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验指导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7942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实验指导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新实验指导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新实验指导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新实验指导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新实验指导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实验指导2.docx

《新实验指导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实验指导2.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实验指导2.docx

新实验指导2

实验室规则

医学遗传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重要生物医学课程,医学遗传学实验是现代医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它正在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之中。

医学科学的发展与实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密不可分,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医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学基础和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为此,在医学遗传学实验中,同学们应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勤于动手,培养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保证实验课的学习效果,特制订以下规则,请同学们共同遵守。

1.不迟到、不早退。

一定要穿白大衣准时进入实验室,上课期间保持安静,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2.课前认真预习,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准备好实验用品(实验指导、绘图本、绘图笔、尺子、橡皮等)。

3.实验时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认真书写作业与思考,按时完成作业。

4.操作时注意安全,不要擅自离开。

爱护各种仪器、设备、标本,如有损坏应及时向老师报告,主动登记,必要时按价赔偿。

5.保持实验室整洁,实验完毕,主动清理好实验用品,放回原处。

6.显微镜使用完毕后认真填写使用登记卡。

7.值日生要清理实验用具,打扫卫生,并关好门、窗、水、电。

目录

实验一人类的皮纹分析-1-

实验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7-

实验三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12-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C显带技术-15-

实验五人类染色体的核型分析-18-

实验六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21-

实验七微核检测技术-25-

实验八ABO血型的测定及其基因频率的计算-27-

实验九人类单基因性状遗传-29-

实验十苯硫脲尝味试验及其基因频率的计算-34-

实验十一遗传咨询-37-

实验十二人类基因组DNA的提取-40-

实验十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44-

实验十四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46-

实验十五PCR-RFLP技术-48-

实验十六人类遗传病-51-

实验一人类的皮纹分析

一实验原理

皮纹学是一门起源于西方的应用科学,目前广泛应用于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以及作为临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

皮纹学(Dermatoglyphics)系指手指、手掌、脚掌等处皮纹的呈现形态。

皮纹包括指纹、掌纹和足纹。

人类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真皮乳头向表皮突起,形成许多排列整齐、平行的乳头线,此线称为嵴纹,嵴纹上有许多汗腺的开口。

突起的嵴纹相互又形成凹陷的沟。

这些凹凸的纹理就构成了人体的指(趾)纹和掌纹。

人体的皮纹既有个体的特异性,又有高度的稳定性。

手指末端腹面的皮纹称为指纹。

指纹是在三个月的胎儿时期形成的,形成后终生不变。

根据纹理的走向和三叉点的数目,可将指纹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弓形纹、箕形纹和斗形纹。

弓形纹(Arch,A):

特点是嵴线由一侧至另一侧,呈弓形,无中心点和三叉点。

根据弓形的弯度分为简单弓形纹和篷帐式弓形纹。

箕形纹(loop,L):

箕形纹俗称簸箕,在箕头的下方,纹线从一侧起始,斜向上弯曲,再回转到起始侧,形状似簸箕。

此处有一呈三方向走行的纹线,该中心点称三叉点。

根据箕口朝向的方位不同,可分为两种:

箕口朝向手的尺侧者(朝向小指)称正箕或尺箕;箕口朝向手的桡侧者(朝向拇指),称反箕或桡箕。

斗形纹(whorl,W):

是一种复杂、多形态的指纹。

特点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叉点。

斗形纹可分双箕斗、环形纹、螺形纹和囊形纹等。

根据统计,指纹的分布频率因人种而异,存在种族、性别的差异。

东方人尺箕和斗形纹出现频率高,而弓形纹和桡箕较少;女性弓形纹多于男性,而斗形纹较男性略少。

指纹中的箕形纹和斗形纹具有3组纹线交叉在一起,这3组纹线的交叉点称为三叉点,计算三叉点与指纹中心的连线上的纹嵴数即得一个手指的纹嵴数。

弓型纹没有三叉点,纹嵴数为0。

将十指的纹嵴数相加,即得总指嵴数。

指纹上携带者大量的信息,体内环境失衡的变化,各种疾病的征兆,情绪心里变异带来的能量物质代谢变化,以及遗传作用等因素,都可以完整地反映在手上,并留下暂时或长久的纹线。

观察纹线变异、颜色和部位等变化,有助于诊断各种疾病。

二实验目的

1掌握人类的指纹纹型及各种纹型的特征

2学习和掌握建立各自的指纹图

3掌握atd角的计算方法

4了解染色体病患者指纹的分布特点

5了解皮纹分析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和器具

材料:

白纸、直尺、铅笔、透明胶带、2B以上铅笔。

器具:

放大镜、量角器。

四实验步骤

1无油墨法采集皮纹样本

实验前将双手洗净、擦干,用铅笔在白纸片上涂黑5cm见方的一小块。

将要取指印的手指在涂黑的区域中涂抹,直至将整个指尖涂黑。

剪一条宽度与相应手指节长度相当的透明胶带,从指尖的一侧裹至另一侧,轻压,再接下来,上面即附着有你相应的手指指纹。

将富有你指纹的透明胶带接下来,之后将其贴在表1中相应的位置。

2指纹观察

利用放大镜或肉眼直接进行自己手部皮纹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写在表1中的相应位置。

手指末端腹面的皮纹称为指纹。

根据纹理的走向和三叉点的数目,可将指纹分为三种类型:

弓形纹、箕形纹、斗形纹。

1、弓形纹:

特点是嵴线由一侧至另一侧,呈弓形,无中心点和三叉点。

根据弓形的弯度分为简单弓形纹和篷帐式弓形纹。

2、箕形纹:

箕形纹俗称簸箕。

在箕头的下方,纹线从一侧起始,斜向上弯曲,再回转到起始侧,形状似簸箕。

此处有一呈三方向走行的纹线,该中心点称三叉点。

根据箕口朝向的方位不同,可分为两种:

箕口朝向手的尺侧者(朝向小指)称正箕或尺箕;箕口朝向手的桡侧者(朝向拇指),称反箕或桡箕。

3、斗形纹:

是一种复杂、多形态的指纹。

特点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叉点。

斗形纹可分绞形纹(双箕斗)、环形纹、螺形纹和囊形纹等。

根据统计,指纹的分布频率,存在种族、性别的差异。

东方人尺箕和斗形纹出现频率高,而弓形纹和桡箕较少;女性弓形纹多于男性,而斗形纹较男性略少。

3不同指纹类型指纹嵴数计算

弓形纹由于没有圆心和三叉点,之纹嵴数计数为零。

箕形纹和斗形纹,则可从中心到三叉点中心绘一直线,计算直线通过的嵴纹数。

斗形纹因有两个三叉点,可得到两个数值,只计多的一侧数值。

双箕斗分别先计算两圆心与各自三叉点连线所通过的嵴纹数,再计算两圆心连线所通过的嵴纹数,然后将三个数相加起来的总数除以2,即为该指纹的嵴纹数。

4指纹纹嵴总数(TFRC)的计算

指纹总数为10个手指嵴纹计数的总和。

正常男性(46,XY)嵴纹总数的平均数为145;正常女性(46,XX)嵴纹总数的平均数为127;核型为48,XXYY的患者嵴纹总数的平均数为106;核型为47,XXY的患者嵴纹总数的平均数为114;核型为49,XXXYY的患者嵴纹总数的平均数为93;核型为49,XXXXY的患者嵴纹总数的平均数为49。

5掌纹中atd角的测量

手掌分为六个区:

大鱼际区、小鱼际区和四个指间区。

大鱼际区位于拇指下方。

小鱼际区位于小指下方。

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根部,都有由三个方向来的纹线集成的三叉点,分别标为a、b、c、d点。

正常人手掌靠腕部的大、小鱼际之间,具有一个三叉点,称轴三叉或t三叉。

从三叉点a和三叉点d分别画直线与t三叉点相连,即构成atd角。

可用量角器测量atd角度的大小,并确定三叉点t的具体位置。

三叉点t的位置离掌心越远,也就离远侧腕关节褶线越近,atd角度数越小;而三叉点t的位置离掌心越近,离腕关节褶线越远,atd角就越大。

我国正常人atd角的平均值为41o;先天愚型儿atd达70o。

6指褶纹和掌褶纹

褶纹是手掌和手指屈面各关节弯曲活动处所显示的褶纹。

实际上褶纹不是皮肤纹理,但由于染色体病患者的指褶纹和掌褶纹有改变,所以列入皮纹,进行观察讨论。

1、指褶纹:

正常人除拇指只有一条指褶纹外,其余四指都有2条指褶纹与各指关节相对应。

2、掌褶纹:

(1)普通型:

正常人手掌褶纹主要有三条,分别是:

远侧横褶纹、近侧横褶纹、大鱼际纵褶纹。

(2)通贯掌:

又称猿线。

由远侧横褶纹与近侧横褶纹连成一条直线横贯全掌而形成。

(3)变异I型:

也称桥贯掌。

表现为远侧和近侧横褶纹借助一条短的褶纹连接。

(4)变异Ⅱ型:

又称叉贯掌。

为一横贯全掌的褶纹,在其上下各方伸出一个小叉。

(5)悉尼掌:

表现为近侧横褶纹通贯全掌,远侧横褶纹仍呈正常走向。

这种掌褶纹多见于澳大利亚正常悉尼人群中,故称悉尼掌。

五[作业与思考]

1请简述人类指纹的纹型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特点?

2将自己指纹纹型的类型及纹嵴数填入下表中,并计算指嵴纹总数(TFRC)。

3分别计算全班男同学和女同学指纹纹嵴总数的平均值。

 

附图和表

 

图1指纹的各种类型

图2指纹的嵴纹计数

 

图3atd角、t位置变化及t距百分比示意图

表1我的指纹图形及纹嵴数

姓名

性别

民族

左手

拇指

食指

中指

环指

小指

 

贴指纹处

 

指纹类型

 

纹嵴数

 

右手

拇指

食指

中指

环指

小指

 

贴指纹处

 

指纹类型

 

纹嵴数

 

实验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的基本方法。

2、初步掌握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技术方法

【实验原理】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人体末梢血、微量全血短期培养)及其染色体标本制备是国内外研究显示染色体最常用和效果最好的方法。

此方法取材方便,用血量少,操作简便,现已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研究和染色体病的诊断等。

人体外周血中的小淋巴细胞,是已分化、处于G0期的细胞,几乎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

在离体血培养细胞中很难找到正在分裂的淋巴细胞,因此,需采用刺激细胞增殖的措施。

人们发现从云豆(菜豆)中提取的植物血球凝集素(植物血凝素,PHA)可以刺激小淋巴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即在PHA作用下,处在G0期的小淋巴细胞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淋巴母细胞具有分裂能力,重新进入增殖周期进行有丝分裂。

在PHA作用下体外培养72小时左右,多数淋巴细胞已处于细胞周期的第二周期。

此时,细胞分裂相较多,但都处于分裂的不同时期。

一般来说,制作染色体标本主要是显示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因中期染色体形态最为典型、最为清晰,最易辨认,是研究染色体的最好阶段。

为了获得大量可供分析的中期染色体,需在终止细胞培养前数小时加入适当浓度的有丝分裂阻断剂——秋水仙素(或其衍生物秋水仙胺)。

它可特异地抑制纺锤丝的形成、阻抑分裂中期活动而使细胞分裂停滞于中期。

借此可获得大量中期分裂相细胞。

在进行染色体标本制备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低渗处理,使细胞体积胀大、染色体松散开而便于观察分析。

最常用的低渗液为0.075mol/L的KCl,也可用水或1%枸橼酸钠等。

低渗后的细胞需用固定液固定。

醋酸固定液具有膨胀、固定作用。

它和醇类混合固定,有利于染色体松散,可获得分散好、易于分析的分裂中期染色体标本。

现在常用的固定液为甲醇-冰醋酸(3:

1)固定液。

【实验准备】

1、试剂

RPMI-1640营养液、小牛血清、0.25%胰蛋白酶、Hanks液、双抗(青霉素、链霉素)、

2%碘酒、75%酒精、3.8%NaHC03、520U/mL肝素、40μg/mL秋水仙碱、PHA、0.075mol/LKCl低渗液、甲醇、冰醋酸、Giemsa染液、二甲苯和香柏油等。

2、器材

超净工作台、光学显微镜(附照相设备)、隔水式恒温培养箱、离心机、冰箱、高压蒸汽消毒锅、鼓风干燥箱、无菌正压滤器、分析天平(感量1/10毫克)、架盘天平、链霉素培养瓶及瓶塞、肝素小瓶及瓶塞(取血用)、10mL吸管、直头小吸管、5mL刻度离心管、2mL或5mL一次性注射器、量筒、烧杯、搪瓷盆、搪瓷盘、试管架、片盘、片盒、止血带、棉签、大吸球、小吸头、pH试纸、废液缸、解剖剪刀、镊子、记号笔、40C预冷的载玻片、酒精灯、火柴、染色缸或染色玻璃板和擦镜纸等。

【实验材料】

人静脉血

【实验内容、方法】

一、采血

在采血前,对各种用品进行清洗、无菌处理,配制、分装并冻存培养液(5mL/瓶),用5mL注射器抽取肝素0.1mL,备用。

常规消毒肘部皮肤,用抽取肝素的注射器静脉采2mL,轻轻摇匀,待接种培养。

二、接种培养

将事先配制冻存的装有5mL培养液的链霉素培养瓶或其它培养瓶从冰箱中取出,置室温融化,每瓶滴入约0.3mL肝素抗凝血,轻轻摇匀,置370C培养箱培养72小时。

三、积累分裂中期细胞

在终止培养前2小时,于培养瓶内加入浓度为20μg/mL秋水仙素1滴,终浓度为0.1-0.15μg/mL,摇匀,置370C温箱继续培养2小时后收集细胞、制片。

四、制片

1、收集细胞:

从培养箱中取出培养瓶,用小吸管将培养物吹打均匀,移人5ml刻度离心管内,以2000r/min离心10分钟,吸去上清液,保留底物。

2、低渗:

每管加入370C预温的0.075mol/LKCL溶液4ml,用吸管轻轻吹打均匀,置370C水浴锅中低渗30分钟,以达到红细胞破坏、淋巴细胞膨胀和染色体分散之目的。

3、预固定:

低渗处理后,每管加入1mL甲醇:

冰醋酸(3:

1)固定液,将细胞轻轻吹打均匀,置离心机2000r/min离心10分钟。

4、固定

(一):

去上清液,加固定液5mL,吹打均匀,固定30min,2000r/min离心10分钟。

5、固定

(二):

去上清液,再加入5mL固定液,吹打均匀,再次固定30min,2000r/min离心10分钟。

6、滴片:

去上清液,留底物,每管加入少许(约0.2mL)固定液,将底物吹打均匀,制成细胞悬液。

然后用吸管吸取混匀的细胞悬液,约以20cm或更高的距离滴至预冷的载玻片上,每片约2~3滴,随即将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烤(一过性微烤数次),以助细胞、染色体分散,使之均匀平铺于玻片上。

将制片放人片盘,空气干燥后,收集于片盒中。

7、染色和观察:

待制片晾干后,放入约1:

10Giemsa染液的染色缸中染色15分钟左右,或架在染色用玻璃板上扣染15分钟左右(扣染是指染色时,将染色体制片的细胞面朝下,架在玻璃板上,将染液滴入玻璃板和细胞面之间),自来水轻轻冲洗,晾干后光镜下观察。

先用低倍镜观察后,选择分散好的染色体换为高倍及油镜观察,注意人类核型中近端、亚中和中着丝粒染色体的形态特点。

【注意事项】

1、PHA是体外淋巴细胞培养成败的关键问题,PHA对淋巴细胞的作用,个体差异较大。

因此,要考虑它的质量和浓度。

浓度一般用1%~2%,每毫升培养液加0.2~0.4ml;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红细胞凝集。

2、秋水仙素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

一般最终浓度每毫升培养液0.1~0.2μg为宜,作用时间为3~5h,一般秋水仙素溶液的浓度与处理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处理时间太短,则标本中的分裂细胞就少,相反,如果处理时间太长,则标本中的分裂细胞虽多,但其染色体缩得太短,以致形态特征模糊。

3、培养温度应严格控制在37℃士0.5℃。

4、双蒸水必须用玻璃蒸馏器制备,PH应在6~7之间。

5、低渗步骤极为重要,关系到染色体分散的好坏,因此,低渗液浓度与低渗的时间应掌握适当。

6、离心机最好用水平式的,速度不宜过快。

速度太快细胞团不易打散,反之分裂相易丢失;固定液应在临用时新鲜配制,固定一定要彻底、均匀。

若打散不够,则细胞在玻片上易集结。

7、若吹打时用力过猛,细胞易破碎,以致染色体数目不完整;培养液的PH值应掌握在7.4士0.1左右,PH值偏酸发育不良,偏碱时细胞出现轻度固缩。

8、玻璃器皿要十分干净、无酸,所用试剂以分析纯为好。

9、操作过程应保持高度无菌,严防细菌和病毒污染;

[作业与思考]

1、血培养中PHA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什么?

2、简述血培养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的过程。

实验三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类染色体G显带技术方法

2、掌握镜下各号染色体G带带型。

二、实验原理

人们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染料处理染色体标本后,可使每条染色体上出现明暗相间,或深浅不同的带纹,称为显带技术。

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准确识别23对不同类型的染色体,并能识别同一号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带。

从而提高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精确度,为临床上某些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显带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人染色体经胰蛋白酶或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等试剂处理后,再用Giemsa染料染色,染色体上出现深浅交替的横纹,即染色体的G带。

在众多的显带技术中(Q带、G带、C带、R带、T带、N带),G带是应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技术。

因为G显带技术具有设备要求低、试剂便宜、G显带标本稳定而易于保存及观察方便等优点。

关于G带的形成机理,迄今尚不十分清楚。

有人认为,在胰酶的作用下,蛋白质不均匀丢失是G带产生的原因。

在染色体上的蛋白质经处理而丢失后,这些区域呈现出浅染(浅带)。

染色体上蛋白质和DNA结合牢固的区域,由于蛋白质丢失少而呈现深染(深带)。

还有人认为,染色体经蛋白酶消化后,染色体的核蛋白破坏,这些区域裸露的DNA分子的磷酸基团能与吉姆萨染料中的天青和甲基蓝等噻嗪分子结合而使染色体着色。

也有人认为,染色体上T—A和C—G碱基的含量和分布不同,也与染色体上深浅带的形成有关。

A—T碱基对较多的区域,易与吉姆萨染料结合而染成深色区带;而G—C碱基对较多的区域则相反,染成浅染区带。

总之,目前说法较多,但主要概括了三种观点,即显带是由于:

①DNA的作用;②蛋白质的作用;③DNA、染料和蛋白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可以肯定,G显带具有很多优点,如制备方法简便易行,标本可长期保存,带纹清晰,成本低廉,制备周期短,普通光学显微镜即可观察。

故已成为当今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细胞遗传学领域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技术,并成为研究分析染色体的主要常规方法之一。

三、实验用品

1、器械:

恒温水浴锅、温度计、60ml立式染色缸、吸管、滴头、电吹风。

2、试剂:

0.02%胰酶溶液、0.4%酚红溶液、1NNaHCO3、10%Giemsa染液、pH6.8磷酸缓冲液、0.85%NaCl溶液。

3、标本:

外周血培养按常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白片)。

四、实验内容

(一)、G显带标本制备

1、外周血培养按常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置75℃烘箱烘2~8小时或置室温自然老化3~7天左右。

2、将0.02%胰蛋白酶溶液倒入染色缸中,加入0.4%酚红溶液2滴,并以1NNaHCO3调节PH7.0左右,使颜色为橙色。

混匀后,置于37℃水浴锅恒温。

3、将经过老化的标本片投入0.02%胰蛋白酶溶液中消化30~60秒。

4、取出已消化的标本片,立即投入磷酸缓冲液中,冲洗残留的胰酶。

5、用10%Giemsa染液染色10分钟。

6、自来水冲洗,凉干或电吹风吹干后镜检。

(二)、镜检

先在低倍镜下选择分散良好、长度适中的中期分裂相,然后转至油镜下观察G带带型。

选择带纹清晰的分裂相进行分析,并在作业与思考纸上绘出快速线条分裂相,标明各条染色体序号。

五、注意事项

1、G显带的好坏,首先取决于染色体本身制片的质量,染色体长度要适中,以早中期为宜,且中期相丰富、分散好,无胞浆背景。

若染色体边缘发毛,为显带过头,若染色体上未出现带纹,则为显带不足,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显带时间。

2、标本片龄不宜太长,片龄越长,细胞对胰酶处理的抵抗性越强,片龄过长的标本染色后会导致斑点状而非带纹。

3、酶温度和处理时间需控制好,一般胰酶处理时间不少于30秒。

 

[作业与思考]

1、什么是G带?

为什么说G显带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

2、镜下观察并绘出一G带染色体核型图,在每个染色体旁标明其序号。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C显带技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C显带标本制作方法、了解C显带技术原理。

2、掌握C显带染色体的基本特征。

二、实验原理

用强碱溶液加热处理染色体标本使其DNA变性后,再以温热的盐溶液处理使其复性时,由高度重复DNA序列组成的染色体结构性异染色质区域的DNA复性速度要明显快于其它区域,因而易被Giemsa染液深染,在染色体上呈现出特有的着丝粒和次缢痕深染区,即所谓的C带,也称为着丝粒异染色质带。

而常染色质只能显示较淡的轮廓。

由于人类的第1号、9号、16号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处为次缢痕区(结构异染色质区),Y染色体长臂远端也为异染色质部分,因此这些区域均可显示出非常明显C带,故此法可以准确鉴别第1号、9号、16号和Y染色体,还用于确定着丝粒的位置和数目,配合其它显带技术可鉴别部分染色体的结构异常,如双着丝粒染色体、环状染色体等。

不同个体的染色体,其C带的大小和染色强度不同,可呈现出多态性,因此,C带技术在多态性研究和分析染色体来源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价值。

三、实验用品

1、器材:

玻璃染缸、滴管、烧杯、水浴锅。

2、试剂:

0.2NHCl、5%Ba(OH)2溶液、2×SSC缓冲液、Giemsa染液。

3、材料:

按常规法制作的染色体标本。

四、实验内容

(一)、方法1

1、将标本放入已预温至60℃的5%Ba(OH)2溶液中处理5分钟。

2、用预热到60oC的自来水冲洗,以除去钡垢。

3、将标本投入预温到60oC的2×SSC溶液中温育30~60分钟。

4、取出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5、用Giemsa染液染色10分钟,水洗,空气干燥,镜检。

(二)方法2

1、将制好的玻片放入0.2NHCl中15~30分钟后用自来水冲洗。

2、浸入预温至56oC的5%Ba(OH)2溶液中处理10~30秒。

3、用预热到56oC的自来水冲洗,以除去钡垢。

4、将标本投入预温到60oC的2×SSC溶液中温育30~60分钟。

5、水洗后用Giemsa染液染色30~60分钟。

6、流水冲洗,晾干,镜检。

将干燥后的标本置显微镜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散好的、染色体长度适宜的分裂相,换油镜观察。

注意观察各染色体的着丝粒区深染,尤其是第1号、9号、16号染色体着丝粒区及次缢痕区深染,两者合在一起形成明显大的C带,Y染色体长臂远侧段约1/2~2/3区段深染,C带明显。

第1、9、16号染色体和Y染色体长臂的C带具有多态性。

五、镜检

由低倍镜找到合适的细胞分裂相,然后换油镜观察。

注意1、9、16号染色体的C带和Y染色体长臂的远端带有明显的形态变异性。

C带标本的带型特征:

【注意事项】

1、片龄不宜过长,否则影响C带质量。

2、制片从饱和Ba(OH)2中取出时要迅速投入0.1mol/LHCl中,以免Ba(OH)2的沉淀物粘贴在玻片上影响C带的观察。

3、染色浓度及时间不宜过高过长,以免影响C带的质量。

[作业与思考]

1、什么是C带?

C带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2、镜下观察并绘出一C带染色体核型图,标明1、9、16及Y染色体。

 

C显带染色体核型图片

实验五人类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一实验原理

任何生物都有特定的一套染色体,核型(karyotype)是指一个细胞内的全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称为。

通常是将显微摄影得到的染色体照片剪贴而成。

正常细胞的核型能代表个体的核型。

核型的研究对人类医学遗传研究及临床应用,对探讨动植物起源、物种间亲缘关系,鉴定远缘杂种以及生物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的分析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染色体的特征以有丝分裂中期最为显著,所以一般都分析中期分裂相。

随着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发展,更为染色体核型的准确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根据染色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