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7884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5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心理学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心理学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心理学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心理学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课件.docx

《心理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课件.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课件.docx

心理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及心理学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既研究个体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心理学研究行为及其心理(意识、无意识)的关系

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过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

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

•问题: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伴随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反之,认识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和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正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从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二、心理学学科特点

–既古老又年轻

–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

–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

1、心理学的历程:

既古老又年轻

(一)起源:

人对自身认识的需要

特耳斐神庙:

人,认识你自己!

 司芬克斯之谜与俄底蒲斯:

人!

   弑父娶母

弗洛伊徳的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

中国殷墟考古:

Psychology的来源:

Psyche(灵魂女神

心理学的历程

(二)过去:

哲学家们的贡献

 中国古代“人性之争”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

 古希腊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

 中世纪

  神学:

 原罪

 文艺复兴

  人性解放

•(三)诞生:

从思辨到实证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研究什么?

不同学派有不同观点

   意识

潜意识

行为

潜能

个别差异

………

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及流派

•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流派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格式塔学派

–精神分析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认知学派

心理学历程

•独立之前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

–心理功能:

认知功能;动求功能

•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唯理论:

只相信理性的真实性。

代表人物法国笛卡儿(身心关系、反射、天赋观念)

–经验论:

反对天赋观念。

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

–反映在心理学上的纷争是在个体发展问题上。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柏尔,马戎弟;雷蒙德;赫尔姆霍茨;布洛卡;杰克逊;弗里茨,希茨等人在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贡献直接影响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独立后

–派别林立,研究丰富,心理学历史性事件层出不穷。

•现状:

蓬勃发展

•基础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应用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派别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

  观点:

意识结构(元素)

  方法:

内省法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

詹姆斯

  观点:

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方法:

观察、测验、问卷调查

人的难题并不在于他要采取何种行动,而在于他决心成为何种人。

——威廉·詹姆斯

•3、格式塔学派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

      苛勒 考夫卡

  观点:

完形(gestalt)

    知觉和意识组织过程

  方法:

实验法

•4、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观点:

潜意识

  方法:

精神分析

•5、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华生 斯金纳

  观点:

行为

  方法:

实验法

•6、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

马斯洛 罗杰斯

  观点:

人性 潜能

  方法:

思辨

•7、认知学派

  代表人物:

奈瑟 西蒙

  观点:

内部认知活动

  方法:

口语报告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

•一、心理学研究的价值

1、描述(是什么?

 2、解释(为什么?

 3、预测(会怎样?

 4、控制(怎么办?

•二、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1、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2、确定研究对象

 3、界定概念及其工具

 4、选择研究方法

 5、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研究心理规律的方法。

目的、任务、计划、观察、记录、分析、解释

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

优点:

真实自然

缺点:

其它因素影响不易控制

描述层面费时

•2、调查法

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试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优点:

方便高效

缺点:

抽样不合作(压力反感隐私)

描述层面

•3、个案研究法

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点:

深入

缺点:

真实性、代表性的局限

•4、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几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室实验法现场(自然)实验法

优点:

严密

缺点:

科学伦理

•其它方法

测验法投射法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什么是心理现象(心理的实质)

•唯心论:

心外无物

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第一节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的器官是心还是脑?

•心:

孟子(心之官则思)

中国的词汇:

心怀思想感情意志快乐愤怒恐惧……

•脑:

清代/王清任:

记性灵性不在心而在脑

一、神经系统

1.神经元

(1)结构

(2)功能:

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间脑脑干小脑)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躯体神经(脑神经:

12对脊神经:

31对)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脑神经(面部肌肉、粘膜、腺体等)

–12对:

嗅、视、动眼、滑车、三叉、外展、面、味听、舌咽、迷走(内脏血管和腺体)、舌下

♦脊神经(颈部以下身体的感觉和运动)

–31对

–颈神经8对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2)功能学说

–颅相说

–定位说

–整体说

–机能系统说

–模块说

–泛脑网络论

3)机理

A\反射反射弧反射环

•反射:

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应答

•反射弧:

神经结构

•反射环:

反馈

B\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

•本能生存需要固定神经联系

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具体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

二、脑与心理活动

•脑与认知

与记忆与创造与想象

•脑与情绪

•脑与行为

与性别差异与智商与健康

•脑与人格

•裂脑人的研究

•左半球:

语言功能.听,说,读,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右半球:

空间关系,欣赏艺术,情绪

•2、脑潜能开发

锻炼睡眠营养烟酒疾病学习记忆

第二节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心理是一种反映形式,反映是事物的普遍属性

无机物:

物理和化学反应

生物:

微生物——生物反应

植物——感应性

动物——无脊动物:

腔肠动物\感受性

节肢动物\感觉

环节动物\学习

脊椎动物:

灵长类\思维萌芽

人类:

意识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3.心理反映是主观的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约2岁,取名阿玛拉很快就死去了,大的约8岁,取名卡玛拉,当时她的智力水平仅仅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的智力水平,她不会说人话,只能做狼嚎,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四肢爬行,害怕强光,害怕水火,不让洗澡,不让穿衣,不吃人手里的食物,而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经过精心的照料和教育,她两年学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6个单词,六年学会了走路,七年学会了45个单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到17岁临死时,还仅仅相当于4岁儿童的心理水平。

第三章认知过程

1、了解认知过程的含义及结构;

2、掌握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的概念、种类及规律。

一、认知过程概述

☐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与认识是同一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狭义的认知即再认。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是指以人或动物的认知或认识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流派。

主要包括两种理论观点:

一是结构主义的认知心理学,以皮亚杰为代表,主张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构造,标志这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二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即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人的认知历程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认知历程是指接受、贮存和运用信息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思潮、范式和研究取向。

二、认知过程分析

感觉和知觉

一、感知觉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二、感知觉种类

(一)感觉种类

1、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2、内部感觉:

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等

(二)知觉种类

1、一般知觉(简单知觉):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肤知觉等

2、复杂知觉(综合知觉):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三、感知觉规律

(一)感受性及其变化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

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2、感受性的变化

(1)感觉适应:

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有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之分。

(3)感觉相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以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感觉补偿:

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

(5)实践提高

(二)知觉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这对象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看作是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主要有接近、相似、闭合、好的连续和好的形态等。

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在许多知觉对象中,对其中部分对象知觉得特别清晰,其余的对象则作为背景而知觉的比较模糊。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从客观方面来看,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强度、反复出现等;从主观方面来看,有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

3、知觉的理解性

☐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补充,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主要有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定势、情绪等。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像(包括形状、大小、颜色、亮度等)相对地保持不变。

☐影响知觉恒常性因素主要是理解,即经验的作用。

由于人能够不受观察条件的限制,而始终根据经验按事实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从而可以有效地适应环境。

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感知对象的恒常性。

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反映内容:

经历过的事物。

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操作过的动作等。

反映方式:

重现的方式

二、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三、记忆的种类

人类的记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记忆领域研究的不断拓宽,对记忆种类的揭示和归纳也会增多。

(一)从记忆的内容维度划分

1、动作记忆(运动记忆):

以过去做过的动作或经过的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2、形象记忆:

以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表象:

人脑所保留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有两个特点。

形象性——这一特点与感知觉相似,但其形象较模糊、暗淡、不稳定。

概括性——这一特点与思维相似,但其只限于对事物外部形象的概括,常混杂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特点。

3、语词-逻辑记忆:

对概念、文字、数字符号等的记忆。

4、情绪记忆:

对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二)从记忆编码方式、贮存时间的维度划分

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当感觉刺激停止后头脑中仍能保持瞬间映象的记忆。

贮存时间:

1—2秒。

编码方式:

未经加工,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信息容量:

9—20个字母或更多。

2、短时记忆:

信息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

贮存时间:

1分钟以内。

编码方式:

主要是听觉编码(康纳德,1963,1964),也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信息容量:

7±2(米勒,1956)这个项目可以是数字、无意义音节、汉字、外文字母等。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研究发现,无联系的汉字,平均一次能记住6个,数字是7个。

3、长时记忆:

信息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的记忆。

贮存时间:

1分钟以上。

编码方式:

按信息的意义归类。

信息容量:

无限。

三)从记忆的意识维度划分

1、内隐记忆:

指未意识其存在又无意识提取的记忆。

它强调的是信息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

2、外显记忆:

指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

它强调的是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三、记忆过程

记忆的过程由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组成。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即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一)识记

1、定义:

对事物反复感知从而形成比较巩固的映象的过程。

2、种类

(1)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有预定的目的、采用专门的记忆方法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不论信息识记过程是否有意识性。

无意识记:

没有预定目的,不采用任何记忆方法,也不用作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

(2)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机械识记:

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

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3、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性

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

明确识记任务及其相应的目的有利于调动一个人的识记积极性和针对性。

(2)识记材料的意义

所谓材料的意义,是指材料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以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的联系。

联系越多,识记材料的意义越强,识记效果越好。

3)识记材料的数量

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效果,材料越多,平均所用的时间也越多。

(4)识记材料的位置

一般来说,多个连续呈现的项目,首(首因效应)尾(近因效应)容易记住,中间部分是识记的薄弱环节。

(5)识记时的情绪

情绪的激动水平、情绪的性质都影响识记的效果。

(二)保持

1、定义:

识记材料保留和巩固的过程。

2、影响保持的因素

(1)识记的程度(过度学习,150%)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记忆材料性质对保持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讲,动作性记忆材料的保持效果最好,形象材料次之,有意材料比无意义材料保持要好。

(4)识记后的休息

识记后的休息良好与否,也会影响保持的效果。

因为识记所引起的个体大脑内的记忆“痕迹”,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才能巩固,否则就难以保持。

研究表明:

识记后最初阶段的休息尤为重要,它对保持效果有直接影响。

(5)识记后的复习

(三)回忆或再认

识记、保持材料都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回忆或再认材料。

如何做到能准确、迅速地把识记、保持的材料提取出来,是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最后阶段的任务。

为此,要了解影响回忆或再认的诸因素,寻找优化回忆或再认的途径。

1、信息加工水平

2、联想线索:

接近、相似、对比、因果、隶属联想等

3、回忆或再认场合(包括客观环境和机体内环境

4、回忆或再认时的情绪状态(舌尖现象)

四、遗忘

(一)定义: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再认或回忆再认有错。

(二)遗忘的原因

1、消退学说

2、干扰学说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

后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

影响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因素:

(1)材料的相似性:

当两个材料处于中等程度的相似时,抑制影响最大。

(2)时间间隔:

在学习完第一种材料后立即进行第二种材料的学习时,所产生的抑制作用最大,随着时间间隔加大,抑制作用减少。

(3)先学习材料的巩固程度:

先学习材料巩固程度越高,意味着内部联系越紧密,越能抵御后摄抑制的干扰作用。

(三)遗忘的规律

1、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2、不重要的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

3、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容易遗忘;抽象材料比形象材料容易遗忘。

4、前摄抑制、后摄抑制对遗忘有重要的影响。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四)克服遗忘的方法——复习

1、刚学过的材料应及时、较多地复习。

2、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3、过度复习。

4、正确的分配复习时间。

5、采用多样化地复习方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反映内容:

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反映方式:

间接的、概括的(思维的特征)

二、思维的种类

(一)从思维的凭借物的维度划分

1、动作思维:

伴随着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

基本单位或支柱——动作

特点——直观

2、形象思维:

运用已有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基本单位或支柱——直观形象或表象

特点——具体形象性

3、抽象思维:

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基本单位或支柱——概念

特点——与语言、社会文化教育密不可分

(二)从探索问题答案方向的维度划分

1、聚合思维(求同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三)从创造性维度来划分

1、再造性思维:

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

以新异、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

想象:

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地想象。

再造想象:

是依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

成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三、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最普遍的形式,突出地表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智慧性和创造性。

所谓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基本成分:

一是起始状态(给定条件);二是目标状态(问题答案);三是障碍(找到答案必须经历的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实际上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

问题空间就是人对一个问题的全部认识状态。

(一)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1、提出问题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认识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找出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发现和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主体的活动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水平。

2、分析问题

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

3、提出假设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通过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4、检验假设

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即通过实践和理论推导证明假设成立与否。

如果假设不成立,分析假设失败的原因对找到新的问题解决方案有很大的帮助。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情绪和动机

●一般来说,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研究表明,适中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动机强度的适中点随问题的难度而变化

2、定势:

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在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在变化的条件下,思维定势则会阻碍人们更合理的思维。

3、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4、原型启发:

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5、迁移:

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四、创造性思维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前提:

改组或重建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新的思想和形象。

基础:

从事创造活动。

成分: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

由发散性思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代表了一个人的创造力,这种能力具备以下三种特征:

1、变通性:

具有创造力的人,其思维变化多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不易受功能固着、定势等作用的影响。

因而由超常的构思,能提出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

吉尔福特用《非常用途测验》来判断人的变通能力。

2、独特性:

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的、新颖的见解。

吉尔福特用《命题测验》来测试人的思维的独特性。

3、流畅性:

智力活动少阻滞、多流畅,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出数量较多的观念。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3、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

4、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5、鼓励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性质: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特性。

▲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继有意注意)

指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与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影响注意引起和保持的因素

(一)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强度;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变动;刺激物的对比等。

2、主体状态:

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等。

(二)影响有意注意维持的因素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四、注意规律在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