的发展。

——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

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

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

【答案】

(1)特点:

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或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2)原因:

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

最远到达的地方: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特点:

朝贡贸易;态度:

否定;句子:

“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范围广;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根据材料二“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

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是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俗,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依据材料三“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朝贡贸易;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否定的态度,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是“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

(4)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交往和经济贸易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对外贸易却大量消耗国力,不利明朝的国计民生。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六○八年,隋炀帝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称御河),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至涿郡(治蓟,北京市)。

六一一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直达涿郡。

两渠共长三千余里,隋炀帝带着百官和两岸步行的候选士人数千人,走了五十多天才到涿郡,平均一天只走五十多里。

普通民船如果一昼夜走一百里,自江都到涿郡不过一个多月,南北水路交通比陆路确是便利得多。

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

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

——《中国通史》范文澜

(1)材料中的隋朝大运河以什么为中心?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8分。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洛阳

(2)观点1: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

论述:

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

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

结论:

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观点2:

隋朝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论述:

(1)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的广大地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隋朝大运河与都江堰、长城一样,是古代世界最雄伟的工程之一。

综上所述,隋朝大运河它全长2000多公里,连接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观点3: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论述:

(1)大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

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综上所述,隋朝开通大运河虽然在当时使人民受到伤害、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但从从长远的利益来看,人民所受伤害是取得了补偿的,所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利大于弊。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2)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依据材料“隋炀帝开通济渠、江南河,是要尽量消耗江南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淫侈生活,开永济渠,是要进行对高丽的侵略战争。

他伤害大量民命,罪恶极大,但运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显著的改进,对经济联系、政治统一都起着广泛的作用。

”可归纳出论点是: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有利也有弊。

阐释围绕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利弊即可。

如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的开通是件值得称道的好事。

但是隋炀帝为了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使无数人家破人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从这个角度看,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百姓来说是个噩梦。

最后得出结论: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也有弊,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大运河的开通。

提取其他观点并进行阐述也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注:

明朝的一种主要军事制度)逐渐崩溃。

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

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

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继光被允许招练民兵。

戚继光招募的对象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以剽悍著称),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

新军设置了一整套训练内容,训练注重根除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使军队懂得“卫国保民”的义务和责任。

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

训练内容既有各种兵器的技术训练,又有各种战术训练内容;既有士卒的训练,又有将军的训练;既有体能训练,又有胆气等心理训练。

这只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

——摘编自李鹏青《论戚继光的军事改革》

(1)据材料概括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指出戚继光军事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

【答案】

(1)改革兵制,编练新军;以义乌“矿夫”和地主武装为主要招兵对象;把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性强,注重实战。

(言之成理,答出2点即可)

(2)背景:

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

作用: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可知,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是,改革兵制,编练新军;以义乌“矿夫”和地主武装为主要招兵对象;把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性强,注重实战。

(2)根据所学和材料“自明代中叶以后,卫所兵制逐渐崩溃。

在东南沿海,虽然卫所尚存,但卫所军士素质极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骚扰……这只招募形成的戚家军成为东南沿海抗倭的骨干力量”可知,改革的背景是,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

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语曰:

“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②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的?

何时完成的?

③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少于两点)

④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①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②经济重心南移(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南宋时完成。

③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加上自然条件的便利,南方农业生产发展逐渐超过北方(至少两点)

④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表格中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唐代南方户口数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可以归纳为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依据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得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2)依据上述表格和材料反映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这个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的变化,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或者说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是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完成的。

(3)依据所学知识总结南方发展的原因即可。

如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大量增加;北方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的重视等。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要引进外来技术等等。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析经济格局的变化)

材料一:

秦汉时期。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看南方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由材料分析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何特点?

(4)读材料三,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

(1)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

(3)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民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4)市舶司;原因:

统治者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宵不绝。

”,可知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宵不绝。

”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是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

据材料一可知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是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

(3)据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

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宵不绝”可知,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的特点是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民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包括政府的重视,造船业发达,商业繁荣。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单评价一下隋炀帝。

【答案】

(1)积极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特点:

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政府出面招生……自由报考原则,考生……没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和所学可知,它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8.材料一臣又闻古语云: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

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陛下”是指哪一位皇帝?

依据材料指出君民关系应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谁的统治?

举出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两项重大举措。

(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景象?

【答案】

(1)唐太宗李世民;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武则天;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唐玄宗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出自《贞观政要》,可知“陛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大意是说:

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就是百姓可以拥戴皇帝,同时水也能将船推翻吞没,也就是百姓可以推翻皇帝的统治,由此得出君民关系应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结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的措施有: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依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意是说当年开元盛世时人口众多,农业丰收,仓库粮食储备充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写的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景象。

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9.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趟之地。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风,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史》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南方经济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西汉、唐代和北宋南北方人口数量统计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2)依据材料三,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