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9151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

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

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

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探究法。

【教学内容】

1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②有识之士(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下,面向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概况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②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意义(影响)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

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过渡:

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

动的洋务运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过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从而过渡到

维新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

①背景: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归纳: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张。

③评价: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局限性:

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过渡:

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

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3)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①背景

过渡

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国似乎清醒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

由此,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

两者结合起来。

看看康梁谭领导的维新运动吧。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4)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①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②评价:

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

的心路历程。

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

【教学重点】

1.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所起的作用。

2.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热点试题】

1.列举鸦片战争后至

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

2.比较康、梁维新派与曾、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思想的不同内容和特点,并简析造成不同点的原因。

【课堂小结】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是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索、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一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了解马克思主

义的传播;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结合所搜集的课外历史资料进行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

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方法】

1.利用情境教学,再现历史史实,使学生对本课有直观的了解;

2.对课文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深层挖掘,增进认识;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①政治方面:

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②经济方面: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这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经济基础;

③思想方面:

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陈独秀指出,民主就是人权。

此口号源于法国《人权宣言》,也就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启蒙思想。

在中国也不怎么新鲜,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期间就在宣扬。

而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它有了新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民主的、平等的、博爱的思想观念。

它不是政府给人民哪些权利,而是人们应该

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权利。

这便是“德先生”新之所在。

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之“新”,是新文化运动反封建更加彻底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已经认识到只在技术上制度上学习西方,反封建是不够的。

必须在更加深刻、更加彻底的角度来学习西方,反对封建。

提倡民主,是为了给中国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扫除思想障碍,开通前进的道路。

②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科学”主要指与愚昧、落后、盲从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

是因为陈独秀认为只有懂得自然科学,每个人有了科学的思想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反对愚昧和落后,只有消除了愚昧和落后,

才能真正的做到反封建。

他用科学精神作为反封建

的武器,以此来启迪民智,使民众成为现代国民,为民主创造条件。

这在中国还

是首次,给中国的反封建增加了一面新的旗帜,这也是

新文化运动“新”之所在。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忠、孝、节。

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是培养“不犯上作乱”的顺民的工具,旧道德束缚下的人们就无法从骨子里去反封建。

要反封建、反专制,就必然要反对旧道德对人们的愚弄,反对作为旧道德的精神支柱的孔子学说。

在此旗帜下,展开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讨论。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文学革命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主张从内容、形式上对旧文学进行改造、创新。

要反对旧思想,必然要反对旧文化的载体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同时,新思想也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

及。

白话文通俗易懂,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而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的主要载体,因此不能全面抛弃。

⑤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得到空前得到解放;

②中国知识份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

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在这些文章中大

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关注劳工的命运,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2)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①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为《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了《马克

思学说》《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宣传马克思主义。

他还发表了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

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这篇文章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②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1920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湖南出现“俄罗斯研究会”等。

③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

在此期间,陈独秀、

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和周恩来等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中国共产党诞生。

【教学重点】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热点试题】

1.有人说: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

”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

为什么?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3.李大钊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4.近代以来中国有过几次思想解放潮流?

比较其中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以来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解放和发展之路的新探索。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铁肩担道义”,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不断探索,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自由主义的思想潮流,引领着当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它虽然未能挽救民族危亡,却启迪了一场新的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贡献是巨大的。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掌握洋务运动发起的根本目的;洋务企业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影响;

(3)了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图文资料,设置情景模式,再现情景;

(2)用图文资料,创设情境,采用阶级分析法分析洋务运动;

(3)设置问题,课堂讨论,开展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

础。

【教学方法】

1.从原因、表现与后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自然经济的解体,从外部因素即资本主义入侵来进行分析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从背景、内容、失败原因与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洋务运动,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自主探究并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3.对文中图文史料进行分析,提高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表现

①引起中国家庭“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

“男耕女织”,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相结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主要形式,也是封建制度的基础。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侵略特权的保护和机器工业品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

,其中

棉纺织品占总价值的70%。

原来“衣被天下”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些专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因此受到很大冲击。

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逐渐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造成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这是几千年封建自然经济解体的重大标志。

②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还从中国大量收购农、副、土、特产品。

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外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国的

丝、茶生产服务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并且日益商品化。

这种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诱使土地所有者改变农业生产的目的,不得不面对农产品市场,调整种植结构以增加收入。

生产目的的调整或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自然经济的性质,为自然经济彻底解体敲响了警钟。

(2)原因: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侵入。

①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造成猛烈冲击;

鸦片战争使中国大量的主权遭到破坏,通商口岸的开放,关税主权的破坏,加速了列强的商品输入,使中国自然经济遭受猛烈的冲击,开始瓦解。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

自然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3)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2.洋务运动:

(1)出现的原因:

内忧外患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

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认为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他们学习西方,搞起了洋务运动,逐渐形成洋务派。

(2)概况:

①时间:

19世纪60至90年代;

②代表人物: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③主张及目的:

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3)内容:

①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19世纪60~70年代)

代表: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②以“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19世纪70~90年代)

目的:

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代表: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④发展近代

教育:

目的:

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成就:

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到1896年达20多所。

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作用: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4)评价:

①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②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概况

①时间: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来源:

官僚、地主和商人。

③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意义:

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教学重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2.洋务运动的评价。

【热点试题】

1.从19世纪40

~70年代,中国社会

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洋务运动对民族工业有什么影响?

3.简述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

4.洋务运动兴办的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思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有哪些?

6.什么是自然经济的?

小农经济?

两者有什么区别?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

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

这次运动在促使本国封建经济瓦解的

同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受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由于受外国资本与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举步维艰。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与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

击,《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官僚资本的垄断、通货膨胀;

(2)理解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1

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地位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三大政治障碍;

(3)探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本课的图表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景再现”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2)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

【教学方法】

1.按照新课改精神,多向学生提供新的情景和材料,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

2.利用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19世纪末,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全球扩张,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瓜

分中国的野心,它们纷纷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筑路权,开采矿山和竞相建厂。

列强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商品输出仍在扩大。

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于是,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时间:

19世纪末(即甲午中日战争后)

(3)表现:

①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数额增大;

②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③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

④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4)影响: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表现为: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

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2.短暂的春天:

(1)原因: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

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指导学生看教材插图《清华学校学生抵制、焚烧日货》),使国内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③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

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也因战争的需求,他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也为他们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④“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于是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较为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

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他们发

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

此时海外华侨也竞

相投资国内工商业,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时间:

一战期间(1912~1918年)

(3)表现:

①新建和扩建厂矿企业增多:

470多家;

②投资总额增加:

投资近亿元,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

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③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发展。

(4)结局: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3.曲折的发展:

(1)较快发展:

①时间:

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②表现:

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