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等教育学基本内容知识点汇总.docx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基本内容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等教育学基本内容知识点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基本内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育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现代大学的职能:
1.培养专门人才是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现代高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
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的概念: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制定要以基本国情和教育工作自身的规律为依据。
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基本构成):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3.实施的途径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制定和明确教育目的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1.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和检验教育质量的标准。
2.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也是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努力方向。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具有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还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高等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高等教育目的则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系统的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生作用的连接点,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制约作用的集中体现。
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但它代替不了各级各类高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各级各类高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称为培养目标。
高校的培养目标最终是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
高校培养目的,高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
我国高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我国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3.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马克思主义理想中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与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发展的人。
首先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是人的发展的核心。
其次是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发展。
总之,人的德智体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即马克思主义理想中的人的全面的发展。
第二,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第三,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
第四,现代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第五,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第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1.教学工作,2.科研训练,3.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高等教育两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
第一,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涉及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认识社会的产物。
第二,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要求、个人发展角度出发涉及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社会本位目的观代表人物:
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
个人本位目的观的主要代表人物:
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斯宾塞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我们应遵循的三点:
(综合运用题)
(一)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二)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这对教育走出隔世状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也给教育带来一些问题:
没有区别社会的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期行为,而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容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个人本位观却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为以后的教育指明了一条不同以往的改革之路。
但是它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容易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适宜的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
(三)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
在高等教育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教训,而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做出动态的调整。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是通才教育,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西方高等教育为专业教育(专才教育),七艺: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
算数,几何学,天文学
通才教育的概念:
相对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
通才教育的四个特征:
1.知识的经典性和基础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专才教育的概念: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
他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专才教育的四个特征:
1.主要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影响其后期发展。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历史上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
1.当代科技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走通专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专结合。
3.通专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
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
学制的概念:
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
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学生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
建立学制的基本依据:
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
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的三个层次:
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三个基本层次:
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弹性学制的四个特征:
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
弹性学制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
1.培养目标的多样性,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3.管理工作的灵活性4.刚性与弹性的兼顾性
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
1.推进学分制2.打破学校、专业界限3.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的主要特点:
确立校长为高校行政领导的地位;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的领导下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
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决策失误的情况。
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它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责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
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克服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但没被削弱,反得到加强。
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
学术管理的加强是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高息改革的重点是,加强行政管理,提高办学效率的同时,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离。
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分三个层次:
校,学院,系
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基本方向:
1.进一步调整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和系的自主权,增强基层灵活应变能力。
2.校级职能部门应进一步精简机构裁剪人员编制,提高办事效率,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使后勤服务部门产业化市场化,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第六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与运行机制
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联系方式,这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亦称高等教育的水平结构,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这个结构的特点是:
1.独立性2.层次性3.中介性
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
它指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况,他由十三大类组成。
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它指不同办学形式、学校类型的构成状况,它有三层涵义:
1.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和联系方式,2.综合性大学、单科大学、短期大学、教育学院等不同类型的高校的比例和联系方式
高等教育的分布结构:
他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制约:
1.国民经济的地区布局结构。
2.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高等教育作用的认识,以及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3.高等教育在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发展状况
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结构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
一体化模式。
多样化模式
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1.各种类型的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1.学术的因素,2.利益的因素,3.区域发展水平饿因素,4.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
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3.确立新的高校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按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程度不同,我国的高校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教学科研型,2.教学型,3.专科和高等职业学校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高校教师的作用:
1.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高校的基本职能: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这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2.开展科学研究。
3.为社会服务
高校教师的特点:
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2.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
高校学生地基本社会特征: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从微观层次看,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
师生间的直接交往和相互联系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高校师生关系概况为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三种。
1.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2.心理关系包括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师生间积极肯定的认知关系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都应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和巩固。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
1.在高校师生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2.高校师生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
制约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
1.师生角色特点,2.师生相互期待作用,3.师生个性因素,4.教师领导作风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特点。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理解和沟通;交往是师生之间加强理解和沟通,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条件和途径2.重视审视教师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应明确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要理解、热爱、尊重学生。
第八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系统中通过媒介进行信息传递的双边性活动。
就其静态结构分析,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其中,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途径
教学过程的概念及特征: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的教学过程具有双边性、目的性、中介性。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1.引导性,2.间接性,3.发展性
教学过程的规律(必考),目前人们认识较为一致的规律有: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教学内容由间接经验向直接经验转化。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相统一,又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主。
3.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注重教学中理论的先导性、社会定向性与自主选择性。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四因素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器材)
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1.催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选择题):
教学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1.独立性增强,2.自主性增强,3.学习探索性增强,4.学习实践性增多
教学原则的概念:
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大学教学原则及其要求(六个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是指社会主义大学的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如何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呢?
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何做到两者相统一呢?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为学生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在课堂教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发展,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
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高效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二者不可偏废,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如何做到这一要求呢?
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3)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要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共性,对所有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发挥各自的特长,推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
2)在教学中,坚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不随意迁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不任意地增加课程的难度和深度,3)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形成他们特点的智力结构。
4)充分利用选修课程,5)不歧视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条:
1)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要地位,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2)要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科研训练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1)在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尤其是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2)通过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形式来进行,3)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以及在课外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也可达到科研训练的目的。
第九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的定义:
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哥们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课程的分类: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必须课,限选课和选修课;大中小微型课;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
1.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2.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2.灵活性,3.整体性,4.可测性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包括:
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的学期分配。
教学计划的组成:
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5学年编制(简称校历)
编制教学大纲的意义: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它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定,以及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和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2.前沿性,3.理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材:
也称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课程建设的意义:
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关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化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策略:
1.按照科学体系结构,完善课程内容,2.把握科学机制,加强大学课程与生产技术的联系,3.确立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并举、必须课和选修课结合的课程模式。
课程建设的要求:
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高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内容的综合化,2.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多样化,3.课程性质的职业化,4.课程方向的人文化。
第十章高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就是根据教学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从时间、空间、人员组合等方面考虑安排的教学活动的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类型和特点:
1.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和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制,是将学生按照一定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对全班学生技能型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
课堂教学:
它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学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研究课程标准。
2.钻研教科书的相关章节内容。
3.研究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4.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5.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6.拟定教学活动计划,设计课堂结构及进程。
上课是学校中主要的活动,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huanjie.yao上好一堂课,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严密,5.积极性高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
1.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研的能力。
2.是学生受到工作、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
3.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
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地方式和手段的总称,他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
1.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4.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
它都是由1指导思想、2教学目标、3教学条件、4教学程序、5教学策略和6教学评价几个要素构成。
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
1.完整性,2.操作性,3.个性。
4.简约性,5.发展性
高校教学方法的分类:
1.主要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参观法;2.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3.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放放风,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
讲授法:
是教师借助口头语言,系统地想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等方式。
讲授法的优和缺点:
讲授法的教学效率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学过程的控制,成本低,通用性强;它的缺点是:
单一的信息传输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迟缓和学习的被动;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知识;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了解学生,使传递的知识更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
2.教师要事先做好准备,主要是熟悉教学内容,理清讲课的思路;3.板书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重点,便于学生记笔记和复习。
4,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5.教学手段的选取与使用应根据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确定。
组织讨论课的要求:
1.教师要在课前认真研究讨论题目,明确主题,并制定一定的规则,以保证讨论的质量和效率,2.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讨论,使学生各抒己见;3.要善于控制讨论的进程,分配讨论时间;4.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调查法的要求:
1.准备—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2.实施---做好资料的收集、外部协调工作和材料的整理工作。
3.总结----得出结论,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评价的定义:
是指一定的评价主体按照教学质量标准对教学活动在条件、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所作的价值判断。
具有管理和教育双重功能。
教学评价的类型:
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教学评价的意义:
1.有助于定位教学起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