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上聚焦乌克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85514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势与政策上聚焦乌克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形势与政策上聚焦乌克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形势与政策上聚焦乌克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形势与政策上聚焦乌克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形势与政策上聚焦乌克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势与政策上聚焦乌克兰.docx

《形势与政策上聚焦乌克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势与政策上聚焦乌克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势与政策上聚焦乌克兰.docx

形势与政策上聚焦乌克兰

聚焦乌克兰

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年2月以来,乌克兰局势的风云突变吸引了全世界人们的眼光,占据了全球媒体的主要版面,成为近期国际形势的一大热点问题。

那么,在乌克兰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背景和内在根源如何?

其影响和发展前景怎样?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将目光投向欧洲,聚焦乌克兰。

一、事件回放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宣布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

岂料,这一决定引发了乌克兰国内各种矛盾爆发和大规模的抗议,加上境外势力的插手,使得乌克兰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而且逐渐成为俄罗斯与欧美等大国博弈的平台。

总的来看,乌克兰局势发展至今,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3.11.21—2014.2.21)

2013年11月21日,乌克兰政府决定,暂停有关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准备工作,同时表示将加强与俄罗斯等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

乌克兰社会和政治危机自此爆发。

乌克兰政府的这一决定,当晚就在乌克兰议会引起反对派议员的抗议。

11月24日,在基辅市中心有大约5~10万亲西方政党组织的群众抗议活动,要求政府回到通往欧盟的道路上。

11月30日,乌克兰政府出动“金雕”特警部队,暴力驱散和平抗议民众。

此后,政府与民众间的冲突不断。

2014年1月16日,乌克兰政府通过反示威法,对公众集会进行严格限制。

1月19日,乌克兰首都基辅举行的示威集会演化为暴力。

抗议者向防暴警察投掷烟雾弹,警察还以催泪弹。

在局面逐渐失控的情况下,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开始妥协。

1月24日,他承诺修改限制公众集会的新法案,对政府进行改组,并特赦没有犯下“严重罪行”的示威者。

但是反对派对此并不满意。

1月28日,乌克兰总理阿扎罗夫提出辞职,希望能让乌克兰冲突各方达成妥协方案,结束冲突。

亚努科维奇接受了阿扎罗夫的辞呈,并于当天签署了关于总理辞职和解散政府的总统令。

1月29日,乌最高拉达(议会)通过执政党地区党议员提出的大赦法案。

此举被视为继总理辞职、政府解散后,当局为缓和国内局势而向反对派及其支持者作出的又一让步。

2月初,美国助理国务卿维多利亚·纽兰在与美国驻乌克兰大使杰弗里·派亚特的通话被媒体曝光,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纽兰认为欧盟支持乌克兰反政府活动不得力,并骂出了“FuckEU”的脏话。

在舆论的压力下,纽兰不得不向欧盟表示道歉。

然而,纽兰对她在通话中赤裸裸地操纵乌克兰政局没有表示任何愧疚,西方舆论似乎也有意回避美国干涉一个国家主权的问题。

(视频链接:

美国助理国务卿纽兰口出脏字骂欧盟录音曝光)

2月1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柏林接见反对派领导人,他们回来之后就提出修改宪法,要求恢复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恢复到议会总统制,激进反对派更要求总统下台。

2月18日,示威者与维护秩序的防暴警察和内卫部队军人发生激烈冲突,造成包括多名军警和记者在内的26人死亡、388人受伤。

反对派的抗议最终酿成乌克兰独立以来最大的流血冲突,民众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有证据显示,2月18日的独立广场暴动和几十名人员死伤,是反对派雇佣的狙击手,向当局警察和反对派自身两方面同时开冷枪所造成。

2月20日,德国、法国、波兰3国外交部长前往乌克兰首都基辅向亚努科维奇施压,要他向反对派妥协。

同一天,美国副总统拜登亲自出马,与亚努科维奇进行了3天内的第二次通话。

拜登警告亚努科维奇不要对反对派使用武力,要接受欧盟提出的解决方案,“否则你将为此承担责任”。

2014年2月21日,亚努科维奇与反对派的三位领袖(祖国党的亚采纽克、打击党的克里奇科、乌克兰自由运动的季亚尼博科),在德、法、波三国外长和俄罗斯观察员的见证下,签署了三点和解协议,亚努科维奇完全满足了反对派的全部要求:

联合组阁并成立民族团结政府、对宪法进行改革以恢复议会总统制、2014年12月进行总统选举。

然而,亚努科维奇的退让换来的不是政治危机的暂时缓解,而是国内政局的风云突变。

(二)第二阶段(2014.2.22—2014.3.21)

2014年2月21日,在反对派得势的情况下,执政党地区党有30多位议员退出议员团,议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2月22日,议会发生权力结构改变,议长雷巴克辞去职务,祖国党图尔奇诺夫(季莫申科的政治盟友)当选为议长,乌克兰中央拉达会议以328票赞成的决议,罢免了离开基辅的亚努科维奇总统的职位,反对派领导人图尔奇诺夫代行总统职权。

随后的政局变化更是急转直下:

因贪污罪入狱的乌克兰前总理季莫申科被赦免,22日晚到独立广场宣布竞选总统;乌克兰议会改组了重要权力部门的领导人,内务部、最高检察院都换成反对派的人当政,“金雕”防暴特警部队被解散,乌克兰外长等一些官员被解除职务。

乌克兰24个行政区的领导人有18人遭解职。

代理总统图尔奇诺夫在中央拉达发号施令,议会通过了对亚努科维奇的通缉令。

在得知亚努科维奇在俄罗斯现身后,又提出引渡要求。

至此,2月21日达成的和解协议被改变,政权变革完成。

原定的3个月组成联合政府提前至2月25日,由于季莫申科的婉拒,后又推迟到27日,由亚采纽克组阁。

原定12月的总统选举,提前至5月25日。

2月22日政变之后,乌克兰局势并没有得到平息,一方面右翼极端分子发出种族主义的威胁,宣称“要与犹太人和俄罗斯人血战到底”;而议会则开始通过立法,限制使用俄语。

另一方面,在亲俄的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出现了广泛的抗议和要求独立的浪潮。

与此同时,之前暂时失声的俄罗斯开始做出反应。

2月25日,俄罗斯召回驻乌克兰大使,2月26日,普京责成国防部对俄西部和中部军区进行突击战备检查。

2月27日,一批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闯入并占领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政府和议会建筑,稍后,议会大楼升起了俄罗斯国旗。

同日,克里米亚最高拉达决定,将于3月30日就扩大该自治共和国权力举行全民公决。

2月28日,俄罗斯黑海舰队的装甲部队控制克里米亚贝尔贝克军用机场和辛菲罗波尔国际机场。

同时,被乌克兰内务部解散的金雕特警部队队员大约1000多人,重新集结到克里米亚,组成人民自卫队,协助俄罗斯军队控制了辛菲罗波尔机场和交通要道。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当日表示,美国对俄罗斯在乌克兰境内的军事动向“深感担忧”,并警告俄罗斯的军事干预行为将“付出代价”。

3月1日,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授权普京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全面措施,保护在乌克兰的俄罗斯公民及军人的安全。

3月4日,普京就乌克兰问题举行记者会,首次就危机进行正面评论,认为乌克兰事件是违反宪法的政变和武装夺权。

他没有否认出兵乌克兰的可能性。

同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基辅,以示对乌克兰新政府的祝贺和支持。

3月6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通过决议,将原定于3月30日举行的有关克里米亚地位的全民公投提前到16日举行,决定是留在乌克兰还是加入俄罗斯。

3月7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主席纳雷什金和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主席马特维延科在莫斯科先后会见了由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长康斯坦丁诺夫率领的议会代表团。

纳雷什金和马特维延科一致表示,俄罗斯理解克里米亚议会希望加入俄罗斯联邦并将就此举行全民公决的决议,俄方将尊重并支持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

3月11日,克里米亚通过《独立宣言》。

3月12日,美国白宫发表由七国集团成员领导人共同签字的声明,称即将在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举行的全民公投没有“法律效力”,七国领导人将不承认公投结果。

3月13日下午,应乌克兰政府请求,联合国安理会再次就乌克兰局势举行会议。

俄罗斯与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围绕将于本周日举行的克里米亚公投等问题激烈交锋,双方立场尖锐对立。

3月15日,因遭到俄罗斯的否决,安理会未能通过美国提议的乌克兰问题决议草案,中国在表决中投了弃权票。

3月16日,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就“入俄”或者“留乌”举行公投。

根据已公布的统计结果,公投最终投票率为83.1%,其中赞成加入俄罗斯的选票占96.6%。

克里米亚议会3月17日决定,克里米亚独立成为主权国家,命名为克里米亚共和国。

克里米亚议会还向俄罗斯联邦提出建议,以新的自治主体加入俄罗斯联邦。

3月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同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代表签署条约,允许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主体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

3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已获上下两院批准的法案,完成克里米亚与塞瓦斯托波尔加入俄罗斯的所有法律程序,使两地正式加入俄罗斯(注:

塞瓦斯托波尔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西南岸,在行政上独立于克里米亚的其他地区,是乌克兰两个直辖市之一)。

(三)第三阶段(2014.3.22—)

早在3月17日,针对克里米亚公投,美国已对俄罗斯发动一轮制裁。

克里米亚决定加入俄罗斯后,美国于20日对俄罗斯发动新一轮制裁,将16名官员、四名富商和一家银行列为制裁对象,并准备对俄关键经济部门实施制裁,重创俄罗斯经济。

不过奥巴马此前一天曾表示,美国不会派兵军事介入乌克兰危机。

3月21日,乌克兰与欧盟签署准成员国协定,继续向着融入欧盟的方向迈进。

随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代表团3月27日在基辅发表声明,承诺为乌克兰提供两年期规模达140亿至180亿美元的贷款,以帮助乌当局实现经济改革计划。

3月24日,八国集团成员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和日本(原七国集团)在荷兰海牙召开特别会议,决定不参加原定于今年6月在俄罗斯索契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

3月30日晚,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和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巴黎举行会晤,旨在为乌克兰危机寻找外交解决办法,但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拉夫罗夫在会谈中再次强调俄不想入侵邻国,只是要“保护”在乌的俄罗斯人权益。

他还提出乌克兰“联邦化”建议,认为这是乌走出危机的“唯一途径”。

克里则要求俄军退回到克里米亚军事基地。

4月1日,北约成员国外长聚首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这是克里米亚“公投”、乌克兰局势高度紧张以来,北约外长召开的首次正式会议。

北约成员国一致同意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抗俄罗斯,包括可能向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提供军事方面的援助。

进入4月以来,俄罗斯两次提高供乌天然气价格,目前已达到每千立方米485美元的价位。

乌方认为,俄开出全欧洲最高的天然气价格,不是出于经济因素,而是对乌的政治威胁。

俄方则表示,乌未履行供气合同规定,没有在限期内偿还购买天然气欠下的债务,俄不得不遵照合同取消供气优惠。

4月6日,乌克兰东部三座主要城市卢甘斯克、哈尔科夫和顿涅茨克发生亲俄民众抗议集会。

在顿涅茨克市,集会者占领了州政府大楼,并升起俄罗斯国旗。

当日,占领顿涅茨克州政府的约50多名集会者召开会议,打算成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同时,会议还表示将在5月11日前举行全民公投决定顿涅茨克州的归属,并请求俄罗斯总统普京向该地区派出维和部队。

卢甘斯克的集会者则冲击并占领州国家安全局大楼和乌克兰国家银行的卢甘斯克分行。

4月8日,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宣布“独立”。

乌克兰东部的局势骤然紧张。

随后,代理执行总统职务的乌克兰议长图尔其诺夫表示将对东部采取“反恐”行动,俄罗斯对此的反应是强力警告乌不要使用武力,美国国务卿克里则威胁若俄对乌有任何进一步的举动,俄罗斯将为此付出代价。

4月14日,乌克兰东部地区紧张局势升级。

4月15日,图尔奇诺夫在最高拉达(议会)会议上宣布,从当天早上开始,在顿涅茨克州北部分阶段采取“反恐行动”。

同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通话中认为,乌军事行动令人难以接受,同时呼吁联合国和国际社会予以谴责。

与此同时,美宣布支持乌当局采取的军事行动,并再次威胁对俄采取进一步制裁措施。

4月17日,经过5个多小时的协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美国、欧盟、俄罗斯、乌克兰四方会谈最终通过了使乌克兰局势降温的全面性文件。

根据协议,冲突双方在复活节期间实现停火,基辅当局停止“反恐”,并考虑扩大东乌克兰的自治权,作为交换,亲俄分子应退出其自6日起开始占领和控制的东乌克兰部分城市政府机关,并解除武装。

协议达成当天,东乌亲俄武装借口自己“不是签字方”,拒绝撤出占领建筑和解除武装;4月19日夜至20日晨,亲俄分子控制的乌克兰城市斯拉维扬斯克附近一座亲俄武装检查站发生枪击事件,导致5人死亡,亲俄分子和基辅当局给出了不同解读,事件被拍摄成视频在俄罗斯网络流传,俄方就此大做文章,指责基辅当局“犯罪”;4月22日,乌克兰代理总统图尔奇诺夫宣布,在斯拉维扬斯克附近发现两具遭到“残害”的“爱国者”遗体,其中一人为乌克兰祖国党骨干弗拉基米尔·里巴克。

祖国党是前总理季莫申科的政党,而图尔奇诺夫正是该党成员。

当天稍晚,他命令安全部队恢复因日内瓦协议而停止的“东乌反恐行动”,并中止复活节停火,至此日内瓦协议彻底破局。

4月24日,普京警告称,乌克兰在东部地区发动的军事行动是“针对自己人民的犯罪行动”,并将造成“严重后果”。

同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宣布,俄西部和南部军区从当日起,在俄靠近与乌克兰边界的地区开始军事演习。

4月28日,奥巴马政府宣布对“参与导致乌克兰危机升级”的7名俄罗斯个人和17家公司实施制裁。

同时,美国还将停止批准对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执照申请。

同日,卢甘斯克州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

5月2日,据英国《卫报》网站报道,乌克兰代理总统图奇诺夫目前已承认,由于大量的乌克兰军事和安全人员投奔反对派,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国家东部地区的控制。

二、原因分析

近期乌克兰局势的风云突变并不是一个偶然性事件,它既是2004年“橙色革命”甚至1991年乌克兰独立以来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与俄罗斯、欧盟和美国政治博弈的愈演愈烈密切相关。

(一)特殊的地缘战略位置引起大国的激烈争夺

1.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

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总面积为603700平方公里,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面积最大的国家。

人口约为4555万,其中乌克兰族约占77%,俄罗斯族约占20%。

20世纪初,地缘政治学之父麦金德曾提出:

“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大陆岛;谁控制了大陆岛,谁就控制了世界。

”麦金德在其全球战略“三段论”中,把大国“控制东欧”视为“主宰世界”的第一步,虽然限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没有估计到空中力量、火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导弹的威力,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从拿破仑和希特勒欲称霸欧洲而多次东进想控制欧亚大陆岛的“心脏地带”,以及大陆腹地所具有的基本的地理优势证明,“大陆心脏”的确具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乌克兰则恰好处于这一大陆心脏之中,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2.强大势力争夺的场所

从历史的角度看,公元10世纪前后,东斯拉夫各部落在今乌克兰地区结合形成古罗斯部族,并建立了基辅罗斯国家。

12—14世纪,由于封建割据,古罗斯部族逐渐分裂成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3个支系。

约从14世纪起,乌克兰人开始脱离古罗斯而形成为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单一民族。

13—15世纪,乌克兰曾先后抗击蒙古人、日耳曼人及土耳其人的入侵,从14世纪起历受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等国的统治。

17—19世纪,在第聂伯河中游一带以基辅、波尔塔瓦和切尔尼戈夫为中心形成了乌克兰现代民族。

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沙皇签订《佩列亚斯拉夫和约》,商请沙俄来统治,自此东乌克兰(第聂伯河左岸)与俄罗斯帝国正式合并,开始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结盟史。

18世纪,俄罗斯又相继把乌克兰和黑海北岸大片地区并入自己的版图。

到1795年,除加利西亚(1772—1918年属于奥地利)以外,乌克兰其余地区均在沙皇俄国统治之下。

1917年底东乌克兰地区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18年至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时期,西乌克兰(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被波兰占领。

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联盟,成为苏联的创始国之一。

根据波兰和苏联签订的《里加条约》,西乌克兰成为波兰领土,1939年11月,二战爆发,波兰被分割占领,西乌克兰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

1954年,为庆祝乌克兰与俄罗斯合并300周年,当时的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将属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地区划给乌克兰。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历史和现实积累的各种矛盾开始表面化,民族主义和民族独立倾向迅速抬头,全国政局开始急剧动荡,同时,乌克兰开始了其独立步伐。

1990年7月16日,乌议会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正式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可以看出,乌克兰由于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自古以来就是欧亚大陆强大的民族或力量激烈争夺的场所。

直到二战后,俄罗斯(苏联)才在这场漫长的角逐中获胜,实现了对乌克兰地区的全面控制。

但随着1991年苏联的解体和乌克兰的独立,乌克兰又成了各大势力争夺的场所。

而且由于冷战的影响,这一次争夺事实上是围绕着希望重新崛起的俄罗斯和希望抑制俄罗斯的美、欧等西方国家来展开的。

(二)困窘的政治经济现状为大国插手提供了机会

1.经济萧条

处在特殊的地缘战略位置是乌克兰的不幸,使得它很难避免各大国的干预。

但如果乌克兰足够强大,则也能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甚至在各大国之间左右逢源。

事实上,乌克兰也具备成为一个强国的潜力。

它是欧洲除俄罗斯之外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也有4000多万,而且矿产资源丰富,西部农业实力雄厚,素有“欧洲粮仓”之称,是原苏联主要的粮食供应地,东部重工业发达,是原苏联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原苏飞机引擎90%由乌克兰生产,原苏联6个军舰厂有3个在乌克兰。

可以说自身条件非常不错。

但让人遗憾的是,自独立以来,乌克兰的社会经济发展很不理想,可以说是每况愈下。

乌克兰在以前苏联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

以独立前的1989年为例,乌克兰生产的钢占全苏产量的34%,铁占40%,谷物占25%。

因此独立之初,很多人认为乌克兰独立后经济将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乌克兰摆脱苏联后的日子将会更好过。

但是事实却与人们的期望完全悖离。

自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以来,经济形势持续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且20多年来每况愈下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堪称独联体国家之最。

根据世界银行网站2012年数据统计,乌克兰沦落到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3500美元(按着世界银行低、中低、中高、高收入4等级的国家规则,乌克兰处于“中低收入国家”水平,仅次于低收入国家),远远落后于原苏联中的其他国家如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年人均收入6530美元),哈萨克斯坦(年人均收入9750美元),俄罗斯(年人均收入12700美元),立陶宛(年人均收入13920美元)。

2.官员腐败

与萧条的经济和百姓的困苦相对,乌克兰的上层如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寡头等,则或者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或者通过把持国民经济命脉大发横财,从而聚敛了大量财富,过着十分奢华的生活。

乌克兰独立媒体曾报道:

国家税务管理局和和国家海关委员会,每年通过挪用、行贿受贿将数十亿美元国家财产装进自己腰包;包括2012年欧洲杯足球赛在内的大型基建项目没有公开竞标,亚努科维奇等将工程承包给自己家族,并支付高价;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每年挪走一半本该低价卖给平民的天然气,再以近8倍的高价卖给工厂;等等。

据相关报道,在亚努科维奇2010年担任总统以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挪用国家公款和贪污腐败,已经为他的家族敛财80—100亿美元。

2014年2月22日,反对派冲进了地处基辅城外的总统官邸。

电视镜头的曝光之下,只见豪华官邸里面不仅有着大量小轿车的收藏,而且还有一个宠物动物园和一个高尔夫球场。

在乌克兰老百姓面临着失业的威胁,而平均月工资不到400美元的时代,高层的贪腐无疑会激起强烈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正是因为经济不景气导致的生活水平下降以及领导层的无能与贪腐,使得大多数乌克兰人对国家的现状感到失望和不满。

他们一方面通过“街头民主”甚至暴力对抗政府的形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又把目光投向国外,希望借助外来的力量来使这个国家走出困境。

这样一来,又使得乌克兰历史上存在的“东西差异”问题逐渐被激活,并对现实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东西分裂

长期以来,乌克兰以第聂伯河为界,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在历史发展道路、族群分布、语言、宗教以及经济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东部地区自17世纪并入俄罗斯帝国之后,一直在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之内,是乌克兰国内俄罗斯族人的主要聚居地,其语言也以俄罗斯语为主,信奉东正教,与俄罗斯的关系较为密切。

经济上重工业较为发达。

西部地区在历史上曾长期属于波兰—立陶宛王国的统治区域,二战爆发时伴随着波兰的被瓜分,才被纳入苏联的版图之中。

其语言以乌克兰语为主,信奉天主教,自视为欧洲的一部分而与俄罗斯的关系较为疏远。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被称为“欧洲的粮仓”。

正是由于东西部地区诸多差异性的存在,当人们把国家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外部力量时,东部地区的居民,特别是俄罗斯族人,倾向于向俄罗斯靠拢,希望与俄罗斯建立起更密切的关系,而中、西部地区的乌克兰人,则急于向“新欧洲”看齐,希望早日加入欧盟。

东西部地区“亲俄”与“亲欧”的不同倾向,逐渐演变成两种势力的对峙,并且直接影响到乌克兰的政治局势。

以2010年大选为例。

2010年2月7日,乌克兰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的计票结果显示东部地区选民大多支持地区党的领导人亚努科维奇,西部地区选民大多支持亲欧美的女候选人季莫申科。

在下图中蓝色越深表示亚努科维奇得票越多,红色越深表示季莫申科得票越多,可见乌克兰亲俄与亲欧美势力的分界线大体沿第聂伯河为界,河西的利沃夫州、沃伦州、罗夫诺州、赫梅利尼茨基州、捷尔诺波尔州、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州、文尼察州、切尔诺夫策州、日托米尔州、基洛沃格勒州(又称基洛夫格勒州)等地,季莫申科的得票率较高,而亚努科维奇在东部的卢甘斯克州、哈尔科夫州、顿涅茨克州、扎波罗热州等地得票率较高,而在第聂伯河流经的基辅州、基辅直辖市、波尔塔瓦州、切尔卡瑟州、切尔尼戈夫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等地双方势均力敌,在乌克兰南部靠近黑海的敖德萨州、尼古拉耶夫州、赫尔松州、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也是亚努科维奇占优势。

27个省级行政区中有25个的计票结果符合地理分布趋势,即东部、南部地区支持亲俄候选人,西部地区支持亲欧候选人。

乌克兰的经济政治状况以及区域与族群的对立,为外部势力的强力干预提供了机会。

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局面的形成,本身也是外部势力上下其手的结果。

(三)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乌克兰局势发展至今,已经远远超越单一国家内部事务的范畴,逐渐成为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势力利益博弈的场所与工具。

而乌克兰本身的命运,反而成了次要的问题。

1.俄罗斯

上文已经提到,目前关于乌克兰的博弈,实际上是围绕着希望重新崛起的俄罗斯和希望抑制俄罗斯的美、欧等西方国家来展开的。

对于俄罗斯而言,乌克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历史文化方面看,乌克兰所在地即古代的基辅罗斯,而基辅罗斯是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斯拉夫人的历史和宗教发源地,是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国家的重要象征;其次,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正如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

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一书中所言:

“乌克兰是欧亚棋盘上一个新的重要地带。

它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有助于改变俄罗斯,因此它是个地缘政治支轴国家。

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

少了乌克兰的俄罗斯仍可争取帝国地位,但所建立的将基本是个亚洲帝国,并且更有可能被卷入与觉醒了的中亚人的冲突而付出沉重代价。

……但如果莫斯科重新控制了拥有五千二百万人口、重要资源及黑海出海口的乌克兰,俄罗斯将自然而然重获建立一个跨欧亚强大帝国的资本。

”再次,就国家安全而言,乌克兰是俄罗斯柔软的“腹地”,也是在北约不断东扩的情况下维护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乌克兰倒向西方(如加入北约),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致命的威胁。

此外,乌克兰克里米亚共和国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驻地,一旦失去,就意味着俄罗斯将丧失对黑海的主导权,进而极大地削弱对高加索地区的控制以及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最后,从经济方面来看,乌克兰在苏联时期是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结构与俄罗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2011年10月3日,普京在《消息报》上发表《欧亚新的一体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