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探究62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9215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探究6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探究6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探究6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探究6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探究6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探究62页.docx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探究6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探究62页.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探究62页.docx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探究62页

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探究

一、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一)归纳

题组示例

例1电力曾经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针对近些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电力紧张现象,国家决定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

在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鼓励其他经济成分投资兴建电力企业。

一些地方还通过试行电力供应“分时定价”的方式,缓解高峰时期的供电紧张局面。

根据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发展电力工业的措施。

参考答案

发展电力工业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并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

电力也是商品,一些地方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用电是缓解电力紧张的一个重要举措。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政府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电力工业适应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试题分析

材料有四句话,第一句强调电力工业的重要性,是引言;第二句“国家决定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反映的是国家产业政策;第三、四句说的是国家发展电力的具体措施,从供(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加投资)和求(价格调节需求)两个方面促进电力工业健康发展。

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具体材料进行归纳分析,上溯到经济学一般理论。

分析过程图解如下:

归纳

题组反思

1.归纳思维的特点

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

2.基本方法

通常可用概念追溯法,即下位概念追溯上位概念。

通过概念追溯,可以找到分析问题所需要运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如例1的解题分析中所做的图示解析,由“国家决定加快电力工业发展,归纳为“产业政策”,由

“产业政策”向上追溯,即可追溯到“国家宏观调控”,从而得出答案要点:

“政府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二)演绎

题组示例

例2(2016·全国Ⅱ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能源汽车以其碳排放低、使用成本低、行驶安静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是受续航里程短、购置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消费者对购置使用新能源汽车存许多顾虑。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有所扩大,但与传统汽车相比,其市场占有率依然很低。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府制定融资、补贴、免税等优惠政策,引导汽车厂商加大研发投入和生产。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对消费的影响。

参考答案

对消费的影响:

生产出满足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动力;引导绿色消费观念

的形成,促进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

试题分析

对消费的影响,应该结合材料,调用生产决定消费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演绎分析。

演绎的方式就是将材料中

的具体信息一—新能源汽车,“代入”到抽象的原理中,保留原有理论中的关键词(“生产出产品”“为……消费创造动力”等),这就实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

具体演绎如下:

例3(2017·全国Ⅱ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

为保障玉米的生产和供给,我国长期实行以保护价(对农产品规定最低收购价)收购种植农户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

2012年以来,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造成了国内玉米库存高企和正常流通受阻。

2016年,国家发改委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种植)补贴”的新机制,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比上一年出现下跌。

新机制运行扭转了近些玉米价格不断提高、库存不断增多、补贴和亏损不断增加的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供给减少;下游企业生产成本降低,需求扩张;消化库存,促进玉米供需平衡;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减轻玉米及替代产品的进口压力。

试题分析

试题考查了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即“价格影响供求”这一知识的内涵包括:

价格变化影响供给与需求(供给定律、需求定律),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使供求趋向均衡(供求定律)。

考生需要依据这一学科必备知识,结合材料(情境)进行合理的演绎分析。

合理的答题思路为:

依据“价格影响供给(生产)”→演绎出价格下降导致“玉米种植面积会减少,供给量减少”;依据“价格影响需求”→演绎出“以玉米为原材料的下游企业因成本降低,需求增加”依据“使市场供求趋向均衡”→演绎出“消化库存,促进玉米供需平衡”(国内市场);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减轻进口压力(对外贸易)。

整个过程丝丝入扣,展现演绎思维之美。

具体过程图解如下:

例4(2007·全国Ⅱ卷)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情况,在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采取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办法,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用政治常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努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参考答案

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大前提)。

农民作为权利的主体(小前提),享有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理应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结论)。

工农联盟是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党和政府有责任通过相应政策措施解决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试题分析

本题的答案表述中,部分要点具有明显的“三段论”(大前提十小前提十结论)推理的色彩,分析如下:

要点分析之一:

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大前提)

农民(是我国公民),作为(是)权利的主体。

(小前提)

(农民)享有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理应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结论)

要点分析之二: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

(大前提,即理论依据)(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属于公共服

务职能范围;小前提,为使表述的简捷,可以省略)

政府有责任通过相应政策和措施解决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结论)

题组反思

1.演绎思维的特点

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

2.基本方法

(1)概念置换法(代入法),即用材料中的具体概念置换原理中的抽象概念,如例2、例3。

(2)三段论推理方式,如例4

(三)比较

题组示例

例5(2015·全国新课标Ⅱ卷·39,节选)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关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参考答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

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时代性的知识及学生的比较析能力。

首先要明确比较的对象,即中华民族精神与抗战精神。

其次要分析两者的联系。

把握其间联系关键是要搭建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爱国主义,借助这个“中介”,打通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具体可以分三步进行:

一、要明确指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正是爱国主义情怀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

不竭精神动力。

二要把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联系起来,进一步指出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三要强调,抗战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方法归纳:

比较方法贯穿了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一步,求同:

将矛盾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从特殊性到普遍性(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都是精神,属于意识范畴)。

第二步,求异:

在普遍性指导下分析特殊性,找出其区(抗战精神是个性,中华民族精神是共性,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表现与传承,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题组反思

1、比较思维特点

分析共性(同)与个性(异)

2.基本方法与步骤:

(1)合理确定比较项目(谁跟谁比较)

(2)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全面比较(先求同:

发现矛盾的普遍性,从而找到比较的依据与思路;再求异,在普遍

性的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区别)

(3)发现比较的意义(通过比较能说明什么问题)。

 

二、熟悉不同设问的答题思路

(一)描述类

题组示例

例6(2012·全国新课标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各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为568.9亿元,2009年达到4028828亿

元;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15元增加到2009年的32736元。

材料一在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分配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2009年,我国的最低工资是我国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为58;我国最低工资是我国平均工资的21%,世界平均为50%。

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再分配中的比重分别如图1、图2所示。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参考答案

问题:

与世界水平相比,最低工资在人均GDP中占比低,在平均工资中占比低,最低工资水平偏低。

居民在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建议:

试题分析

本题有两问,这里重点分析前一问。

第一问要求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侧重考查获取和解读

信息的能力。

此类设问的回答通常分两步:

第一步,描述事实(获取信息),即文字材料中我国最低工资在人均GDP及平均工资中的占比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图表材料中居民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比呈减少趋势,而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

第二步,揭示问题(解读信息),即我国最低工资水平偏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题组反思

1.“描述”类问题的考查特点

“描述”事物即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

结合上述题组训练及解析,可以明确此类问题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中学政治教学,绝大部分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形态呈现。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观点是高考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描述”类问题在选择题中常以“表明”、“体现”、“是”、“有”、“是指”等关系词出现,要求所选题支对题干信息作出合理的概括、判断,突出了知识和能力考查的融合性,具有一定难度。

在非选择题中,“描述”类问题常见于学科内综合题的起始问中,试题提供经济图表和数据,要求描述现象,并指出问题或实质。

侧重考查学生从“材料”到“观点”从“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概括能力。

2.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解题要求学生在解答“描述”类选择题时普遍反映:

“不会把握各类图表的特征及提取信息的技巧”;在解答非选择题时普遍反映:

“入题容易,深入难”、“得分容易,高分难”、“提取并描述显性信息容易,归纳概括隐性信息难”等等。

综上所述,回答“描述”类问题的一般要求:

(1)把握各种材料(文字材料、图表材料和漫画材料)呈现信息的特点及获取信息的方法。

获取信息既要把握

单个材料或要素呈现的显性信息,又要把握多个材料或要素之间的关系,获取隐性信息。

(2)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设问要求,运用规范的学科术语对信息(现象)进行描述,力求全面。

(3)在描述相关经济信息基础上,依据知识(教材理论及国家意志)对信息进行解读,揭示问题所在,力求深刻。

75

(二)阐述类

题组示例

例7(2014·全国新课标Ⅱ卷·39,节选)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

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

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业,编纂《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

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中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

书中收录了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多则。

《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在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阐释类问题。

需要分析的问题很明确:

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分析问题的知识点也很明确:

实践与认识的知识。

解答本题可以分三步进行:

首先,检索教材关于实践与认识的知识,主要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教材也暗含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但本题没有体现),它包含四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真理性标准和目的与归宿。

其次,参照上述知识,从题于材料中筛选、提炼关于实践及其在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的有用信息:

实践包括冯洪钱的亲身实践和同事与前人的实践。

实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兽医治疗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真理性提供了验证标准,展示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教材中的原理与题于材料中的有关信息结合起来,加以整理归纳,进行演绎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本题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实践在创作科技著作中的作用,而不是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因此

在答题时就不能简单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简单照搬,而要根据需回答的问题和材料信息,围绕科技著作创作对知识点和材料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

例8(2015·全国新课标I卷·39,节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

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重要源泉。

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化的依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

盼;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这一结论。

阐释复杂的关系,需要分解论题,依据分解的“问题”逻辑展开分析,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两大层次展开:

一是分析“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二是分析“记住乡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然后调用学科知识,依托材料提供的“论据”展开分析。

本题的难点在于设问没有给出具体的理论依据,这需要进一步提炼和归纳,第一段材料有两句话为此提供了支撑,对于解答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句话: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是分析的大前提。

依据文化生活知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这构成了分析的小前提。

因此,可以先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需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大前提: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前提: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结论之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用最新教材观点表述:

中华传统美德是涵养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二句话:

“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与“记住乡愁”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乡愁是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依恋,体现了当代人民对传承中华美德的期盼,这是分析的又一小前提。

加之设问将“记住乡愁”与“传承中华美德”并提,这已经提示了建立“记住乡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路径。

因此,可以进一步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美德:

大前提: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小前提:

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依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

结论之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美德

用最新教材观点表述:

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

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题组反思

1.“阐释”类问题的考查特点

“阐释”事物即运用学科知识对信息的阐述和解释,侧重运用学科知识对信息和问题的说明和解释。

这种说明和解释的过程也就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演绎分析的过程,属于“高阶思维”考查,具有较高的难度。

如例7,要求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理论说明、解释冯洪钱及其同事的实践在创作科学著作中的作用。

如例8,要求运用文化生活有关“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知识,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这种分析已经带有推理和论证的含义了,兼有阐释和论证的特点)。

此类问题要求运用的理论往往明确的,既有指向中观知识形态的,也有指向微观知识形态的。

例7直接要求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知识,例8虽只给了“文化生活知识”这个宽泛的范围,但考生通过概括、归纳设问中的关键信息,仍然可以判断分析问题所需要的理论依据。

从上述例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考生对规定的知识理解的深度,直接关联分析的结果,甚至决定着演绎分析的效度。

一般而言,题干材料会较为直接呈现试题要求演绎分析和推理的“论据”(即“事实”逻辑清晰),如例7,题干材料细致地介绍了冯洪钱及其同事、前辈的具体实践过程。

如例8,则直接通过第一段材料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记住乡愁”之间的关联,为演绎分析结论提供了必要的“支架”。

因此,回答这种“阐释”类问题的大逻辑一般为“理论”逻辑与“事实”逻辑相结合。

2.“阐释”类问题的答题要求

提高运用具体知识“阐释”事物的能力,考生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是知识准备:

在归纳知识中转换、拓展和整合知识。

考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层次性决定了演绎分析的深度和层次性。

考生知识掌握的广度和综合性决定了演绎分析的广度和综合性。

二是掌握演绎分析方法,培养演绎思维能力。

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解题时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根据设问,检索知识,明确需要运用的理论。

对于没有明确知识范围的设问,要结合材料及设问的关键信息,挖掘隐含的具体理论。

如例8,实质是考查“传统文化”这一知识点。

第二步:

以理论要点为线索,按图索骥,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并排除没有信息支撑的理论要点。

如例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料中有具体的支撑,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在材料中没有对应的支撑。

第三步:

坚持“理论”逻辑与“事实”逻辑相结合,构建答案。

基本要求是:

保留理论观点的基本“骨架”,然后将基本理论中的抽象概念置换为材料中的具体信息。

值得说明的是,构建答案时要注意答题的逻辑,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常见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坚持“理论依据十演绎分析”,如例7;另一种是坚持“三段论”演绎推理格式,如例8。

例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构成了答题的第一层次,这是演绎分析的理论依据;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下位层次(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则直接与材料事实逻辑相结合,构成了答题的第二层次,也就是具体演绎分析过程了,也是答题的主体部分。

例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是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可以直接调用教材理论。

“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依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则是演绎推理的小前提,这是回答该题的难点所在,也是演绎分析的关键之处,来自考生对基本理论与具体信息的现场加工和整理。

“中华传统美德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则是演绎分析的结论。

坚持“理论依据十演绎分析”,是高考哲学试题基本的答题逻辑,几乎每年都有考查,建议大家坚持题组反思建立演绎分析的思维模型。

运用基本理论阐释复杂关系,这是高阶思维,优秀学生可以尝试。

同类试题还如2014年全国乙卷第38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的”

(三)论证类

题组示例

例92014·海南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优美环境中生活。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

镇2986个。

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赔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答案

①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要求。

②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

③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调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结合材料信息和

设问信息,可以确定本题的答题“大逻辑”:

一是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

二是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次,结合必要性分析指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