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8072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doc

《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doc

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

 投资动因分析

·  

(1)独特的商业模式

  阿里巴巴创造了亚洲最独特的B2B电子商务模式,不是BusinesstoBusiness,而是BusinessmantoBusinessman(商人对商人)。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的成功者,引领旗下的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雅虎中国搜索在电子商务市场中大展拳脚。

阿里巴巴并不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之路。

独特的商业模式带来的巨大商机,无疑是私募选择阿里巴巴的一个重要因素。

·  

(2)梦幻的创业团队

  CEO—卓越的创业者马云

  阿里巴巴的案例再一次用事实证明,风险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投资的是创业者个人。

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极强的凝聚力和领导才能以及非凡的人格魅力,这是马云多年来一直能吸引众多国际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云拥有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狂想”的能力。

在事业上,他充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互联网将是一个无穷的宝藏,里面有大大的生意可做,但它同时也是“一场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要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

在管理上,他了解欲望所使、人性所向,他能全面、充分、彻底地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意志力。

他擅长以个人奋斗、成功经验为“诱饵”,用企业文化、价值理想来“包装”,拿豪言壮语、语出惊人来“布道”。

马云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妙语连珠的口才、坚持不懈的专注和有意为之的神化。

在马云身上,我们能看到其打破常规、逆反思维、反教条、出其不意的个性风格。

  CF0—蔡崇信

  蔡崇信生于台湾,7岁去美国,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

1999年,蔡崇信以瑞典著名投资公司InvestorAB副总裁的身份到杭州对阿里巴巴进行考察,经过考察,他不仅促成了对阿里巴巴的500万美元投资,还决定加盟阿里巴巴。

蔡崇信毕业以后在华尔街做了4年律师,担任专门从事收购投资的RosecliffInC公司副总裁及瑞典Wallenberg家族主要投资公司InvestorAB副总裁,加入阿里巴巴之前年薪已经达到百万美元。

但是他看到了阿里巴巴广阔的发展前景,依然抛弃了华尔街的超高待遇,来到中国。

在创业初期,他主持了阿里巴巴香港总部的设立,负责国际市场推广、业务拓展和公司财务运作。

蔡崇信在华尔街投资机构的工作经历,为阿里巴巴融资策略的制定、融资机构的选择提供了经验支持以及风险投资领域良好的人脉基础。

  CP0——关明生

  关明生先后获得LoughboroughUniversityofTechnology和伦敦商学院授予的工程学和科学学硕士学位。

他在国际企业管理领域有25年经验,曾在财富500强企业BTRPie担任过4年中国区总裁,在另一家财富500强企业IvensysPlc也担任过中国区总裁。

他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15年,历任要职,在业务开发、销售、市场、合资企业和国家级分公司管理方面卓有建树。

2001年1月关明生加盟阿里巴巴。

进入阿里巴巴后在他的协助下,马云带领阿里巴巴做了三件大事——“延安整风运动”、“抗日军政大学”和“南泥湾开荒”。

进而形成了使阿里巴巴团队在网络泡沫中奇迹活下来的九条价值观:

客户第一、群策群力、教学相长、质量、简易、傲情、开放、创新、专注,这也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精髓。

  CTO—吴炯

  吴炯2000年5月加盟阿里巴巴,此前,他在1996年4月加入雅虎,主持搜索引擎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开发。

吴炯是具有强大功能、效率卓著的雅虎搜索引擎及其许多应用技术的首席设计师。

1999年11月23日,吴炯作为唯一发明人主持了雅虎电子商务基础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他的加盟,为阿里巴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2.投资过程

·  

(1)第一轮投资

  阿里巴巴的飞速发展吸引了风险投资家们的目光,风投们寻着B2B的香味找到了阿里巴巴。

“那时我们整整拒绝了38家风险投资公司,马云一直在等待最适合的那一家,”阿里巴巴的资深副总裁金建航这样描述那段经历,“风投找来的时候,公司的账上一分钱都没有了。

而马云硬是带着大家勒紧裤腰带挺了过来,宁缺毋滥。

”马云理想中的合作伙伴是那些愿意与阿里巴巴一同成长的公司。

他们要和公司有着同样的目标,而不是只看眼前的短期利益。

  就在这时,瑞典著名的投资公司InvestorAB派副总裁蔡崇信到杭州考察阿里巴巴。

短短几天时间,通过和马云推心置腹的交谈和深入的考察,蔡崇信看到了阿里巴巴广阔的前景,于是要求加入阿里巴巴。

两个月后,他就任阿里巴巴CFO。

蔡崇信不仅促成了InvestorAB对阿里巴巴的投资,他放弃高收入加盟阿里巴巴更是在风投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他利用在华尔街的人脉关系,为阿里巴巴引入了包括高盛、富达投资(FidelityCapital)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等的投资。

  1999年10月,由高盛(GoldmanSachs)牵头,联合美国、亚洲、欧洲一流的基金公司汇亚(Transpac)、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TechnologyDevelopmentFundofSingapore)、瑞典InvestorAB和美国Fidelity的参与,向阿里巴巴投资总计500万美元。

这次融资开了高盛投资之先河,在此之前,高盛还从来没有投资过第一轮,更不用说在第一轮中领投。

·  

(2)第二轮投资

  阿里巴巴与软银结缘,源于马云和孙正义的“一见钟情”。

软银的进入,无疑是阿里巴巴发展道路上极为重要的一笔。

正是这个“大玩家”不断地在资金及其他方面全力支持马云,才使得阿里巴巴能够“玩”到今天的规模。

  2000年1月18日,软银向阿里巴巴注资2000万美元,这是阿里巴巴历史上第二轮私募。

在投资完成后,软银还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与阿里巴巴在日本和韩国成立合资公司,并且战略性投入管理资源和市场推广资源,帮助阿里巴巴开拓全球业务。

·  (3)第三轮投资

  互联网的寒风吹过,国内一大批网站倒下了,阿里巴巴也面临危机。

阿里巴巴开始了战略调整,准备“过冬”。

为了坚持下去,阿里巴巴的当务之急是开源节流。

  2001年12月,通过开源节流双管齐下,阿里巴巴公司当月冲破收支平衡线,实现盈利。

尽管还处在互联网低潮期,但阿里巴巴的发展让投资者再一次看到了其广阔的前景。

而此时的阿里巴巴也急需资金扩展业务,于是2002年,阿里巴巴又一次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第三次投资。

  2002年2月,日本亚洲投资公司与阿里巴巴签署投资协议,投入5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

2002年10月,阿里巴巴正式发布日文网站,进军日本市场,成为其发展历程中又一次重要行动。

·  (4)第四轮投资

  通过整个团队的努力,在整个行业还处在寒冬的时候,2002年阿里巴巴已经轻松实现盈利1元的目标。

到了2003年,非典的爆发,使得电子商务价值凸显,阿里巴巴成为全球企业首选的电子商务平台,各项经营指标持续上升,到了年底盈利已经过亿。

2003年7月7日,马云拿出1个亿,在杭州布下了他改变电子商务格局的又一步棋子——淘宝网,正式进军C2C,为用户提供个人网上交易服务。

C2C也成为马云沿电子商务产业链布局整体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将服务质量提高,增强交易的安全保障,2003年年底,淘宝网又推出了网上交易信用中介工具“支付宝”,这一举措得到了众多用户的认可;截至当年年末,淘宝网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30万,月交易量2500万元。

但是,淘宝一直坚持免费交易策略,在马云看来,淘宝需要在3~5年内着力培养网上平台的“商气”,完善包括信用评估、支付手段和交易流程等环节,这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2004年2月18日,包括软银、美国Fidelity、GraniteGlobalVentures(GGV)和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在内的4家基金共向阿里巴巴投资8200万美元,成就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最大的私募投资。

  其中,除了总部位于美国硅谷,以创新技术投资为导向的风险投资基金GGV公司是新近加入的投资人外,其他3家均是阿里巴巴第二轮私募中就已经入股的老股东。

与第二次融资一样,这一次的牵头人还是软银——阿里巴巴除管理层和员工股之外的第二大股东。

但是,领投阿里巴巴第一笔私募的高盛集团却没有追加投资。

此时,作为公司第一轮私募的大股东,高盛已套现了部分股份,其余几家早期的风险投资也开始逐步安排套现。

  经过此次融资,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阿里巴巴管理层和员工仍旧是公司最大股东,软银居第二。

马云为首的创业团队占有阿里巴巴47%的股份,富达约占18%,其他几家股东合计约15%,软银约占20%。

·  3.投资策略分析

·  

(1)私募投资常用的策略分析

  ①联合投资策略。

对于风险较大、投资额较高的项目或企业,投资人往往联合其他投资机构或个人共同投资,牵头的投资人持有的股份最多。

这样,对于创业企业来讲,也可以享有更多的投资者的资源。

当然,也并不是投资者越多越好,因为投资者太多,难免发生冲突。

  ②分段投资。

在创业企业发展的早期,各方面的风险大,但是资金需求量则相对较小。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逐步减少,资金需求却逐步增加,对于发展情况不是逐步趋好而是趋坏的项目,投资人可以在下一轮投资时慎重考虑是否进一步追加投资。

对于那些已经没有挽救希望的企业,则通过清算等手段尽可能收回前期投资。

这种分阶段多次投资的策略,使投资人可以根据风险的变化进退自如,以尽可能避免投资的损失。

  ③匹配投资。

匹配投资是指投资人在对项目或企业进行投资时,要求项目的经营管理者或创业企业要投入相应的资金。

匹配投资将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捆在了一起,促使创业企业或项目经营管理者加强管理,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

  ④组合投资。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投资人在进行投资时一般不把资金全部投向一个项目或企业。

而是分散投向多个项目或企业。

这样一来,一个或几个项目或企业的损失就可能从另外的项目或企业的成功中得到补偿,从而就可以避免风险投资公司全军覆没的危险。

因为一般说来,几个项目同时失败的可能性较一个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  

(2)私募投资阿里巴巴的策略分析

  通过前面对阿里巴巴投资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私募对阿里巴巴的投资是融合了分段投资以及联合投资的策略。

分段投资体现在:

私募的投资过程,随着阿里巴巴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共四轮。

其中,第一轮与第二轮投资,处于企业发展的早期,因此投资风险最大;第三轮投资处于企业的成长期,投资风险随之缩小;而进入第四轮投资,企业也进入扩张期,投资风险进一步降低。

而联合投资体现在:

在第一轮投资中,是由高盛领投,汇亚、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InvestorAB和富达亚洲共同投资的。

而第四轮则是由软银牵头,富达亚洲、GGV和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共同参与投资的。

通过不同的投资策略的组合,私募投资人可以更灵活地应对企业变动,有效降低了风险。

·  4.私募退出

·  

(1)并购

  2005年,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淘宝也在短短的两年内在中国C2C市场战平eBay。

但是,随着电子商务领域内日趋白热化的竞争,阿里巴巴急需在短时间内给竞争对手设置一个更高的门槛,以强化其在电子商务领域内的领先地位,这无疑给阿里巴巴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而与此同时,自企业接受VC的第一笔投资起,就注定着它有一天要面临投资者退出套现的压力。

一般VC的投资期限为3~5年,即使是按照5年来算,到2005年,包括高盛在内的早期投资阿里巴巴的风险投资也已经全部到期,风投当然希望阿里巴巴能够早日上市,实现退出套现。

但马云却一直认为阿里巴巴上市的机会还不成熟,坚持要等淘宝战胜eBay、阿里巴巴和淘宝垄断B2B和C2C市场后再上市。

那到底是支持阿里巴巴继续发展,还是享受阶段性成功套现退出?

不同的私募投资者,因为其投资风格以及面临的资金压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