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9043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

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

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

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大地震的视频)

师:

伴着这凄美的旋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大地震时惨不忍睹的场面。

让我们把时间向前推移17年,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这样的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天旋地转,不到四分钟,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30万人无家可归。

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

而其中,却有一对父子用信守承诺、用信任与爱,创造了一段生命的奇迹。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对父子,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七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师:

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地震中又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同学们把书翻开,自由朗读课文,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明白了吗?

2、检查学习情况:

师:

读完了吗?

那问题也想好了吗?

师:

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生回答:

大地震)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回答:

三十万人在不到四分钟……)

师:

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你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大地震?

(把昔日充满……变成了废墟)

师:

老师这里有一组洛杉矶大地震后留下的图片,请同学们来看:

(大屏幕出示图片)

师:

高高飞架的立交桥转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豪华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砸断;消防队长看着豪华的商业街变成一堆瓦砾;大地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成这幅摸样;地震过后的洛杉矶,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变得如此荒凉,这样的地方就叫做“废墟”(大屏幕出现“废墟”两字)在刚才的画面中,我们还看到了火光冲天的爆炸。

(大屏幕出示“爆炸”)还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的瓦砾。

(出示“瓦砾”);这一课还要学会一个生字(出示“砸”)哪位同学能读准它的平舌音?

全班齐读。

师:

在这样一场大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学生回答:

儿子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中,父亲不顾旁人的阻拦,救出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

师:

说的清楚明白,这其实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说清楚了,那就更好了。

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

(学生回答)

师:

在这样的大灾难中,人类就如同蚂蚁,生命在转瞬间就灰飞烟灭了,可是父亲和儿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来看看课文中告诉我们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答:

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

是啊,这是一对(板书:

了不起的——父亲——儿子)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请同学们静心地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这部分有许多关于这位父亲的描写,请你认真读一读,看看有哪些地方,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画下来,也可以做上批注。

二、检查读课文情况:

师:

好,下面来交流交流,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学生交流)

师:

有哪些人前来劝阻他。

(学生回答,大屏幕相机出示:

一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

“太晚了……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

有好心人来劝说他,消防队长来劝说他,可是父亲的回答就是这样三句话(大屏幕把父亲的回答变色)请你自己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他问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最后两次回答完全一样的)

师:

想一想,虽然都是相同的意思,都是重复,可是父亲的心情是一样的吗?

(不是)那谁来说一说?

(虽然是重复的话语,第一次是恳求,后来消防队长来了,父亲觉得有希望了,是焦急地问,结果消防队长没帮助他,后来警察来了要赶他走,父亲简直就要发疯了)

师:

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不仅读出了父亲这三次问话不同的语气,还给咱们分析了父亲心里的所思所想。

是的,透过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重复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那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课文,老师和大家合作,我们一块来读一读。

准备,就看大屏幕,请你们就读父亲的问话。

师:

当有些人上来拉住父亲劝说他时,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学生接读:

谁愿意帮助我?

)消防队长走过来,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焦急地问:

(学生接读“你是来帮助我的吗?

)消防队长没有帮助他,警察又走上前来,让他马上离开,父亲一心要救儿子,听了这样的话,他简直要崩溃了,他问到:

(学生接读:

你是来帮助我的吗?

师: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而震情又这么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

(学生回答:

因为儿子在等我。

因为我曾经对儿子承诺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

能联系上下文,你很会读书。

快速地找一找父亲曾经对儿子有一句承诺,大家一齐读一读。

(学生齐读: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

是啊,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而此时此刻,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

你能用“无论……总……”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吗?

(大屏幕出示:

无论……总……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师:

亲爱的父亲呀,你的心理有那么多的想法,为什么不跟那些劝你离开的好心人说清楚呢?

(学生回答:

时间紧迫、随时会发生大爆炸、儿子在等我、我必须尽快找到儿子……)

师:

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

时间紧迫,儿子在等我,父亲的心理着急呀。

这是因为父亲心里对儿子有一份深深的爱。

师:

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和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师指着黑板学生接答:

了不起的父亲)

师:

那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读懂了父亲的了不起?

(学生回答:

12自然段。

他挖了八小时、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父亲挖了很久很久……)(大屏幕出示:

他挖了……没人再来阻挡他了)

师:

一齐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

老师在想,父亲此时已经挖了36小时了,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要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呢?

先想一想,再和你同桌讨论讨论。

(这样写能让我们体会到父亲在救儿子时的艰辛,漫长)

师:

就让我们把各自的体会送进这个句子。

你会怎样读好这个句子呢?

自己练一练。

(再指名读)

师:

(预设)你读的这么缓慢低沉是为什么?

(生回答)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挖掘的漫长与艰难。

你读的越来越弱这又是为什么呀?

(生回答)你读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艰辛与疲惫,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你读的如此急促,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要救出自己的儿子,他十分焦急,怕自己的儿子发生什么事。

因此,读的焦急,体现出父亲的心情)

师:

真了不起呀。

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四个时间的词语,可是我们却读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

师:

那就再让我们来看看这是怎样情境下的36小时吧。

请同学们看看课题这个“中”字,说明了什么?

(余震随时可能发生)

师:

也许会发生(学生接:

余震)也许会发生(学生接:

大爆炸)也许会发生(学生接:

坍塌),父亲面临生命的危险,可是,父亲依然坚持挖了(学生接: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止他。

时间在推移,艰难地挖掘还在继续。

也许父亲始终一无所获,也许他会挖到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还是坚持挖着(学生接:

他挖了8小时……)

师:

同学们,36小时,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儿子生死未卜,这一分一秒是何等的煎熬呀,是什么支撑着父亲36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苦苦挖掘呢?

(学生回答:

一句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承诺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尽的父爱。

(引读)

师:

从这些罗列的数字中,我们读懂了无声的父爱,而此时此刻,整整36小时的苦苦挖掘,36小时的坚持,让我们又一次感叹,这是一位(学生接答:

“了不起”的父亲)

师:

36小时过去了,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父亲的模样。

(大屏幕出示:

齐读:

他满脸灰尘……)

师:

让我们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始终在坚持的父亲的形象,女同学(齐读:

他满脸灰尘……)

师:

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

全班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

师: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后始终定格在我脑海中的这样一个画面,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个人名。

(大屏幕出示图片:

一个男子跪在废墟的画面)

师: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这位在废墟中跪寻女儿的父亲,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

(又一张图画)又是一位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

((又一幅图:

解放军战士抱着一个婴儿,旁边写着: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个小婴儿的妈妈在灾难到来到来之时,用血肉之躯顶住了坍塌的天花板,护佑了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

岂知她在临终前留下了这样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记住我爱你)

师:

同学们,这就是天下父母心那。

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再次走进父亲的内心,已经挖掘了36个小时,可是儿子还是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点什么呢?

静静地拿起笔,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生读小练笔)阿曼达,一定要挺住,父亲一定会来救你的,一定会来救你的。

师:

两个一定,读出了父亲斩钉截铁的承诺。

谁还来说说?

(生答: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

又是那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

这分明让我们听到了父亲对儿子承诺的永远,还有谁愿意来?

(生答)

师:

谢谢同学们,你们动情的话语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位深情的父亲。

让我想起了这样一首小诗:

总有一个人把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将我们环绕。

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父爱。

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样了不起的父亲又有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呢?

有些人上前来拉住这位父亲,说: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

“谁愿意帮助我?

”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无论……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小练笔:

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生死未卜。

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

请你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把屏幕出示小练笔,配乐秘密)

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

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吗?

出示:

不论……总……

(不论废墟下的儿子是死是活,我总要找到他。

(不论有多少父母绝望地离开,我总不会停止挖掘。

(不论有多少人阻挡我,我总会挖掘下去。

(不论在废墟中挖掘有多么危险,我总会坚持挖下去。

(不论挖多长的时间,我总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不论有没有人帮助我、理解我,我都要坚持挖下去。

一边读一边想一想,在这个句子当中有哪一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

(学生回答:

“挖”字,深深打动了我。

因为从挖字体会到没有任何工具,就是用手来拼命地挖。

师:

请你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这个句子。

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师:

同学们请你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看看这位父亲艰难地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他做的不止是挖这一个动作吧,他可能要(学生答搬,要扔)可是作者就写了一个挖字,从这个挖字,你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回答:

艰难,艰苦,坚持)

师:

是啊,一个简简单单的“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的劳累和坚持。

这就是作者的匠心,就是文字的魅力。

就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同学们看着大屏幕齐读“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15、你的朗读打动了我的心。

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老师来读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教学实录:

  一、回想画面,直奔主题,呈现主旨。

  1、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CAI)1994,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天旋地转。

不到四分钟,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25000人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

而其中,却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

  2、师: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对父子,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那些能够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作上记号。

还可以试着用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生自读勾画写批注)

  3、小组交流感受。

  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生找到第12自然段:

读)子,谈感受。

  师:

这段话将父亲拯救儿子的艰难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拿起书,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全班齐读一遍。

  2、师:

请你们试着把这段话放到全文中去,上下文联系起来,边读边联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自读自悟)

  3、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①研读“长时间的辛劳和伤痛”。

  A、生1:

我觉得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亲。

因为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

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生2:

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一般人会睡觉吃饭休息,而父亲一直都在挖。

  师:

他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长时间的疲劳。

在这段话中,还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疲惫不堪?

  生:

“双眼布满血丝”可以看出来,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有休息,睡觉了。

  师:

是啊,要知道他可是36个小时,不,准确说是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眼睛都熬红了。

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感情朗读。

  B、师:

这位父亲仅仅是劳累至极吗?

  生1:

我觉得这位父亲还遇到很多危险,受了很多伤。

  生2:

父亲流血了,到处都是,身上、手上、脚上。

衣服破了。

  师:

你感受到他处在危险之中。

还有哪些地方能够证明父亲处在危险之中?

赶快到文中去找找根据,找到一句读一句。

  生:

消防队长……,警察……

  师:

请大家看课题,这个“中”说明什么?

  生:

地震随时可能降临,危险仍然存在。

父亲会有生命危险。

  师:

(师范读)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去看看那位父亲,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

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

  生1:

他挖瓦砾时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头砸伤,许许多多的碎石划破了他的衣服和皮肤。

  生2:

突然有余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里,身上碰伤了,衣服拉破了。

  师:

漫长的38个小时里,他的体力已经支撑到了极限。

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父亲危险的处境和巨大的伤痛。

  生感情朗读。

  ②研读“长时间的精神痛苦”。

  A、师: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一边奋力挖掘时,他内心会想些什么啊?

  生:

我的儿子还活着吗?

受了伤吗?

  师:

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想有可能性吗?

  生:

书上写到教学楼成为废墟,还有人劝他,说没希望了。

  师:

是啊,可能这样努力挖下去,挖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儿子,而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时间越长,这种可能性越大。

他还会想什么?

  生:

你们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你们的劝阻动摇不了我,我绝不停下来,我的儿子在等着我。

  生:

人们根本不理解他,也没来帮他。

要是我会觉得很无助。

  师:

是啊,人们认为他失常了,在人们眼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别人的不理解,无形中也成了他心理上的压力呀。

  B、师: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父亲,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这位倔强父亲忍受着孤独与苦闷,咬紧牙关孤军奋战。

他的举动堪称壮举啊!

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你会读得更投入。

(指名读)

  师:

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总地挖了36小时,而是不厌其详的把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一个个罗列起来呢?

  生:

更加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

表现出父亲救子艰难的过程。

  师:

是啊,36小时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也就是五十多节语文课,这每一分,每一秒是何等的难熬啊!

当我们体会到这点,你又会怎样来读这段文字呢?

(生感情真挚,读得十分投入。

  4、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做?

  生1:

父爱的力量

  生2:

他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都要和儿子在一起。

  师:

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生1:

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陪伴他。

  生2:

当儿子获奖了,父亲会和他一起分享快乐。

  5、师生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6、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这段话,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7、读到这里,想起连环漫画《父与子》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三、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的画面。

  生:

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先人后己。

把安全先给了别人,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

当灾难侵袭时,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

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

  生:

让出了勇敢、勇气。

因为在地震时,很多人都会很自然的恐惧、害怕。

  但他很勇敢,对生存充满希望。

  师:

文中还有一段文字也写到他的勇敢,你能读读吗?

  生读阿曼达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勇敢画面。

  师:

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生1:

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

  生2:

他会对同学说,其实我也很害怕,我不知道爸爸会不会有危险?

我们不要哭,我爸爸会来救我们的,我们会活着出去的。

  师:

谁来读这段话?

生读。

师:

真是个临危不惧的孩子。

  师:

这一“让”,还“让”出了什么?

  生1:

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了不起。

  师:

爱的最高境界是懂得爱别人。

  生2:

让出了生命。

  师:

把生存的优先权让给了别人。

阿曼达简单的一“让”,在我眼中也是一种壮举。

  生3:

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师: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

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

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

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把这对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

  2、师生回扣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3、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最后一段,享受这幸福的时刻。

  四、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

  1、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笔就把心里想得写下来。

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

  2、教师与学生交流感受。

  3、最后,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两篇好文章:

《地震中的撑起》《奇迹的名字叫父亲》,你们自己也可以搜集类似的感人故事,当然,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

相信你们用心感受之后,会再掬起一滴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