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37510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docx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docx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期中复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课文第1段。

1.这段文字作为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百草园的方位,百草园的名称,百草园的变迁,最重要一点概括出百草园是乐园。

2.文中的“似乎确凿”怎么理解?

(两个词用在一句话中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

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

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3.“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为什么作者却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因为园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幼年的“我”在这里有自由快乐的回忆。

4.从“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可以看出“我”对园子的感情热爱、怀念。

5.这段的中心句: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阅读课文第2段。

1.这段景物描写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有什么好处?

详写泥墙根一带,略写整个园景。

以面烘托点,又以点照面,既完整,又重点突出,具体生动。

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视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味觉:

又酸又甜

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由整体过渡到局部既写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又突出了“单

是”的局部景观,让人体会到百草园到处皆有欢乐。

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

“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又表现出儿童独特的羡意。

5.文中句子能否将“紫红的桑葚”与“碧绿的菜畦”对调,为什么?

不能。

因为作者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如果对调,结构会变得混乱。

阅读课文第2段。

1.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2.试赏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儿童特有的感受。

3.从本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

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

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4.“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写了几件童年趣事?

分别是什么?

四件童年趣事:

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5.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景物的_静态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由低到高,“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动态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由低到高。

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整体的描写,“单是”则是对局部的描写。

阅读课文第4段到第9段。

1.作者写“美女蛇“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插叙,吸引读者兴趣,丰富了百草园的情趣;对作者来说异常神秘,具有吸引力,并得到教训悟出道理;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

2.试赏析“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本句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冬天百草园的无味,用可字转折,反衬出雪天捕鸟的乐趣。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扫、露、支、撒、系、牵、拉”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感受到的乐趣。

4.第九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写出了对被送进书塾的原因的种种猜测;表现了对百草园的眷恋与惜别之情;在全文结构使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蟋蟀”和“覆盆子”前面为什么加“们”,说说加“们”的好处。

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心情。

以孩子的语气显得天真活泼。

阅读课文第10段到第24段。

1.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迅对服,对他渊他的态度怎样?

先生是一个方正、博学、质朴、和蔼、严厉的人。

鲁迅对他敬慕、热爱、佩博知识深为信服,同时很爱他。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生们读的诗为什么没有标点?

但老师读的却有?

学生读书时,因不理解,不知句读的停顿,只会照本宣科,因而不加标点;先生则不仅理解句意,而且对所读内容有自己的体会。

是充满感情、陶醉其中的品读,因而不只有表示停顿的标点,还有带着个人感情色彩的语气词。

3”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我对那段生活的怀念、惋惜和惆怅之情。

4.作者把有无限趣味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百草园里有无限乐趣,表现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热切追求知识的思想感情,写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死气沉沉,流露出作者的不满情绪,这样对比着写,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5.阅读选段,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几个生活片段。

到三味书屋后园里找“乐”;师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做戏”、“画画”。

 

《爸爸的花儿落了》

阅读课文第13段到第29段。

1.选文中父亲对我管教严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不许我乘车上学;②不许“我”逃学、打“我”。

2.选文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对“我”成长有什么影响?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他表面严厉中双有无限的关爱,关心“我”的冷暖和苦乐。

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3.文中“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老师的话触动了我的心,心里感到十分惭愧和后悔。

4.前文写爸爸打我,后文写爸爸给“我“送花夹袄给我铜板,这样写前后矛盾吗?

为什么?

如何评价爸爸后来的行为?

不矛盾。

因为都是对子女的关爱,“凶”是严格要求自己的女儿,希望她从小养成好习惯,“好”是怕女儿冷,怕女儿饿坏身子。

事情不大,却表现出爸爸非常爱我,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激起层层涟漪,使“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5.为什么“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

   

因为早晨赖床挨爸爸打了,所以现在还心有余悸,见到父亲自然感到害怕。

阅读课文第35段到第53段。

1.语段中哪一句话体现了英子此时矛盾与不舍的情怀?

 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

2.英子为何要这么多次的重复家人要她做大人的叮嘱?

因为英子的父亲已去世,暗示英子要帮助妈妈承担起教育弟弟妹妹的责任。

3.文中提到有哪些人要“我”做大人?

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细节?

宋妈、兰姨娘、蹲在草地里的那个年轻人、爸爸。

别人要我做大人,是希望“我”要关心弟弟,关心妈妈,是有希望“我”早日走出家门,这与爸爸教育“我”要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是一致的,也更加突出了“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4.“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

”文中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5.“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

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我什么的心理。

害怕长大,对小学生活的无限留恋。

阅读课文第37段到第53段。

1.写出我去正金银行寄钱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害怕——紧张——高兴

2.上文“宋妈临回她的老家的时候说……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几个自然段,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_插叙。

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呼应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写出了大人们对“我”的期望,尤其是爸爸对我的教育,同时暗示了人微言轻家里的老大,在爸爸去世后,“我”必须像个大人一样挑起重担。

3.“蒲公英”在文中具有特殊作用,你能试着说说吗?

烘托了英子的喜悦之情

4..联系全文说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爸爸在“我”的生活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爸爸表面严厉,内心却充满爱;鼓励孩子要坚强,懂得怎样教育子女;很重感情,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的人。

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从爸爸那里,我也学会了坚强,懂得了做一个正直的、爱国的人。

5..爸爸的花落了,但结出的果实是硕大的,对吗?

对,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

”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我”成为优秀毕业生,代表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听到爸爸去世,”我”表现镇定安静。

阅读课文第54段到第58段。

1.选文开头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

”的心理活动?

 

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我”急于回家见到爸爸,给爸爸报喜,“我”的成长和爸爸的教育鼓励是分不开的。

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爸爸的去世,字里行间充满了酸楚。

2.“我”进入家门之后见到了怎样的情景?

这些情景预示着什么?

见到下垂、散落的夹竹桃和从枝头落下的未成熟的青石榴。

这些情景,预示着爸爸病情加重,就像这花、这石榴一样,生命将走到尽头。

暗示着爸爸生命之花的凋谢。

3.见到小石榴落下来,“我很生气”,“我”生气的原因是什么?

石榴树是爸爸的爱物,“我”看见几粒没长成的小石榴落在盆底,便以为是弟弟妹妹们不懂事摘的,因此很生气。

4.文段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介文中处处有伏笔,请在选文中找到这样的句子。

① 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②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落的,很不像样。

5.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是什么?

一是爸爸爱花,对花的描写贯穿全文;二是毕业典礼。

阅读课文第59段到第68段。

1.“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说明我长大了,所以我能够坦然地对待父亲去世的消息。

2.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3.“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理玻璃里。

”体会这句话在文中表达的作用。

表明他们还是不懂事的孩子,反衬出“我”长大了懂事了,“我”责任的重大,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4.最后“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是小孩子了”有什么含义?

   “爸爸的花落了”与题目相照应,以花喻人,既指爸爸栽种的花儿谢了,更含蓄地说明爸爸的生命已经结束了;而“我”也在经历了这件事后真正成熟,坚强起来了;将要肩负起家庭的重担。

5.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什么含义?

题目一语双关,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题目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伤仲永》

阅读全文。

1.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

隶属,属于②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③复到舅家:

又、再④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

2.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B)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D、父/利其然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仲永的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向同县的人四处拜访,不让(仲永)学习。

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和_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后来又发生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用原文填空)

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本文刻画了一个贪婪、自私、目光短浅、唯利是图、可悲可叹的愚昧之态。

阅读全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五岁童年时期—才思敏捷;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少年时期—才思衰退;第三阶段:

二十岁青年—才思衰退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根本原因: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4.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交代了方仲永籍贯、身世姓名、家世,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必要的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同时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既衬托出他天资非凡,又暗示造成他悲惨命运的家庭背景。

5.结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点明主旨。

阅读全文。

1.第三段用了那种表达方式?

表达了什么观点?

议论。

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2.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对人成才的重要性。

3.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听说了这些事。

可当亲眼见到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4.主人公是“方仲永”,题目为什么是“伤仲永”呢?

“伤”是“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暗示文章主旨,奠定文章感情基调。

5.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伟编三绝》、《闻鸡起舞》、《凿壁借光》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江泌伴月读书》、《苏秦刺骨》、《范仲淹划齑而食》

阅读全文。

1.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散文随笔。

文章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

2.①传一乡秀才观之全  ②指物作诗立就完成③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            

3.指出文中的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扳”通“攀”,牵、引  。

 4.下列句子,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ABC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DEF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父异焉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__,其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

阅读全文。

1.“之”的用法主要有6种:

①代词,一般用作第三人称;②动词,到……去;③结构助词,的;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凑足音节;⑥宾语前置的标志。

指出下面的意思。

(只需写出序号)

忽啼求之( ①   )             卒之为众人( ⑤ )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   )

2.抓住关键字,品味语言。

忽啼求之

生动写出了方仲永所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3.“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表现了什么?

“即、就”是两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了方父什么形象?

刻画了父亲贪婪、目光短浅、可悲可叹的愚昧之态。

5.“于舅家见之…不能称前时之闻…复到舅家问焉”交代了什么?

“见、闻、问”交代了仲永后来的变化与结局。

 

《最后一课》

阅读课文1段到21段。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小弗朗士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

2.小弗朗士在全文中的作用?

贯串故事情节;深化小说主题;以他的内心感受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

3.如何理解题目“最后一课”?

指最后一节法语课。

不仅指出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暗示文章中心。

4.简要概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过程。

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从怕学习到理解、同情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表现出小弗朗士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失物的深深眷恋。

同时,小弗朗士发生转变的原因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

5.试赏析“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环境描写。

这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最后一课的背景。

自然环境的美好明快,反映出小弗郎士的纯真、幼稚的心态;社会环境的残酷,暗示着领土的割让、敌军的占领,可这些对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说比学习有趣的多。

阅读课文10段到29段。

1、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

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用原文句子回答)

(1)老师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2)郝叟等人坐在教室里,是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

   钟声和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宣告了阿尔萨斯从此将被普鲁士占领,对于一位爱国之士来说,韩麦尔先生感到内心悲痛,精神受到沉重打击.

3.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

”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必胜信念的体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

4.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其作用是什么?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渲染出亡国命运快要到来,也暗示出最后一课即将结束。

5.作者安排韩麦尔先生以写“法兰西万岁!

”结束最后一课,有什么用意?

这五个大字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它表达一种坚定而崇高的信念,法兰西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阅读课文15段到29段。

1、文中有句话表现小弗郎士决心回答好老师的提问,决心学好祖国语言,请把这句话写出来。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2、本文段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从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外貌、语言、行动、神态     强烈的爱国感情、痛恨敌人、有祖国必胜的信念。

3、“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中“监狱大门”和 “钥匙”分别指的是什么?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这句话的含义是:

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4、如何理解韩麦尔先生下课前的动作与神态?

表现了先生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因即将失去国土而痛苦的心情

5.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只做了一个手势让我们放学?

因为韩麦尔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他悲痛不已,知道多说不劳,事实已决定,改变不了。

阅读课文20段到21段。

1.语段细致地描写了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其作用是什么?

侧面烘托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

2.试赏析“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挂在课桌的铁杆上的字帖”比作国旗,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文字是民族的标志,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祖国、祖国语言的热爱,又有力地烘托出教室里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字帖上为什么把“法兰西”和“阿尔萨斯”挨在一起并反复地写?

法兰西是祖国,阿尔萨斯是家乡,热爱法语就是爱祖国爱家乡。

4.“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这句话中“可怜的人”“一下子”和“恨不得”有何作用?

“可怜的人”表达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理解与同情,“一下子”和“恨不得”表明韩麦尔先生对敌人抗争和希望在极短时间内尽可能多说祖国语言的心情。

5.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心理描写。

表现了对敌人禁学法语的卑劣行为的讽刺、反抗、轻蔑与憎恨,表现了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阅读课文20段到29段。

1、选段中的“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2、“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忽然”有来得迅速而出乎意料的意思,表明这钟声是在韩麦尔先生争分夺秒地教,学生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学的情况下敲响了,是在师生们都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增强了悲怆(悲凉)的气氛。

3、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句子“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的?

此句主要用了神态描写来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用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因为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个老师,更是一个爱国主义英雄,所以“我”觉得他从来没有今天这样高大。

4、韩麦尔先生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为什么?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5.文中的破折号表达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这两个破折号表明韩麦尔先生因情绪激动而说话时声音断断续续的情形,表现了麦尔先生因失去祖国而极其悲痛的情感

《木兰诗》

阅读全文。

1.木兰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木兰诗》中反映木兰出征路线征程遥远,军情紧急,行军神速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4.《木兰诗》中表现军务紧急,行军迅速,又突出木兰矫健雄姿的两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后对亲人的思念的句子是_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6.《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强性格的名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7.《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阅读全文。

1.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意思。

扑朔迷离。

原意兔子耳朵悬在空中,雄兔脚乱动弹,雌兔眯着眼,所以很好辨认。

现在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如何理解?

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3.赏析“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运用了排比。

诗句整齐,一气呵成,表现了家人迎接木兰归来时的喜悦心情。

4.赏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运用了夸张。

表现了木兰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飒爽英姿。

5.“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话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想念家乡、惦记爹娘,有种凄凉、孤独之感。

阅读全文。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句诗的作用是什么?

木兰停机叹息,表现异常,设置悬念。

2.你最欣赏花木兰哪一点?

你还知道哪些女英雄的故事?

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梁红玉、秋瑾、刘胡兰等。

3.第5.6段文字表现了木兰_不图功名利禄、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的优秀品质。

4.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帖”通“贴”,粘贴;“火”通“伙”。

5.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对偶。

文中通过父母姊弟各自符合性别、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来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后文通过木兰一连串的_动作_,表现她归来后的_喜不自禁__心情。

阅读课文4段到7段。

1.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木兰回家后梳妆打扮的情景?

体现木兰爱美的特点,同时也暗示她替父从军的方法——女扮男装

2.对选文划线的最后一段该如何理解?

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木兰的幽默、风趣、机智,表现了女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