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docx
《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虎丘风景名胜地方志
乡镇村志
第一部分(虎丘乡志)第四章(名胜古迹)
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山风景区坐落在虎丘乡境内,西傍云岩寺千年古塔,钟灵毓秀,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白公堤自“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沿山塘河迤逦而西入境,人文景观、文物古迹遍及两岸,名闻遐迩。
改革开放以后,虎丘乡进一步发挥名胜古迹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发展以旅游事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招商引资,以更加靓丽的姿态吸引中外客商,焕发青春。
第一节 风景名胜
一、虎丘山
虎丘山又称海涌山,位于乡之西北隅。
总面积18.9公顷。
海拔34.4米。
虎丘山绕山以溪,为岛式风景名胜。
山石全为流纹岩。
相传远古时期,虎丘为汪洋大海中的一小岛,随沧桑变迁,遂成平畴山丘,今有“海涌峰”石碑见证。
山寺隔河(山塘河)照墙有“海涌流辉”4字。
虎丘名始于春秋。
吴王阖闾于周敬王六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514~496年)曾在此建行宫。
阖闾死后即葬虎丘。
《吴越春秋》载:
“阖闾葬虎丘,十万人治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
”
东晋时,司徒王珣与弟王珉于剑池东西各建有别墅,后舍宅为东西两寺,至今已有1600余年。
唐时,因避讳于太祖“李虎”,改名为“武丘”。
北宋至道中,知州事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
景祐四年(1037年)建“御书阁”于虎丘,藏御书300卷。
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建陈公楼于剑池两崖间,并置双井供寺僧饮水。
绍兴元年至绍兴七年(1131~1137年)名儒尹和靖建祠,后又建“书院”、“水陆堂”、“千顷云阁”。
元末张士诚治苏州时,重凿环山溪,掘土筑为土城。
明代,虎丘山寺曾3次毁于火。
崇祯十年(1637年),巡抚张国维捐俸重建山寺。
清康熙皇帝曾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四十六年(1707年)6次南巡到虎丘,建行宫“含辉山馆”、“万岁楼”和“御碑亭”,并于四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驻跸虎丘禅寺行宫。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僧祖通募集资金,对山寺大加整修,不但恢复了旧貌,还新增了不少建筑,计有景点200多处,屋宇5000多间,为虎丘山寺的全盛时期。
乾隆皇帝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十二年(1757年)、二十七年(1762年)、三十年(1765年)、三十二年(1767年)、四十五年(1781年)、四十九年(1784年)6次巡游虎丘。
清咸丰十年(1860年),虎丘山除浮屠与二山门外,山寺建筑均毁于兵燹。
此后,被毁建筑重加修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月驾轩遗址新建拥翠山庄。
冷香阁新建于民国6年(1917年),三年告竣。
阁前遍植红、绿梅700余株,赏梅时节,冷香袭人。
民国7年(1918年)申时行祠在原石观音殿上重建。
民国17年(1928年)钱大钧驻苏州时建通往虎丘的公路(俗称新马路),两年告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虎丘山的名胜古迹。
1953年春整修,同年6月对外开放。
1955年新建放鹤亭、孙武亭、涌泉亭。
1956年清理环山河道,并挖通二山门前的河道,形成内环山河;造海涌桥,修葺百步趋、牛王庙(即赖债庙);疏通第三泉,砌石驳岸,重建雨花亭。
1957年重修二山门,拆除陆公祠。
1959年重建玉兰山房、通幽轩,同时修缮小武当与十八折;改建环山路,植大面积毛竹林,等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后周经幢被击碎,摩崖石刻“生公台”、“千人坐”遭厄运;乾隆年间的香樟木千手观音雕像被焚毁;致爽阁、冷香阁内的名人书画、楹联等被洗劫一空;石观音殿被拆除改为茶室。
1979年后,虎丘山名胜古迹才又得到全面整修;小吴轩、冷香阁、生公讲台和枕石等先后重修和恢复旧观。
1983年立冬后,候鸟苍鹭每年从塞北飞来虎丘(次年清明返飞塞北),高峰时以万计数,为虎丘名胜增辉添彩。
1994年起,虎丘风景管理处于每年春季举办“艺术花会”;秋季举办“金秋虎丘庙会”,以其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再现中断了数十年的庙会这一传统习俗,吸引中外游客。
自古以来,虎丘历来就是名闻天下的旅游胜地,为世称颂。
《吴地记》云:
“虎丘绝岩耸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
”“比入山,则泉石奇诡,应接不暇。
”(卢熊《苏州府志》)历代名流栖居山中或游览题咏者不可胜数,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美称。
南朝吴兴太守褚渊过吴境,淹留数日,登览不足,乃叹曰:
“昔之所称,多过其实,今睹虎丘,逾于所闻。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也曾说:
“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
”
虎丘是苏州市在国内外知名度最高的风景名胜区。
其中被誉为中国第一斜塔的虎丘塔及元代建筑断梁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3月2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将虎丘山风景名胜区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8年,虎丘山风景区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鸳鸯冢 原在虎丘山头山门内甬道旁。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建。
民国20年(1931年)《吴县志附刊》载:
“长洲蠡口人倪士义被诬冤死,妻子杨氏即绝食七天身亡,合葬虎丘。
官府闻奏朝廷便赐鸳鸯二字,故名鸳鸯冢。
自洪杨劫后,只剩下不满三尺之石碣,上刻古鸳鸯冢,倒于蔓草之中。
后经保墓会访悉,重新修筑,建造方亭以盖冢上。
”50年代初,因开挖环山河,冢被毁,亭则移建于山之西南麓钱处士墓对面。
断梁殿 著名元代建筑断梁殿,俗称“二山门”。
初建于唐,毁后重建于元至正四年(1338年)。
明嘉靖年间重修。
距今已有660余年。
断梁殿面阔3间,进深4架,飞檐翘角,黄墙黑瓦,外观古朴庄重。
入殿仰望,可见中间主梁是用两根圆木拼接而成,结构特殊,故又名梁双殿。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工人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元代建筑在苏州甚少,这断梁殿就显得格外珍贵。
殿内原有顾野王书“大吴胜壤”匾与康熙皇帝书“路接天阊”匾,惜均已毁失。
现“大吴胜壤”匾由后人补书。
殿北悬“含真藏古”匾,由现代学者梁漱溟书写。
殿两侧原有频那、耶迦两位金刚的塑像,今已毁。
殿后现仍完好地保存着元、明时期的大青石碑4座,分别为元代的《虎丘云岩禅寺修造记》和明代的《虎丘云岩禅寺重修记》、《苏郡虎丘寺塔重建记》、《敕赐藏经阁记》,它们是记载虎丘历史和云岩寺塔修建情况的重要文献。
憨憨泉 憨憨泉在断梁殿后上山路西侧。
井栏上和井后壁都刻有“憨憨泉”3字,为宋代大书法家吕升卿所书。
相传此井为梁代天监中神僧[左面右含][左面右含]尊者从宝华山来到虎丘时所凿,迄今已有1400多年。
[左面右含][左面右含]尊者,也叫憨憨尊者,因而泉名憨憨。
旧时寺僧多在此汲水,供庙中饮用和招待游客。
游客如能喝上一杯憨憨泉水煮的虎丘白云茶,乃为人生一大快事。
试剑石 上山路东侧有一块大石,中间像用刀切开一样,分为两爿。
一块石上刻着“试剑石”3字。
相传春秋末年,吴国著名工匠干将、莫邪夫妇炼成雌雄宝剑,献给吴王阖闾。
吴王挥剑一试,石即分为两半。
试剑石历来还有两种传说:
一说秦始皇东巡,至虎丘,求阖闾剑。
有虎当坟而踞,始皇以剑击之,不及,误中于石,遗迹犹存;一说秦始皇掘得吴王殉剑,试其锋利,砍石所致。
真娘墓 试剑石北不远处,在高出地面1米多的台基上,有一座四面石柱,构筑精致古朴的亭子耸立在上山路东侧。
亭中壁立石碑,刻有乾隆年间海陵陈鐄题写的4个擘窠大字:
“古真娘墓”。
4根亭柱分前后镌2联。
前一联为“香草美人邻,百代艳名齐小小;茅亭花影宿,一泓清味问憨憨。
”后一联刻李祖年集《梦窗词》句:
“半丘残日孤云,寒食相思陌上路;西山横黛瞰碧,青门频返月中魂。
”相传真娘是苏州名妓。
本是良家女子,不但花容月貌,而且能歌善舞,于琴棋书画之道亦无所不工。
后因父母双亡,弱质无依,遂堕青楼;为守贞操,投环自尽。
后人为她在虎丘营建坟墓,其上遍植花卉,名之“花冢”。
冢畔一石,凿“香魂”二字。
这一绝代红颜的悲剧,自唐以来就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到墓前凭吊,徘徊在花草芳踪之间,怜香惜玉之余,留下了大量题咏,花冢也随之名声远播。
唐人诸诗中,以至德中举子谭彦良(谭铢)题一绝最为警世,令后人由是搁笔。
诗曰:
“武丘山下冢累累,是处松楸尽可悲。
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独题诗。
”经明末兵火洗劫后,真娘墓碑沦弃不知所在。
清乾隆十年(1745年)春,海陵人陈鐄暂寓虎丘时曾仔细搜寻,终于在东山庙后、太傅祠前的溷厕中找到了真娘墓残碑。
于是,陈鐄重修墓土,“葬残碑于穴中,树新碑于旧地,覆以小亭,俾之芳魂有所栖托”。
民国初年,真娘墓又重加修葺。
当时为一小亭,中有状似坟墓的大圆石,前立墓碑。
1958年改为石柱木梁架卷棚歇山顶方亭,搬走圆石,移动墓碑,遂成现状。
1956年曾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剑池 《越绝书》云:
“阖闾冢在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
”剑池“两崖划开,中涵石泉,深不可测”,为吴中绝景。
明王宾《虎丘山志》(成化年间抄本)等书记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书“虎丘剑池”4字,刻石于“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后经风霜剥蚀,“虎丘”二字断落湮没。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新野马之骏令苏州名刻石家章仲玉照原样钩摹重刻,故后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谚语。
剑池四周,石壁合抱,镇住一池绿波。
水面上方一道石桥飞跨两岸峭壁。
剑池终年不干,水质清澈甘洌。
池呈狭长形,南稍宽北微窄。
唐李秀卿称之为“天下第五泉”。
池东侧峭壁上刻有“风壑云泉”4个大字,结体宽博,笔致潇洒,相传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别具风格。
崖左壁上有“剑池”两个篆体大字为元代书法家周伯琦手笔。
字的左边用大篆镌刻高启的《阖闾墓》。
诗曰:
水银为海接黄泉,一穴曾劳万卒穿。
谩说深机防盗贼,难令枯骨化神仙。
空山虎去秋风后,废榭乌啼夜月边。
地下应知无敌国,何须深葬剑三千。
明正德七年(1512年)正月,苏州大旱,剑池干涸见底。
唐寅和刚刚辞官归隐的大学士王鏊同游虎丘,走到干涸的池底,看到一个三角形的幽深洞口,“可容数人入之,其中亦无所有,但垒石数层若横板而已”。
这个池底洞穴当时即被认为是阖闾“幽宫”,苏州一时轰动,官府也赶到现场查勘,终因不得结果而草草收场。
1955年,苏州市政府为了抢修岌岌可危的云岩寺古塔,临时抽干了剑池池水,再一次暴露池底。
当时,文管会的工作人员曾详细记录了戽水清淤、找到墓门的情况,但因考虑到云岩寺塔的安全,经请示中央文化部作出了不予发掘的指示。
阖闾陵寝,再次沉入池中,仍为千古之谜。
关于剑池的成因,历来大致有3种说法。
(1)《吴地记》曰:
“阖闾葬其下,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焉,故以剑池名。
”说剑池是造墓时开凿而成。
(2)《元和郡县志》曰:
“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
孙权穿之,亦无所得。
其凿处,遂成深涧”。
说剑池是盗墓者造成的。
(3)朱长文曰:
“剑池,盖古人淬剑之地。
”“万丈澄潭扶两岸,削成奇壁自天开,龙泉一淬名因得,不待秦皇发冢来。
”说剑池是大自然的杰作。
可中亭 过剑池“风壑云泉”刻石,循石阶而上,有一六角形小亭名“可中亭”。
可中即恰好日中之意。
坐亭中可观千人石诸景。
“可中亭”石柱上有对联一副,曰:
“顽石听经,禅心默契;名山埋剑,胜迹长留。
”
双井桥 双井桥横跨剑池东西峭壁顶端。
桥面上有两个井口状圆洞,俗称“双吊桶”。
宋时,云岩禅寺里有数百僧人,日常用水要到剑池汲取。
担水上山,登降甚劳。
尤其在伏天,重担在肩,担水者莫不汗流浃背。
南宋兴隆二年(1164年),自天府易镇吴兴,来虎丘避暑的陈敷文目睹寺僧饮水的艰辛,萌生怜悯之心,捐资20万,跨两崖建楼剑池之上,为井干以便汲水(石梁则僧沾改为之),大大减轻了寺僧的负担,故名“陈公楼”。
后历经变化,楼和井干已毁,只剩下这双井桥一座,游人可在此俯瞰剑池。
千人石 千人石在剑池外侧,是一块由南向北倾斜的平坦大盘石,宽度约有一二亩之大,呈紫绛色。
相传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为他在虎丘山上营造陵墓。
竣工后,夫差怕工匠们日后泄露机密,便以邀请曾参加筑墓的一千多工匠来到石上饮酒、看鹤舞之名,将他们全部杀死灭口。
一时鲜血四处流淌,渗入石中,日久便渍成暗紫色的斑驳印痕,永不消褪。
千人石亦名“千人坐”。
《吴郡图经续记》称:
“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故谓之千人坐。
”俗传因生公讲法得名。
相传晋高僧竺道生曾在此讲经说法,其下有千人列坐听讲,为了纪念这一盛况,遂取名“千人坐”。
另一种说法是生公传经一时几无听者。
生公聚石为徒,照常讲经,终于使顽石都听得点头称是。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说即源于此。
《桐桥倚棹录》引《十道四蕃志》曰:
“生公讲经,人无信者,乃聚石为徒,与谈至理,石皆点头。
”宋人杨备《千人坐诗》曰:
“海上名山即虎丘,生公遗迹至今留。
当年说法千人坐,曾见岩边石点头。
千人石北的石壁上还有不少摩崖石刻。
”“千人坐”3字系明代苏州知府胡缵宗所书。
“生公讲台”4字为唐人李冰阳手笔。
二仙亭 二仙亭初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嘉庆年间。
因全用花岗岩建造,故又名“石亭”。
亭高约5米。
风格古朴厚重。
亭枋上刻有双龙戏珠浮雕,斗拱四周雕有鹤鹿。
亭内壁间嵌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有两位神仙的造像。
一是吕洞宾,上镌《纯阳吕祖师自叙碑》;一是陈抟,上镌《希夷陈祖邻序》。
两人都是赤脚大仙,线条流畅,神态飘逸,仙风道骨,宛然在目。
相传陈抟和吕洞宾云游天下时,在虎丘相遇,二仙亭就是为了纪念这两位神仙而建造的。
亭中石柱上刻有两副对联。
前一联为:
“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
后一联:
“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阜再留踪”。
第三泉 为一长方形水池,约有一丈多见方,嵌在石岩之间。
岩壁上有“铁华岩”3个大字,为清人范承勋手书,取苏东坡诗“铁华秀岩壁”句意。
其侧,镌有“第三泉”3字,为芝南书。
宋绍熙年间,郡守沈揆在泉上跨水建“三泉亭”,后毁。
明万历年间,申用懋再建三泉亭,又毁。
现存方形小亭为民国14年(1925年)申振刚重建。
相传泉名由陆羽品定,所以又名“陆羽井”。
陆羽认为虎丘山泉清冽晶莹,味甜质厚,可与天下佳水比美。
后来,他又在剑池西南凿了一口井名为天下第三泉(第一为镇江扬子江中冷泉,第二为无锡惠山石泉)。
原来泉井上有汲水的石辘轳,后毁井亦湮塞。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僧如璧出资请人淘去井中泥石疏浚。
明正德年间,长洲知县重修泉井,大学士王鏊作《复第三泉井记》。
清代又两次重修。
1955年,园林管理处对第三泉进行疏浚。
在抽干池水清淤后发现四周石壁围成的这个深涧没有人工开掘的痕迹,全系自然天成,和剑池两壁人工斧凿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
但泉底却有一口青砖砌成的井。
深2米。
砖形狭长,同六朝砖相似。
可见隋唐以前,可能就有此泉了。
井旁有一个高约2米,阔约1米,人工开凿的石通道。
通道口中叠满了能通过水的乱石,处于高位的第三泉通过石道注入剑池。
对于虎丘山的水系来说,这里称得上是源头。
孙武子亭 孙武子亭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而建。
相传孙武曾在此训练娘子军。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
原是齐国田氏后裔,后赐姓孙,后人尊为孙子或孙武子。
孙武怀着逃避战乱,寻求发展的目的来到吴国,经伍子胥的引荐,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起用孙武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有功焉”。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当年孙武献给吴王的十三篇兵法,后世又称《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书,受到国外军事家的高度推崇,现已有英、日、德、法、俄、捷等国文字译本,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据《吴县志》记载:
“孙子祠在虎丘山浜内,祀吴将孙武子。
清嘉庆十一年,孙星衍以一榭园改建。
咸丰十年毁。
”现亭为1955年重建。
因园榭旧址不详,故改建现址。
孙武子亭匾额和亭内碑刻上的题句均出自张爱萍之手。
题句为“孙子兵法,克敌制胜。
娇娘习武,佳话流传”。
大雄宝殿 千人石东,白莲池畔,有一条依山而建的石梯。
石梯由53级石阶组成,俗呼“五十三参”。
大雄宝殿高踞五十三参之上。
清同治十年(1871年),由郡人陈德基在原天王殿旧址上建成。
殿内供奉如来佛像,上悬“我佛慈悲”匾,系苏州状元陆润庠所书。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像、匾额均毁。
1980年,大殿恢复。
现东西墙上挂有十八罗汉画像。
供奉的三尊佛像,分别是释迦牟尼像、迦叶尊者、阿难尊者。
1995年3月对这三尊佛像进行全面整修装金,同时重雕了佛像下面的莲花座。
三尊佛像贴金,共用金箔3000张,耗资22万元,于1995年4月竣工。
虎丘塔 虎丘塔原名云岩寺塔。
据文献记载,南朝陈时虎丘山上已有塔,隋仁寿元年(601年)又曾在山上建塔。
1956年修塔时发现之文物证明,现存之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它是一座平面八角形、高7层的砖身木檐仿楼阁形宝塔,由内外两层塔壁构成。
内外壁之间为回廊,内壁间为塔心室,建筑上称为套筒式结构。
各层回廊顶均以叠涩砌作的砌体连接上下左右,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物抗御外力的能力。
虎丘塔从宋代建炎年间到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曾遭到7次大火,各层木檐早已烧毁,连顶部的塔刹也不知去向。
由于塔刹失踪,它的原高度也无从知晓。
现测高度为47.7米。
历史上虎丘塔曾进行过多次大修,有案可查的就有4次,分别为元至正四年(1344年)、明永乐年间、宣德年间和崇祯十一年(1638年)。
其中,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工程最大。
由于第7层已毁于火灾,修理时不得不重建一层。
当时,塔身已发生西北向倾斜,所以重建时故意把第7层的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了一点,以起纠偏作用。
现在从外形上看,第7层的倾斜度要稍稍小于底下6层的原因就在于此。
近三百年来,虎丘塔由于长期失修,险象丛生,每况愈下。
1954年,底层的东西拱门突然裂开一个大洞。
经测量,塔顶部中心到塔中心垂直线的距离已超过2米,塔身向东北倾斜。
西北面外壁已沉陷尺余。
各层回廊地面产生裂缝,高低不平。
外壁壶门裂缝随处可见,最宽处达18厘米。
虎丘塔已岌岌可危。
1956年冬~1957年春,苏州市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对虎丘塔进行了维修。
按照“整旧如旧”的方针,这次大修采用铁箍喷浆的方法,对裂缝丛生的塔体进行加固。
70年代后期,塔身的东北部内外墩碎裂,塔身倾斜加快,险情日趋严重。
1981~1986年,苏州市对虎丘塔进行了第二次大修。
这次大修采用“加固地基,补足基础,修缮塔体,恢复台基”的整修方案,以地基基础为中心。
采用围柱及混凝土灌注的方法,有效地加固了塔基。
竣工三年半时间跟踪测定,塔体的位移得到了控制。
在建国后的两次大修过程中,虎丘塔内发现了大批珍贵文物。
价值较高的有唐代残碑,唐代和五代的钱币,五代、宋代的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
这些文物对了解当时的建筑、雕刻、丝织、陶瓷发展水平以及货币流通、宗教习俗和了解建塔情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莲花碗,瓷质细腻,光润如玉,造型逼真,是越窑中的精品,现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楠木经箱,制作细腻和润,刻镌精工,用料讲究,图案设计优美,是宋代漆器中的上品。
经历千年沧桑的云岩寺塔,在中国建筑史上有重大价值,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1961年3月,国务院将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拥翠山庄 清光绪十年(1884年)春,苏州状元洪钧与社会名流郑文焯集资数万在憨憨泉附近兴建一座山庄。
先后构有抱瓮轩、问泉亭、灵澜精舍、送青簃诸胜并于各建筑之间缀植梅树、柳树、芭蕉、翠竹。
因园建在山上,于是就题为“拥翠山庄”。
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拥翠山庄正式落成,杨岘之为之撰记,并刻成3块条石放置在灵澜精舍檐廊东边。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增设了月驾轩。
整个山庄和苏州私家园林的格局一致,四周设以封闭的围墙。
山庄建成后,就作为虎丘胜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向游人开放。
民国13年(1924年),在灵澜精舍之北,陆公祠原址重建送青簃。
拥翠山庄于1959年进行全面整修,同时增建部分景点,小园面貌为之一新。
“文化大革命”期间,拥翠山庄遭到严重破坏,室内陈设匾额对联被视为“四旧”,或拆卸丢弃,或付之一炬。
园亦长期关闭。
直到1983年,才重新开放。
今全园保存完好,有堂构7,匾额6,对联5,石碑书条石16和古树名木银杏、桧柏4种4棵。
拥翠山庄园门居南,门前石阶井然。
门楣“拥翠山庄”用正楷书就。
大门左右两壁墙上嵌有“龙、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4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
相传为清咸丰八年(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并由他移置于此。
据李根源《虎阜金石经眼录》所载,“龙、虎”两字为乾隆五十年(1785年)参议蒋之逵所书,原在五人墓东蒋参议祠内。
园基为台地状,依山势分4个层次,逐层升高,总平面呈纵长方形。
范围虽小,但由于每层台地的布局都不相同,景色十分优美。
入山庄门,为园之第一层,地势最低。
其间建有抱瓮轩,面阔3间。
轩东花窗粉墙环绕,墙外即古憨憨泉。
轩后有边门可通井台。
井泉犹如一个盛水的瓮,故以抱瓮轩名。
随山势而上,第二层园景为4角形问泉亭。
亭敞3面,东南面对古憨憨泉,故因泉而置。
内设石桌、石凳,可供小憩。
壁置仿庐山瀑布挂屏及诗条石碑两块。
亭柱悬对联一副:
“雁塔影标霄汉表;鲸钟声度石泉间。
”亭之西北两面叠太湖石拟态假山,形似龙、虎、豹、熊,和墙外题字相呼应。
峰石之间,蹬道宛转,沿路配种白皮松、石榴、紫薇、黄杨等植物花卉,自然有致。
围墙隐约于树丛间;墙内墙外林木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拥翠”的生动园景,使山庄更为古朴幽静。
问泉亭西侧上方有轩一座,轩南北各接以小轩,整个形体如同小舟,遂取《水经注》“峰驻月驾”句意为月驾轩。
这是第三层园景。
轩内旧有题额“不波小艇”。
现尚有苏州状元陆润庠撰书楹联一副: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轩内壁嵌嘉庆元年(1796年)钱大昕隶书“海涌峰”石碑,书风古朴端丽,不愧大家手笔。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此碑在虎丘山麓发现后嵌建于此。
由月驾轩而上为第四层园景,即为拥翠山庄的主要建筑灵澜精舍。
门口有联:
“水遶一湾幽居足适;花园四壁小住为佳”。
轩内原有洪钧撰书(现由后人重书)楹联一副:
“问狮峰底事回头,想顽石能灵,不独甘泉通法力;为虎阜别开生面,看远山如画,翻凭劫火洗尘嚣。
”灵澜精舍东侧有平台突出园墙外,围以青石低栏,形制古朴,既可纵观虎丘山麓,又可以仰望虎丘古塔。
台下即为上山之路,游人络绎不绝,以静观动,别有一种情趣。
养鹤涧 旧为虎丘十八景之一,坐落在白莲池东。
据传昔日第三泉、剑池、白莲池、养鹤涧为一沟通的水系。
《砚北杂记》记载:
“清远道士曾养鹤于此,明僧南印作亭其处,题曰:
‘放鹤’。
今干涸。
”对于它的恢复,社会知名人士十分关注。
为此,园林部门根据历史资料进行规划,并采取逐年投资,分步实施的方案展开工作。
一期工程于1995年底完成,包括地形改造、叠石及涧上桥梁等,共投资约40万元。
平远堂 为虎丘历史景点。
元至元四年(1267年),僧普明改建。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建五贤祠于此。
因遭白蚁蛀蚀,于60年代末拆除。
对此,社会知名人士多次提议予以恢复。
1996年列入计划,但因原平远堂的外形结构等均无照片和资料留下,所以园林部门只能邀请曾在虎丘山工作过的领导和退休工人一起回忆它的旧时情景,从而确定恢复方案。
60年代时,平远堂为单独庭院,有花墙漏窗。
下部为平房(办公室)3间。
从西侧拾级而上。
1996年恢复的平远堂改下部的花窗为低石栏、矮墙,呈开放式大平台。
上部为五开间大厅。
中厅3间,两侧各1厢房。
正间北向有后门通五贤堂、望苏台。
堂前为小平台,在此可俯视千人石、养鹤涧及东侧的枫香林、榉树林、樱花林。
正视前方,树木郁郁葱葱,远处新起的高层建筑和西南诸山连绵不断,一派平林远野景象。
巢云廊 据《桐桥倚棹录》载:
“巢云阁,在铁花岩上,乾隆五十二年住僧祖通葺。
”可惜其遗迹早已荡然无存。
1989年,虎丘山这一著名历史景点始告恢复。
新建的巢云廊位于第三泉陡峭的铁花岩上,长约20余米。
廊两端分别为两只亭轩。
与主景千人石落差达20米。
由此鸟瞰孙武子亭、白莲池、千人石等景点,一览无遗;俯视第三泉和毗邻的剑池,更觉崖峭壁险,身临危境;仰视千年古塔,倍感雄伟峻拔。
北面亭轩悬“巢云廊”匾,为当代谢孝思于1990年2月题。
题跋:
“沿幽壑巉岩之上,昔有飞廊一带曰‘巢云’,此虎丘一大奇胜。
毁废已久,屡谋恢复。
今得实现,喜为题记。
”
致爽阁 致爽阁早在宋代就建,原建在山上法堂后,因“四山爽气,日夕西来”而得名。
后改建在小