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高考历史30天追分之1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5735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高考历史30天追分之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改高考历史30天追分之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改高考历史30天追分之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课改高考历史30天追分之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课改高考历史30天追分之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改高考历史30天追分之10.docx

《新课改高考历史30天追分之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高考历史30天追分之1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改高考历史30天追分之10.docx

新课改高考历史30天追分之10

高三历史问答题作业十

1、下列描写隋唐社会状况的诗句,不能反映交通发达特点的是

A.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船来

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C.云帆转辽海,梗稻来东吴

D.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2、“(唐朝科举制)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兵,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应试)。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①唐朝科举考试有资格限制

②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③反映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

④代表了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下列选择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立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北宋前期继续设立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5、朱熹说: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6、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7、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8、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9、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穷困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防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11、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兴起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1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

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印象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D.罗盘针

13、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

A.市易法 B.岁币

C.两税法D.一条鞭法

14、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15、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色是

A.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B.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16、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17、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

“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欧洲人开始使用这一技术是在

A.8世纪中期B.11世纪中期   C.14世纪中期D.15世纪中期

18、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

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B.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

C.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  D.引进玉米和甘薯

19、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供给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

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

D.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20、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A.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商品经济发展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21、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以表”。

反映其思想的行动是

A.发明制作了世界上最早地动仪

B.根据实际测量绘制《禹贡地域图》

C.首次使用科学的方法实测了地球子午线

D.创制简仪、高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22、有关宋词高度繁荣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B.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C.市民队伍的不断扩大D.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23、下列科技成就中,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最深刻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张衡制造地动仪  

C.华佗发明麻沸散D.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24、宋太祖说:

“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下列措施中,与此想法直接相关的是

A.设参知政事为副相B.在地方设转运使

C.设三司管理财政D.派文臣任知州

25、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26、我国10-13世纪的民族融合与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民族融合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A为新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融合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C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D在西南设郡县进行管理

27、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域,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28、下列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

①战国时期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②东汉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③唐朝僧一行测定地球子午线的长度④元朝郭守敬编定的《授时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9、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或影响有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0、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以下关于四大发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孕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

③造成了西方近代工业化的兴起

④有助于世界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A.①②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我国古代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进行交往,这两条通道同时繁荣的时期是

A.秦汉时期B.汉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32、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是政府的职能之一,下列措施中体现了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管理的是

A.租庸调制         B.市易法

C.青苗法  D.两税法

33、宋朝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其内容包括

①把军权集中于皇帝手中②分散军权以便相互牵制③加强中央,削弱地方④派文官统率和指挥军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34、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唐诗、宋词、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35、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36、元朝和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一定连续性的措施是

A.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

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来选拔官吏

37、元朝诗人张宪有诗云:

“五十三年血载途,五家八姓相吞屠,陈桥乱卒不拥马,抚掌先生肯坠驴?

”此诗所述与下列哪位人物直接相关

A.赵匡胤B.宋太宗(赵光义)

C.李煜  D.后周皇帝柴荣

38、宋元时期,中国和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显著的发展,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B.中国的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都是这一时期外传的

C.热强款待外来商人和使节,大批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中国居住

D.宋元时期,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运,交通都畅通无阻

3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他所抨击的是

A.前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40、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4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性质、特点有何异?

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如果有何差异?

指出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42、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和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指出其影响。

43、材料解析题:

材料1:

(陆贾说):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卿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摘自《史记·陆贾列传》

材料2:

(贾宜说):

“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3:

(董仲舒)说:

“圣王之治天下也……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

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余年,此亦教化渐之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1)材料1与材料2对夺取天下和守卫天下的共同认识是什么?

(2)材料3的立法思想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3)上述三段材料立法思想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4)上述三段材料能否说明西汉是一个法治社会?

为什么?

4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朱元璋说):

“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

如今要平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摘自《明太祖实录》卷38

材料2: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

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享,以示戒。

”——摘自《明史刑法志》

材料3:

“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

”“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

”——摘自《明律·职制律》

材料4;“凡牧民之官失于抚宇,非法行事,激变良民,因而聚众反叛,失陷城池者,斩。

”——摘自《民律·兵律》

材料5:

“山东布政使储埏、张海,按察使刘本等坐纵盗诛。

”——摘自《明史·成祖本纪》

材料6:

(明太祖说):

“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摘自刘辰著《国防事迹》

材料7:

(明成祖时)“巡按查盘、访缉馈遗、谢者,多者至二三万金,合天下汁之,国家遣一番巡方,天下加派为余万。

”——摘自《明史·梁廷栋传》(注:

巡按是由中央派往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的监察御史。

风宪官吏为监督法律执行的御史。

回答:

(1)材料1反映了朱元璋的思想认识是什么?

(2)材料2、3反映出明初统治有何特点?

(3)材料4、5反映出明初统治有何特点?

其目的是什么?

(4)材料六、七反映明太祖的愿望是否实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5)材料所述明初治国的重要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有何积极作用?

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高三历史问答题作业十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D

B

A

B

D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B

A

A

B

D

C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A

D

D

D

D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B

B

C

C

C

A

D

D

D

41、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都是地主阶级的改革,不同的是前者是政治改革,后乾是经济改革。

商鞅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封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同奴隶制的矛盾。

变法的结果确立了封建制,废除了旧制度,使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

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地主阶级的矛盾,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问题。

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废除。

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商鞅变法的基础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改变不适应的奴隶制上层建设,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这是历史的潮流。

而王安石变法是调整地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封建国家与大地主间利益分配问题。

当变法过多地损害了大地主的利益时,变法必然要失败。

42、①史实:

秦朝: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

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专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②总体发展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③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43、.(1)认为攻守之势不同(或认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方法应该不一样)。

认为秦朝灭亡的教训是不效法先王和不行仁义。

(2)立法思想是以礼义教化为主,刑事惩罚为辅(即德主刑辅),把礼和刑结合起来(即礼法并用)。

目的是消除被压迫者的反抗,巩固地主阶级统治。

(3)共同之处是用儒家思想作为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

材料1对汉高祖实行宽舒政策有直接影响;材料1和材料2对汉朝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作了舆论准备;材料3完全被统治者采纳。

汉朝以儒家思想作为立法的理论依据的原则一直沿用到明清。

(4)不能,因为法治社会是近代建立的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的社会,而西汉则是君主权力高于法律,高于一切的封建专制王朝。

44、.(1)朱元璋认识到封建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会危及政权的巩固,应当严惩。

(2)反映出明初统治者注重用法律制度重绳赃吏。

对执法犯法的官员加重其刑事责任。

(3)反映出明初统治者注重用严厉的刑法惩治擅权失职之人。

目的是要督励百官忠于职守,维护和提高封建国家官僚机构的统治效能。

(4)明太祖的愿望没有实现。

因为封建制度的剥削本质和封建官僚的贪婪本性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社会上的贪赃枉法的现象。

(5)根本目的是通过治吏来加强封建国家的镇压职能,加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统治。

积极作用是在一定限度内缓和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安定。

启示是剥削阶级法律的本质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完善法治,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