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345417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7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3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3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3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3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docx

《3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docx

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中方母公司控制机制对IJV知识获取和绩效的影响研究

 

研究生:

指导教师:

学号:

学院:

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二〇〇七年九月

一、摘要

论文题目

中文

中方母公司控制机制对IJV知识获取和绩效的影响研究

英文

TheImpactofControlExercisedbyChineseParentonIJV'sKnowledgeAcquisitionandPerformance

摘要(不超过800字)

IJV正成为本地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企业)组织学习和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

目前有关IJV的研究大多是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合资企业的管理控制和知识转移,很少从本地企业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对于在发展中国家的IJV,本地母公司对IJV的管理控制与IJV知识获取和IJV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晰。

因此,这制约了我们对于中外合资企业从外方母公司进行组织学习和知识获取的进一步理解。

当前中外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中,外方母公司正逐渐通过合资的手段达到其独资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方母公司应该对IJV采取何种控制方式,才能增加自身的谈判能力,使得对IJV的资源和组织控制权朝向中方转移,从而达成中方母公司加入IJV的战略目标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中方母公司对中外合资公司采取的控制机制可以有多种,对于基于学习目的而成立的中外合资公司而言,中方母公司采取的控制机制对IJV从外方母公司获取知识是否具有促进作用,或者说中方母公司对IJV采取的哪些控制机制对IJV获取外方母公司的知识具有正面的影响是本研究想要明确的问题之一。

以往对IJV知识获取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知识的特质本身对知识获取的影响。

中方母公司对IJV采取的控制机制对于IJV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有分别有什么影响?

这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之二。

在现有母公司控制对IJV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中,对IJV绩效的测量主要集中在财务绩效指标。

然而组织的学习是IJV建立的重要原因,对中外合资公司而言尤为如此。

中方母公司采取何种控制机制才能更有效地促进IJV从外方母公司的知识获取和创新,切实提高IJV的学习效果,进而提升中方母公司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值得深入探讨。

这也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之三。

总的来说,基于中外合资公司的发展现状,从中方母公司的角度出发,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母公司对IJV的控制选择,以及这些控制如何影响IJV知识获取、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知识创新的绩效,从而促进中外合资公司的发展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

中文

控制机制知识获取绩效

英文

controlmechanism/knowledgeacquisition/performance

1、关键词数量不少于三个;2、关键词之间空一格(英文用/分隔)

二、立题依据

1、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2.1研究意义

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许多企业深刻认识到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创新来应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Fiol&Lyles1985;Levitt&March1988;Dodgson1993),组织的学习能力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陈国权,马萌2000),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Kogut(1988)指出,公司本身是一个知识库(Knowledgebase),隐性知识不易在组织间扩散,要获取隐性知识,必须与该知识的拥有者持续交流与互动。

所以Hennart(1988)认为应通过合资活动、共同所有权的连结来转移不易从市场或授权获取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率地转移内隐于组织中的深层知识。

因此,许多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认为合资公司是组织学习以获取知识的主要快捷方式之一(Killing1983;Harrigan1988;Kogut1988;Hobday1990;Hennart1991;Moweryetal.1996;Powell,Koput&Smith-Doerr1996;Lambe&Spekman1997;Tidd&Izumimoto2002;Nakamura&Nakamura2004等)。

随着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通过国际合资公司(InternationalJointVenture,简称IJV,下同)以获取外国合伙人必要的技术与资源,以达到个别组织无法实现的目标变得越来越重要(谢洪明,蓝海林2004)。

合资公司(JointVentures)是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法人组织(母公司)合资成立的公司,每一个母公司都参与合资公司的决策制订活动。

如果其中有一家母公司的总部是在合资公司所在地以外的国家,或者合资公司所涉及的运作层次不止一个国家,就称其为国际合资公司(IJV)。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营环境动态性加剧和复杂性提高,利用IJV作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往往是更有效的战略。

IJV通常被视为企业国际化发展常用的方式之一,特别是对于进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跨国公司而言。

通常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具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本地企业缺乏必要地资金和技术,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

而国外跨国公司纷纷看好这些市场经济的增长势头和庞大的市场,他们具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并且希望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节约进入时间,降低进入的成本。

由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在政治和法律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市场环境发展不成熟,许多跨国公司缺乏对这些国家环境的深入了解同时也担心在这些国家进行商业运作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从而使得与东道国本地企业合作建立IJV成为跨国公司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快捷方式。

另一方面,对于东道国本地企业而言,IJV正好可以提供机会让本地企业引入国外的各种资源,如资金、原料、管理知识、营销能力与技术等,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

就中外合资企业而言,“以市场换技术”使我们当初设定的战略目标。

虽然当前对“以市场换技术”存在许多争论,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失败的,但这并不妨碍合资作为一种重要的跨国公司市场进入模式的存在,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仍然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一条重要渠道。

从现实来看,“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本身无所谓对与错,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企业急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技能,以改变国有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参与市场竞争,此时,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成为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便捷途径。

而由于中外双方在市场地位上力量对比的明显差距,对中方公司而言,市场换技术是必然和无奈的选择。

问题在于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其着眼点在于以产业体系为背景,以占领和控制市场为目标进行长远投资,其目标就是为了进行产业控制,实现在华市场利益的最大化。

国内企业与跨国企业相比,实力较弱,因此在与外商谈判合作时,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中方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跨国公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惜牺牲中方的利益。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在建立中外合资的过程中,中方母公司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控制机制,以及这些控制机制如何影响中方企业的组织学习和知识获取,如何提高合资企业中中方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绩效,从而真正提升中方母公司的竞争能力,实现当初预定的学习目标。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学者们分别对IJV的控制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然而现有文献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合资企业的跨国公司一方,强调跨国公司对IJV的管理控制,本地企业只是被动的参与者。

可是IJV存在两个或者以上的母公司,不同的母公司对IJV有不同的控制目的和控制策略,在关注发达国家母公司对IJV控制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发展中国家母公司对IJV的控制。

尤其在当前中外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中,外方母公司正逐渐通过合资的手段达到其独资的目的。

当外方母公司认为通过IJV的运作达成了既定的目标-理解与中方母公司的潜在冲突并形成适当的管理策略以适应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之后,就可能采取获利更大的其他经营方式。

相比较之下,本地母公司如何对合资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以实现其自身的战略目标,这方面的问题很少被关注。

也就是说,现有研究缺乏从本地母公司的角度进行相关的研究。

此外,学者们也对IJV的控制机制以及知识获取、组织绩效问题进行了相对独立的研究,但却极少同时研究这三个变量间的关系,因此一些学者(Pucik1988;Huber1991;Nonaka1994;Inkpen&Crossan1995;Inkpen1996;Makhija&Ganesh1997;Inkpen&Dinur1998;Nakamura&Nakamura2004等)提出应该深入研究合资活动中控制机制与知识转移的关系,并提出应着重关注转型经济中的相关问题。

在过去的研究中,Fiol&Lyles(1985)、Shrivastava&Grant(1985)、Levitt&March(1988)在组织知识转移的研究中加入了控制系统的因素,但他们并未讨论合资公司的控制机制与知识转移的关系。

Richter&Vettel(1995)、Grant(1996)、Makhija&Ganesh(1997)、Inkpen&Dinur(1998)、Inkpen(2000)等研究中关注了IJV的控制机制与知识获取之间的关系,但都是理论探索或个案研究方式,以建立知识获取的架构或程序模式为主,缺少控制机制对知识获取影响的全面性实证研究,对运用控制机制以从合伙人获取所需知识的管理实践的指导极为有限。

目前国际上仅有两篇关于IJV控制机制与知识获取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篇是Lyles&Salk(1996)以建立在匈牙利的201个中小型IJV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是IJV本身特质(包含目标、学习能力、结构化机制等)对从外国母公司获取知识的影响,他们还建议进一步研究不同所有权与控制结构对知识获取的影响。

另一篇是Tsang(2002)针对73家新加坡公司与89家香港公司在中国大陆所建立IJV进行的实证调查,重点研究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与管理涉入对知识获取的影响。

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控制机制有多种类型(如股权、契约、人员、监督、结构会议、文化等),这些控制机制对组织学习的影响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深入。

所以系统、全面地研究IJV控制机制对组织学习的影响是一个前沿问题。

同时,以上仅有的关于IJV控制机制与知识获取关系的研究中仅把知识看作是一个整体概念,忽略了可编辑的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与不易从市场或合约中获取、蕴藏于组织运作程序中的难以编辑、难以具体化的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的差异。

实际上隐性知识是最具有利用价值的诀窍(Know-how),往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是IJV学习的关键。

所以在全面系统研究IJV不同控制机制与知识获取以及组织绩效的关系过程中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区别开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控制与绩效的关系方,不同的学者进行了研究。

Janger(1980)、Killing(1983)、Lecraw(1984)、Beamish(1984)、Ding(1997)、Mjoen&Tallman(1997)、Calantone&Zhao(2000)、Yan(2000);Luoetal.(2001)、Yan&Gray(2001)等学者从控制主导权的角度探讨了控制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上述的研究以静态的视角分析了母公司控制与IJV绩效之间的关系,Zhang&Li(2001)则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他们发现随着母公司对IJV的控制从共享控制到主导控制再到IJV独立控制逐渐的变化,IJV的绩效也逐渐提高,即随着IJV自治程度的提高,其绩效也随之提高。

这一研究首次从动态发展的角度系统说明IJV控制结构和机制的变化导致了IJV自治程度的变化,继而引起IJV绩效的变化。

Li(2003)在中日合资企业控制和绩效关系的研究中,进一步将IJV的绩效划分为面向本地市场的绩效以及面向出口的绩效,分别研究了母公司控制对这两种绩效的影响。

与其他学者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Killing,1983;Yan&Gray,1994;Luoetal.,2001)。

Choi&Beamish(2004)则从母公司各自的优势出发,将控制的活动范围按照母公司的优势进行分配,对控制和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然而,不同的研究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其中有些结果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之所以会产生看似矛盾的研究结果,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研究涉及的IJV运作环境和关注的样本空间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母公司之间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协作和信任关系(Luo&Park,2004)、人力资源因素(Gongetal.,2005)以及母公司之间文化差异等因素(Lu,2006)也都会对IJV控制和绩效之间关系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IJV控制和绩效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性关系,IJV的绩效除了受母公司对其控制的影响(包括运用不同的控制机制、控制范围和控制的力度),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受到IJV所处的外部环境(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等)以及IJV的内部环境(母公司之间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母公司之间的冲突关系等)的影响,随着IJV本身的动态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研究中几乎没有研究具体的控制机制和绩效之间的关系,也缺乏在中外合资企业的环境下从中方母公司的角度对此关系的研究。

现有研究的不足,恰恰表明IJV控制机制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中外合资企业而言,这一关系的研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以学习为基础的合资活动虽然初衷很好,却不一定会带来正面的结果(Miner&Mezias1996),特定的知识管理战略需要特定的知识管理方法,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谢洪明,刘常勇,李晓彤2002)。

学习不总是带来更好的理解力或绩效改善(Levitt&March1988);Si&Bruton(1999)认为学习也会带来不满意的情况。

即使如此,March(1991)仍认为加入学习会使组织绩效更可预期。

获取合伙人所需的知识与技术虽是IJV的目的之一,但其最终的目标则在于提高组织绩效。

少数学者对此进实证分析Lyles&Salk(1996)通过对匈牙利IJV的研究分析了IJV知识获取和绩效之间的关系,Lane、Salk&Lyles(2001)在随后对同一批IJV的研究中,再次讨论了获取和绩效之间的关系。

Tsang等(2004)以越南IJV为研究对象,分析了IJV从外方母公司获取的知识和IJV绩效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研究结论与Lyles&Salk等的研究成果有部分的相同。

Tsang(2004)认为存在不同结果的原因在于尽管匈牙利和越南都处于转型经济,这两个国家在其他方面还是有显著的不同,例如地理位置、文化、历史和政治形态。

所以在一个国家成立的研究结果在另一个国家不一定会成立。

遵循这种思路,我们认为有必要研究在中外合资企业的环境下,IJV学习和知识获取对IJV绩效的影响,这对于中外合资企业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国内一些学者已展开了对IJV相关问题的研究,在对控制机制的研究方面,成志明(2000)建立了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的控制模型,对合资企业中外方的控制机制进行了解析。

杨忠(2001)论述了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中建立合资企业的动因和跨国公司控制合资企业的必要性,将跨国公司对中外合资企业的控制归纳为文化控制、战略控制、人力资源控制、营销控制、品牌控制、财务控制几种机制。

饶小民(2002)研究了跨国公司对在华子公司的控制机制,李向群(2002)则研究了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控制机制。

汪浩,宣国良,朱国玮(2005)将IJVs的控制权结构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两种方式。

他们认为非正式关系、职员服务和培训也能够加强控制力,为合资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工具(环境导向机制),促发合资企业职员采取一定的行为,并为该行为的执行创造激励性环境,同时有利于提高职员的技能,以及对合作另一方的动机及局限有了解(非正常机制);苏晓华、张书军(2006)考察了中外合资企业的控制演变,围绕中外合资企业控制机制的现状、特征及演变方式,讨论了控制演变的机理,并强调了学习在其中的作用,对中方母公司如何通过有效学习机制的构建以避免被动以及如何达到合资目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对IJV知识获取和绩效的研究方面,王清晓(2005)基于情境的视角研究了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研究了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因素;刘芳、欧阳令南(2005)则探讨了母公司向子公司知识转移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和金生、王雪利(2005)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知识转移进行了阶段划分并研究了每一阶段的影响因素。

王披恩、许柏香(1999)研究了中新合资公司的控制机制与企业表现的满意度、IJV的组织学习过程(HUANGet,al.2004)等问题,许垚、汪浩(2005)对跨国公司对中外合资企业控制关键点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认为跨国公司对合资企业控制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日常控制,中方母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合资企业管理,保护自身在中外合资企业中的正当权益;同时,知识优势是跨国公司控制的基础。

作为中方应该努力学习和转移跨国公司投入的知识资源,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的管理技能,从而实现日常控制向计划控制、重点控制过渡。

而跨国公司为了保持相应的控制权,必然需要不断向合资企业投入更多知识资源。

这样,中方将有更多获取跨国公司知识资源的机会。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学者对IJV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实证研究的数量还很少(张正堂,吴志刚2004),也没有系统对本研究提出的中方母公司的控制机制、IJV的知识获取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经过20多年渐进式的经济改革,中国成为典型的转型经济国家。

Sinha(2001)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合资公司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1)稳定性差;

(2)外资方持股比例大都较小;(3)大部分合资行为由政府主导。

这导致发展中国家合资企业的经营行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所不同。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或转型以及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向开放型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打开了国门,希望融入到世界市场之中(蓝海林2004)。

我国政府和企业也希望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来学习国外先进的制造和管理技术,外资则希望通过合资来克服某些进入障碍。

然而,这些跨国合资公司的学习和创新的状况如何?

合资公司的控制机制对学习的影响如何?

如何才能通过合资提高学习能力和绩效?

这是我们想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但一直以来,国际合资公司(IJV)控制机制对组织学习、知识获取影响的研究却仅限于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并且在IJV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中仅将知识看作单一变量,没有对外显和内隐知识进行区分,致使这些成果缺乏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论文将运用多变量分析、全面探讨中外合资公司中,中方母公司对IJV的控制机制,对IJV获取外国合伙人的知识(组织学习)以及IJV组织绩效的影响,这是中外合资IJV经营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跨国企业管理、组织学习理论拓展和深化的需要。

国内尚无学者开展类似研究,国外的研究也有待深入,所以开展该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3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1]Geringer,J.M,Frayne,C.A.Humanresourcemanagementandinternationaljointventurecontrol:

aparentcompanyperspective[J].ManagementInternationalReview,1990,30:

103-120(specialissue).

[2]Geringer,J.M.,Hebert,L.Controlandperformanceofinternationaljointventur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89,Summer:

235-354.

[3]Schaan,J.L.ParentControlandJointVentureSuccess:

theCaseofMexico[D],UniversityofWesternOntario,1983.

[4]Blogett,L.L.Partnercontributionsaspredictionsofequityshareininternationaljointventur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91,FirstQuarter:

63-78.

[5]Mjoen,H.,Tallman,S.,Controlandperformanceininternationaljointventures[J].OrganizationScience,1997,8(3):

257-274(mai–juin).

[6]Yan,A.,Gray,B..Bargainingpower,managementcontrolandperformanceinUnitedStates–Chinajointventures:

acomparativestudy[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4,37(6):

1478-1517.

[7]Killing,J.P..Howtomakeaglobaljointventurework[J].HarvardBusinessReview,1982,60(3):

120-127(MayJune).

[8]Killing,J.P.StrategiesforJointVentureSuccess[M].NewYork:

Praeger,1983.

[9]Martinez,J.I.,Jarillo,J.C.Theevolutionofresearchoncoordinationmechanismsin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89,489-514(fall).

[10]Franko,L.G.JointVentureSurvivalin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M].NewYork:

Praeger,1971.

[11]Hennart,Jean-Francois..TheTransactionCostsTheoryofJointVenture:

AnEmpiricalStudyofJapaneseSubsidiariesintheUnitedState[J].ManagementScience.1991,37:

483-497.

[12]Glaister,K.W.DimensionsofcontrolinUKinternationaljointventures[J].BritishJournalofManagement,1995,6:

77-96.

[13]Dwyer,F.R.,W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