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浙江省衢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82879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浙江省衢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浙江省衢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浙江省衢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浙江省衢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浙江省衢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浙江省衢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浙江省衢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浙江省衢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浙江省衢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

中考零距离新课标最新浙江省衢州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

2018年浙江省衢州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交流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1-10题每小题3分,11-15题每小题3分,共40分.)

1.2015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旨在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及时关上水龙头B.鼓励生活垃圾分类

C.多用一次性用品D.少开车多骑自行车

2.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化学式:

C15H22O5)被广泛用于治疗疟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

B.青蒿素分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

22:

5

D.每个青蒿素分子都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3.如图所示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加入固体B.

塞紧橡胶塞C.

振荡试管D.

蒸发食盐溶液

4.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钙、氢氧化钾、氯化钡、无水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验证其成分,小常进行如表实验: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水

产生白色沉淀

2

取少量1中的无色滤液,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3

取少量2中的滤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

溶液呈蓝色

根据如表现象,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1中的沉淀物为氢氧化钡

B.该固体中肯定含有碳酸钙、氯化钡

C.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无水硫酸铜

D.该固体中肯定含有碳酸钙、氢氧化钾、氯化钡

5.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构建了“单中心铁催化剂”,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该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物之一为H2O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后催化剂质量增加

D.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4种分子

6.不锈钢中含有铁和镍(Ni),为了检测铁和镍的活泼性,小涛进行了实验,结果如表.则它们的活泼性顺序为(  )

金属

HCl溶液

Fe(NO3)2溶液

Ni(NO3)2溶液

Fe

产生气体

有金属析出

Ni

产生气体

无金属析出

A.Fe>Ni>HB.H>Ni>FeC.Fe>H>NiD.Ni>Fe>H

 

二、填空题(本题有9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7.如图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1)实验一:

通过观察稀盐酸与______发生反应的现象,验证酸与碱能反应.

(2)实验二:

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主要需要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______相同.

(3)实验三:

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能与NaOH发生反应,X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______.

A.酚酞B.CuOC.Na2CO3D.Mg(NO3)2.

 

三.探究题(本题有5小题15空,25-26题每空3分,27-29题每空2分,共36分)

8.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装置如图①②.

(1)①是发生装置,加入药品前需检查气密性,方法是用手握住试管,将导管连接好后放入水中,若观察到______,则气密性良好.用装置②收集氧气,因为氧气具有______性质.

(2)图③表示加入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在受热分解过程中,某变量y的变化趋势,则y可以表示______.

A.生成氧气的质量B.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质量

C.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D.固体中剩余氧元素的质量.

9.学习了CO2的相关知识之后,小明对CO2的性质进行三个实验.

图一:

探究CO2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①将试剂瓶加满______(选“蒸馏水”或“干净雨水”),恰好200mL,塞紧橡皮塞;

②用针筒抽取200mLCO2;

③连接装置,缓慢推动活塞,将CO2注入瓶内.

③当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mL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则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______体积CO2.

图二:

验证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应选______装置易成功.

图三:

验证CO2能否与NaOH、Ca(OH)2反应.

①关闭K1,打开K2,缓缓通入600mLCO2,丙、丁容器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打开K1,打开K2,继续通入CO2,丁容器中出现浑浊.

根据上述现象,可推断CO2______.

A.一定能与NaOH反应B.可能与NaOH反应

C.一定能与Ca(OH)2反应D.可能与Ca(OH)2反应.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30题6分、31题6分、32题4分、33题6分、34题6分、35题6分,36题10分,共44分)

10.2015年8月,天津港发生特大爆炸,造成巨大财产损失.据调查爆炸元凶是硝酸铵,遇高温或撞击均能生成大量气体,放出大量的热,方程式为2NH4NO3═2N2↑+O2↑+4X,产生的氧气又为易燃物的燃烧提供条件,产生的水又与硝酸铵反应,因而发生爆炸.

根据题意回答:

(1)X的化学式为______,上述反应属于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若16吨硝酸铵完全分解,会产生多少氧气?

11.从2014年起,我市进行了大规模的“五水共治”,意在引导人们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

(1)下列做法不符合五水共治要求的是______.

A.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疏浚河道、沟渠,建设并保护湿地

C.采用透水材料铺装道路、广场D.大量建设水泥道路,改善城市交通

(2)自来水厂可用适量的氯气消毒.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其中的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HClO具杀菌作用,也能使有机色素(如酚酞)褪色.现将氯水滴入含酚酞试液的烧碱溶液中,当滴到一定程度,溶液红色突然褪去,可能原因有二种:

一是盐酸将烧碱反应掉,写出方程式:

______,二是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1-10题每小题3分,11-15题每小题3分,共40分.)

1.2015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旨在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及时关上水龙头B.鼓励生活垃圾分类

C.多用一次性用品D.少开车多骑自行车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分析】根据题意:

“低碳生活”是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可以从节电、节能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A、及时关上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节约用水也是生活中低碳生活的一个要求是低碳生活的做法,故是低碳生活的做法.

B、鼓励生活垃圾分类,可以节约能源,防止污染,故是低碳生活的做法.

C、多用一次性用品,造成资源浪费,故不是低碳生活的做法.

D、少开车多骑自行车,节能减排的重要体现,故是低碳生活的做法.

答案:

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们身边的环境和化学息息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关心环境问题,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常见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化学式:

C15H22O5)被广泛用于治疗疟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氧化物

B.青蒿素分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

22:

5

D.每个青蒿素分子都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解答】解: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青蒿素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B.由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可知,该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C.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

(1×22):

(16×5)=90:

11:

40,故错误;

D.由化学式可知,1个青蒿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如图所示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加入固体B.

塞紧橡胶塞C.

振荡试管D.

蒸发食盐溶液

【考点】固体药品的取用;蒸发与蒸馏操作;仪器的装配或连接;玻璃仪器的洗涤.

【分析】A、根据向试管内加入块状固体的方法判断;

B、根据塞紧橡胶塞不能将试管放在桌面上进行解答;

C、根据振荡试管应该用手腕振荡进行解答;

D、根据蒸发食盐水的方法判断.

【解答】解:

A、向试管内加入块状固体,把试管平放,将药品放入后再慢慢竖起,使药品慢慢滑入试管底部,切不可如图所示去做,故A错误.

B、塞紧橡胶塞不能将试管放在桌面上,这样容易使试管破损,故B错误;

C、振荡试管应该用手腕振荡,而不是上下振荡,这样容易造成液体溅出,故C错误.

D、蒸发食盐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受热不均溅出伤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过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固体药品、液体药品的取用,了解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不要因为不规范的操作而引起事故.

 

4.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碳酸钙、氢氧化钾、氯化钡、无水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验证其成分,小常进行如表实验: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水

产生白色沉淀

2

取少量1中的无色滤液,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3

取少量2中的滤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

溶液呈蓝色

根据如表现象,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1中的沉淀物为氢氧化钡

B.该固体中肯定含有碳酸钙、氯化钡

C.不能判断是否含有无水硫酸铜

D.该固体中肯定含有碳酸钙、氢氧化钾、氯化钡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碳酸钙不溶于水,含有铜离子的溶液是蓝色溶液,氯化钡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氢氧化钾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的溶液,都能够使石蕊试液变蓝色.

【解答】解:

A、实验1中的沉淀物为碳酸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取少量固体,加入足量水,产生白色沉淀,实验1中的滤液是无色的,说明白色固体中不含有硫酸铜,因此该固体中肯定含有碳酸钙,取少量1中的无色滤液,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该固体中肯定含有氯化钡,该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1中的滤液是无色的,说明白色固体中不含有硫酸铜,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取少量2中的滤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溶液呈蓝色,可能是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导致的,也可能是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共同导致的,因此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氢氧化钾,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构建了“单中心铁催化剂”,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该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物之一为H2O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后催化剂质量增加

D.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4种分子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根据催化剂的作用、观察微观示意图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反应物、生成物的分子结构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解:

A、生成物分别是C2H4分子和H2分子,故说法不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故说法正确;

C、反应后催化剂质量不变,故说法不正确;

D、由图示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分子,故说法不正确.

故选项为:

A.

【点评】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6.不锈钢中含有铁和镍(Ni),为了检测铁和镍的活泼性,小涛进行了实验,结果如表.则它们的活泼性顺序为(  )

金属

HCl溶液

Fe(NO3)2溶液

Ni(NO3)2溶液

Fe

产生气体

有金属析出

Ni

产生气体

无金属析出

A.Fe>Ni>HB.H>Ni>FeC.Fe>H>NiD.Ni>Fe>H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回答,①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②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解答】解:

由题意可知,将铁和镍中加入HCl溶液,产生气体,说明铁和镍的活动性都在H前;将镍丝插入Fe(NO3)2溶液中,无金属析出,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镍强,同理,将铁丝插入Ni(NO3)2溶液中,有金属析出,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镍强,因此这金属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Fe>Ni>H,

故选A.

【点评】此题是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简单应用,也是基础题目,通过此题会分析如何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二、填空题(本题有9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7.如图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1)实验一:

通过观察稀盐酸与 氢氧化铜 发生反应的现象,验证酸与碱能反应.

(2)实验二:

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主要需要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 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 相同.

(3)实验三:

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能与NaOH发生反应,X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A、B .

A.酚酞B.CuOC.Na2CO3D.Mg(NO3)2.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

(1)据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分析;据实验现象推测结论;

(2)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3)据碱与酸的性质回答;

【解答】解:

(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据加入酸以后的氢氧化铜逐渐消失,溶液变为蓝色,推测酸与碱发生了化学反应;

(2)由控制变量法分析,本实验中除了水和稀盐酸的种类不同外,其它各量必须保持相同,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还需控制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相同.

(3)A、在碱中加入过量的酸后,溶液显酸性,再加入酚酞后溶液仍为无色,说明碱已经不存在了,进而证明了酸与碱确实发生了反应,故A符合;

B、如果H2SO4和NaOH没有反应,那么加入CuO后,CuO和H2SO4反应生成CuSO4,CuSO4会继续和NaOH反应生成Cu(OH)2蓝色絮状沉淀;如果H2SO4和NaOH发生了反应,则CuO会和过量的H2SO4反应生成CuSO4,但由于NaOH已反应掉,则不会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故B符合;

C、D,由于硫酸是过量的,不管H2SO4和NaOH有没有发生反应,C都会有气泡产生,D都会有白色沉淀产生,故不符合;故选A、B.

故答案为:

(1)氢氧化铜;

(2)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3)A、B.

【点评】本题考查了酸碱的反应,有一定的难度,把握题中信息,做好分析即可.

 

三.探究题(本题有5小题15空,25-26题每空3分,27-29题每空2分,共36分)

8.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装置如图①②.

(1)①是发生装置,加入药品前需检查气密性,方法是用手握住试管,将导管连接好后放入水中,若观察到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则气密性良好.用装置②收集氧气,因为氧气具有 不易溶于水 性质.

(2)图③表示加入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在受热分解过程中,某变量y的变化趋势,则y可以表示 A .

A.生成氧气的质量B.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质量

C.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D.固体中剩余氧元素的质量.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收集方法.

【分析】

(1)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和氧气的性质分析解答;

(2)加热高锰酸钾过程中氧气质量逐渐增加,高锰酸钾质量逐渐减小,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中剩余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小.

【解答】解:

(1)加入药品前需检查气密性,方法是用手握住试管,将导管连接好后放入水中,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

(2)图示中y随着反应的进行而逐渐增加,反应完成后,质量不变;

A、氧气的质量随高锰酸钾分解而逐渐增加,高锰酸钾分解完毕,其质量不再改变,符合图示变化;

B、高锰酸钾质量随反应进行逐渐减小,与图示不符;

C、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后钾元素全部转化到锰酸钾中,所以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与图示不符;

D、加热高锰酸钾,有部分氧元素组成氧气逸出,所以固体中剩余氧元素的质量逐渐减小,而非增加,与图示不符;

故答案为:

(1)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不易溶于水;

(2)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气密性检查和收集方法,能较好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9.学习了CO2的相关知识之后,小明对CO2的性质进行三个实验.

图一:

探究CO2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①将试剂瓶加满 蒸馏水 (选“蒸馏水”或“干净雨水”),恰好200mL,塞紧橡皮塞;

②用针筒抽取200mLCO2;

③连接装置,缓慢推动活塞,将CO2注入瓶内.

③当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mL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则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 0.6 体积CO2.

图二:

验证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应选 乙 装置易成功.

图三:

验证CO2能否与NaOH、Ca(OH)2反应.

①关闭K1,打开K2,缓缓通入600mLCO2,丙、丁容器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打开K1,打开K2,继续通入CO2,丁容器中出现浑浊.

根据上述现象,可推断CO2 AC .

A.一定能与NaOH反应B.可能与NaOH反应

C.一定能与Ca(OH)2反应D.可能与Ca(OH)2反应.

【考点】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分析】图一: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

本题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为了避免杂质影响实验,试剂瓶中加入的水应是蒸馏水;为了使二氧化碳充分溶解,推动活塞时尽量缓慢;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说明20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120毫升二氧化碳,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是:

=0.6.

实验二:

根据为确保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倾倒二氧化碳时应让它沿着烧杯壁流下;

图三:

根据提供的信息“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大约能吸收1体积二氧化碳”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根据体积的变化以及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图一:

①本题探究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为了避免杂质影响实验,试剂瓶中加入的水应是蒸馏水;

③当向水中注入CO2气体体积达到120毫升时,红色油柱开始向上移动,说明20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120毫升二氧化碳,实验表明在该条件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是:

=0.6;使用红色油柱的优点是便于观察.

图二:

为确保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倾倒二氧化碳时应让它沿着烧杯壁流下;故答案为:

乙;

图三:

先关闭K1,打开K2,往导管中缓缓通入600毫升二氧化碳,丙、丁均无明显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又由于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大约能吸收1体积二氧化碳,因此说明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然后打开K1,关闭K2,继续往导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丁容器中的出现浑浊,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反应;故选AC.

答案:

图一:

①蒸馏水;③0.6;

图二:

乙;

图三:

A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要充分利用气体本身的性质,按照操作、现象和结论的流程来描述,不同的气体会出现不同的现象.本考点在中考中经常出现,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30题6分、31题6分、32题4分、33题6分、34题6分、35题6分,36题10分,共44分)

10.2015年8月,天津港发生特大爆炸,造成巨大财产损失.据调查爆炸元凶是硝酸铵,遇高温或撞击均能生成大量气体,放出大量的热,方程式为2NH4NO3═2N2↑+O2↑+4X,产生的氧气又为易燃物的燃烧提供条件,产生的水又与硝酸铵反应,因而发生爆炸.

根据题意回答:

(1)X的化学式为 H2O ,上述反应属于 分解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2)若16吨硝酸铵完全分解,会产生多少氧气?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反应类型的判定;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2)由参加反应的硝酸铵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生成氧气的质量即可.

【解答】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可知,X的化学式中含有N元素的原子个数为:

(2×2﹣2×2)÷4=0,含有H元素的原子个数为:

(2×4÷4)=2,含有O元素的原子个数为:

(2×3﹣2)÷4=1.

故X的化学式为:

H2O.

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设产生氧气的质量为x

2NH4NO3═2N2↑+O2↑+4H2O

16032

16tx

x=3.2t

答案:

(1)H2O;分解;

(2)产生氧气的质量为3.2t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11.从2014年起,我市进行了大规模的“五水共治”,意在引导人们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

(1)下列做法不符合五水共治要求的是 D .

A.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B.疏浚河道、沟渠,建设并保护湿地

C.采用透水材料铺装道路、广场D.大量建设水泥道路,改善城市交通

(2)自来水厂可用适量的氯气消毒.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其中的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HClO具杀菌作用,也能使有机色素(如酚酞)褪色.现将氯水滴入含酚酞试液的烧碱溶液中,当滴到一定程度,溶液红色突然褪去,可能原因有二种:

一是盐酸将烧碱反应掉,写出方程式:

 HCl+NaOH=NaCl+H2O ,二是 HClO使酚酞褪色 .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

(1)根据五水共治要求分析判断有关的措施.

(2)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次氯酸能使有机色素褪色分析回答

【解答】解:

(1)A.植树种草,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符合五水共治要求;

B.疏浚河道、沟渠,建设并保护湿地,符合五水共治要求;

C.采用透水材料铺装道路、广场,符合五水共治要求;

D.大量建设水泥道路,改善城市交通,与五水共治要求不符.

(2)现将氯水滴入含酚酞试液的烧碱溶液中,当滴到一定程度,溶液红色突然褪去,可能原因有二种:

一是盐酸将烧碱反应掉,反应的方程式:

HCl+NaOH=NaCl+H2O,二HClO使酚酞褪色.

故答为:

(1)D;

(2)HCl+NaOH=NaCl+H2O,HClO使酚酞褪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水的保护、净化的知识,属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