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925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docx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

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

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

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

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

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

生产劳动。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

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

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

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

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实质教育论(知识为主)。

26.《学记》中:

“学而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中:

“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

27.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

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

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3.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34.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35.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

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

37.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组织培养班级体。

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形成正确的舆论。

4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

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2.库姆斯——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话观念

3.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星期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4.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5.古印度——《吠陀》古埃及——文士学校

6.《学记》学不塌等,教学相长,启发式教学,藏息相辅

7.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8.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10.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杜威的观点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

他主张教育为党校的生活服务,主要教育即生活。

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与交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包含两个因素:

智慧和探究。

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育,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11.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将手,最早始于康德。

12.泛智教育—夸美纽斯卢梭—《爱弥儿》自然性马克思—全面发展的学说,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布鲁纳—课程结构论,苛尔伯格—道德发生论

英国斯宾塞—课程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凯洛夫: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13.内发论—孟子,佛洛依德,威尔逊,格赛尔

外铄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发展的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4.教育目的的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15.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

16.学生的权利:

人身权-身心健康权(合理安排作业,安排锻炼,定期组织体检,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置中活动);人身自由(教师不得以各种理由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人格尊严(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有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隐私权(教师不得随意宣扬学生的缺点或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等);名义权和荣誉权;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17.学生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8.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斯。

19.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分基础型课程(三基:

读、写、算)、拓展型课程(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和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20.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分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研究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中心课程。

21.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教学的基本程序:

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课的类型:

按教学任务分:

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按教学方法分: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2.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3.《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4.德育的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2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26.德育的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27.德育模式:

认知模式(皮亚杰),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28.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的平等。

29.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专制、民主、放任。

2012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名词解析大全

1、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

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

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

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

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

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

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3、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14、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5、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16、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也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17、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8、德育:

德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19、智育: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

20、体育: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21、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2、劳动技术教育:

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3、智力因素:

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24、非智力因素:

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25、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它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26、教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

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校教育活动。

27、知识: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8、技能: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并达到熟练化程度的行为方式。

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29、课程: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教学科目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

30、课程计划:

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某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和检查教学质量的标准。

32、教科书:

也叫课本,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地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33、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4、教学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法。

35、启发式教学: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36、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

讲授法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方式。

37、班级授课制:

也叫课堂教学。

是将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课表分科轮流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38、课的类型:

简称课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有单一课和综合课。

39、课的结构:

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40、教学模式:

是指在某种教学理论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和程序。

41、知行统一原则:

又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际行动、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

42、自我教育:

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自觉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

43、陶冶教育法:

又称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的教育方法。

44、五爱教育:

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45、教育合力:

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46、班集体:

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它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47、班集体心理气氛:

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在认识、情感、意志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班级共同心理气氛的提高与发展,对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重要作用。

48、班风:

就是班级比较稳定而持久的作风,是道德面貌、行为态度的集中表现。

49、教育评价: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0、教育思想:

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为在培养人的诸多问题上的观念、观点、理论及其体系,是教育工作实践的指导思想。

51、教育机智:

是指教师灵活机敏、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善于因势利导、当机立断的智慧和胆识。

52、教师职业道德: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劳动中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53、师生关系:

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它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

54、教育创新:

是指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55、素质:

《教育大词典》解释为:

“公民或某种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关于素质的分类,最权威的是中央文件中分为四类,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56、教育的国家化:

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57、学校事故:

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的师生人身伤害事故。

58、法律救济:

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予以解决,使其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59、教育测验:

是对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等的数量化测定。

60、常模参照测验:

是指以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为参照的测验。

选拔性考试一般是典型的常模参照测验,如高考。

61、标准参照测验:

也叫目标参照测验。

是指以预先设定的目标或标准为参照的测验。

水平考试一般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验,如毕业考试、各种证书考试。

62、信度:

又称可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测验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3、效度:

也称测验的有效性,是指一项测验达到预先设定的测验目的的程度。

64、区分度:

又叫试题的鉴别力,是指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

65、教育美育:

就是利用“教育美”进行的美育,即通过建立审美化的教育活动而实现的存在于全部教育过程之中的一种大美育。

教育学常考29道简答题及答案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条要求。

答: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条要求:

(1)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3)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

(4)严谨治学,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

(6)尊重家长,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环节。

(7)廉洁从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有的品德。

(8)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2、简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道德规范要求。

答:

“八荣八耻”荣辱的主要内容: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简述我国的教育法体系。

答:

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5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第一层次:

教育基本法——《教育法》(1995);

第二层次:

部门教育法——①《义务教育法》②《职业教育法》③《高等教育法》

④《学位法》⑤《教师法》⑥《民办教育法》;

第三层次:

教育行政法规;

第四层次:

地方性法规;

第五层次:

政府规章。

4、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

答:

《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了我国实行的教育基本制度有:

(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3)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学业证书制度;(6)学位制度;(7)教育督导制度;

(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5、简述我国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

《教育法》主要规定了七条基本原则: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一切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原则;

(4)国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残疾人等处于不利境地的地区和群体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

(5)教育的改革与协调发展的原则;

(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并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

(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原则。

6、简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

《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以下四条原则:

(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7、简述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

答:

历史上的儿童发展观有以下五种:

(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

(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3)辐合论的儿童发展观;

(4)建构主义的儿童发展观;(5)儿童中心主义的儿童发展观。

8、简述儿童发展的特点。

答:

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①顺序性;②不平衡性;③阶段性;④个别差异性;⑤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9、简述教师的社会作用。

答:

教师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

(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人;(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10、简述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答:

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

11、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

教育目的具有三大功能: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

1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答:

我国教育目的有三大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3、简述德育的主要功能。

答:

德育的主要有三大功能:

(1)德育的社会功能:

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影响,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2)德育的个体功能:

主要指学校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方面发生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3)德育的教育功能:

主要指德育的“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

一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二是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作用。

14、简述中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

答:

中小学德育有四大主要任务:

(1)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基础;

(2)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以上四方面紧密联系,互相促进。

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15、简述中小学体育的任务。

答:

中小学体育有三大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16、简述中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