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7825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探究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实验探究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实验探究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实验探究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实验探究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探究2.docx

《实验探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探究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探究2.docx

实验探究2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四)

1.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水溶液叫氯水。

把品红试纸(染有品红的纸)伸入氯水中,品红褪色。

【发现问题】氯水中的哪些成分能使品红褪色呢?

【查阅资料】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

其中,HClO的名称叫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强氧化性。

【猜想】

猜想1:

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褪色的;猜想2:

是氯水中的(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的;猜想3:

是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褪色的;猜想1:

是氯水中的次氯酸使品红褪色的。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过程分析

①把品红试纸伸入水中

没有褪色

猜想1不成立

②把品红试纸伸入干燥的氯气中

没有褪色

猜想2不成立

没有褪色

猜想3不成立

【结论】

综合分析:

氯水中的(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

【反思】

(1)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2)氯水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3)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2.某实验小组对实验室中A、B、C、D四瓶无色溶液进行鉴别,它们分别是硫酸钠、稀硫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钠中的一种。

可供使用的实验用品有:

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紫色石蕊溶液、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溶液、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

请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鉴别出四种物质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四支试管,各取少量的A、B、C、D溶液,分别先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B溶液变红色,D溶液变成蓝色。

A、C溶液都呈色。

B是

D是

另取二支试管,各取少量的A、C溶液,分别先滴入硝酸钡溶液后再滴入稀硝酸溶液。

A是硫酸钠溶液C是

【发现问题】做完实验②后,该小组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进行检验SO42-时,亚硫酸根离子(SO32-)的存在干扰了SO42-的检验。

如往亚硫酸钠(Na2SO3)溶液滴加硝酸钡溶液后有沉淀生成,再加足量的稀硝酸酸依然有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若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SO42-)与亚硫酸根离子(SO32-)中的一种或两种,该如何检验?

【查阅资料】亚硫酸钡(Ba2SO3)是无色晶体或白色粉末,微溶于水,在水中是白色沉淀。

中性或碱性条件下NO3-不能和SO32-反应,但在酸性条件下,NO3-能和H+反应相遇时(HNO3)具有强氧化性,易把SO32-氧化生成SO42-。

往亚硫酸钡中加入盐酸能发生类似于碳酸钡与盐酸的反应,生成有刺激性的气体。

【猜想】该无色溶液中含有

(1)SO42-

(2)SO32-(3)。

【实验探究】请你将下列实验填写完整。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该溶液少量试管E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后再加入稀硝酸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不能确定猜想

一定成立

取该溶液少量试管F中,加入加入稀盐酸,加热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猜想可能成立

在④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猜想(3)成立

写出亚硫酸钠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得出结论】要鉴别一种离子的存在,必须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不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3.2010年4月28日某媒体题为“排污工程施工,毒气放倒三人”的报道,引起某小组同学的思考。

【提出问题】排污管道中的毒气有什么成分?

【查阅资料】

I.排污管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发酵会产生CO、CO2、H2S、CH4等。

Ⅱ.H2S气体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黑色沉淀。

【提出猜想】小组同学对排污管道气含有上述气体中最少3种成分的猜想如下:

猜想1:

有CO、CO2、H2S;猜想2:

有CO、CO2、CH4;猜想3:

有CO、H2S、CH4;

猜想4:

有CO2、H2S、;猜想5:

有CO、CO2、H2S、CH4。

【实验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下图所示的装置并进行探究(夹持仪器已省略)。

【问题讨论】

(1)如果A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成立;

如果B装置没有明显变化,则猜想成立。

(2)在验证猜想l的实验中,装置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若要进一步验证

气体燃烧后的产物,操作是:

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向烧杯内注入,振荡。

(3)要确证猜想5中是否有CH4,某同学认为图示装置有不足之处,需要在装置C与D之间加一个装置。

改进后,若气体燃烧,且D装置内壁出现,证明气体中一定含有CH4。

为了进一步确定气体中是否含有CO,可分别测定燃烧产物中H2O、CO2的质量。

其方法是:

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盛有、的装置,分别称量吸收燃烧产物前、吸收燃烧产物后装置的质量,通过计算、分析得出结论。

4.实验室有一瓶化肥的标签已脱落,只知道它是NH4Cl、(NH4)2SO4、NH4HCO3和尿素[CO(NH2)2]中的一种。

请你完成以下探究:

【猜想】猜想①:

该化肥是NH4Cl,猜想②:

该化肥是,

猜想③:

该化肥是NH4HCO3,猜想④:

该化肥是尿素。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样品在研钵中与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证明猜想不成立;写出其中一种化肥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右(图1),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水振荡,再选(图2)中溶液滴入试管中,若无气泡放出,则猜想不成立。

(3)在步骤

(2)的试管中再滴入(图2)中的溶液,若,则猜想①成立;若,则猜想②成立,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某化学小组发现一袋包装破损的漂白粉,同学们对其漂白作用是否失效产生了疑问。

【查阅资料】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CaCl2和Ca(OH)2,其有效成分是Ca(ClO)2。

Ca(ClO)2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

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

Ca(ClO)2+H2O+CO2=CaCO3+2HClO,HClO能使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褪色。

HClO不稳定,易分解生成HCl和O2。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把少量漂白粉样品加入水中,通入足量的CO2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漂白粉的漂白作用已失效。

【继续探究】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的成分很感兴趣,并作进一步探究。

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对失效后的漂白粉成分进行猜想,猜想一:

CaCl2和CaCO3;猜想二:

CaCl2和Ca(OH)2;猜想三:

CaCl2和CaCO3和Ca(OH)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

把样品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一成立。

步骤二: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碳酸钠(Na2CO4)在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有大量应用,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过碳酸钠样品(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的纯度。

【实验原理】

2Na2CO4+4HCl=====4NaCl+2CO2↑+O2↑+2H2O

【交流与讨论】

Ⅰ.甲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O2的体积即可测定样品的纯度。

(1)装置②的作用是:

(2)装置③的作用是:

(3)称取适量样品与足量浓盐酸充分反应后,收集到的氧气的体积为0.25L(已知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1.28g/L),则称取的样品质量应大于g;

Ⅱ.乙同学认为测定产物中CO2的质量(即反应前后装置②的质量差)就可测定样品的纯度。

但利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得CO2的质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结果会偏高,你认为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A.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气体被装置②吸收

B.二氧化碳气体逸出时带出的水蒸气在装置②中冷凝而被吸收

C.装置①、②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装置②吸收

Ⅲ.丙同学提出了一种新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称取样品12.5g,滴加足量浓盐酸至样品反应完全,再将烧瓶中所有的液体蒸发、结晶、烘干,称得氯化钠固体11.7g。

该样品的纯度为多少?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五)

1.一碳化学是以分子中只含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如CO、CH4等)为来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燃料的化学,

(1)工业上用天然气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得到CO和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得到的CO和H2的混合气被称为合成气,合成气在工业上可用于合成一系列化工原料和新型燃料,还可用于冶炼某些金属。

(2)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了合成气的制备,并设计实验验证合成气的还原性。

I.用甲烷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得到合成气.根据

(1)中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合成气中CO和H2的质量比为。

Ⅱ.用合成气还原足量氧化铜.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设计买验步骤]①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装入药品,通人一段时间合成气。

③分别称量装置D、E的质量。

④缓缓通入合成气,加热装置C,使其充分反应。

⑤停止加热,继续通入合成气至恢复到室温。

⑥再次分别称量装置D、E的质量。

[完善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装置E后还应添加一个酒精灯,并在实验步骤(填实验步骤的序号)中点燃(点燃前应对气体验纯)。

[进行实验]该小组的同学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了实验现象和数据:

①装置C中出现色物质。

装置D的质量

装置E的质量

反应前

292.4g

198.2g

反应后

296.0g

201.5g

②称量数据如右表所示。

[现象分析和数据处理]

 

①甲同学根据装置C中的现象,认为是合成气中的CO和H2还原了CuO。

②乙同学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分析,推测除了CO和H2以外,制得的合成气中可能还有未反应的CH4,且CH4也还原了CuO。

试通过计算说明他的推测依据。

③丙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⑤中通入的气体会带走装置E中的部分水蒸气,使实验产生误差。

你认为该误差对乙同学的推测结果是否有影响?

(选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

[拓展探究]

该小组同学对于CH4是否真的能够还原氧化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甲烷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生成CO2和H2O;白色的无水硫酸铜遇水会变成蓝色。

实验设计:

该小组同学拟用纯净的甲烷气体和如下装置进行实验。

CuO

FGHI

①上图装置F中盛放的试剂名称是。

②上图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字母,且每套装置限用一次)。

[实验反思]除了可能是CH4也还原了CuO外,出现上表数据关系还可能是因为(写出一个原因,并说明理由)。

2.在师生联谊晚会上,化学老师表演了“吹气生火”的魔术。

用棉花将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包裹其中,将一根长玻璃管插入棉花团中吹气,稍后棉花团剧烈燃烧起来。

同学们为了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进行了如下探究。

【相关信息】①淡黄色固体成分是过氧化钠(Na2O2)。

②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③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④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分析讨论】根据棉花团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反应中除了生成氧气外,还说明过氧化钠发生的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提出猜想】

同学们发现残留固体呈白色,对该固体成分进行猜想:

猜想Ⅰ:

固体成分是Na2CO3,CO2参加反应。

猜想Ⅱ:

固体成分是NaOH,H2O参加反应。

猜想Ⅲ:

固体成分是,CO2和H2O均参加反应。

【实验探究】

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用足量且潮湿的CO2气体通入过氧化钠粉末中,充分反应后,

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

验证Ⅰ:

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产生。

有同学认为固体成分仅含有Na2CO3。

验证Ⅱ:

蘸取少量溶液滴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pH大于7,有同学认为固体是NaOH。

请问此结论是否正确?

(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

验证Ⅲ:

先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溶液,看到白色沉淀产生,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

向上层清液中加入溶液,看到溶液呈红色,验证了猜想Ⅲ是正确的。

【实验反思】

由验证Ⅲ的结果可知,验证Ⅰ的结论错误,因为它不能排除的存在。

【拓展延伸】

根据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有同学认为可以用过氧化钠做“滴水生火”的魔术,从燃烧的要素考虑,你认为要使魔术成功必须控制的用量。

3.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刘谦的魔术表演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魔术表演的热潮。

在学校科技节活动中,一位九年级同学给低年级同学表演了一组化学小魔术,请你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揭开其中之谜。

魔术一“奇花变色”

道具如图甲所示,该魔术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红色。

该魔术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填字母序号)。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D.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魔术二“瓶吞鸡蛋”

道具如图乙所示,将注射器中NaOH浓溶液注入瓶中,片刻后会看到鸡蛋被“吞”入瓶中。

该魔术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魔术三“‘清水’变‘牛奶’”

道具如图丙所示,当A溶液加到烧杯中,无色溶液变成白色浊液。

若A为酸溶液,则A、B的可能组合:

A为;B为(答案合理即可)。

(只需写一组)

4.纯碱(Na2CO3)是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在化学工业中用途极广。

工业上通常用氨碱法来生产。

小红同学为探究纯碱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请你帮助她将下列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猜想一:

Na2CO3溶液显碱性

取少量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振荡

 

溶液显碱性

猜想二:

能与酸反应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然后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

猜想三:

能与Ca(OH)2反应

向盛有少量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猜想四:

能与BaCl2反应

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BaCl2=BaCO3↓+2NaCl

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交流与反思]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是否与猜想二相同?

(填“是”或“否”)。

5.有一实验事实:

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但有铜生成,而且有较多的气体产生。

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一)探究:

从物质组成元素角度分析,气体可能是SO2、O2、H2中的一种或几种。

(二)实验:

(1)甲同学为确定是否含有SO2,他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颜色未发生变化,则

该气体中SO2(填“有”或“无”)。

(2)乙同学认为只有O2,则可用是来检验。

实验证明乙同学的观点不正确

(3)丙同学为判断是否含有O2,同时确定气体成分,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O2+4KI+4HCl=2I2+4KCl+2H2O,I2为碘单质。

于是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三)实验现象与结论:

A中观察到,证明无O2;B中观察到,证明该气体是H2。

(四)实验反思:

(4)大家认为丙同学在加热之前,应对气体先以确保安全。

(5)由上述实验可知,硫酸铜溶液显性(填“酸”或“碱”)。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题八

1.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完成下列各题:

(一)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固体为CuCO3,理由: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猜想二:

固体为Cu(OH)2,理由:

Na2CO3溶液

呈(填“酸”或“碱”)性。

猜想三:

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

(二)资料查阅:

①Cu(OH)2和CuCO3晶体均不带结晶水;

②Cu(OH)2、CuCO3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三)设计与实验:

Ⅰ.固体的获取:

(1)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洗涤、低温烘干得蓝色固体。

(2)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及现象。

Ⅱ.用下图所示装置,定性探究固体的成分。

(3)若用装置A、B组合进行实验,B中无现象,则猜想正确;

(4)若用装置A、C组合进行实验,C中无现象,则猜想正确;

(5)小组同学将装置按A、、(填“B”、“C”)的顺序组合进行实验,验证出猜想三是正确的,实验中:

B中的现象为,C中的现

象为。

结论:

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

Ⅲ.固体成分定量测定:

已知Cu(OH)2的分解温度为66℃∽68℃,CuCO3的分解温度为200℃∽220℃。

设固体的组成为aCu(OH)2•bCuCO3。

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右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6)写出A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B段:

;CD段:

(7)通过计算可得:

a:

b=。

(8)若将24.0g剩余固体继续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发现固体质量减少了2.4g后质量不再改变,写出此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的变质情况进行了研究。

把一小块固体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里,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发现其固体表面逐渐湿润,部分溶化成液体后又逐渐形成晶体,最终变成粉末。

请回答兴趣小组产生的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固体应怎样保存?

(2)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容易变湿,主要原因是什么?

  。

(3)氢氧化钠固体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最终产物主要是什么。

(4)用酚酞试液(填“能”或“不能”)检验氢氧化钠变质。

为什么 。

 

(5)除加酸以外,怎样用其他方法检验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

  。

(6)为了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已经全部变质,兴趣小组中小薇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变质固体样品,放在右图所示装置中,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盐酸,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体积和密度计算变质产物的质量,确定是否全部变质。

①你认为这个方案(填“行”或“不行”)。

理由是什么?

②请你另外设计一个方案,并简要说明实验方法和结论。

3.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小冬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

[查阅资料1]

(1)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Fe3O4和Fe2O3两种(FeO极易被氧化为Fe2O3);

(2)铁的氧化物均能溶于酸的溶液。

[实验探究]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装入试管,加入_____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Fe3O4

Fe2O3

分解温度/℃

1538

1400

熔点/℃

1535

[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Fe2O3呢?

[查阅资料2]

(1)Fe3O4和Fe2O3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

(2)Fe2O3高温时分解成Fe3O4。

[理论探讨]

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_____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Fe2O3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生是Fe3O4。

[拓展延伸]

(1)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_____;

(2)Fe2O3高温时会分解成Fe3O4和一种气体,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有些超市的食品密封包装盒的透明盖内放有黑色的FeO粉末,若粉末的颜色_____,就说明包装盒破损进气,这样售货员就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4.有机物A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为确定A的组成,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猜想一:

A中只含C、H两种元素猜想二:

A中含C、H、O三种元素

【实验】

碱灰石增重4.4g

浓硫酸增重2.7g

混合气体

称取A物质3.1克

在O2中充分足量的浓硫酸足量碱石灰

燃烧

【结论】猜想正确(选填“一”或“二”)。

【反思】有机物A中所含元素的质量比为。

5.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某兴趣小组对其进行下列研究.

【应用研究】

(1)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分解为Na、N2,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制备研究】

(2)将金属钠与液态氨反应得NaNH2,再将NaNH2与N2O反应可生成NaN3、NaOH和气体X,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NH2+N2O=NaN3+NaOH+X,实验室检验X气体使用的试纸是湿润________。

【Na2CO3质量分数测定】

工业级NaN3中常含有少量的Na2CO3,为测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如图装置(已知H2SO4溶液与NaN3,反应不生成气体)。

(3)装置A的作用是_____。

设计的实验步骤为:

①精确称量样品,检查装置气密性;②打开弹簧夹,鼓入空气,称量装置C;③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④再打开弹簧夹,_____;⑤再次称量装置C。

计算碳酸钠含量至少需要测定______(填数字)个数据。

根据制备反应,分析工业级NaN3中含有Na2CO3的可能原因_______。

【NaN3纯度测定】

精确称量0.140gNaN3样品,设计如图装置,测定其纯度。

已知2NaN3→3N2(NaN3中的N全部转化为N2,其他产物略),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

(4)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好装置,从水准瓶注水,量气管中液面与右边液面形成高度差,做好标记,一段时间后,两边高度差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5)使小试管中的NaN3样品与M溶液接触的操作是______。

(6)使用冷水冷凝的目的是______。

反应前应将液面调节到量气管的“0”刻度,并使两边液面相平,反应后读数时,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7)常温下测得量气管读数为67.2mL(N2的密度为1.25g/L),则实验中选用的量气管规格合适的是_____。

A.100mLB.1LC.2L

(8)计算NaN3样品的纯度(写出计算过程)。

6.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痛又痒。

同学们从化学课上知道:

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刺激皮肤。

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

它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一】探究蚁酸的酸性。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___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2)将锌粒放入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探究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

(1)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__________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2)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①:

该气体是CO2猜想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