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9145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

1、复合材科的定义、组分功能和作用:

定义: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复合后的产物为固体时才称为复合材料,为气体或液体不能称为复合材料。

组分:

其组分相对独立,通常有一相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分散相,称为增强相(增强体)。

功能和作用:

复合材料既可以保持原材料的特点,又能发挥组合后的新特征,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从而最合理地达到使用所要求的性能。

2、复合材料的命名

强调基体,以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如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等;

强调增强体,以增强体材料的名称为主,如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陶瓷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基体材料与增强体材料名称并用,如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玻璃钢)。

3、复合材料的分类方式

按基体材料类型分: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按增强材料种类分:

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复合材料,金属纤维复合材料,陶瓷纤维复合材料;

按增强材料形态分:

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短纤维复合材料,粒状填料复合材料,编制复合材料;

按用途分:

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

4、常用的基体材料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轻金属基体(主要包括铝基和镁基),用于450℃左右;钛合金及钛铝金属间化合物作基体的复合材料,适用温度650℃左右,镍、钴基复合材料可在1200℃使用。

5、常用热固性基体复合材料:

环氧树脂,热固性聚酰亚胺树脂。

常用热塑性基体复合材料:

聚醚醚酮,聚苯硫醚,聚醚砜,热塑性聚酰亚胺。

常用陶瓷基体复合材料:

玻璃,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无机胶凝材料;

6、玻璃和玻璃陶瓷的定义及不同

玻璃是无机材料经高温熔融、冷却硬化而得到的一种非晶态固体;玻璃陶瓷是将特定组成的玻璃进行晶化热处理,在玻璃内部均匀析出大量微小晶体并进一步长大,形成致密的微晶相;玻璃相充填于晶界,得到的像陶瓷一样的多晶固体材料。

8、非氧化物陶瓷有:

碳化硅,氮化硅。

9、什么是复合材料的界面,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以及作用如何实现

界面作用产生的效应:

①传递效应界面能传递力,即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和增强物之间的桥梁作用;②阻断效应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③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电感应性、磁性、耐热性等;④散射和吸收效应光波、

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如透光性、隔热性、耐冲击性等;⑤诱导效应增强物的表面结构使聚合物基体与之接触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改变而产生一些现象,如强的弹性、低的膨胀性、耐冲击性等。

10、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类型及各自特点

1)类型:

I类界面相对比较平整,只有分子层厚度,界面除了原组成物质外,基本不含其它物质;II类界面为犬牙交错的溶解扩散界面,基体的合金元素和杂质可能在界面上富集或贫化;III类界面则含有亚微级的界面反应产物层。

2)相容性特点:

I类界面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亦不溶解;II类界面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但相互溶解;III类界面纤维与基体反应形成界面反应层。

高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1、弥散增强和颗粒增强的原理

1)弥散增强:

复合材料是由弥散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荷载主要由基体承担,弥散微粒阻碍基体的位错运动,微粒阻碍基体位错运动能力越大,增强效果愈大,微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强化效果越好。

2)颗粒增强:

复合材料是由尺寸较大(直径大于1m)颗粒与基体复合而成,载荷主要由基体承担,但增强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颗粒阻止基体位错运动的能力越大,增强效果越好;颗粒尺寸越小,体积分数越高,颗粒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越好。

2、什么是混合法则,其反映什么规律

混合法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同组分之间的关系):

?

c?

?

fVf?

?

mVm,Ec=EfVf+EmVm式中?

为应力,E为弹性模量,V为体积百分比,c、m和f分别代表复合材料、基体和纤维;

反映的规律:

纤维基体对复合材料平均性能的贡献正比于它们各自的体积分数。

3、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及改性方法有哪些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方式:

①化学结合②物理结合③扩散结合④机械结合。

界面改性方法:

①纤维表面改性及涂层处理,②金属基体合金化,③优化制备工艺方法和参数。

4、界面反应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什么影响

界面反应和反应程度(弱界面反应、中等程度界面反应、强界面反应)决定了界面的结构和性能,其主要行为有:

①增强了金属基体与增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②产生脆性的界面反应产物;③造成增强体损伤和改变基体成分。

高一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1、玻璃纤维的分类:

无碱玻璃纤维(碱含量小于1%)、中碱玻璃纤维(1.5%~12.5%之间)、有碱玻璃纤维(碱性氧化物含量大于12%)、特种玻璃纤维。

2、玻璃纤维是以玻璃球或废旧玻璃为原料经高温熔制、拉丝、络纱、织布等工艺制成,单丝直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

3、玻璃纤维的化学组成:

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氧化钙、三氧化二铝等。

4、玻璃纤维的物理性能:

①外观和比重:

表面光滑,密度2.16~4.30g/cm3;②表面积大③拉伸强度高,④耐磨性和耐折性差,⑤热性能:

导热系数小、耐热性较高,⑥电性能:

取决于化学组成、温度和湿度(无碱纤维的电绝缘性比有碱纤维优越,碱金属离子增加,电绝缘性能变差;温度升高,电阻率下降;湿度增加电阻率下降),⑦光学性能:

玻璃

纤维的透光性比玻璃差,玻璃纤维可用于通信领域以传送光束或光学物象。

5、影响玻璃纤维化学稳定性因素:

①玻璃纤维的化学成分,②纤维比表面增大其相应的耐腐蚀性降低,③侵蚀介质体积和温度(温度升高,化学稳定性降低;介质体积越大,对纤维侵蚀越严重)

6、玻璃纤维的制造方法:

坩埚法、池窑拉丝法。

玻璃纤维制造工艺三个步骤制球、拉丝、纺织。

可以在在拉丝过程中用浸润剂,它的作用:

①原丝中的纤维不散乱而能相互粘附在一起,②防止纤维间磨损,③便于纺织加工。

8、碳纤维是有机纤维经固相反应转变而成的纤维状聚合物碳。

含碳95%左右的称为碳纤维,含碳量99%左右的称为石墨纤维。

9、碳纤维的分类:

根据力学性能分类:

高性能碳纤维、低性能碳纤维

根据原丝类型分类:

聚丙烯腈基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纤维基碳纤维、其他基纤维基碳纤维

根据功能分类:

受力用碳纤维、耐焰碳纤维、活性炭纤维、导电用碳纤维、润滑用碳纤维、耐磨用碳纤维

10、碳纤维的`制造方法:

先驱体转化法(有机纤维碳化法)原材料有人造丝(胶黏纤维)、聚丙烯腈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工艺过程:

5个阶段:

拉丝、牵引、稳定、碳化、石墨化。

11、氧化铝纤维的基本组成主要分为:

氧化铝,含有少量的SIO2、B203或Zr2O3、MgO等。

12、碳化硅纤维制备的工艺:

①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②烧结法(先驱体转化法)

1)化学气相沉积法:

它的结构可大致分成四层由纤维中心向外依次为芯丝、富碳的碳化硅层、碳化硅层、外表面富硅涂层。

制备的步骤:

①反应气体向热芯丝表面迁移扩散,②反应气体被热芯丝表面吸附,③反应气体在热芯丝表面上裂解,④反应尾气的分解和向外扩散。

13、芳纶纤维的性能:

优异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优良的减震性、耐磨性、耐冲击性、抗疲劳性、尺寸稳定性、耐化学腐蚀、低膨胀、低导热、不燃不熔、电绝缘、透磁性、密度小。

缺点:

热膨胀系数具有各向异性、耐光性差、耐老化能力差、溶解差、抗压强度差、吸湿性强。

14、晶须:

是以单晶结构生长的直径极小的短纤维,由于直径小(<3um),造成晶体中的缺陷少,原子排列高度有序,故其强度接近于相邻原子间成键力的理论值。

由于晶须的直径非常小,所以不适合容纳在大晶体中常出现的缺陷,因而强度接近于完整晶体的理论值。

15、晶须的性能:

①晶须没有显著的疲劳效应,②具有比纤维增强体更优异的高温性能和蠕变性能,③它的延伸率与玻璃纤维接近,弹性模量与硼纤维相当。

16、颗粒增韧的三种机制:

相变增韧和微裂纹增韧、复合材料中的第二种颗粒使裂纹扩展路径发生改变、混合增韧。

17、刚性颗粒增强体:

指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热、耐磨、耐高温的陶瓷和石墨等非金属颗粒,如碳化硅、氧化铝、氮化硅、碳化钛、碳化硼、石墨、细金刚石等。

18、延性颗粒增强体:

主要为金属颗粒,一般是加入到陶瓷、玻璃和微晶玻璃等脆性基体中,目的是增加基体材料的韧性。

《语文园地一》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知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句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可以学会更多的知识,也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语文园地一》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语文园地一》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读一读,你会发现,这些词语都含有两个表示人的身体部字,如:

头、脑、发、牙……

【理解】

摇头晃脑:

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披头散发:

形容头发长而散乱。

张牙舞爪:

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面红耳赤:

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手忙脚乱:

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

眼疾手快:

形容做事机警敏捷。

口千舌燥:

口舌干渴。

多形容说话太多。

【拓展】

含有表示人的身体部位的词语还有:

肝胆相照口是心非左膀右臂交头接耳花拳绣腿油嘴滑舌

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想一想,练一练,然后和同学交流。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点拨:

只有理解了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才能知道哪些地方要重读,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所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重点词语,表达出句子的意思。

句一写的是“我”天马行空的想法,因此“真的”“地下的学校里”要重读。

此外,“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是一个长句子,朗读时还要注意读好停顿。

句二表达的是孙中山背书时的感受,所以“一点儿也不懂”这个部分要重读。

句三表现了孙中山不怕挨打、敢于提问的精神,要用坚定的语气来读,重读“不懂就要问”“挨打”等词句。

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吧!

试着给每个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一起开展活动。

点拔:

好的小组名称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能体现活动的特点,如“巧手剪纸组”“鲲鹏航模队”“黑白棋社”,用“巧手”“鲲鹏”“黑白”三个词写出了兴趣小组的特点;②加入个性的词语,让人过目不忘。

如“篮球侠”“探索者小队”,一个“侠”字给篮球活动加入了一些武侠元素,更能让人热血沸腾;“探索者”将天文爱好者的本质写了出来,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8),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

有《小仓山房文集》等。

牧童:

指放牛的孩子

振:

振荡;回荡。

林樾:

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

想要。

捕:

捉。

鸣:

叫。

立:

站立。

古诗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因为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简析: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第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第四句中的“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小牧童充满童趣的活画面的喜爱之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

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解决了识字、写字的问题。

而进入三年级就要提高识字、写字的教学效率,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识字、写字的方法和经验。

(一)课前预习

在预习中,按照以下顺序完成:

朗读课文,认识生字,提醒字音,补充内容。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尽量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

因为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查字典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目的是可以让学生了解字音、字义,还可以知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句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可以学会更多的知识,也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认识生字后,再读课文,这时需要详细地再读一遍,划出词语,并能通过上下文了解词义,最好能写出近义词、反义词等,这样,学生的收获也多了。

(二)写字教学

笔者坚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

先让学生在方格中默写一个生字,注意笔画的位置和结构,然后同桌互相纠正,最后,根据同桌的建议,再写一个字,做到端正、整洁、美观。

现在三年级学生开始使用钢笔,要确保学生握笔姿势的正确性。

为此笔者编了一个握笔口诀:

“一指二指捏着,三四五指垫着,小掌心空着,小拳头量着。

”以此来督促学生的握笔和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关于阅读教学

集中识字后的三年级阅读教学,要从词、句、段入手,加强基本功训练,为读懂课文奠定良好基础。

(一)加强词、句、段训练

在学习生字时,学生已经积累了词语知识。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了解课文大意。

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对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结构复杂、难理解的句子。

再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了解句式和修辞,再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在此基础上理解全句。

在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反问句”等,可以学着变换句式,这样便于更好地了解句子内容,也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句子含义。

段的训练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句子,那怎么才能理解自然段,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呢?

首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形式,如“总-分-总”式,“分-总”式,“总-分”式等,让学生了解课文层次。

最后,针对一些问题进行点拨、引导,解决了课文中的问题,便有了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

(二)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有助于感受课文,增强语感。

就课堂教学的训练程序而言,先朗读再默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

在课堂上,要有大量的朗读时间,教师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对于学生理解的句子,要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在朗读指导时,可以采用“示范-模仿”式的指导,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规律性的朗读方法。

总之,阅读时,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阅读。

三、关于习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提到“写作”不得不说一说“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在阅读时,不仅积累了好词好句,而且学习了文章的结构以及写作特点,那么,在作文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启蒙阶段,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少,领悟能力不强,所以,在教学习作时,一般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人、事物或活动入手。

以我们写过的一篇作文“我最熟悉的一个人”为例。

笔者会根据本次作文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确定一个最熟悉的人,说一说这个人的外貌特点,引导学生回忆这个人的外貌特点和印象深刻的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

作文的重点部分学生已经说得很好了,最后就要写下来。

写作前,教师要点拨:

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总起句和总结句怎样写文章才能前后呼应。

最后,学生就可以有条理、有步骤地写作文了。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对习作的畏难情绪。

09-04|《语文园地二》+《快乐读书吧》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09-04|《看图画,写作文》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09-04|《池子与河流》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09-04|《鹿角和鹿腿》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09-04|《陶罐和铁罐》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09-04|《守株待兔》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09-04|《语文园地一》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09-04|《春游去哪儿玩》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09-04|《昆虫备忘录》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09-04|《荷花》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语文园地二》+《快乐读书吧》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看图画,写作文》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池子与河流》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鹿角和鹿腿》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陶罐和铁罐》三年级语文下知识点

1《大青树下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2《花的学校》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3《不懂就要问》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4《语文园地二》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6《语文园地三》三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7《秋天的雨》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8《听听,秋的声音》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初三上册政治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三上册政治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三上政治知识点:

走科教兴国战略

1、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输掉了科技,也就输掉了未来。

2、谈谈你对现代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

3、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

4、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答:

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6、新科技革命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7、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

因为我国科技和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着巨大压力。

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什么作用呢?

答:

大力发展科技,提高我国的国际科技竞争力;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培养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人才资源优势。

9、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

10、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11、科技创新有什么重大作用及意义?

12、为什么说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教育创新有什么作用?

答:

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教育落后的局面,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3、我国从那几方面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14、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我们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

15、我们如何理解创新的含义?

答:

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它既可以是一种新发现、新想法、新观点,也可以是一种新方法、新设计、新发明……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和能够做到的。

创新是永不满足、不断探索的行动,是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16、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是人民的普遍的观念。

初三上政治知识点: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

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3、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4、人口问题带来什么影响?

答: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我国自然资源的状况:

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

一句话:

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资源相对短缺。

6、造成我国自然资源出现这样的状况的原因是:

答: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加上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7、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8、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9、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什么呢?

答:

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大,就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0、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11、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2、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13、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法律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取得成就:

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道路,也为解决世界人口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

利国利民,是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15、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我国的又一项基本国策。

法律支撑:

环境保护法、水资源保护法、森林法、国土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

16、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成就:

答: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0多年来,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控制,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公民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进一步增强。

1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要求呢?

答: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②我们青少年应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③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莲鹤方壶:

青铜器(春秋),通高118厘米,口横30.5厘米,口24.9厘米重64.28公斤,1923年河南省新郑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糊上物象众多,杂而不乱。

仙鹤及神龙怪兽,神态各异。

结构复杂,造型设计巧妙,铸造技艺精湛。

第一课色彩的冷与暖

1、色彩会使人产生各种联想。

红、橙、黄色使人联想到热烈、温暖的火焰和太阳等景物,而蓝、绿、紫色又会使人联想到宁静、寒冷的天空、海水等景物。

2、(清代)木版年画《门神》

3、《丁香花》(水彩)现代肖淑芳

4、《春江水暖》(农民画),美术作品中冷暖色的综合运用。

5、冷暖是对比产生的.感觉,是相对而言的。

第二课画家的调色板

1、复色是最庞大的色彩家族,它们色彩斑斓[bānlán],千变万化,丰富异常。

2、复色是间色与间色或三原色不等量相混合而成的颜色,色彩变化丰富,色调稳定,但色泽上不如原色和间色鲜明。

3、《垂柳》油画,近代莫奈(法国);德国画家穆特的调色板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