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语文试题平行班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85076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试语文试题平行班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平行班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平行班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平行班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平行班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试语文试题平行班 含答案.docx

《中考试语文试题平行班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试语文试题平行班 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试语文试题平行班 含答案.docx

中考试语文试题平行班含答案

2019-2020年中考试语文试题(平行班)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收交。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的姓与名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

②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

“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

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③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

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

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

④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⑤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

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⑥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

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

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⑦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

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

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⑧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

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

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⑨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

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

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

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选自《北京日报》2014.02)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

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

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

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

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

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

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

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

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

“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

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

家世二千石。

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

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

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

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

“吾欲使容长戟幡旗。

”众咸笑之,浚曰:

“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州郡辟河东从事。

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

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

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

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

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祜曰:

“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

”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

除巴郡太守。

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

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

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

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

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

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

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

   

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

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

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浚造船于蜀,其木杮蔽江而下。

寻拜浚为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

“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

且观时运,宜速征伐。

若今不伐,天变难预。

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

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帝深纳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浚博涉坟典,美姿貌      典:

典籍

B.皆望风自引而去          去:

离开

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      苦:

艰苦

D.三者一乖,则难图也      乖:

违背,不一致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B.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C.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D.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太/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浚后来变得开通豁达,州郡征召他为河东从事,官吏中那些不廉洁的人,听到消息后,都自行离去,刺史徐邈将自己女儿嫁给他。

B.王浚任巴郡太守,严明法令,对生育的人实行休整并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就任益州刺史后,将盗贼张弘等全部杀掉,深得百姓爱戴。

C.王浚就任益州刺史后,大造连舫大船,舟船规模很大,前所未有。

王浚用木材建城,树起高台,有通向四方的大门,城上可以骑马往来。

D.武帝谋划伐吴,朝廷百官都劝阻皇帝讨伐吴国,王浚力排众议,上书皇帝分析利弊得失,皇帝非常同意其看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

(5分)

(2)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11分)

题大庚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大庚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

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庚岭时所作。

②阳月:

阴历十月。

③瘴:

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

④陇头梅:

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

即“岭头”。

8.“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              ,                 。

这两句描写秋日的色彩。

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2)陆游在《书愤》一诗中以诸葛亮自况,杜甫也曾在《蜀相》诗中感慨诸葛亮多次出师但未能取胜。

这些诗句分别是:

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杜甫《蜀相》“,长使英雄泪满襟”。

(3)古诗文中的“情”丰厚了华夏文明,滋润了民族精神,如《陈情表》中的“母孙二人,,”表达了李密的拳拳孝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一(4)题。

(25分)

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空前的灾难。

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的吴大观在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后,下定决心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之路,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

毕业后不久因业绩突出,被选赴美国航空发动机厂学习、深造。

在美期间亲身感受到的种族歧视,深深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他发奋图强的志气和爱国、救国的热情。

1947年,他婉言谢绝了友人请他留美继续学习、就业的好意,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和人民。

从美国回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让吴大观满腔的报国热情得不到施展。

1948年冬,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他带着家人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吴大观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航空发动机事业中。

1956年11月,他在沈阳建立了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并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

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

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据日本业界的一项分析,在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比这一数值上,船舶为1,轿车为9,计算机为300,支线飞机是800,而航空发动机则高达1400,因而它被称为世界工业产品中的皇冠。

文革结束后,新中国建设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航空工业更是如此。

1977年底,吴大观被调到西安发动机制造厂,全面负责英国罗·罗公司斯贝发动机专利技术的引进和试制。

1980年5月,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这次技术引进对加速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具有战略意义。

对此,罗·罗公司的一位技术董事胡克先生说:

“你们中国人真厉害啊!

买我们的苹果,还想要连苹果树都买走。

苹果树嘛,那是另一回事儿。

”言外之意是核心技术他们是不会卖给我们的。

这也让吴大观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应该走独立自主的研发道路。

1983年,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

在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

“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

否则,我们在这方面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心!

”于是他和我国九位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太行”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

十八年后,“太行”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

而当年下马的“斯贝”发动机也“变身”为“秦岭”,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飞豹”歼击轰炸机装上了一颗“中国心”。

吴大观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发动机,献给了他深爱的航空事业,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从1963年起,吴大观每月多交100元党费,同事们都不理解,可是他总说: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省吃俭用,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作为共产党员,把钱节省下来缴党费,心里踏实,党给我的太多,我为党做的太少。

”早在沈阳工作的时候,吴大观已是国家二级工程师,每月273元,在当时普遍实行低工资的年代里,单位数他的工资最高,为此,他总感觉到不安,后来曾经两次打报告要求给自己减工资,都遭到拒绝。

1963年吴大观向组织多缴了第一笔党费,把1200元寄到越南驻中国大使馆,支持抗美援越,此后就开始每月多缴100元党费。

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北京,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从1996年起每月多缴200元党费。

近些年,他的工资增加了,为了救济农村贫困的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多元,向西南联大教育基金捐教2万元,临终前又拿出10万积蓄缴纳最后一次党费,走进吴大观的家,我们看到的是80年代的旧家具,斑驳破旧的皮沙发,与时代接不上轨的洋瓷碗,袖口磨起白边的中山装,开口的旧皮鞋……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捐献巨额党费,一点都没有犹豫。

吴大观的外孙女梁焱在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道:

“在你眼里,你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

”2009年3月18日,九十三岁的吴大观那颗为中国航空事业热烈跳动的心,停止了跳动。

而此时,装着“中国心”的我国第三代战机正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

(摘自李倩《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填涂在大答题卡中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目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的吴大观在孙中山先生“航

空救国”口号的影响下,毅然决定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

B.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

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们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

C.我国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意义重大,但罗·罗公司技术董事的一番话也让吴

大观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想不受制于人,就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D.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大多数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

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

E.这篇传记述评结合,在记叙吴大观感人事迹的同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评价他对中国航空

事业的卓越贡献,赞美他克己为国的高尚品格,富有感染力。

(2)吴大观最终能为中国战机装上“中国心”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3)文章最后写吴大观的外孙女粱焱回答记者的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吴大观一生是怎样诠释他的“中国情”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________。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书法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________,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________之处。

A.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 不落窠臼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 独树一帜 不落窠臼 匠心独运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

保证公共权力纯洁性的基本手段。

B.个人的生活阅历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分

析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升。

C.现在商店里出售的一些廉价儿童玩具制作粗糙,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家长在购买时切忌

不要一味贪图便宜,以免孩子的健康受到影响。

D.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纪实的叙事手法成功塑造了胸怀博大、内心丰富、视野

开阔的领袖形象,受到了观众好评如潮。

1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如在某些汉印中,就

有“荼”字省作“茶”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荼”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⑤④⑥①③②B.⑥②①⑤④③C.⑤④⑥②①③D.⑥④⑤②③①

15.为了“争创文明校园”,民乐一中团委发出了“做文明一中人”的倡议,意在用体现文明的小细节来唤起同学们的文明、公德意识。

请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示例,在同一主题下,再设计一个细节性镜头和画外音。

(5分)

【示例】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触手可及。

【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同学,将别人扔在垃圾桶外面的废弃物放入了垃圾桶。

【画外音】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

答:

【镜头】                                   

【画外音】                               

16.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一段文字。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

要求内容贴切,

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6分) 

感恩教育并不是让人痛哭流涕,也不是让人下跪。

中国传统文化为父母洗脚、下跪等做法已经很难被年轻人接受,其背后最根本的是,人是独立的: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为父母而生,当然,   ①       ,即相互不是为了彼此活着。

我认为这样是对人的发展最有利的,否则中国传统的忠孝观念   ②      。

我们培养的其实③  ,而是独立、尊重父母、尊重父母劳动、有责任感的孩子。

这种责任的能力是从小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点地培养的,而不是通过感恩教育,通过一两场感恩讲座就能解决的,所以更多需要反思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

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

“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

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

”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

“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民乐一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C(“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错,原文“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2】B(“‘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可以用于社交场合自称。

【3】A(“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

【4】C【解析:

苦,意动用法,以……为苦】

【5】B

【6】C(“用木材建城”错,是在船的四周以木栅为城,“城上可以骑马往来”错,从上下文看,应是船上可以骑马往来。

【7】

(1)王浚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条款,减轻徭役课税,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

(得分点为“宽”“休复”“全活”等关键词。

每处1分,句子流畅2分)

(2)假如孙皓突然死了,更换了贤明的国君,文官武将各有了合适的位置,那么吴国就变成我们的强敌了。

(得分点为“令”“卒”“更”“强”等关键词。

每处1分,句子流畅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浚,字士治,是弘农湖人,家中世代为二千石。

王浚博通典籍,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养品行博取名声,不被乡里人称道。

稍后才改变志节,爽朗旷达,恢宏有大志。

曾经修建宅第,在门前开了一条数十步宽的路。

有人对他说路太宽有何用,王浚说:

“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纳长戟幡旗的仪仗。

”众人都笑他,王浚说:

“陈胜说过,燕雀哪能知道鸿鹄的大志呢?

”州郡征召王浚为河东从事。

一些不廉洁的官吏闻其到任,皆望风而去。

刺史燕国人徐邈有个才貌俱全的女儿,因选择夫婿而未嫁。

徐邈便大会同僚佐吏,令女儿在内观看,女儿看中了王浚,并指着告诉了母亲,徐邈便把女儿嫁给了王浚。

后为征南将军参军,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

羊祜的侄子羊暨对羊祜说:

“王浚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节,不可单独担当大事,对他应该有所抑制。

”羊祜说:

“王浚有大才,将要实现他的愿望,是可以任用的。

”后转为车骑将军从事中郎,有见识的人认为羊祜可算是善于荐贤的人了。

后任巴郡太守,此郡与吴国接壤,兵士苦于战争徭役,生了男孩多不愿养育。

王浚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条款,减轻徭役课税,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婴儿有数千人。

不久盗贼张弘杀了益州刺史皇甫晏,朝廷迁王浚为益州刺史。

王浚设下计谋,将张弘等贼人全部杀掉,因功封关内侯。

王浚在任,招来的不同习俗的人,并用威望和信义对他们,异族和境外的人,多来归附。

王浚被拜为右卫将军、大司农。

车骑将军羊祜一向知道王浚奇略过人,便密上表章,请仍留王浚于益州。

于是复任王浚为益州刺史。

晋武帝谋划灭吴,下诏让王浚修造舟舰,王浚造连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装载二千余人。

大船周边以木栅为城,修城楼望台,有四道门出入,船上可以来往驰马。

又在船头画上鹢首怪兽,以恐吓江神,船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自古未有。

王浚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顺流漂下。

不久晋武帝拜王浚龙骧将军,监梁益诸军事。

当时朝中大臣对伐吴纷纷议论谏阻,王浚给皇帝上疏说:

“臣多次查访研究吴楚的情况,孙皓荒淫凶暴,荆扬一带无论贤愚,没有不怨恨的,观察目前形势,应从速伐吴。

今日不伐,形势变化不可预测。

如果孙皓突然死去,吴人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人尽其才,则吴国就成了我们的强敌。

再者,臣造船已经七年,船日渐腐朽损坏,另外臣年已七十,死期临近。

以上三事如不遂人愿,伐吴更加困难。

诚恳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机。

”武帝内心同意王浚的意见。

【8】①“南飞雁”的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

(2分)

②“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

过对比,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