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精选.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题1 含答案精选.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题1含答案精选
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人教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3分)(2014秋•淮南期末)填写合适的单位或进行单位换算
①淮南平圩淮河大桥是淮河第一长桥,这座大桥的长度约为3.2.
②俗话说“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一个苹果的质量约0.2.
③雾霾天气的“元凶”是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合m.
2.(1分)(2014秋•淮南期末)读出如图当中物体的长度是mm.
3.(3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同学从家乘公交车上学,车以54km/h合m/s匀速行驶,小明看到窗外路边的树木快速后退,他是以做为参照物,经过了10分钟,到达了目的地,汽车行驶了km.
4.(4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坐在教室认真的听课,老师的声音是声带发出的,又通过传播到小明耳朵里的,突然窗外的工地上传轰隆隆的机器声,小明赶紧将窗子关闭,这是在传播途径中进行从而减弱噪音,为了让同学们能听到上课的内容,老师也提高了嗓门,改变了.(填声音的三个特征之一)
5.(3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在周末的清晨到了龙湖公园散步,看到了草地上有一层白白的霜,这是由于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所形成的(填物态变化),这是一个过程(选填“放热”“吸热”),在阳光的照耀下白白的霜很快成晶莹的小水珠.
6.(5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漫步在湖边,看到水中有柳树的倒影,这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现象而形成的虚像,同时看到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是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现象而形成的像,实际的鱼在其(选填“上方”“下方”),湖中央的大喷泉,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现象.
7.(2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刚上初中就患上了近视眼,使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选填“前面”或“后面”)而看不清远处物体,需要配戴透镜进行矫正.
8.(3分)(2014秋•淮南期末)冬天在户外的自水管容易发生爆裂,是由于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质量,密度,而体积所致.(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9.(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有关误差和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误差和错误是一个意思
B.
误差就是读数时产生的错误
C.
通过改进测量方法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10.(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关于参照物的选取,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参照物只能选取静止的物体
B.
参照物可以选取自己
C.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D.
运动的物体可以没有参照物
11.(3分)(2014秋•淮南期末)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
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
甲物体的速度是0.1m/s
D.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12.(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各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樟脑丸的消失是熔化现象,这是吸热的过程
B.
烧开水,壶嘴冒的白烟是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
C.
冬天,教室的玻璃外侧容易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D.
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要吸热
13.(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各种现象,是为了减缓蒸发的是()
A.
农民伯伯将粮食摊开晒
B.
洗头后用吹风机吹
C.
将食物用保鲜膜包起
D.
衣服放在通风处晾晒
14.(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各种光现象中,解释错误的是()
A.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B.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人眼
C.
当人远离平面镜时,镜中的像会越越小
D.
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
[]
15.(3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A.
选用比较薄的玻璃板
B.
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
C.[]
选用两只一模一样的蜡烛
D.
将两只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两边
16.(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各种成像中,成的是实像的一组是()
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投影仪成像④照相机成像⑤放大镜成像.
A.
①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⑤
17.(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和状态有关
B.
物体的密度与体积和质量有关
C.
把物体从地球拿到月球上,质量会变小
D.
把一瓶油倒掉一半,其密度不变
18.(3分)(2013•庆阳)如图所示的是A,B两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A,B两种物质的密度ρA、ρB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
A.
ρB>ρ水>ρA
B.
ρB>ρA>ρ水
C.
ρA>ρ水>ρB
D.
ρ水>ρA>ρB
三、作图和实验题(每空2分,共30分)
19.(4分)(2014秋•淮南期末)作图题
①请在如图1中画出S发出的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经过P点的光路图.
②请在如图2中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方框中填上一个合适的光学器材.
20.(6分)(2014秋•淮南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
(2)相同的操作.
21.(10分)(2013•泉州)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1所示,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2)如图2所示,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调整(选填“上”或“下”).
(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12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生活中的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4)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选填“变大”或“变小”).
22.(10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对某个小石子的密度产生了兴趣,他决定测量出它的密度.
①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处,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直至天平平衡.
②用调好的天平测小石子的质量,当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天平平衡,则此石子的质量为g.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石子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小石子的密度是kg/m3.
③假设该小石子具有一定的吸水能力,那么测量结果将会(选填“偏大”“偏小”).
四、综合题(23题7分,24题4分,共16分)
23.(7分)(2014秋•淮南期末)中国高铁飞速发展,现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其最高速度可达300km/h.淮南东站的建成,标志着淮南人民也能享受到高铁带的便利,
①淮南到合肥的距离有90km,火车如果以其最高速度行驶,那么最快多少分钟可以从淮南到达合肥?
②小明乘坐某次列车从淮南去合肥,列车运行10分钟后到达水家湖站,停靠了2分钟,然后又行驶了18分钟到达了合肥,那么这列火车从淮南到合肥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4.(9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有一个小铝球,他一直都不知道这个铝球是否空心的,当他学完密度的知识后,利用了身边的天平和杯子,测出了这个铝球的密度,并判断出了铝球是否空心.
步骤如下:
他用天平测出了杯子的质量为100g,将杯子装满水后总质量为180g,再测出小铝球的质量是54g,将这个小铝球轻轻的放进装满水的杯子,测得总质量为204g;
①请你计算出小球的体积.
②请你计算出小铝球的密度.(ρ铝=2.7×103kg/m3,ρ水=1.0×103kg/m3)
③判断该铝球是否是空心球,如果是,空心部分有多大?
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人教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1.(3分)(2014秋•淮南期末)填写合适的单位或进行单位换算
①淮南平圩淮河大桥是淮河第一长桥,这座大桥的长度约为3.2km.
②俗话说“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一个苹果的质量约0.2kg.
③雾霾天气的“元凶”是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合2.5×10﹣6m.
考点:
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
其他综合题.
分析:
①②根据对常见物体及相关物理量单位的认识,填上正确的单位;[]
③1μm=10﹣6m.
解答:
解:
①淮南平圩淮河大桥是淮河第一长桥,这座大桥的长度约为3200m=3.2km;
②5个苹果的质量约1kg,所以一个苹果的质量在200g=0.2kg左右;
③因为1μm=10﹣6m,所以2.5μm=2.5×10﹣6m.
故答案为:
km;kg;2.5×10﹣6.
点评:
①对生活中常见物体要做到熟知,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要闹出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②单位换算时要“先换后算”.
2.(1分)(2014秋•淮南期末)读出如图当中物体的长度是29.0mm.
考点:
长度的测量.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
解:
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端与3.00cm对齐,右端与5.9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90cm﹣3.00cm=2.90cm=29.0mm.
故答案为:
29.0.
点评:
刻度尺是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基本测量工具,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3.(3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同学从家乘公交车上学,车以54km/h合15m/s匀速行驶,小明看到窗外路边的树木快速后退,他是以自己(或公交车)做为参照物,经过了10分钟,到达了目的地,汽车行驶了9km.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1)根据1m/s=3.6km/h换算;
(2)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3)已知汽车的速度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路程.
解答:
解:
(1)54km/h=54×
m/s=15m/s;
(2)公交车行驶时,路旁的树木相对于自己(或公交车)的位置不断后退,以自己或车为参照物,车内乘客会觉得路边树木快速后退;
(3)已知t=10min=600s,
由v=
得:
s=vt=15m/s×600s=9000m=9km.
故答案为:
15;自己(或公交车);9.
点评:
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求平均速度,是一道基础题,熟练应用速度公式即可求出汽车的速度.
4.(4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坐在教室认真的听课,老师的声音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又通过空气传播到小明耳朵里的,突然窗外的工地上传轰隆隆的机器声,小明赶紧将窗子关闭,这是在传播途径中进行隔音从而减弱噪音,为了让同学们能听到上课的内容,老师也提高了嗓门,改变了响度.(填声音的三个特征之一)
考点: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
声现象.
分析:
(1)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的;
(2)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处减弱;2.在传播的过程中;3.在人耳处减弱;
(3)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
解答:
解:
(1)人说话是声带在振动发声;我们生活在空气中,通常听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我们听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关上门窗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即通过隔音的方法减弱噪声;
(3)为了让同学们能听到上课的内容,老师也提高了嗓门,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
振动;空气;隔音;响度.
点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噪声的减弱方法,是一道声学基础题.
5.(3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在周末的清晨到了龙湖公园散步,看到了草地上有一层白白的霜,这是由于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所形成的(填物态变化),这是一个放热过程(选填“放热”“吸热”),在阳光的照耀下白白的霜很快熔化成晶莹的小水珠.
考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专题:
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凝华放热;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
解答:
解: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在阳光的照耀下白白的霜很快变成晶莹的小水珠,是熔化现象.
故答案为:
凝华;放热;熔化.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物态变化的类型及规律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涉及到对物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的考查.通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物态变化类型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6.(5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漫步在湖边,看到水中有柳树的倒影,这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反射现象而形成的虚像,同时看到鱼儿在水中游动,这是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现象而形成的虚像,实际的鱼在其下方(选填“上方”“下方”),湖中央的大喷泉,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形成了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考点:
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色散.
专题:
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
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太阳光是混合光,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经过三棱镜可以分散为各种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解答:
解:
(1)平静的水面上有岸边景物的倒影,是由于岸边景物在水面上成的像,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2)光由水斜射如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我们看到的水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由于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位置升高了,所以看到的水中的鱼位置比实际位置高.即实际的鱼在其下方,
(3)当太阳光射入雨后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太阳光经过折射发生色散,从而形成彩虹.
故答案为:
反射;折射;虚;下方;色散.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相同之处还有,都是虚像,不同之处是,成像原理不同.
7.(2分)(2014秋•淮南期末)小明刚上初中就患上了近视眼,使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选填“前面”或“后面”)而看不清远处物体,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考点:
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
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
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解答:
解:
近视眼是由于人眼的晶状体变凸,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发散,即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
前面;凹.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要理解掌握.
8.(3分)(2014秋•淮南期末)冬天在户外的自水管容易发生爆裂,是由于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质量不变,密度变小,而体积变大所致.(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考点:
质量及其特性;密度与温度.
专题:
质量及其测量;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则不会发生改变.
解答:
解:
一定体积的水结成冰后,只是状态的改变,质量不变,但是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体积变大,密度变小,因此寒冷的冬天自水管容易破裂.
故答案为:
不变;变小;变大.
点评:
物质的状态改变了,质量是不变的,但是密度往往要发生改变.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9.(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有关误差和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误差和错误是一个意思
B.
误差就是读数时产生的错误
C.
通过改进测量方法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考点:
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①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正确做法而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
刻度尺的原因、由于人在估读时造成的误差等;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采用精密仪器测量等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解答:
解:
(1)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测量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AB错误;
(2)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故选项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10.(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关于参照物的选取,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参照物只能选取静止的物体
B.
参照物可以选取自己
C.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
D.
运动的物体可以没有参照物
考点:
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
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但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应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
解答:
解:
参照物可任意选择,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具体选哪一种物体为参照物,是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的;
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不事先选定参照物,就无法对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肯定的回答,说这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是毫无意义的.
故选项C正确,选项A、D错误;若参照物选取自己,就无法比较本身的运动状态,故B错误.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参照物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但要注意,参照物一般不选研究对象本身,因为机械运动是相对“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选研究对象本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只可能处在唯一的静止状态.
11.(3分)(2014秋•淮南期末)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
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
甲物体的速度是0.1m/s
D.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考点: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
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
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
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以甲或乙为参照物,判断乙或甲的运动状态.
解答:
解:
A、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读图可知,经过8s,s甲>s乙,由v=
可知,v甲>v乙,故A错误.
B、读图可知,经过6s,甲运动了1.2m,乙运动了0.6m,为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甲在乙前面1.2m﹣0.6m=0.6m处,故B错误;
C、读图可知,经过6s,甲运动了1.2m,则v甲=
=
=0.2m/s,故C错误;
D、因为v甲>v乙,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在乙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找出两物体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是解题的关键;应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与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当然,具体分析时应细心找准对应关系.
12.(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各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樟脑丸的消失是熔化现象,这是吸热的过程
B.
烧开水,壶嘴冒的白烟是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
[xxk]
C.
冬天,教室的玻璃外侧容易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
D.
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要吸热
考点: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解答:
解:
A、衣橱中放的樟脑丸逐渐变少,是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该选项不正确;
B、烧开水,壶嘴冒的白烟是水蒸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不正确;
C、冬天教室玻璃内侧形成的小水珠,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不正确;
D、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迅速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升华要吸热,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热传递,水蒸气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原理,该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3.(3分)(2014秋•淮南期末)下列各种现象,是为了减缓蒸发的是()
A.
农民伯伯将粮食摊开晒
B.
洗头后用吹风机吹
C.
将食物用保鲜膜包起
D.
衣服放在通风处晾晒
考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专题:
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上表面积,液体上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根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作答.
解答:
解:
A、把粮食摊开,增大了粮食的表面积,可以加快粮食中水份的蒸发,不符合题意;
B、用电吹风吹头发,电吹风吹出的是热风,头发的温度比较高,同时空气流速增大,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不符合题意;
C、将食物用保鲜膜包起,食物上方空气不流动,可以减慢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