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53580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docx

《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docx

改革和发展规划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粤工程职院党委〔2011〕28号

关于印发《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党总支部、直属党支部,各部门、单位: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已经学院第二届三次教代会、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党委会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

十二五规划通知

抄送:

学院领导学院党政领导。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0月27日印发

 

GUANGDONGPOLYTECHNICCOLLEGE

 

“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2011-2015)

(2011年6月29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会议审议通过)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十二五”是广东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我院在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基础上,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时期。

为进一步加快学院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年)》、《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标准相关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一)发展现状

1.“十一五”期间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学院抓住广东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的带领下,学院上下团结一致,集中精力谋划学院发展、全力以赴深化教育改革,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预期目标,使学院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学院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经、管、艺术多专业发展,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高职院校。

---理念文化形成体系。

重塑了理念文化,提炼了核心价值观体系,形成了“以高素质为灵魂,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高技能为核心,政校行企全方位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三高一融合一服务”办学理念、“依法治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策略,“工于建构、成于创造”的校训、“教学相长,内外兼修”的教风、“学用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风、“开放多元、敢为人先、科学规范、和谐共赢”的管理理念,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院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见表一、表二、表三)。

学院占地面积达655亩,设有11个系部(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7917人,折合在校生数8071人,教职工548人,专任教师343人,开设专业29个,图书45.5万册,教学仪器总值3280万元。

表一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值

表二学院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值

序号

指标名称

高职(专科)工科类院校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合格值

学院现值

1

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20

20.12

2

生均占地面积(平方米/生)

59

55.16

3

生均宿舍面积(平方米/生)

6.5

8.49

4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

7

14.88

5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个)

10

69.24

6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10

38.01

7

生均年进书量(册)

2

17.83

表三学院生均实践场所指标值

序号

指标名称

工科类院校评估指标

学院现值

1

生均实验、实习、实训场所(含合作共建)及附属用房生均占有面积(平方米/生)

8.30

8.33

---专业建设趋向深入。

建设了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升级、办学条件好、工学结合紧、就业质量高、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群),设有涵盖制造、电子信息、土建、交通运输、财经、文化教育、艺术传媒等七个专业大类的29个专业;建设了院级特色专业3个和特色培育专业5个,校级精品课程26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41门。

《电梯工程项目管理》荣获广东省2010年精品课程;《电梯工程项目管理》、《房屋构成与构造》荣获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指委2010年精品课程。

---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土地、编制、办学经费等一系列办学瓶颈得到较好破解。

“十一五”期间,学院投入1亿多元用于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学院占地面积达到655亩(其中一至四期征地累计自有产权534亩),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其中自有产权5.7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1.39万平方米,实践场所6.72万平方米。

学院事业编制增至400个;年度经费预算达到1.8亿元;获准为省生均拨款试点单位。

---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取得突破。

建成校内实训基地13个,其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

与世界500强迅达电梯(中国)有限公司、光宝集团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广日物流、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广东海外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8个。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见表四、表五)。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4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教师200人,高级职称教师69人,专业带头人25位,专业骨干教师100人,双师素质教师149人,院级教学名师4位,院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

聘请了181位企业家、能工巧匠和高级技工担任兼职教师。

表四学院师资队伍情况一览表

在校生数(人)

教师数(人)

生师比

全日制在校生

折合在校生

教师总数

校内专任教师

校内兼课人员

校外兼职教师

校外兼课教师

教高

教发

专任教师

7917

8071

590折478.2

343

折343

58

折36.6

141

折65.9

48

折32.7

16.88

20.92

23.53

表五学院专任教师情况一览表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世界500强企业深度合作办学,构建了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双主体、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与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广州市泛亚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现代办公设备商会等合作,实现了“四方联动、共生发展”的多元合作办学模式。

---招生就业呈现“两旺”。

招生人数连年攀升,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招生范围扩至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

近四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79%以上,一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见表六)。

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特色鲜明并成为品牌。

学院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兵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省教育厅推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0年学院被评为“2010年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5月30日教育部、总参谋部督查组到我院开展高校毕业生预征督查工作对我院的预征兵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教育部领导评价我院是不仅预征兵工作做得好而且就业工作做得好。

表六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学院定期举办科协系统干部培训班;近两年面向社会开展培训4641人次,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599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政策,与省技师学院、台山市人保部门合作,培训农村劳动力1479人次;创办了登峰街社区“教育学院”开展科普特色科技人员继续教育服务、社区居民教育与外籍居民旅穗培训结合的特色社区教育及职业岗位与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

---人才培养工作获得好评。

2010年12月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被专家组评价为“外延发展惊人、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惊人、内涵建设进度惊人、学校面貌变化惊人”。

2.存在问题与不足。

高职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办学条件急需进一步改善,学院已有的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实训实践占地面积等设施尚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和学院未来发展的需要;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科专业比例有待提高,工科专业特色不够鲜明,适应珠三角产业体系构建,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工科专业需要进一步开拓,彰显工程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品牌专业与精品课程建设有待大力突破;师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中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高级职称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偏少,企业能工巧匠兼课比例不多;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教研科研、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创新、职工培训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改善民生的速度与教职工的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学院发展的机遇

1.政策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了“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战略设想。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高职教育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春天”。

2.产业支撑。

《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培育形成3~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22%、11.5%。

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框架是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现代农业、基础产业等六大主体产业。

产业布局为“一区三带”多层次产业圈,其中的“一区”即“珠三角优化产业区”,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整合现有产业,形成高端集聚、高度协作和高效合理的“两核(广州、深圳)三圈”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

广东构建与世界接轨、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特别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使广州成为珠三角产业布局及产业升级最为重要的龙头与核心,为有广州区位优势的学院凸显工科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

3.社会需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

根据广东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工科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将有更大的需求空间。

在广东76所高职院校中,工科院校不足20所,加上本科院校的工科生,2009年全省工科类在校生仅占普高在校生总数的29.71%(这些数据有待考证,每年理工科招生人数均超过其他)。

作为工科高职院校,学院大力发展适应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工科专业、培养相应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前景非常广阔。

(三)学院面临的挑战

1.同类院校竞争日趋激烈。

截至2010年,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1239所,广东有76所,同类院校在专业、资源等方面竞争日益激烈。

作为起点较低、基础薄弱的一所工科高职院校,转制时间不长、起步发展较晚,又缺乏强有力的行业背景作支撑,学院必须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与先进高职院校同台竞技,竞争压力非同一般。

此外,本科教育职业化的“堵截”和中等职业教育“围追”所带来的冲击也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入学适龄人口逐渐减少。

据专家统计,全国18~22岁大学生适龄人口数2009年是12192万,“十二五”期间适龄人口数将持续下降,一直到2050年都将保持下降趋势。

3.用地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用地、财政经费等明显不足是广东高职院校面临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学院作为工科类高职院校,培养成本远高于综合类及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而财政经费来源非常少,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异常艰巨,这是学院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珠三角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名校、改革活校”的办学策略,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主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锻造工科特色鲜明的办学品牌,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幸福广东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发展定位

坚持“三高一融合一服务”的办学理念,依托科协,立足广东,面向珠三角,辐射全国;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以制造、土建、信息类专业为重点,文、经、管、艺协调发展;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开展中外合作教育,形成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融通的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努力把学院建成工科专业为主、工程特色突出、示范效应强的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学院要在2010年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基础上,实现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办学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年成为省级示范性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达到国家示范(骨干)建设院校水平、成为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校。

――继续扩大办学规模,到2015年末,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达12000人,成高学历教育学生人数达到5000人,非学历短期培训年培训人次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

――专业总数达到40个,其中工科类专业26个,占65%;文、经、管、艺类专业14个,占35%,形成以工科专业为主,以制造、土建、信息类专业为重点,文、经、管、艺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建设国家级重点(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2个,校级重点(特色)专业10个。

――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成国家级优质课程1~2门,省级优质课程6~7门,院级优质课程52门,出版教材50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十二五”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规划教材10部。

每个专业出版3~5本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参与开发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主持1~2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5~6个院级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争取省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5~10项;争取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建立高效的校院(系)两级运行机制,拓展社会服务能力,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每年到账经费不低于300万元,并逐年增长。

――继续做好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中等职业院校开展对口招生试点工作,争取创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从而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试点考试制度改革工作。

――到2015年,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或以上)达70%。

――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90%以上。

到2015年末,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比例达到50%。

――到2015年,实现按照生师比18:

1配备教师,高级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7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培养省级教学名师2名,新增院级名师10名,选拔、培养、聘用专、兼职专业带头人60人和骨干教师150名,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4个,院级教学团队8~10个。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建好中央财政、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成1~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4个省级实训基地,“校中厂”式实训基地6个,“厂中校”式实训基地30个,校外实训基地220个以上。

――深入探索“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校行企全方位发展模式,形成校企合作办学新品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效突出,建成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

――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探索董事会、理事会制,组建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

――加强基本建设,完善办学条件,增加校园面积66.7万平方米,增加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到2015年,力争校园占地面积达90万平方米以上,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达25.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0.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750万元,纸质图书总量90万册,实习、实训场所(含合作共建)及附属用房生均占有面积12.75万平方米。

――建成园林校园、数字校园、文化校园、平安校园。

三、主要任务、措施和步骤

(一)构建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任务: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1就业顶岗实习”(2年在学校学习必要的技能理论知识,1年在企业带薪就业顶岗实习,与就业零对接。

)和“企业冠名订单式培养”(新生一入校就建立企业冠名的班级,按企业的需求进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利益链”、“产业链”和“教学链”融合,组建行业型、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和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岗位工作分析,引入企业行业技术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将国际、国家或行业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或职业技能认证标准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到教学内容中来;完善双证书制度,提高毕业生资格证书获证率,到2015年毕业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100%,其中高级证书比例达80%以上;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以能力为核心,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探索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柔性化教学运行管理机制评价办法,形成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评价体系。

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保障措施:

①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探索“双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新机制,引入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深度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实现资金、人才、设备、技术、管理、服务全方位融合。

到2015年,实现各重点专业均有1个行业内领先的大型企业与学院深度合作。

吸纳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行多元投资合作办学;通过合资、参股、托管、租赁等多种合作形式,吸引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各专业建立由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加的课程开发团队、教学团队。

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各院系各专业完成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③总结、完善丰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工学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11年前,各院系完成《ⅹ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描述》。

④加强实习管理,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实行学生实习档案管理,建立实习质量指标评价体系。

建立带教师傅制度,提供合作企业带教师傅实习补贴。

⑤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体制,以与迅达(中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的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为基础,依托中国电梯技术协会、广东电梯技术学会及本省电梯企业,联合设有电梯专业的中高职院校和省教育厅职业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的对口学校,组建以学院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

⑥通过赋予企业冠名权、设立产学合作奖励基金、企业生产任务承包、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等方式,强化校企合作共赢的利益驱动,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⑦通过政校企融合,构建独具特色、在全国有较好影响的社区学院及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主要任务:

根据区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结合学院发展基础,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平台,重点建设制造类、土建类、信息工程类专业,构建起适应区域产业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型、工科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并建设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突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以及高水平、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保障措施:

1.建立优胜劣汰、标准客观、论证科学、执行灵活的动态型专业调整机制及专业建设资金配套机制,根据产业发展导向与市场竞争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

2.建立奖罚分明的专业建设目标考核机制。

3.建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对接的教学运行调整机制,根据“校行企育人”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

4.创新教科研工作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及教学研究工作,重点激励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对学校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教科研成果。

实施步骤:

第一步:

2011年,确立重点专业建设目标及建设方案,初步建立运作机制。

1.科学论证并确立重点专业(群)建设目标,大力发展电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为重点的3个专业群,带动数控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等专业(群)的协调发展。

2.制订建立重点专业(群)的战略措施,明确建设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进度、重点举措及激励措施。

3.初步建立专业建设考核及专业设置调整等配套机制。

第二步:

2012—2014年,重点建设的电梯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信息技术3个专业与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合作,发展成专业群,构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建设模式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适度发展的专业群及其他原有专业建设改革按既定的建设方案推进。

专业调整机制、专业建设考核及配套机制运作顺畅并逐渐形成鲜明特色。

第三步:

2015年,形成适应区域产业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型、工科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系,并建设有相适应的基于工作过程、突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以及高水平、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三)大力加强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

主要任务:

加强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依托学院重点专业建设,以专业群中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

拓展、集约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努力实现从单纯学生实训到实训实习、师资培训、职业训导、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科研成果转化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成工业技术(工程技术)中心。

争取并建设好中央财政支持和省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保障措施:

⑴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投入不少于6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及公共课实训室的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⑵重点打造与学院重点专业群建设相适应的综合性、生产性实训基地或教学工厂,营造真实职业环境,使基地建设“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

⑶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按照“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探索“厂中校”、“校中厂”实践教学模式,系统设计实施实践教学,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逐步形成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的系列化的实训项目、配套实训教材、一流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⑷争取每个专业都有5个以上校企合作关系紧密的校外实训基地。

争取5个以上优质大型集团企业参与改造或新建校内实训基地,并成使之为国家级或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施步骤:

上述发展目标和任务分成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

2011年-2013年

申请新增立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争取3个以上优质大型集团企业参与改造或新建校内实训基地。

与行业、企业合作,建成“校中厂”式实训基地4个,“厂中校”式实训基地20个;

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个,使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达208个。

第二阶段:

2014年-2015年

申请新增立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2个。

并建成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再争取2个以上优质大型集团企业参与改造或新建校内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